题目
什么是陈大米,陈大米能吃吗?
什么是陈大米,陈大米能吃吗?
题目解答
答案
陈粮不是陈化粮。陈粮与陈化粮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通常把当年收获的粮食叫做新粮,把储存一年以上的粮食叫做陈粮。而陈化粮是指储存品质明显下降,不宜直接作为口粮食用的原粮。
用陈稻谷加工成的大米就是陈大米,只要符合国家粮食卫生标准和大米质量标准,陈大米仍然是可以放心食用的。
粮食是有生命的有机体,储存过程中粮食品质的变化是一种自然现象。随着储存时间的延长,粮食的内部酶活性降低,呼吸能力衰退,生命力减弱,结构逐渐松弛,这是粮食自身的生理、生化变化过程。粮食在储存期间即使是未发热、生虫、生霉,也仍然存在逐年变差的自然现象。粮食变差的现象表现在酸度增加,年度食用品质下降。
但是陈大米不是陈化粮,粮食是否能供食用,是以卫生标准来判定的。国家不允许陈化粮流入口粮市场,是从更好地保护人民群众健康的角度来考虑的,让陈化的粮食在达到不能食用程度之前,即转到制造酒精、饲料等非直接食用的用途方面,并不是因为陈化粮是有毒有害的粮食。
解析
考查要点:本题主要考查对“陈粮”与“陈化粮”概念的理解,以及陈大米的食用安全性判断。
核心思路:明确区分“陈粮”和“陈化粮”的定义,理解粮食储存过程中的自然变化规律,结合国家粮食卫生标准进行判断。
关键点:
- 陈粮≠陈化粮:陈粮是储存时间较长的粮食,而陈化粮是品质明显下降、不宜直接食用的原粮。
- 陈大米的食用性:只要符合国家标准,陈大米仍可食用,陈化粮则需转为工业用途。
1. 陈粮与陈化粮的定义
- 陈粮:指储存时间超过一年的粮食,如陈稻谷加工后的大米即为陈大米。
- 陈化粮:储存品质严重下降,食用品质差,需经检测判定为不可直接食用的原粮。
2. 粮食储存过程中的变化
- 自然变化:粮食储存时,酶活性降低、结构松弛,导致酸度增加、食用品质下降。
- 安全判定:即使未发生霉变或虫害,粮食品质仍会逐年变差,但未达到陈化粮标准的陈粮仍可食用。
3. 国家监管措施
- 卫生标准:国家禁止陈化粮进入口粮市场,防止潜在健康风险。
- 合理利用:陈化粮可用于工业(如酒精、饲料)或其他非直接食用领域。
4. 结论
陈大米是陈粮加工产品,只要符合国家粮食卫生标准和质量标准,即可放心食用。陈化粮因品质问题需转为工业用途,但并非“有毒”,而是食用价值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