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描述性统计能够完成因果效应识别√×
描述性统计能够完成因果效应识别 √ ×
题目解答
答案
描述性统计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图表和数值(如平均数、中位数等)总结数据的特征,侧重于呈现变量的分布或关联。而因果效应识别的核心在于判断一个变量是否**真正导致**另一个变量的变化,这需要排除其他潜在干扰因素。例如,相关性分析无法证明因果关系,可能受到混杂变量的影响。因果推断通常依赖于实验设计(如随机对照试验)或特定统计方法(如工具变量法、断点回归等),而非仅依赖描述性统计。因此,描述性统计本身无法完成因果效应识别。
答案:×
(理由:描述性统计仅能总结数据特征,无法排除其他变量干扰,无法直接识别因果效应。)
解析
考查要点:本题主要考查对描述性统计与因果效应识别的理解,以及两者之间的区别。
解题核心:明确描述性统计的功能仅限于数据特征的总结,而因果效应识别需要排除其他变量干扰,证明变量间的直接因果关系。
破题关键:因果效应的判断需要依赖实验设计或特定统计方法,而非单纯的描述性分析。
1. 描述性统计的功能
描述性统计通过图表、平均数、中位数等工具,帮助我们概括数据的中心趋势、分布特征,例如:
- 描述某班级学生的平均成绩;
- 展示不同地区气温的分布情况。
2. 因果效应识别的要求
因果效应识别的核心在于回答“A是否真正导致B”,需满足:
- 排除混杂变量(如其他因素对结果的影响);
- 建立变量间的直接因果链。
3. 两者的本质区别
- 描述性统计只能展示变量间的相关性(如“吸烟与肺癌发生率相关”),但无法证明因果关系。
- 因果推断需要额外工具(如随机对照试验、工具变量法),通过控制干扰因素得出因果结论(如“吸烟导致肺癌”)。
4. 实例说明
若研究“学习时间与考试成绩的关系”:
- 描述性统计:可计算平均学习时间、成绩分布,或绘制散点图显示两者的正相关性。
- 因果效应识别:需进一步分析是否“学习时间增加直接导致成绩提升”,需排除“学生基础能力”等干扰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