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一折射率为n=1.5的透明薄膜,厚度为d=6.0×10-4 cm,将此薄膜放置在杨氏双缝干涉装置的一条狭缝之后,若取正入射,光源波长为入=500 nm,则从两狭缝到观察屏中央点的光程差为______cm,与未放置薄膜前的干涉条纹相比,观察屏上的干涉条纹移动了_____条。
一折射率为n=1.5的透明薄膜,厚度为d=6.0×10-4 cm,将此薄膜放置在杨氏双缝干涉装置的一条狭缝之后,若取正入射,光源波长为入=500 nm,则从两狭缝到观察屏中央点的光程差为______cm,与未放置薄膜前的干涉条纹相比,观察屏上的干涉条纹移动了_____条。
题目解答
答案
由于透明薄膜的存在,光线在通过薄膜后发生了相位差,因此从两狭缝到观察屏中央点的光程差为:

其中,
为透明薄膜的折射率,
为薄膜的厚度。
由于取正入射,因此相邻两个亮纹间的距离为:

其中,
为光源的波长,
为狭缝到观察屏中央点的夹角。因此,未放置薄膜前的干涉条纹数为:

放置薄膜后,干涉条纹发生移动,设移动的干涉条纹数为ΔN,则有:

因此,放置薄膜后观察屏上的干涉条纹移动了6条。
解析
步骤 1:计算光程差
由于透明薄膜的存在,光线在通过薄膜后发生了相位差,因此从两狭缝到观察屏中央点的光程差为:
$\Delta L=2md=2\times 1.5\times 6\times {10}^{-4}=1.8\times {10}^{-3}cm$
其中,$n$为透明薄膜的折射率,$d$为薄膜的厚度。
步骤 2:计算未放置薄膜前的干涉条纹数
由于取正入射,因此相邻两个亮纹间的距离为:
$t=\dfrac {\lambda }{(2\sin \theta )}$
其中,$\lambda$为光源的波长,$\theta$为狭缝到观察屏中央点的夹角。因此,未放置薄膜前的干涉条纹数为:
${V}_{1}=\dfrac {\Delta L}{d}=\dfrac {2nd}{\lambda }=7.2\times {10}^{3}\sin \theta $
步骤 3:计算放置薄膜后干涉条纹的移动
放置薄膜后,干涉条纹发生移动,设移动的干涉条纹数为$\Delta N$,则有:
$\Delta N=\dfrac {2d(n-1)}{\lambda }=6$
因此,放置薄膜后观察屏上的干涉条纹移动了6条。
由于透明薄膜的存在,光线在通过薄膜后发生了相位差,因此从两狭缝到观察屏中央点的光程差为:
$\Delta L=2md=2\times 1.5\times 6\times {10}^{-4}=1.8\times {10}^{-3}cm$
其中,$n$为透明薄膜的折射率,$d$为薄膜的厚度。
步骤 2:计算未放置薄膜前的干涉条纹数
由于取正入射,因此相邻两个亮纹间的距离为:
$t=\dfrac {\lambda }{(2\sin \theta )}$
其中,$\lambda$为光源的波长,$\theta$为狭缝到观察屏中央点的夹角。因此,未放置薄膜前的干涉条纹数为:
${V}_{1}=\dfrac {\Delta L}{d}=\dfrac {2nd}{\lambda }=7.2\times {10}^{3}\sin \theta $
步骤 3:计算放置薄膜后干涉条纹的移动
放置薄膜后,干涉条纹发生移动,设移动的干涉条纹数为$\Delta N$,则有:
$\Delta N=\dfrac {2d(n-1)}{\lambda }=6$
因此,放置薄膜后观察屏上的干涉条纹移动了6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