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当有色金属(如铜、铝等)的轴类零件外圆表面要求尺寸精度较高、表面粗糙度值较低时,一般只能采用的加工方案为( )A. 粗车-精车-磨削B. 粗铣-精铣C. 粗车-精车—超精车D. 粗磨—精磨
当有色金属(如铜、铝等)的轴类零件外圆表面要求尺寸精度较高、表面粗糙度值较低时,一般只能采用的加工方案为( )
A. 粗车-精车-磨削
B. 粗铣-精铣
C. 粗车-精车—超精车
D. 粗磨—精磨
题目解答
答案
C. 粗车-精车—超精车
解析
本题考查有色金属轴类零件外圆表面的精密加工工艺选择。关键点在于理解不同加工方法对材料特性的适应性及加工效果。
核心思路:
- 有色金属(如铜、铝)特性:塑性好、硬度低、热导率高,加工时易变形,表面质量控制难度大。
- 工艺要求:尺寸精度高、表面粗糙度低,需采用高精度、低损伤的加工方法。
- 破题关键:
- 磨削适用于高硬度材料(如钢),但对软金属易粘刀,表面质量差。
- 铣削切削速度高,易导致工件变形。
- 车削+超精车能逐步提升精度,且超精车可实现极低表面粗糙度,适合有色金属。
选项分析
选项A:粗车-精车-磨削
- 问题:磨削需材料硬度较高,而有色金属易变形且粘附砂轮,导致表面划伤,无法保证低表面粗糙度。
选项B:粗铣-精铣
- 问题:铣削切削力不均匀,工件易受热变形,且表面粗糙度通常高于车削。
选项C:粗车-精车—超精车
- 优势:
- 粗车快速去除余量,降低后续加工难度。
- 精车进一步提高尺寸精度和表面质量。
- 超精车通过极小切削量和高精度刀具,显著降低表面粗糙度(可达Ra 0.1 μm以下),且避免材料变形。
选项D:粗磨—精磨
- 问题:磨削对软金属加工效率低,表面质量不稳定,无法满足高精度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