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关于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产生,正确的叙述是 ( )A. 突触前轴突末梢超极化B. 突触后膜对Ca2+、K+通透性增大C. 突触后膜去极化D. 突触后膜出现超极化E. 突触后膜出现复极化
关于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产生,正确的叙述是 ( )
A. 突触前轴突末梢超极化
B. 突触后膜对Ca2+、K+通透性增大
C. 突触后膜去极化
D. 突触后膜出现超极化
E. 突触后膜出现复极化
题目解答
答案
D. 突触后膜出现超极化
解析
本题考查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的产生机制,需明确以下关键点:
- 突触后膜的变化:抑制性递质与后膜受体结合后,引起特定离子通道开放。
- 离子流动方向:通常导致Cl⁻内流或K⁺外流,使后膜发生超极化,即静息电位增大,远离动作电位阈值。
- 选项辨析:需区分超极化与去极化、复极化的概念,以及递质释放的部位。
选项分析
-
A. 突触前轴突末梢超极化
突触前膜的动作电位触发递质释放,超极化会抑制递质释放,但本题关注突触后膜变化,故错误。 -
B. 突触后膜对Ca²⁺、K⁺通透性增大
抑制性递质通常增加Cl⁻通透性或K⁺外流,而Ca²⁺内流与兴奋性递质相关(如NMDA受体),故错误。 -
C. 突触后膜去极化
去极化是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的表现,与IPSP相反,故错误。 -
D. 突触后膜出现超极化
抑制性递质作用后,突触后膜电位远离阈值,出现超极化,正确。 -
E. 突触后膜出现复极化
复极化是动作电位下降阶段的细胞内过程,与突触后电位无关,故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