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美国天文学家花了五年时间,在北半球天空捕捉到了37个可能是来自地球外文明的讯号。他们利用直径为26米的射电望远镜,以波长21厘米和10.5厘米的电波对北半球天空的全部区域分别进行了三次和两次调查。许多从事探索地球外文明的科学家认为,波长21厘米的电波在宇宙空间中极为普通,如果地球外文明要向其他星体发出讯号,很有可能会使用这个波长。在探测时,他们试图寻找从极狭窄区域中释放出的强大电波。每次探测的时间约需200-400天,所以获得的观察资料十分庞大,经过筛选才获得了这37个讯号,其中有5个讯号特别强烈。这些讯号大多数是沿着银河系分布的,在银河系内有着大量的恒星,是智慧生命可能存在的地方。然而至今还未发现具有已接收讯号特征的电波源,且在这些电波的方向上也没有特异的星体存在。科学家认为,如果在这37个讯号当中包括地球外文明的讯息,那么这就可能是由地球外文明发出的最强或最近的讯号。 下列关于此项科研成果的描述中,与原文相符的一项是 -科学家捕捉到了37个地外文明的讯号 -研究所使用的射电望远镜半径为26米 -研究中使用了两种不同的信号频率 -探测共经历了200-400天
两位美国天文学家花了五年时间,在北半球天空捕捉到了37个可能是来自地球外文明的讯号。他们利用直径为26米的射电望远镜,以波长21厘米和10.5厘米的电波对北半球天空的全部区域分别进行了三次和两次调查。许多从事探索地球外文明的科学家认为,波长21厘米的电波在宇宙空间中极为普通,如果地球外文明要向其他星体发出讯号,很有可能会使用这个波长。在探测时,他们试图寻找从极狭窄区域中释放出的强大电波。每次探测的时间约需200-400天,所以获得的观察资料十分庞大,经过筛选才获得了这37个讯号,其中有5个讯号特别强烈。这些讯号大多数是沿着银河系分布的,在银河系内有着大量的恒星,是智慧生命可能存在的地方。然而至今还未发现具有已接收讯号特征的电波源,且在这些电波的方向上也没有特异的星体存在。科学家认为,如果在这37个讯号当中包括地球外文明的讯息,那么这就可能是由地球外文明发出的最强或最近的讯号。
下列关于此项科研成果的描述中,与原文相符的一项是
-科学家捕捉到了37个地外文明的讯号
-研究所使用的射电望远镜半径为26米
-研究中使用了两种不同的信号频率
-探测共经历了200-400天
题目解答
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细节理解能力,需结合原文信息逐一比对选项。关键点在于:
- 明确概念:区分“可能”与“确定”、“直径”与“半径”、“每次探测时间”与“总时间”等易混淆表述;
- 锁定关键数据:波长与频率的关系(不同波长对应不同频率)、望远镜参数、时间描述等;
- 排除干扰项:注意原文中“未确认信号来源”“未发现特异星体”等否定信息。
选项分析
A. 科学家捕捉到了37个地外文明的讯号
原文对比:文中明确说明“37个可能是来自地球外文明的讯号”,但未确认为地外文明发出。
结论:表述绝对化,错误。
B. 研究所使用的射电望远镜半径为26米
原文对比:原文明确“直径为26米”,半径应为13米。
结论:混淆直径与半径,错误。
C. 研究中使用了两种不同的信号频率
原文对比:文中提到“波长21厘米和10.5厘米的电波”,不同波长对应不同频率(频率$f = c/\lambda$)。
结论:表述正确。
D. 探测共经历了200-400天
原文对比:原文说明“每次探测的时间约需200-400天”,而研究总耗时五年。
结论:混淆“单次探测时间”与“总时间”,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