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两相干波源 S1 与 S1 相距 10 m,其振幅相等,频率都是 100 Hz ,相位差为S1,波在媒质中的传播速度为_____。试以S1,S1连线 S1 坐标轴,以S1为坐标原点,求 S1,S1 间因干涉而静止的各点的坐标。
两相干波源 与
相距 10 m,其振幅相等,频率都是 100 Hz ,相位差为
,波在媒质中的传播速度为_____。试以
,
连线
坐标轴,以
为坐标原点,求
,
间因干涉而静止的各点的坐标。
题目解答
答案
首先,我们已知相干波源 与
相距 10 m,频率为
,相位差为
,即半个波长。
波的频率为 ,所以波长
,其中
是波在媒质中的传播速度。
波长 等于两波源相距的距离 10 m,所以我们可以得到传播速度
:
现在我们已经得到传播速度 为
。
接下来,我们要找出两相干波源因干涉而静止的各点的坐标。
假设 为坐标原点,我们可以设想一个时刻
,这时两波源的波函数分别为:
将这两个波函数叠加,得到干涉波的波函数:
利用三角函数的和差化简公式,可得:
干涉波的静止点就是使得振幅为零的点。由于 函数的零点是
的整数倍,我们可以得到干涉波的静止点为:
代入波数 和角频率
,我们可以得到:
解出 ,得到静止点的横坐标:
根据已知的相距 10 m 和传播速度 ,我们可以计算出波长
:
将波长代入静止点的横坐标公式,可以得到:
这就是干涉波的静止点的横坐标。
解析
步骤 1:计算波的传播速度
已知相干波源 S1 与 相距 10 m,频率为 f=100Hz,相位差为 π,即半个波长。波的频率为 f,所以波长 λ = v/f,其中 v 是波在媒质中的传播速度。波长 λ 等于两波源相距的距离 10 m,所以我们可以得到传播速度 v:
v = f × λ = 100 × (10 / 2) = 500 m/s
步骤 2:确定干涉波的静止点
假设 S1 为坐标原点,我们可以设想一个时刻,这时两波源的波函数分别为:
y1 = A sin(kx - ωt)
y2 = A sin(kx - ωt + π)
将这两个波函数叠加,得到干涉波的波函数:
y = y1 + y2 = A sin(kx - ωt) + A sin(kx - ωt + π)
利用三角函数的和差化简公式,可得:
y = 2A cos(π) sin(kx - ωt)
y = -2A sin(kx - ωt)
干涉波的静止点就是使得振幅为零的点。由于 sin 函数的零点是 π 的整数倍,我们可以得到干涉波的静止点为:
kx - ωt = nπ
代入波数 k = 2π/λ 和角频率 ω = 2πf,我们可以得到:
(2π/λ)x - 2πft = nπ
解出 x,得到静止点的横坐标:
x = (nλ/2) + ft
根据已知的相距 10 m 和传播速度 v = 500m/s,我们可以计算出波长 λ:
λ = v/f = 500/100 = 5 m
将波长代入静止点的横坐标公式,可以得到:
x = (5n/2) + 5t
这就是干涉波的静止点的横坐标。
已知相干波源 S1 与 相距 10 m,频率为 f=100Hz,相位差为 π,即半个波长。波的频率为 f,所以波长 λ = v/f,其中 v 是波在媒质中的传播速度。波长 λ 等于两波源相距的距离 10 m,所以我们可以得到传播速度 v:
v = f × λ = 100 × (10 / 2) = 500 m/s
步骤 2:确定干涉波的静止点
假设 S1 为坐标原点,我们可以设想一个时刻,这时两波源的波函数分别为:
y1 = A sin(kx - ωt)
y2 = A sin(kx - ωt + π)
将这两个波函数叠加,得到干涉波的波函数:
y = y1 + y2 = A sin(kx - ωt) + A sin(kx - ωt + π)
利用三角函数的和差化简公式,可得:
y = 2A cos(π) sin(kx - ωt)
y = -2A sin(kx - ωt)
干涉波的静止点就是使得振幅为零的点。由于 sin 函数的零点是 π 的整数倍,我们可以得到干涉波的静止点为:
kx - ωt = nπ
代入波数 k = 2π/λ 和角频率 ω = 2πf,我们可以得到:
(2π/λ)x - 2πft = nπ
解出 x,得到静止点的横坐标:
x = (nλ/2) + ft
根据已知的相距 10 m 和传播速度 v = 500m/s,我们可以计算出波长 λ:
λ = v/f = 500/100 = 5 m
将波长代入静止点的横坐标公式,可以得到:
x = (5n/2) + 5t
这就是干涉波的静止点的横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