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合理应用抗病品种主要包括( )A. B. C. D. E 2.A B C D 3.A B C D E 4.A B C D E 5.A B C D E 6.A B C D E 7.A B C D 8.B C D 9.A B C D 10.A B C D E. 五、简答题(每题6分,共24分) 1.简述植物病害的侵染过程。 病害的侵染过程就是指病原物从接触、侵入寄主,到在寄主体内繁 F. Koch’s rule ),具体内容有四步:①在病植物上常伴随有一种病原生物存在;②该生物可在离体的或人工培养基上分离和纯培养;③将纯培养接种到相同品种的健株上,表现出与原来相同的症状;④从接种发病的植物上再分离到该生物的纯培养,性状与原来记录的相同。经过以上四步,若前后结果相同,我们就可确定所观察到的生物就是病原物。(4分) 柯赫氏法则就是通过对某种生物致病性的测定来确定是否是病原物。其基本原理对任何病原都是适用的,只不过具体试验操作过程因病原不同而已。(2分) 3.简述植物病害的流行要素及预测依据。 植物病害流行的强度和广度受到寄主植物群体、病原物群体、环境条件和人类活动诸方面多种因素的影响,在诸多流行因素中在诸多流行因素中,往往有一种或少数几种起主要作用,被称为流行的主导因素。(3分) 病害流行预测的依据或因子是病害的流行规律,也就是寄主、病原物和环境因素对病害的影响及其之间的关系,主要是主导因素。诸因素中,一般说来,菌量、气象条件、栽培条件和寄主植物生育状况等是最重要的预测依据。(3分) 4.简述基因对基因学说的内容及引申含义。 这是Flor通过研究亚麻不同抗性品种和亚麻锈病菌不同小种之间的遗传关系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具体内容为:在进化过程中,在寄主群体中有一控制抗病性的基因,在病原物群体中就相应地有一控制致病性基因。这个学说引申含义为:在进化过程中,寄主和病原物是相互作用、相互选择、共同进化、动态平衡和共存的;在寄主和病原物保持动态平衡的情况下,人工选择起决定性的作用;寄主和病原物的相互作用是相对应的,是专化的。 六、论述题(每题8分,共16分) 1.试分析单年流行病害典型季节流行曲线的阶段划分、模型特点及其应用。 单年流行病害最基本曲线为S型曲线。整个流行过程可划分为始发期、盛发期和衰退期。始发期指从开始发现微量病情到病情普病率达5%为止的一段时期,是菌量积累的关键时期。其特点为病情发展呈指数增长,病情增长慢。逻辑斯蒂期指病情从5%到95%的一段时期,是为害的关键时期。其特点为病情发展的自我抑制作用增强,病情增长快。衰退期指病情增长趋于停止,流行曲线趋于水平。(4分) 流行模型为逻辑斯蒂模型,又称自我抑制生长方程,模型为xt/1-xt=x0/1-x0×ert,模型假定植物群体是一定的,式中x0代表初始病情,t表示经过的时间,xt代表t时后的病情,r代表表观侵染速率。只用于多循环病害。(2分) 病害流行模型是很有用的,可应用于:病情预测;流行结构分析;防治策略制订;病菌来源判断。(2分) 2.试述植物病害防治的策略、原理及其制定的依据。 从病害流行学效应来看,各种病害防治策略不外乎是减少初始菌量(x0策略)、降低流行速度(r策略)或缩短流行时间(t策略)。(3分) 从病害发生和流行的因素来看,病害防治的基本原理主要有:①回避(avoidance),即避免病原物,在病原物无效、稀少或没有的时间或地区种植作物。②杜绝(exclusion),即拒绝病原物,主要通过阻断病原物的传播途径将病原物拒绝在作物栽培区之外。③铲除(eradication),主要是消灭、减少或抑制病原物的来源。④保护(protection),即保护寄主植物免受病原物侵染,在感病寄主和病原物之间介入毒物或其它有效障碍以阻止病原物侵入。⑤抵抗(resistance),即增强寄主抗病性,降低致病因素在寄主体内的效力。⑥治疗(therapy),主要通过医治受侵植物以减轻病害危害程度。(5分) G. 参考答卷 一、名词解释(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因对基因学说:对应于寄主群体的每一个决定抗病性的基因,病原物方面也存在一个决定致病性的基因;反之,应于病原物群体的每一个决定致病性的基因,寄主方面也存在一个决定抗病性的基因。 2、生理小种:同种、变种、专化型内的病原物的不同群体在形态无差别,在生理特性、培养性状、生化特性、致病性等方面存在差异。 3、侵染剂量:病原物能成功侵入寄主植物所需的病原物最低个体数量。 4、植物病程:病原物与寄主植物在可侵染部位相互接触后,病原物侵入寄主并在寄主体内繁殖和扩展,然后发生致病作用,最后显示病害症状的连续过程。 5、土壤习局菌:在土壤中可长期存活,并能在土壤有机质中繁殖的植物病原菌,如丝核菌。 二、判断题(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认为下列论述正确的在()内打上“√”号、错误的在()内打上“×”号。 1、过敏性坏死反应是主动的化学抗性机制。……………………………………………( √ ) 2、活体营养生物是非专性寄生菌。………………………………………………………( × ) 3、积年流行病害又称多循环病害。………………………………………………………( × ) 4、影响潜育期的关键气候因素是湿度。…………………………………………………( × ) 5、寄主的垂直抗性控制基因多数情况下是主效基因。…………………………………( √ ) 6、引起单年流行病害的病原物越冬越夏后的存活率高。………………………………( × ) 7、由病原物的初侵染即可引起全田普遍发病的传播方式称为弥散式传播。………( √ ) 8、植物病原细菌可直接侵入寄主。………………………………………………………( × ) 9、热力处理防治病害的原理是减少初始菌量。…………………………………………( × ) 10、再侵染是特指不同种病原物同时侵入一种植物的现象。…………………………( × ) 三、填空题(每正确填一空得1分,共20分) 1、病原物产生的致病物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3种。 2、确定为植物检疫对象的基本条件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植物病害防治手段的流行学效应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病原物传播的主要途径: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论及植物病害的概念必须涉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方面。 6、单年流行病害流行的季节性变化一般经过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三个时期。 三、填空题(每正确填一空得1分,共20分) 1、病原物产生的致病物质有: 酶 、 毒素 、 植物生长调节物质 3种。 2、确定为植物检疫对象的基本条件为 局部地区发生的 , 人为远距离传播为主的 ,危险性病害。 3、植物病害防治手段的流行学效应是 减少处始菌量 和 降低流行速度 。 4、病原物传播的主要途径: 气流传播 、 雨、水传播 、 生物介体传播、 土壤和肥料 、人为因素传播 。 5、 论及植物病害的概念必须涉及 病原 、 病程 、 症状 、 经济 四方面。 6、单年流行病害流行的季节性变化一般经过 始发期 、 盛发期 、 衰退期 三个时期。 四、简答题(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品种抗性丧失的本质是什么? 一个抗病品种种植几年后变为感病品种,往往将这一现象称为抗性丧失。 原因:当一个品种在某一区域表现为抗病时,表明了该区域病原物对此品种毒力频率低;当病原物对品种的毒力频率升高到一定比率,品种就表现为感病。 本质:抗性丧失是由于病原物出现对品种强毒力的小种克服了品种的抗性,并非品种的抗性发生遗传性变异。 2、利用寄主抗性防治的病害对象? 大范围流行的毁灭性病害;玉米小斑病、赤霉病 流行性强的气传病害;锈病、稻瘟病、白粉病 顽强的土传病害;镰刀菌枯萎病、青枯病 其他方法难以防治的病害;病毒 病原物群体致病性分化显著的病害。 3、柯赫氏法则的内容有哪些? 柯赫氏法则是确定某种微生物是侵染性病害的病原物的法则,其包括(1)罹病植物上常伴随有一种病原生物存在;(2)该病原生物可在离体的的或人工培养基上分离纯化而得到纯培养;(3)将纯培养接种到相同品种的健株上,表现出相同症状的病害;(4)从接种发病的植株上再分离到性状与原来的接种物相同的病原物。 4、原物越冬越夏的主要场所有哪些? 田间病株:正在生长的田间病株体内外、异地同种作物、其它寄主作物; 种子、苗木及其它繁殖材料:侵入而潜伏在内部,与繁育材料混在一起休眠; 土壤:在土壤中休眠或在土壤中腐生; 病株残体; 肥料:随病株残体混入肥料或单独散落在肥料中。 五、论述题(20分) 1、常用的农业防治措施及其防治原理。14% 农业防治是通过运用各种农艺调控措施,减少病害发生量;创造有利于植物生长发育和抗性表达,不利于病原物活动、繁殖、侵染的农业生态环境,达到减轻病害发生发展的目的。 1、使用无病繁育材料、培养无病苗木:减少初始菌量、起杜绝和回避作用。 主要针对繁育材料传播病害;可通过建立无病繁殖材料原种基地(隔离种植、程序化管理),使用脱毒苗(香蕉、番茄、马铃薯、柑橘等已广泛利用),育苗前的热力处理等来实施。 2、建立合理栽培制度:减少初始菌量、起铲除和回避作用。 如轮作,尤其是水旱轮作对土传病害具有较好的效果;对属土壤习居菌的真菌性枯萎病、菌核病、青枯病。单双季、再生栽培、间作、套种等栽培制度与病害发生的关系复杂,应兼顾高产与防病的关系。 3、保持田园卫生:越冬越夏场所的处理、处理再侵染源减少初始菌量和再侵染菌量、降低流行速度,起铲除作用。可通过清除病株残体(修剪病枝、病果,清扫枯枝落叶 ),深耕除草,砍除 转主寄主,拔除田间病株、摘除病叶。 4、加强栽培管理:降低流行速度,起保护、抵抗作用;合理的肥水管理,合理修剪、调整营养分配,增强树势提高植株抗病能力;改善土壤透气性和降低地层湿度、增加果园的通风透光性,创造有利于寄主植物抗性表达、不利于病原物侵染、繁殖、传播、存活的田间小气候;适期播种,避开不良气候、加快出苗速度,减少染病机会。 2、根据下列水稻穗茎稻瘟病的田间调查资料计算出稻瘟病的病情指数。(要求列出公式)6%病情指数=∑(各级病穗数 x最高一级代表值-|||-x各级代表值)-|||-=dfrac ((1times 40+3times 35+5times 30+7times 20+9times 5))(200times 9)times 100-|||-= 26.7
合理应用抗病品种主要包括( )
A.B.
C.
D. E 2.A B C D 3.A B C D E 4.A B C D E 5.A B C D E 6.A B C D E 7.A B C D 8.B C D 9.A B C D 10.A B C D
E. 五、简答题(每题6分,共24分) 1.简述植物病害的侵染过程。 病害的侵染过程就是指病原物从接触、侵入寄主,到在寄主体内繁
F. Koch’s rule ),具体内容有四步:①在病植物上常伴随有一种病原生物存在;②该生物可在离体的或人工培养基上分离和纯培养;③将纯培养接种到相同品种的健株上,表现出与原来相同的症状;④从接种发病的植物上再分离到该生物的纯培养,性状与原来记录的相同。经过以上四步,若前后结果相同,我们就可确定所观察到的生物就是病原物。(4分) 柯赫氏法则就是通过对某种生物致病性的测定来确定是否是病原物。其基本原理对任何病原都是适用的,只不过具体试验操作过程因病原不同而已。(2分) 3.简述植物病害的流行要素及预测依据。 植物病害流行的强度和广度受到寄主植物群体、病原物群体、环境条件和人类活动诸方面多种因素的影响,在诸多流行因素中在诸多流行因素中,往往有一种或少数几种起主要作用,被称为流行的主导因素。(3分) 病害流行预测的依据或因子是病害的流行规律,也就是寄主、病原物和环境因素对病害的影响及其之间的关系,主要是主导因素。诸因素中,一般说来,菌量、气象条件、栽培条件和寄主植物生育状况等是最重要的预测依据。(3分) 4.简述基因对基因学说的内容及引申含义。 这是Flor通过研究亚麻不同抗性品种和亚麻锈病菌不同小种之间的遗传关系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具体内容为:在进化过程中,在寄主群体中有一控制抗病性的基因,在病原物群体中就相应地有一控制致病性基因。这个学说引申含义为:在进化过程中,寄主和病原物是相互作用、相互选择、共同进化、动态平衡和共存的;在寄主和病原物保持动态平衡的情况下,人工选择起决定性的作用;寄主和病原物的相互作用是相对应的,是专化的。 六、论述题(每题8分,共16分) 1.试分析单年流行病害典型季节流行曲线的阶段划分、模型特点及其应用。 单年流行病害最基本曲线为S型曲线。整个流行过程可划分为始发期、盛发期和衰退期。始发期指从开始发现微量病情到病情普病率达5%为止的一段时期,是菌量积累的关键时期。其特点为病情发展呈指数增长,病情增长慢。逻辑斯蒂期指病情从5%到95%的一段时期,是为害的关键时期。其特点为病情发展的自我抑制作用增强,病情增长快。衰退期指病情增长趋于停止,流行曲线趋于水平。(4分) 流行模型为逻辑斯蒂模型,又称自我抑制生长方程,模型为xt/1-xt=x0/1-x0×ert,模型假定植物群体是一定的,式中x0代表初始病情,t表示经过的时间,xt代表t时后的病情,r代表表观侵染速率。只用于多循环病害。(2分) 病害流行模型是很有用的,可应用于:病情预测;流行结构分析;防治策略制订;病菌来源判断。(2分) 2.试述植物病害防治的策略、原理及其制定的依据。 从病害流行学效应来看,各种病害防治策略不外乎是减少初始菌量(x0策略)、降低流行速度(r策略)或缩短流行时间(t策略)。(3分) 从病害发生和流行的因素来看,病害防治的基本原理主要有:①回避(avoidance),即避免病原物,在病原物无效、稀少或没有的时间或地区种植作物。②杜绝(exclusion),即拒绝病原物,主要通过阻断病原物的传播途径将病原物拒绝在作物栽培区之外。③铲除(eradication),主要是消灭、减少或抑制病原物的来源。④保护(protection),即保护寄主植物免受病原物侵染,在感病寄主和病原物之间介入毒物或其它有效障碍以阻止病原物侵入。⑤抵抗(resistance),即增强寄主抗病性,降低致病因素在寄主体内的效力。⑥治疗(therapy),主要通过医治受侵植物以减轻病害危害程度。(5分)
G. 参考答卷 一、名词解释(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因对基因学说:对应于寄主群体的每一个决定抗病性的基因,病原物方面也存在一个决定致病性的基因;反之,应于病原物群体的每一个决定致病性的基因,寄主方面也存在一个决定抗病性的基因。 2、生理小种:同种、变种、专化型内的病原物的不同群体在形态无差别,在生理特性、培养性状、生化特性、致病性等方面存在差异。 3、侵染剂量:病原物能成功侵入寄主植物所需的病原物最低个体数量。 4、植物病程:病原物与寄主植物在可侵染部位相互接触后,病原物侵入寄主并在寄主体内繁殖和扩展,然后发生致病作用,最后显示病害症状的连续过程。 5、土壤习局菌:在土壤中可长期存活,并能在土壤有机质中繁殖的植物病原菌,如丝核菌。 二、判断题(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认为下列论述正确的在()内打上“√”号、错误的在()内打上“×”号。 1、过敏性坏死反应是主动的化学抗性机制。……………………………………………( √ ) 2、活体营养生物是非专性寄生菌。………………………………………………………( × ) 3、积年流行病害又称多循环病害。………………………………………………………( × ) 4、影响潜育期的关键气候因素是湿度。…………………………………………………( × ) 5、寄主的垂直抗性控制基因多数情况下是主效基因。…………………………………( √ ) 6、引起单年流行病害的病原物越冬越夏后的存活率高。………………………………( × ) 7、由病原物的初侵染即可引起全田普遍发病的传播方式称为弥散式传播。………( √ ) 8、植物病原细菌可直接侵入寄主。………………………………………………………( × ) 9、热力处理防治病害的原理是减少初始菌量。…………………………………………( × ) 10、再侵染是特指不同种病原物同时侵入一种植物的现象。…………………………( × ) 三、填空题(每正确填一空得1分,共20分) 1、病原物产生的致病物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3种。 2、确定为植物检疫对象的基本条件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植物病害防治手段的流行学效应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病原物传播的主要途径: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论及植物病害的概念必须涉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方面。 6、单年流行病害流行的季节性变化一般经过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三个时期。 三、填空题(每正确填一空得1分,共20分) 1、病原物产生的致病物质有: 酶 、 毒素 、 植物生长调节物质 3种。 2、确定为植物检疫对象的基本条件为 局部地区发生的 , 人为远距离传播为主的 ,危险性病害。 3、植物病害防治手段的流行学效应是 减少处始菌量 和 降低流行速度 。 4、病原物传播的主要途径: 气流传播 、 雨、水传播 、 生物介体传播、 土壤和肥料 、人为因素传播 。 5、 论及植物病害的概念必须涉及 病原 、 病程 、 症状 、 经济 四方面。 6、单年流行病害流行的季节性变化一般经过 始发期 、 盛发期 、 衰退期 三个时期。 四、简答题(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品种抗性丧失的本质是什么? 一个抗病品种种植几年后变为感病品种,往往将这一现象称为抗性丧失。 原因:当一个品种在某一区域表现为抗病时,表明了该区域病原物对此品种毒力频率低;当病原物对品种的毒力频率升高到一定比率,品种就表现为感病。 本质:抗性丧失是由于病原物出现对品种强毒力的小种克服了品种的抗性,并非品种的抗性发生遗传性变异。 2、利用寄主抗性防治的病害对象? 大范围流行的毁灭性病害;玉米小斑病、赤霉病 流行性强的气传病害;锈病、稻瘟病、白粉病 顽强的土传病害;镰刀菌枯萎病、青枯病 其他方法难以防治的病害;病毒 病原物群体致病性分化显著的病害。 3、柯赫氏法则的内容有哪些? 柯赫氏法则是确定某种微生物是侵染性病害的病原物的法则,其包括(1)罹病植物上常伴随有一种病原生物存在;(2)该病原生物可在离体的的或人工培养基上分离纯化而得到纯培养;(3)将纯培养接种到相同品种的健株上,表现出相同症状的病害;(4)从接种发病的植株上再分离到性状与原来的接种物相同的病原物。 4、原物越冬越夏的主要场所有哪些? 田间病株:正在生长的田间病株体内外、异地同种作物、其它寄主作物; 种子、苗木及其它繁殖材料:侵入而潜伏在内部,与繁育材料混在一起休眠; 土壤:在土壤中休眠或在土壤中腐生; 病株残体; 肥料:随病株残体混入肥料或单独散落在肥料中。 五、论述题(20分) 1、常用的农业防治措施及其防治原理。14% 农业防治是通过运用各种农艺调控措施,减少病害发生量;创造有利于植物生长发育和抗性表达,不利于病原物活动、繁殖、侵染的农业生态环境,达到减轻病害发生发展的目的。 1、使用无病繁育材料、培养无病苗木:减少初始菌量、起杜绝和回避作用。 主要针对繁育材料传播病害;可通过建立无病繁殖材料原种基地(隔离种植、程序化管理),使用脱毒苗(香蕉、番茄、马铃薯、柑橘等已广泛利用),育苗前的热力处理等来实施。 2、建立合理栽培制度:减少初始菌量、起铲除和回避作用。 如轮作,尤其是水旱轮作对土传病害具有较好的效果;对属土壤习居菌的真菌性枯萎病、菌核病、青枯病。单双季、再生栽培、间作、套种等栽培制度与病害发生的关系复杂,应兼顾高产与防病的关系。 3、保持田园卫生:越冬越夏场所的处理、处理再侵染源减少初始菌量和再侵染菌量、降低流行速度,起铲除作用。可通过清除病株残体(修剪病枝、病果,清扫枯枝落叶 ),深耕除草,砍除 转主寄主,拔除田间病株、摘除病叶。 4、加强栽培管理:降低流行速度,起保护、抵抗作用;合理的肥水管理,合理修剪、调整营养分配,增强树势提高植株抗病能力;改善土壤透气性和降低地层湿度、增加果园的通风透光性,创造有利于寄主植物抗性表达、不利于病原物侵染、繁殖、传播、存活的田间小气候;适期播种,避开不良气候、加快出苗速度,减少染病机会。 2、根据下列水稻穗茎稻瘟病的田间调查资料计算出稻瘟病的病情指数。(要求列出公式)6%

题目解答
答案
《普通植物病理学》自测试卷( A )参考答卷 一、名词解释( 5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20 分) 二、判断题( 1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 三、填空题(每正确填一空得 1 分,共 20 分) 三、填空题(每正确填一空得 1 分,共 20 分) 四、简答题( 4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20 分) 五、论述题( 20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