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2017)下列关于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叙述,正确的是:A. 由突触前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而引起B. 性质上属于动作电位,但幅度较小C. 重复刺激可发生时间总和D. 通过突触后膜K+通道开放而产生
(2017)下列关于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由突触前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而引起
B. 性质上属于动作电位,但幅度较小
C. 重复刺激可发生时间总和
D. 通过突触后膜K+通道开放而产生
题目解答
答案
C. 重复刺激可发生时间总和
解析
本题考查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的核心概念及其特性。解题关键在于理解:
- EPSP的产生机制:由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引起突触后膜去极化。
- EPSP的性质:属于局部电位,而非动作电位,可累加(时间总和或空间总和)。
- 选项辨析:需排除与抑制性递质、动作电位、离子通道类型相关的干扰项。
选项分析
A. 由突触前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而引起
错误。兴奋性递质(如谷氨酸)引起EPSP,抑制性递质(如GABA)引起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
B. 性质上属于动作电位,但幅度较小
错误。EPSP是局部电位,未达到阈值,动作电位需全或无形式产生。
C. 重复刺激可发生时间总和
正确。EPSP为局部电位,短时间内多次刺激可使电位累加(时间总和),可能引发动作电位。
D. 通过突触后膜K+通道开放而产生
错误。EPSP主要由Na+内流引起,K+通道开放通常与超极化相关(如IP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