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题(3小题,每题10分,共30分)1)设一窑墙,用粘土砖和红墙二层砌成,其中内墙用粘土砖,外墙用红砖,厚度均为230mm。窑墙内表面温度为1200℃,外表面温度100℃,红砖容许的使用温度为700℃以下。求每平方米窑墙的热损失,并判断红砖在此条件下能否使用。已知粘土砖和红砖的导热系数各为:λ1=0.70+0.55×10-3 t W/(m. ℃);λ2=0.46+0.44×10-3 t W/(m. ℃)。『解』:假定交界处的温度为600℃,则:λ1=0.70+0.55×10-3 ×[(1200+600)/2]=1.20 W/(m. ℃)λ2=0.46+0.44×10-3 ×[(600+100)/2]=0.61 W/(m. ℃)q=(1200-100)-|||-(0.23/1.2+0.23/0.61) =1930N/(m)^2校核交界处的温度:q=(1200-100)-|||-(0.23/1.2+0.23/0.61) =1930N/(m)^2与假设温度相比较:误差=(830-600)/600×100%=38.3%误差超过5%,故重新设定交界处温度为830℃,此时:λ1=0.70+0.55×10-3 ×[(1200+830)/2]=1.26 W/(m. ℃)λ2=0.46+0.44×10-3 ×[(830+100)/2]=0.66 W/(m. ℃)q=(1200-100)-|||-(0.23/1.2+0.23/0.61) =1930N/(m)^2校核交界处的温度:q=(1200-100)-|||-(0.23/1.2+0.23/0.61) =1930N/(m)^2与假设温度相比较:误差小于5%,故第二次假设正确。答:每平方米窑墙的热损失为2080W/m2 。由于t2=820℃大于红砖的使用温度极限700℃,故红砖在此条件下不能使用。2)用喉管造成负压以抽走吸池中的液体。已知大管:d=80mm,流速u=2m/s,压强p=1kgf/cm(表压),ρ=1000 kg/m;液体ρ=1200 kg/m,当地重力加速度为9.81m/s;抽吸的液体的高度h为1米。求喉管的直径d1=?(忽略阻力)『解』:A-A2为等压面,据静力学方程:ρ1gh+p=0,∴ p=-ρgh;列柏努利方程1—2由连续式方程:q=(1200-100)-|||-(0.23/1.2+0.23/0.61) =1930N/(m)^2答:喉管的直径为28mm。3)一根水平放置的蒸汽管道, 其保温层外径d=583 mm,外表面实测平均温度及空气温度分别为 tw=48℃, tf=23℃,此时空气与管道外表面间的自然对流换热的表面传热系数 h=3.42 W /(m2 K), 保温层外表面的发射率,即黑度 ε=0.9,黑体的辐射系数σ为5.67×10-8W/(m2.K4)。问:(1) 此管道的散热必须考虑哪些热量传递方式;(2)计算每米长度管道的总散热量。
计算题(3小题,每题10分,共30分)
1)设一窑墙,用粘土砖和红墙二层砌成,其中内墙用粘土砖,外墙用红砖,厚度均为230mm。窑墙内表面温度为1200℃,外表面温度100℃,红砖容许的使用温度为700℃以下。求每平方米窑墙的热损失,并判断红砖在此条件下能否使用。已知粘土砖和红砖的导热系数各为:λ1=0.70+0.55×10-3 t W/(m. ℃);λ2=0.46+0.44×10-3 t W/(m. ℃)。
『解』:假定交界处的温度为600℃,则:
λ1=0.70+0.55×10-3 ×[(1200+600)/2]=1.20 W/(m. ℃)
λ2=0.46+0.44×10-3 ×[(600+100)/2]=0.61 W/(m. ℃)

校核交界处的温度:
与假设温度相比较:误差=(830-600)/600×100%=38.3%
误差超过5%,故重新设定交界处温度为830℃,此时:
λ1=0.70+0.55×10-3 ×[(1200+830)/2]=1.26 W/(m. ℃)
λ2=0.46+0.44×10-3 ×[(830+100)/2]=0.66 W/(m. ℃)

校核交界处的温度:
与假设温度相比较:误差小于5%,故第二次假设正确。
答:每平方米窑墙的热损失为2080W/m2 。由于t2=820℃大于红砖的使用温度极限700℃,故红砖在此条件下不能使用。
2)用喉管造成负压以抽走吸池中的液体。已知大管:d=80mm,流速u=2m/s,压强p=1kgf/cm(表压),ρ=1000 kg/m;液体ρ=1200 kg/m,当地重力加速度为9.81m/s;抽吸的液体的高度h为1米。
求喉管的直径d1=?(忽略阻力)
『解』:A-A2为等压面,据静力学方程:
ρ1gh+p=0,∴ p=-ρgh;
列柏努利方程1—2
由连续式方程:
答:喉管的直径为28mm。
3)一根水平放置的蒸汽管道, 其保温层外径d=583 mm,外表面实测平均温度及空气温度分别为 tw=48℃, tf=23℃,此时空气与管道外表面间的自然对流换热的表面传热系数 h=3.42 W /(m2 K), 保温层外表面的发射率,即黑度 ε=0.9,黑体的辐射系数σ为5.67×10-8W/(m2.K4)。
问:(1) 此管道的散热必须考虑哪些热量传递方式;
(2)计算每米长度管道的总散热量。
题目解答
答案
解:(1)此管道的散热有辐射换热和自然对流换热两种方式。
(2)把管道每米长度上的散热量记为 ql
(a)当仅考虑自然对流时,单位长度上的自然对流散热

(b) 近似地取管道的表面温度为室内空气温度, 于是每米长度管道外表面与室内物体及墙壁之间的辐射为:

故,每米长度管道的总散热量为:156.5+274.7=431.2W/m。
4)某连续生产的窑炉,炉壁由耐火粘土砖、珍珠岩保温砖和红墙三层砌成,其厚度分别为230mm、100mm 、230mm,导热系数各为:λ1=0.70+0.55×10-3 t W/(m. ℃);
λ2=0.052+0.025×10-3 t W/(m. ℃);λ3=0.46+0.44×10-3 t W/(m. ℃)。
炉壁内表面温度为1200℃,外表面温度50℃。求:炉壁散失的热流量。
解:根据: 已知:t=1200℃, t=50℃, d=0.23m,d=0.10m,d=0.23m;λ1,λ2,λ3与温度有关,故现估计t2及t3,假设温度变化与厚度成正比,


。
核算t及t:
计算的t、t值(1095℃、272℃)与第一次估计值(730℃、520℃)的误差超过5%,故需要重算。第二次假设t=1100℃,t=280℃;为此:

再次核算t及t:
15) 测量原理——是指实现测量所依据的物理现象和物理定律的总称。如热电欧测温时依据的是热电效应,弹性模量测量时所依据的虎克定律。
16) 准确度——是表示测量结果中系统误差大小的程度,即测量仪器的指示值接近测量真值的能力。系统误差小,意味着准确度高,
17) 精确度(精度)是准确度和精密度(或重复性)的综合反映。它综合表示测量结果和实际值的偏差程度。
18) 测量仪表死区:测量仪表输入量的变化不致引起输出量的可觉察的变化的有效区间。死区常用输入量程的百分率表示。
19) C/C复合材料: C/C复合材料是由碳纤维及其制品(碳毡或碳布)增强的碳基复合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