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用lambda =6times (10)^-5cm的光入射杨氏双缝,光屏上P点为第五级明纹位置。现将n=1.5的玻璃片垂直插入从S₁发出的光束的途中,则P点变为中央明纹位置,求玻璃片的厚度。lambda =6times (10)^-5cm
用
的光入射杨氏双缝,光屏上P点为第五级明纹位置。现将n=1.5的玻璃片垂直插入从S₁发出的光束的途中,则P点变为中央明纹位置,求玻璃片的厚度。

题目解答
答案
在杨氏双缝干涉实验中,设光波长为λ,光程差(即两束光从下图挡板中的对应缝到P点的路程之差)为δ,从实验结果可知,当δ依次等于λ、2λ、3λ、……时,P点依次变成第1、2、3、……级亮条纹;当δ依次等于0.5λ、1.5λ、2.5λ、……时,P点依次变成第1、2、3、……级暗条纹。特殊地,当δ=0λ时,P点变成第零级亮条纹,也称为中央亮条纹。

由题意可知,最初光屏上P点为第五级明纹位置,此时有δ=5λ;插入玻璃片之后P点变成中央亮纹(第零级亮纹),说明此时的光程差δ为零。因为从S₂发出的光束的光程不变,所以玻璃片使得从S₁发出的光束的光程增加了5λ。
设玻璃片的折射率为n,厚度为d,它会使从S₁发出的光穿过玻璃片所需的路程从d增加至nd,即光程会增加nd-d=(n-1)d。上文已知这束光的光程增加了5λ,因此可得:

综上所述,代入题目条件
,n=1.5,可算出玻璃片的厚度为:




解析
步骤 1:确定光程差变化
在杨氏双缝干涉实验中,光屏上P点为第五级明纹位置,说明光程差δ=5λ。当插入玻璃片后,P点变为中央明纹位置,即光程差变为0。因此,玻璃片使得从S₁发出的光束的光程增加了5λ。
步骤 2:计算光程差增加量
设玻璃片的折射率为n,厚度为d,它会使从S₁发出的光穿过玻璃片所需的路程从d增加至nd,即光程会增加nd-d=(n-1)d。根据上文,这束光的光程增加了5λ,因此可得:
$(n-1)d=5\lambda$
步骤 3:代入已知条件求解
代入题目条件$\lambda =6\times {10}^{-5}cm=600nm$,n=1.5,可算出玻璃片的厚度为:
$d=\dfrac {5\lambda }{n-1}$
$=\dfrac {5\times 600nm}{1.5-1}$
=6000nm
在杨氏双缝干涉实验中,光屏上P点为第五级明纹位置,说明光程差δ=5λ。当插入玻璃片后,P点变为中央明纹位置,即光程差变为0。因此,玻璃片使得从S₁发出的光束的光程增加了5λ。
步骤 2:计算光程差增加量
设玻璃片的折射率为n,厚度为d,它会使从S₁发出的光穿过玻璃片所需的路程从d增加至nd,即光程会增加nd-d=(n-1)d。根据上文,这束光的光程增加了5λ,因此可得:
$(n-1)d=5\lambda$
步骤 3:代入已知条件求解
代入题目条件$\lambda =6\times {10}^{-5}cm=600nm$,n=1.5,可算出玻璃片的厚度为:
$d=\dfrac {5\lambda }{n-1}$
$=\dfrac {5\times 600nm}{1.5-1}$
=6000n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