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飞防作业中,以下哪种措施可以延缓害虫抗药性?- 长期使用单一农药- 交替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农药- 增加农药浓度- 减少用药次数
飞防作业中,以下哪种措施可以延缓害虫抗药性? - 长期使用单一农药 - 交替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农药 - 增加农药浓度 - 减少用药次数
题目解答
答案
在飞防作业中,**交替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农药**是延缓害虫抗药性的有效措施。这一策略通过减少单一农药对害虫的持续选择压力,降低抗性基因在种群中的积累速度,从而延长农药的有效性。以下是对各选项的分析及科学依据:
### **正确答案解析**
**交替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农药**  
- **作用原理**:不同作用机制的农药通过靶向害虫的不同生理或代谢途径(如神经递质抑制、能量代谢干扰等),可避免害虫通过单一抗性机制(如解毒酶过表达或靶标蛋白突变)同时抵抗多种药剂。例如,有机磷类(作用于乙酰胆碱酯酶)与拟除虫菊酯类(作用于钠离子通道)交替使用,可减少害虫对单一靶点的适应性进化。  
- **科学依据**:长期单一用药会筛选出抗性个体,而交替用药通过多样化选择压力,延缓抗性基因的高频传递。研究表明,交替使用作用机制差异大的农药可显著降低抗性发展速度,甚至恢复已衰退的药效。
### **错误选项分析**
1. **长期使用单一农药**  
   - **危害**:这是抗药性产生的主要诱因。长期单一用药会持续淘汰敏感个体,使携带抗性基因的害虫存活并繁殖,最终导致药效下降甚至失效。  
   - **案例**:例如,连续使用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可能导致害虫对钠离子通道的敏感度降低,形成击倒抗性。
2. **增加农药浓度**  
   - **局限性**:短期可能提高杀虫效果,但长期会加剧选择压力,加速抗性基因的扩散。此外,高浓度农药可能对非靶标生物(如天敌昆虫)和环境造成更大危害。  
   - **风险**:盲目增浓可能违反农药安全使用规范,增加农产品残留风险。
3. **减少用药次数**  
   - **适用场景**:在低虫口密度或非关键防治期减少用药可降低环境压力,但若害虫已对某农药产生抗性,单纯减少次数无法逆转抗性趋势,甚至可能因残留抗性基因持续存在而延误防控时机。  
   - **需结合策略**:减少用药需与轮换机制、生物防治等综合措施配合,而非单独实施。
### **补充建议:飞防作业中延缓抗药性的其他措施**
1. **科学混配农药**:将作用机制互补的农药(如有机磷与生物农药)混合使用,可协同增效并减少单一药剂压力,但需确保混配兼容性。  
2. **添加增效剂**:如增效醚、植物油等,可抑制害虫解毒酶活性或增强药剂渗透性,提高对抗性个体的杀伤力。  
3. **综合防治策略(IPM)**:结合生物防治(天敌昆虫、微生物制剂)、物理防治(诱捕器)和农业管理(轮作、抗虫作物),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  
4. **规范飞防操作**:合理设置飞行参数(如液量、高度)、均匀喷雾,确保药剂有效沉积,避免因施药不均导致漏杀和抗性加剧。
### **结论**
在飞防作业中,**交替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农药**是延缓害虫抗药性的核心措施,需结合科学用药、增效剂应用及综合防治策略,以实现可持续的病虫害管理。
解析
本题考查害虫抗药性产生的机制及延缓措施。核心思路在于理解抗药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长期单一用药会筛选出抗性个体,而交替用药可减少选择压力,延缓抗性发展。需结合农药作用机制的差异性和综合防治策略进行判断。
正确选项解析
交替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农药
- 核心原理:不同农药作用于害虫不同生理靶点(如神经递质、能量代谢),避免害虫通过单一抗性机制(如靶标突变或解毒酶过表达)同时产生抗性。
- 实际效果:轮换用药可降低抗性基因在种群中的累积速度,延长农药使用寿命。例如,有机磷类(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与拟除虫菊酯类(钠离子通道阻断剂)交替使用,可减少害虫对单一靶点的适应性进化。
错误选项分析
- 
长期使用单一农药 - 危害:持续选择抗性个体,导致敏感基因型被替代,抗药性快速上升。
- 案例:连续使用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可能诱导害虫钠通道蛋白突变,产生“击倒抗性”。
 
- 
增加农药浓度 - 局限性:短期增效但加速抗性扩散,高浓度可能杀死天敌,破坏生态平衡。
- 风险:残留风险升高,可能违反安全使用标准。
 
- 
减少用药次数 - 局限性:若害虫已具抗性,减少用药无法逆转抗性趋势,可能因低效防治导致抗性基因保留。
 
补充建议
- 科学混配农药:作用机制互补的农药混合使用(如有机磷+生物农药),协同增效。
- 应用增效剂:抑制害虫解毒酶或增强药剂渗透性(如增效醚、植物油)。
- 综合防治(IPM):结合生物防治(天敌、微生物)、物理防治(诱捕器)和农业管理(抗虫作物),减少化学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