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_______________《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将教师定义为: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高等学校的教师:是高等学校的教育者,他们既是某一学科的专家,又是教育教学工作的承担者,不仅担负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任务,而且还对国家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产生重要影响。________,1.专业地位2经济地位3社会权益4职业声望:是其社会地位的综合体现,取决于教师对社会所做出的贡献、教师的教育程度和经济收入的高低、教师的工作条件、职业道德和辛勤程度,此外还受到社会发展水平及传统文化的影响。________:1、高校教师是专门人才培养使命的主要承担者。2、高校教师是科技和文化创新的重要实现者。3、高校教师是知识、技术应用的重要参与者。________:高等学校教师的劳动是一种高强度的脑力劳动、高层次的智力劳动,具有以下特点:1、高校教师劳动的复杂性。2、高校教师劳动的创造性。3、高校教师劳动的迟效性和长效性。4、高校教师劳动的专业性。5、高校教师劳动的示范性。研究高校教师劳动的特点,不仅在于让高校教师理解这些特点并在劳动中有所体现,更在于发扬这些特点的长处,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自己的教育教学任务。________(一)高等学校教师的心理特征高等学校教师劳动的特点,决定了高等学校教师具有以下心理特征:1对所从事的专业具有持久稳定的兴趣;2强烈的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3渴望得到社会和他人的尊重;4高度的群体意识。具体表现为无私、谦虚和真诚的协作精神(二)高等学校教师的素质要求有个体和群体之分,两者既相互区别也相互联系。1高等学校教师的个体素质要求:个体素质是指教师本人智能素质的构成状态,主要包括知识结构、智力结构、能力结构等。要求:(1)知识结构,包含三个要素:对本学科的体系及其理论根据有较深的造诣;对本学科与相关学科有较广泛了解和熟知;具有渊博的知识和比较宽广的知识面。(2)智力结构,智力通过观察、记忆、想象、思考、判断、推理表现出来。在教师智力结构中,观察、思维、推理能力最为重要。(3)能力结构,能力结构是高校教师智能素质的关键因素。作为高校教师应具备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教学能力的具体内容包括:教学认识能力,教学实践能力、教学演讲能力,教学机智能力。科研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分析与解决问题时,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能力。2高等学校教师的整体素质要求: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既取决于教师的个体素质,又取决于教师队伍的构成状态,即教师队伍的构成。主要包括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和学缘结构等。________________(一)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要遵循教师成长规律。体现在三方面:1高校教师成长适应时代变化和社会转型的规律;2成长适应高校教育变化发展的规律;3成长应符合成长的阶段性和个性的差异(知识调整阶段、独立工作阶段、工作成熟阶段、知识总结阶段);(二)教师队伍建设的途径。加强教师的培养,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措施。1建立多层次培养梯队;2培养学术带头人和重点骨干教师;3积极开展教师进修提高工作;4采取多种形式培养青年教师________:主要表现:1有持久的定向注意力2初步具有逻辑推理能力。3初步具有抽象思维能力4有较丰富的想象力和对美好理想的追求5有较强烈的求知欲6有明显的独立倾向性7心理活动中的自我矛盾性8心理发展过程的起伏性。________:1敏锐的时代精神感受能力;2以群体方式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3要求民主和改革的呼声强烈;4内部结构层次的复杂性。高等学校师生关系:是指高等学校的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为共同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而形成的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________:教育关系(是高校师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共同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而建立的一种工作关系和组织关系)、人格关系(高校学生虽然是尚未成熟的一代,但作为独立的社会个体,他们与高校教师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心理关系(主要包括高校师生间的认知关系和情感关系)、道德关系和法律关系五种形式。________:1、学生价值观念变化(学生学习目标从获取文凭到为工作学习知识技能;对学生考核目标从书本知识的考查转到未来职业技能的掌握)2、学费及就业压力影响学生情绪。3、忽视学生的主体意识。4、师德滑坡损害教师形象。5、重科研轻教学的消极影响。6、师生之间缺乏交流导致感情淡漠。________: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既是时代发展、教育改革的必然,也是高校发展,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必经之路。1、树立新型的发展的师生观。教师与学生应树立共同发展观,在教育交往中形成互动,互帮互学、互助互动、共同发展。2、重视师生平等关系的建立。现代教育思想鼓励教师和学生发展一种对话关系,消解教师的绝对权威,建立起平等关系。3、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不稳定性。师生之间在心理上要达到相互接纳和融洽的状态,在情感上达到相互交流和共鸣的状态,就达到了更深层意义上的和谐境界。4、提升教师个人素质和修养。只有塑造高尚的人格和良好的师德,做学生的表率,才能使学生对教师由衷的信服。教师的人格直接影响学生社会人格的塑造和形成,也直接影响师生关系的优劣。
________________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将教师定义为: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高等学校的教师:是高等学校的教育者,他们既是某一学科的专家,又是教育教学工作的承担者,不仅担负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任务,而且还对国家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产生重要影响。
________,1.专业地位2经济地位3社会权益4职业声望:是其社会地位的综合体现,取决于教师对社会所做出的贡献、教师的教育程度和经济收入的高低、教师的工作条件、职业道德和辛勤程度,此外还受到社会发展水平及传统文化的影响。
________:1、高校教师是专门人才培养使命的主要承担者。2、高校教师是科技和文化创新的重要实现者。3、高校教师是知识、技术应用的重要参与者。
________:高等学校教师的劳动是一种高强度的脑力劳动、高层次的智力劳动,具有以下特点:1、高校教师劳动的复杂性。2、高校教师劳动的创造性。3、高校教师劳动的迟效性和长效性。4、高校教师劳动的专业性。5、高校教师劳动的示范性。研究高校教师劳动的特点,不仅在于让高校教师理解这些特点并在劳动中有所体现,更在于发扬这些特点的长处,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自己的教育教学任务。
________(一)高等学校教师的心理特征高等学校教师劳动的特点,决定了高等学校教师具有以下心理特征:1对所从事的专业具有持久稳定的兴趣;2强烈的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3渴望得到社会和他人的尊重;4高度的群体意识。具体表现为无私、谦虚和真诚的协作精神(二)高等学校教师的素质要求有个体和群体之分,两者既相互区别也相互联系。1高等学校教师的个体素质要求:个体素质是指教师本人智能素质的构成状态,主要包括知识结构、智力结构、能力结构等。要求:(1)知识结构,包含三个要素:对本学科的体系及其理论根据有较深的造诣;对本学科与相关学科有较广泛了解和熟知;具有渊博的知识和比较宽广的知识面。(2)智力结构,智力通过观察、记忆、想象、思考、判断、推理表现出来。在教师智力结构中,观察、思维、推理能力最为重要。(3)能力结构,能力结构是高校教师智能素质的关键因素。作为高校教师应具备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教学能力的具体内容包括:教学认识能力,教学实践能力、教学演讲能力,教学机智能力。科研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分析与解决问题时,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能力。
2高等学校教师的整体素质要求: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既取决于教师的个体素质,又取决于教师队伍的构成状态,即教师队伍的构成。主要包括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和学缘结构等。
________________(一)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要遵循教师成长规律。体现在三方面:1高校教师成长适应时代变化和社会转型的规律;2成长适应高校教育变化发展的规律;3成长应符合成长的阶段性和个性的差异(知识调整阶段、独立工作阶段、工作成熟阶段、知识总结阶段);(二)教师队伍建设的途径。加强教师的培养,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措施。1建立多层次培养梯队;2培养学术带头人和重点骨干教师;3积极开展教师进修提高工作;4采取多种形式培养青年教师
________:主要表现:1有持久的定向注意力2初步具有逻辑推理能力。3初步具有抽象思维能力4有较丰富的想象力和对美好理想的追求5有较强烈的求知欲6有明显的独立倾向性7心理活动中的自我矛盾性8心理发展过程的起伏性。
________:1敏锐的时代精神感受能力;2以群体方式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3要求民主和改革的呼声强烈;4内部结构层次的复杂性。
高等学校师生关系:是指高等学校的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为共同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而形成的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
________:教育关系(是高校师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共同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而建立的一种工作关系和组织关系)、人格关系(高校学生虽然是尚未成熟的一代,但作为独立的社会个体,他们与高校教师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心理关系(主要包括高校师生间的认知关系和情感关系)、道德关系和法律关系五种形式。
________:1、学生价值观念变化(学生学习目标从获取文凭到为工作学习知识技能;对学生考核目标从书本知识的考查转到未来职业技能的掌握)2、学费及就业压力影响学生情绪。3、忽视学生的主体意识。4、师德滑坡损害教师形象。5、重科研轻教学的消极影响。6、师生之间缺乏交流导致感情淡漠。
________: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既是时代发展、教育改革的必然,也是高校发展,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必经之路。1、树立新型的发展的师生观。教师与学生应树立共同发展观,在教育交往中形成互动,互帮互学、互助互动、共同发展。2、重视师生平等关系的建立。现代教育思想鼓励教师和学生发展一种对话关系,消解教师的绝对权威,建立起平等关系。3、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不稳定性。师生之间在心理上要达到相互接纳和融洽的状态,在情感上达到相互交流和共鸣的状态,就达到了更深层意义上的和谐境界。4、提升教师个人素质和修养。只有塑造高尚的人格和良好的师德,做学生的表率,才能使学生对教师由衷的信服。教师的人格直接影响学生社会人格的塑造和形成,也直接影响师生关系的优劣。
题目解答
答案
第七章 高等学校的教师与学生 高等学校教师的社会地位 高等学校教师的社会作用 高等学校教师的劳动特点 高等学校教师的心理特征和素质要求: 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 : 大学生的心理特征 大学生的基本社会特征 高校师生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 构建以和谐为核心的新型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