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阳阳和佳佳用如图甲所示的电路,探究“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实验器材如下:2节旧干电池,滑动变阻器(20Ω 1A),电流表、电压表各1个,阻值为5Ω、15Ω、20Ω的定值电阻各1个,开关1个,导线若干。- .--|||-2-|||-0 0.2 0.4 U R0-|||-T-|||-A --|||-o o-|||-s 0.6-|||-甲 乙 丙(1)阳阳检查电路发现有一条导线连接错误,请在图甲错误导线上画“×”,并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电路连接正确。(2)重新正确连接电路后,闭合开关S,发现电流表和电压表的指针都迅速向右偏向了接近满刻度的位置,则阳阳在操作上存在的问题是 ____ 。(3)纠正问题后,阳阳先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她将阻值为15Ω的定值电阻作为R0接入电路,闭合开关S,调节滑动变阻器滑片P,测出多组电压及对应电流。①某次实验时,电流表的读数如图乙所示,则此时通过电阻的电流为 ____ A;②多次实验后阳阳得出结论:在电阻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和导体两端的电压成 ____ 。(4)阳阳再利用图甲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①她将5Ω的电阻接入电路,闭合开关S,调节滑片P,记录此时电压表和电流表示数。②断开开关S,保持滑片位置不变,用15Ω的电阻代替5Ω的电阻,闭合开关S,此时电压表示数 ____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应向 ____ (选填“左”或“右”)移动滑片。③当阳阳将20Ω的电阻接入电路后,发现无论怎么移动滑片,都无法将电压表调到目标示数,为完成实验,阳阳可以将电源电压适当调 ____ (选填“大”或“小”)。④同组的佳佳认为,为保持定值电阻两端电压不变,图甲中可以不用连接滑动变阻器和电压表。于是佳佳先后将5Ω和15Ω的电阻直接接入电路,闭合开关后读出电流表示数分别为0.28A和0.14A,发现定值电阻两端电压发生了变化。佳佳找到了张老师,张老师告诉他:实际的电池内部存在一个等效的定值电阻R0(如图丙),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结果。佳佳听后恍然大悟,于是他仍然按图甲进行探究,分析已有的数据后。为了顺利完成这三个电阻的实验,加在定值电阻两端电压UR的范围是 ____ 。(填选项的字母符号)A.1.5V<UR≤3VB.1.24V<UR<1.4VC.1.24V<UR≤2.8V
阳阳和佳佳用如图甲所示的电路,探究“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实验器材如下:2节旧干电池,滑动变阻器(20Ω 1A),电流表、电压表各1个,阻值为5Ω、15Ω、20Ω的定值电阻各1个,开关1个,导线若干。

(1)阳阳检查电路发现有一条导线连接错误,请在图甲错误导线上画“×”,并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电路连接正确。
(2)重新正确连接电路后,闭合开关S,发现电流表和电压表的指针都迅速向右偏向了接近满刻度的位置,则阳阳在操作上存在的问题是 ____ 。
(3)纠正问题后,阳阳先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她将阻值为15Ω的定值电阻作为R0接入电路,闭合开关S,调节滑动变阻器滑片P,测出多组电压及对应电流。
①某次实验时,电流表的读数如图乙所示,则此时通过电阻的电流为 ____ A;
②多次实验后阳阳得出结论:在电阻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和导体两端的电压成 ____ 。
(4)阳阳再利用图甲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①她将5Ω的电阻接入电路,闭合开关S,调节滑片P,记录此时电压表和电流表示数。
②断开开关S,保持滑片位置不变,用15Ω的电阻代替5Ω的电阻,闭合开关S,此时电压表示数 ____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应向 ____ (选填“左”或“右”)移动滑片。
③当阳阳将20Ω的电阻接入电路后,发现无论怎么移动滑片,都无法将电压表调到目标示数,为完成实验,阳阳可以将电源电压适当调 ____ (选填“大”或“小”)。
④同组的佳佳认为,为保持定值电阻两端电压不变,图甲中可以不用连接滑动变阻器和电压表。于是佳佳先后将5Ω和15Ω的电阻直接接入电路,闭合开关后读出电流表示数分别为0.28A和0.14A,发现定值电阻两端电压发生了变化。佳佳找到了张老师,张老师告诉他:实际的电池内部存在一个等效的定值电阻R0(如图丙),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结果。佳佳听后恍然大悟,于是他仍然按图甲进行探究,分析已有的数据后。为了顺利完成这三个电阻的实验,加在定值电阻两端电压UR的范围是 ____ 。(填选项的字母符号)
A.1.5V<UR≤3V
B.1.24V<UR<1.4V
C.1.24V<UR≤2.8V

(1)阳阳检查电路发现有一条导线连接错误,请在图甲错误导线上画“×”,并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电路连接正确。
(2)重新正确连接电路后,闭合开关S,发现电流表和电压表的指针都迅速向右偏向了接近满刻度的位置,则阳阳在操作上存在的问题是 ____ 。
(3)纠正问题后,阳阳先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她将阻值为15Ω的定值电阻作为R0接入电路,闭合开关S,调节滑动变阻器滑片P,测出多组电压及对应电流。
①某次实验时,电流表的读数如图乙所示,则此时通过电阻的电流为 ____ A;
②多次实验后阳阳得出结论:在电阻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和导体两端的电压成 ____ 。
(4)阳阳再利用图甲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①她将5Ω的电阻接入电路,闭合开关S,调节滑片P,记录此时电压表和电流表示数。
②断开开关S,保持滑片位置不变,用15Ω的电阻代替5Ω的电阻,闭合开关S,此时电压表示数 ____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应向 ____ (选填“左”或“右”)移动滑片。
③当阳阳将20Ω的电阻接入电路后,发现无论怎么移动滑片,都无法将电压表调到目标示数,为完成实验,阳阳可以将电源电压适当调 ____ (选填“大”或“小”)。
④同组的佳佳认为,为保持定值电阻两端电压不变,图甲中可以不用连接滑动变阻器和电压表。于是佳佳先后将5Ω和15Ω的电阻直接接入电路,闭合开关后读出电流表示数分别为0.28A和0.14A,发现定值电阻两端电压发生了变化。佳佳找到了张老师,张老师告诉他:实际的电池内部存在一个等效的定值电阻R0(如图丙),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结果。佳佳听后恍然大悟,于是他仍然按图甲进行探究,分析已有的数据后。为了顺利完成这三个电阻的实验,加在定值电阻两端电压UR的范围是 ____ 。(填选项的字母符号)
A.1.5V<UR≤3V
B.1.24V<UR<1.4V
C.1.24V<UR≤2.8V
题目解答
答案
解:(1)原电路中,电阻被短路,没有接入电路,改正电路如图所示:

(2)正确连接电路后,闭合开关S,发现电流表和电压表的指针都迅速向右偏向了接近满刻度的位置,说明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没有在最左端。
(3)①由乙图可知,电流表选择小量程,分度值为0.02A,示数为0.1A。
②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的实验中,要控制电阻的大小不变,多次改变电压电流值,得出结论:在电阻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和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4)②断开开关S,保持滑片位置不变,用15Ω的电阻代替5Ω的电阻,闭合开关S,根据串联电路的分压原理可知,电压表的示数变大,而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实验中,要控制电阻两端的电压不变,根据串联电路的分压原理应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使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变大,由图甲可知,应向左移动滑片。
③当阳阳将20Ω的电阻接入电路后,发现无论怎么移动滑片,都无法将电压表调到目标示数,说明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太小,为完成实验,阳阳可以将电源电压适当调小。
④2次实验中电阻的电压 R 分别为1.4V和2.1V,都小于电源电压3V,设电源本身的电压为E,对外(R与R'串联)提供的电压为U,根据串联电路的规律及欧姆 定律可得电路的电流
$I=\frac{E}{R+R'+r'}$
R与R'两端的电压为
$U=\frac{E}{R+R'+r}(R+R')$
则
$\frac{1}{U}=\frac{1}{E}+\frac{r}{E}×\frac{1}{R+R'}$
对外提供的电压U的倒数与串联电阻的倒数为一次函数的关系,即
$\frac{1}{U}=k×\frac{1}{R+R'}+b$
根据选择了5Ω和15Ω的定值电阻时,电源内阻之外的电阻获得的电压分别为1.4V和2.1V,将已知量代入上式有
$\frac{1}{1.4V}=k×\frac{1}{5Ω}+b$
$\frac{1}{2.1V}=k×\frac{1}{15Ω}+b$
解方程组得
$k=(\frac{1}{1.4V}-\frac{1}{2.1V})×\frac{15}{2}Ω$
$b=\frac{15}{4.2V}-\frac{13}{2.8V}=\frac{12.6}{11.76V}$
故这个一次函数为
$\frac{1}{U}=(\frac{1}{1.4V}-\frac{1}{2.1V})×\frac{15}{2}Ω×\frac{1}{R+R'}+\frac{12.6}{11.76V}$
按图甲实验,因要控制当电阻的电压值U为一定值,根据串联电路电压的规律,变阻器的电压也为一定值,由分压原理可知定值电阻和变阻器的电压之比为一定值,故当电阻20Ω时,变阻器连入电路的电阻最 大为20Ω,这时的总电阻为40Ω,代入上式得
$\frac{1}{U}=(\frac{1}{1.4V}-\frac{1}{2.1V})×\frac{15}{2}Ω×\frac{1}{40Ω}+\frac{12.6}{11.76V}$
解得U=1.24V。当电阻最小为5Ω时,电路的电流最大,变阻器连入电 路的电阻最小,此时电压表有最大值,当变阻器电阻连入电路中的电阻为0时,将5Ω代入这个关系式有
$\frac{1}{U}=(\frac{1}{1.4V}-\frac{1}{2.1V})×\frac{15}{2}Ω×\frac{1}{5Ω}+\frac{12.6}{11.76V}$
解得U=1.4V,故为确保完成验证,则这个电压值U的范围为1.24V<U<1.4V,故选B。
故答案为:(1)见解答;(2)滑动变阻器滑片没有在最大值端;(3)①0.1;②正比;(4)②变大;左;③小;④B。

(2)正确连接电路后,闭合开关S,发现电流表和电压表的指针都迅速向右偏向了接近满刻度的位置,说明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没有在最左端。
(3)①由乙图可知,电流表选择小量程,分度值为0.02A,示数为0.1A。
②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的实验中,要控制电阻的大小不变,多次改变电压电流值,得出结论:在电阻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和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4)②断开开关S,保持滑片位置不变,用15Ω的电阻代替5Ω的电阻,闭合开关S,根据串联电路的分压原理可知,电压表的示数变大,而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实验中,要控制电阻两端的电压不变,根据串联电路的分压原理应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使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变大,由图甲可知,应向左移动滑片。
③当阳阳将20Ω的电阻接入电路后,发现无论怎么移动滑片,都无法将电压表调到目标示数,说明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太小,为完成实验,阳阳可以将电源电压适当调小。
④2次实验中电阻的电压 R 分别为1.4V和2.1V,都小于电源电压3V,设电源本身的电压为E,对外(R与R'串联)提供的电压为U,根据串联电路的规律及欧姆 定律可得电路的电流
$I=\frac{E}{R+R'+r'}$
R与R'两端的电压为
$U=\frac{E}{R+R'+r}(R+R')$
则
$\frac{1}{U}=\frac{1}{E}+\frac{r}{E}×\frac{1}{R+R'}$
对外提供的电压U的倒数与串联电阻的倒数为一次函数的关系,即
$\frac{1}{U}=k×\frac{1}{R+R'}+b$
根据选择了5Ω和15Ω的定值电阻时,电源内阻之外的电阻获得的电压分别为1.4V和2.1V,将已知量代入上式有
$\frac{1}{1.4V}=k×\frac{1}{5Ω}+b$
$\frac{1}{2.1V}=k×\frac{1}{15Ω}+b$
解方程组得
$k=(\frac{1}{1.4V}-\frac{1}{2.1V})×\frac{15}{2}Ω$
$b=\frac{15}{4.2V}-\frac{13}{2.8V}=\frac{12.6}{11.76V}$
故这个一次函数为
$\frac{1}{U}=(\frac{1}{1.4V}-\frac{1}{2.1V})×\frac{15}{2}Ω×\frac{1}{R+R'}+\frac{12.6}{11.76V}$
按图甲实验,因要控制当电阻的电压值U为一定值,根据串联电路电压的规律,变阻器的电压也为一定值,由分压原理可知定值电阻和变阻器的电压之比为一定值,故当电阻20Ω时,变阻器连入电路的电阻最 大为20Ω,这时的总电阻为40Ω,代入上式得
$\frac{1}{U}=(\frac{1}{1.4V}-\frac{1}{2.1V})×\frac{15}{2}Ω×\frac{1}{40Ω}+\frac{12.6}{11.76V}$
解得U=1.24V。当电阻最小为5Ω时,电路的电流最大,变阻器连入电 路的电阻最小,此时电压表有最大值,当变阻器电阻连入电路中的电阻为0时,将5Ω代入这个关系式有
$\frac{1}{U}=(\frac{1}{1.4V}-\frac{1}{2.1V})×\frac{15}{2}Ω×\frac{1}{5Ω}+\frac{12.6}{11.76V}$
解得U=1.4V,故为确保完成验证,则这个电压值U的范围为1.24V<U<1.4V,故选B。
故答案为:(1)见解答;(2)滑动变阻器滑片没有在最大值端;(3)①0.1;②正比;(4)②变大;左;③小;④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