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判断题2-1 在一般速度范围内,第Ⅰ变形区的宽度仅为0.02~0.2mm。切削速度愈高,宽度愈小。(对)2-2 切削时出现的积屑瘤、前刀面磨损等现象,都是第Ⅲ变形区的变形所造成的。(错)2-3 第Ⅲ变形区的变形是造成已加工表面硬化和残余应力的主要原因。(对)2-4 由于大部分塑性变形集中于第Ⅰ变形区,因而切削变形的大小,主要由第Ⅰ变形区来衡量。(对)2-5 在形成挤裂切屑的条件下,若减小刀具前角,减低切削速度,加大切削厚度,就可能得到崩碎切屑。(错)2-6 在形成挤裂切屑的条件下,若加大刀具前角,提高切削速度,减小切削厚度,就可能得到带状切屑。(对)2-7 切屑形态的变化反映了切削变形程度的不同,如带状切屑是切削层沿剪切面滑移变形尚未达到断裂程度而形成的。(对)2-8 切屑形态的变化反映了切削变形程度的不同,如挤裂切屑是切削层沿剪切面滑移变形完全达到断裂程度而形成的。(错)2-9 切屑形态的变化反映了切削变形程度的不同,如单元切屑是切削层沿剪切面滑移变形完全达到断裂程度而形成的。(对)2-10 经过塑性变形后形成的切屑,其厚度hch通常都要小于工件上切削层的厚度hD,而切屑长度Lch通常大于切削层长度Lc。(错)2-11 用相对滑移的大小来衡量变形程度要比变形系数精确些。(对)2-12 相对滑移反映切屑变形的综合结果,特别是包含有第二变形区变形的影响。(错)2-13 切屑与前刀面的摩擦与一般金属接触面间的摩擦不同,不是一般的外摩擦,而是切屑粘结部分和上层金属之间的摩擦,即切屑的内摩擦。(错)2-14 内摩擦实际就是金属内部的滑移剪切,同粘结面积和法向力有关。(错)2-15 切屑与前刀面粘结区的摩擦是第Ⅱ变形区变形的重要成因。(对)2-16 硬脆材料与金属材料的切除过程有所不同,其切除过程以断裂破坏为主。(对)2-17 磨削是利用砂轮表面上由结合剂刚性支承着的极多微小磨粒切削刃进行的切削加工。(错)2-18 磨削时砂轮表面的微小磨粒切削刃的几何形状是不确定的,且通常有较大的前角和刃口楔角,以及较大的刃口钝圆半径。(错)2-19 主切削力Fc是计算机床功率及设计夹具、刀具的主要依据。(对)2-20 吃刀抗力可能引起工件的弯曲与振动,影响加工质[1]量。(对)2-21 进给抗力Ff是设计和校验机床进给机构强度的重要依据。(对)2-22 由于切削变形复杂,在实际生产中常用理论公式计算切削力的大小。(错)2-23 切削功率主要是主运动和主切削力所消耗的功率。(对)2-24 影响切削力的因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刀具材料、刀具磨损、冷却润滑液。(错)2-25 切削温度是切削过程的一个重要物理量,主要影响刀具磨损和积屑瘤的产生,但对表面质量没有影响。(错)2-26 切削热由切屑、工件、刀具和周围介质[2](如空气、切削液)传散出去。不同的加工方法其切削热传散的比例是相同。(错)2-27 切削温度的高低不仅取决于热源区产生热量的多少,而且还取决于散热条件的好坏。(对)2-28 凡影响切削变形、切削抗力及功率消耗的因素,都对生热有影响。(对)2-29 切削用量增加,功率消耗加大,切削热的生成加多,切削温度升高。(错)2-30 在切削塑性材料时,切削区温度最高点是在刀刃处。(错)2-31 切削脆性材料时,由于形成崩碎切屑,故最高温度区位于靠近刀尖的后刀面上的小区域内。(对)2-32 人工热电偶法可用于测量切削区的平均温度,红外测温法可用于测量刀具及切屑侧面温度场。(错)2-33 控制与降低磨削温度,是保证磨削质量的重要措施。(对)2-34 工件平均温度与磨削烧伤和磨削裂纹的产生有密切关系。(错)2-35 磨粒磨削点温度是引起磨削刃的热损伤、砂轮的磨损、破碎和粘附等现象的重要因素。(对)2-36 磨削区温度影响工件的形状和尺寸精度。(错)2-37 工件表面层的温度分布与加工表面变质层的生成机理、磨削裂纹的产生以及工件的使用性能等有关。(对)2-38 积屑瘤是在中等切速加工塑性材料条件下的一个重要物理现象。(对)2-39 在精加工时,积屑瘤对切削过程是有利的,应设法利用这一点提高已加工表面质量。(错)2-40 积屑瘤的形成与摩擦条件有关,而影响摩擦条件的主要因素是接触面压力。(错)2-41 当切削塑性材料、切削速度v较高、切削厚度hD较大时易发生前刀面磨损。(对)2-42 当切削塑性金属材料时,若切削速度较低,切削厚度较薄,则易发生后刀面磨损。(对)2-43 当切削脆性金属时,由于形成崩碎切屑,会出现后刀面磨损。(对)2-44 当切削塑性金属,采用中等切速及中等进给量时,常出现前后刀面同时磨损。(对)2-45 刀具磨损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即初期磨损阶段和正常磨损阶段。(错)2-46 磨粒磨损[3]只在低速切削条件下都存在,对低速切削的刀具而言,磨粒磨损往往是刀具磨损的主要原因。(错)2-47 粘结磨损一般在中等偏低的切削速度下比较严重。(对)2-48 扩散磨损在高温作用下发生。扩散磨损其实质是一种物理性质磨损。(错)2-49 切削用量中切削速度对刀具耐用度的影响最大,其次为切削深度,而进给量对刀具耐用度的影响最小。(错)2-50 传统上选择切削用量的基本原则是:在保证刀具一定耐用度的前提下,优先考虑采用最大的切削深度ap,其次考虑采用大的进给量f,最后根据刀具耐用度的要求选定(计算或查表)合理的切削速度v。( )
判断题2-1 在一般速度范围内,第Ⅰ变形区的宽度仅为
0.02~0.2mm。切削速度愈高,宽度愈小。(对)2-2 切削时出现的积屑瘤、前刀面磨损等现象,都是第Ⅲ变形区的变形所造成的。(错)2-3 第Ⅲ变形区的变形是造成已加工表面硬化和残余应力的主要原因。(对)2-4 由于大部分塑性变形集中于第Ⅰ变形区,因而切削变形的大小,主要由第Ⅰ变形区来衡量。(对)2-5 在形成挤裂切屑的条件下,若减小刀具前角,减低切削速度,加大切削厚度,就可能得到崩碎切屑。(错)2-6 在形成挤裂切屑的条件下,若加大刀具前角,提高切削速度,减小切削厚度,就可能得到带状切屑。(对)2-7 切屑形态的变化反映了切削变形程度的不同,如带状切屑是切削层沿剪切面滑移变形尚未达到断裂程度而形成的。(对)2-8 切屑形态的变化反映了切削变形程度的不同,如挤裂切屑是切削层沿剪切面滑移变形完全达到断裂程度而形成的。(错)2-9 切屑形态的变化反映了切削变形程度的不同,如单元切屑是切削层沿剪切面滑移变形完全达到断裂程度而形成的。(对)2-10 经过塑性变形后形成的切屑,其厚度hch通常都要小于工件上切削层的厚度hD,而切屑长度Lch通常大于切削层长度Lc。(错)2-11 用相对滑移的大小来衡量变形程度要比变形系数精确些。(对)2-12 相对滑移反映切屑变形的综合结果,特别是包含有第二变形区变形的影响。(错)2-13 切屑与前刀面的摩擦与一般金属接触面间的摩擦不同,不是一般的外摩擦,而是切屑粘结部分和上层金属之间的摩擦,即切屑的内摩擦。(错)2-14 内摩擦实际就是金属内部的滑移剪切,同粘结面积和法向力有关。(错)2-15 切屑与前刀面粘结区的摩擦是第Ⅱ变形区变形的重要成因。(对)2-16 硬脆材料与金属材料的切除过程有所不同,其切除过程以断裂破坏为主。(对)2-17 磨削是利用砂轮表面上由结合剂刚性支承着的极多微小磨粒切削刃进行的切削加工。(错)2-18 磨削时砂轮表面的微小磨粒切削刃的几何形状是不确定的,且通常有较大的前角和刃口楔角,以及较大的刃口钝圆半径。(错)2-19 主切削力Fc是计算机床功率及设计夹具、刀具的主要依据。(对)2-20 吃刀抗力可能引起工件的弯曲与振动,影响加工质[1]量。(对)2-21 进给抗力Ff是设计和校验机床进给机构强度的重要依据。(对)2-22 由于切削变形复杂,在实际生产中常用理论公式计算切削力的大小。(错)2-23 切削功率主要是主运动和主切削力所消耗的功率。(对)2-24 影响切削力的因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刀具材料、刀具磨损、冷却润滑液。(错)2-25 切削温度是切削过程的一个重要物理量,主要影响刀具磨损和积屑瘤的产生,但对表面质量没有影响。(错)2-26 切削热由切屑、工件、刀具和周围介质[2](如空气、切削液)传散出去。不同的加工方法其切削热传散的比例是相同。(错)2-27 切削温度的高低不仅取决于热源区产生热量的多少,而且还取决于散热条件的好坏。(对)2-28 凡影响切削变形、切削抗力及功率消耗的因素,都对生热有影响。(对)2-29 切削用量增加,功率消耗加大,切削热的生成加多,切削温度升高。(错)2-30 在切削塑性材料时,切削区温度最高点是在刀刃处。(错)2-31 切削脆性材料时,由于形成崩碎切屑,故最高温度区位于靠近刀尖的后刀面上的小区域内。(对)2-32 人工热电偶法可用于测量切削区的平均温度,红外测温法可用于测量刀具及切屑侧面温度场。(错)2-33 控制与降低磨削温度,是保证磨削质量的重要措施。(对)2-34 工件平均温度与磨削烧伤和磨削裂纹的产生有密切关系。(错)2-35 磨粒磨削点温度是引起磨削刃的热损伤、砂轮的磨损、破碎和粘附等现象的重要因素。(对)2-36 磨削区温度影响工件的形状和尺寸精度。(错)2-37 工件表面层的温度分布与加工表面变质层的生成机理、磨削裂纹的产生以及工件的使用性能等有关。(对)2-38 积屑瘤是在中等切速加工塑性材料条件下的一个重要物理现象。(对)2-39 在精加工时,积屑瘤对切削过程是有利的,应设法利用这一点提高已加工表面质量。(错)2-40 积屑瘤的形成与摩擦条件有关,而影响摩擦条件的主要因素是接触面压力。(错)2-41 当切削塑性材料、切削速度v较高、切削厚度hD较大时易发生前刀面磨损。(对)2-42 当切削塑性金属材料时,若切削速度较低,切削厚度较薄,则易发生后刀面磨损。(对)2-43 当切削脆性金属时,由于形成崩碎切屑,会出现后刀面磨损。(对)2-44 当切削塑性金属,采用中等切速及中等进给量时,常出现前后刀面同时磨损。(对)2-45 刀具磨损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即初期磨损阶段和正常磨损阶段。(错)2-46 磨粒磨损[3]只在低速切削条件下都存在,对低速切削的刀具而言,磨粒磨损往往是刀具磨损的主要原因。(错)2-47 粘结磨损一般在中等偏低的切削速度下比较严重。(对)2-48 扩散磨损在高温作用下发生。扩散磨损其实质是一种物理性质磨损。(错)2-49 切削用量中切削速度对刀具耐用度的影响最大,其次为切削深度,而进给量对刀具耐用度的影响最小。(错)2-50 传统上选择切削用量的基本原则是:在保证刀具一定耐用度的前提下,优先考虑采用最大的切削深度ap,其次考虑采用大的进给量f,最后根据刀具耐用度的要求选定(计算或查表)合理的切削速度v。( )
0.02~0.2mm。切削速度愈高,宽度愈小。(对)2-2 切削时出现的积屑瘤、前刀面磨损等现象,都是第Ⅲ变形区的变形所造成的。(错)2-3 第Ⅲ变形区的变形是造成已加工表面硬化和残余应力的主要原因。(对)2-4 由于大部分塑性变形集中于第Ⅰ变形区,因而切削变形的大小,主要由第Ⅰ变形区来衡量。(对)2-5 在形成挤裂切屑的条件下,若减小刀具前角,减低切削速度,加大切削厚度,就可能得到崩碎切屑。(错)2-6 在形成挤裂切屑的条件下,若加大刀具前角,提高切削速度,减小切削厚度,就可能得到带状切屑。(对)2-7 切屑形态的变化反映了切削变形程度的不同,如带状切屑是切削层沿剪切面滑移变形尚未达到断裂程度而形成的。(对)2-8 切屑形态的变化反映了切削变形程度的不同,如挤裂切屑是切削层沿剪切面滑移变形完全达到断裂程度而形成的。(错)2-9 切屑形态的变化反映了切削变形程度的不同,如单元切屑是切削层沿剪切面滑移变形完全达到断裂程度而形成的。(对)2-10 经过塑性变形后形成的切屑,其厚度hch通常都要小于工件上切削层的厚度hD,而切屑长度Lch通常大于切削层长度Lc。(错)2-11 用相对滑移的大小来衡量变形程度要比变形系数精确些。(对)2-12 相对滑移反映切屑变形的综合结果,特别是包含有第二变形区变形的影响。(错)2-13 切屑与前刀面的摩擦与一般金属接触面间的摩擦不同,不是一般的外摩擦,而是切屑粘结部分和上层金属之间的摩擦,即切屑的内摩擦。(错)2-14 内摩擦实际就是金属内部的滑移剪切,同粘结面积和法向力有关。(错)2-15 切屑与前刀面粘结区的摩擦是第Ⅱ变形区变形的重要成因。(对)2-16 硬脆材料与金属材料的切除过程有所不同,其切除过程以断裂破坏为主。(对)2-17 磨削是利用砂轮表面上由结合剂刚性支承着的极多微小磨粒切削刃进行的切削加工。(错)2-18 磨削时砂轮表面的微小磨粒切削刃的几何形状是不确定的,且通常有较大的前角和刃口楔角,以及较大的刃口钝圆半径。(错)2-19 主切削力Fc是计算机床功率及设计夹具、刀具的主要依据。(对)2-20 吃刀抗力可能引起工件的弯曲与振动,影响加工质[1]量。(对)2-21 进给抗力Ff是设计和校验机床进给机构强度的重要依据。(对)2-22 由于切削变形复杂,在实际生产中常用理论公式计算切削力的大小。(错)2-23 切削功率主要是主运动和主切削力所消耗的功率。(对)2-24 影响切削力的因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刀具材料、刀具磨损、冷却润滑液。(错)2-25 切削温度是切削过程的一个重要物理量,主要影响刀具磨损和积屑瘤的产生,但对表面质量没有影响。(错)2-26 切削热由切屑、工件、刀具和周围介质[2](如空气、切削液)传散出去。不同的加工方法其切削热传散的比例是相同。(错)2-27 切削温度的高低不仅取决于热源区产生热量的多少,而且还取决于散热条件的好坏。(对)2-28 凡影响切削变形、切削抗力及功率消耗的因素,都对生热有影响。(对)2-29 切削用量增加,功率消耗加大,切削热的生成加多,切削温度升高。(错)2-30 在切削塑性材料时,切削区温度最高点是在刀刃处。(错)2-31 切削脆性材料时,由于形成崩碎切屑,故最高温度区位于靠近刀尖的后刀面上的小区域内。(对)2-32 人工热电偶法可用于测量切削区的平均温度,红外测温法可用于测量刀具及切屑侧面温度场。(错)2-33 控制与降低磨削温度,是保证磨削质量的重要措施。(对)2-34 工件平均温度与磨削烧伤和磨削裂纹的产生有密切关系。(错)2-35 磨粒磨削点温度是引起磨削刃的热损伤、砂轮的磨损、破碎和粘附等现象的重要因素。(对)2-36 磨削区温度影响工件的形状和尺寸精度。(错)2-37 工件表面层的温度分布与加工表面变质层的生成机理、磨削裂纹的产生以及工件的使用性能等有关。(对)2-38 积屑瘤是在中等切速加工塑性材料条件下的一个重要物理现象。(对)2-39 在精加工时,积屑瘤对切削过程是有利的,应设法利用这一点提高已加工表面质量。(错)2-40 积屑瘤的形成与摩擦条件有关,而影响摩擦条件的主要因素是接触面压力。(错)2-41 当切削塑性材料、切削速度v较高、切削厚度hD较大时易发生前刀面磨损。(对)2-42 当切削塑性金属材料时,若切削速度较低,切削厚度较薄,则易发生后刀面磨损。(对)2-43 当切削脆性金属时,由于形成崩碎切屑,会出现后刀面磨损。(对)2-44 当切削塑性金属,采用中等切速及中等进给量时,常出现前后刀面同时磨损。(对)2-45 刀具磨损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即初期磨损阶段和正常磨损阶段。(错)2-46 磨粒磨损[3]只在低速切削条件下都存在,对低速切削的刀具而言,磨粒磨损往往是刀具磨损的主要原因。(错)2-47 粘结磨损一般在中等偏低的切削速度下比较严重。(对)2-48 扩散磨损在高温作用下发生。扩散磨损其实质是一种物理性质磨损。(错)2-49 切削用量中切削速度对刀具耐用度的影响最大,其次为切削深度,而进给量对刀具耐用度的影响最小。(错)2-50 传统上选择切削用量的基本原则是:在保证刀具一定耐用度的前提下,优先考虑采用最大的切削深度ap,其次考虑采用大的进给量f,最后根据刀具耐用度的要求选定(计算或查表)合理的切削速度v。( )
题目解答
答案
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