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当代国际高等教育发展趋势&1973年美国学[1]者马丁.特罗认为,一个国家高等学校在校学生人数占这个国家适龄人口的比例在15%以下,属于精英教育阶段;在15%—50%之间,属于大众化教育;超过50%,属于普及高等教育阶段。________高等教育大众化是指一国适龄青年(18~22岁)中接受高等教育人数比例在15~50%之间。________当代国际高等教育发展趋势:①高等教育大众化②高等教育国际化[2]③高等教育多样化④高等教育综合化⑤高等教育私营化。________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成因:________经济发展为高等教育大众化提供了物质基础;②社会民主化浪潮进一步加强了人们对高等教育机会的要求;③人力资本理论进一步推动了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④随着以高科技、信息化为代表的知识经济的发展,知识正在取代资本和劳动力成为经济增长中最重要的因素;⑤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接受高等教育不仅成为谋生的手段,而且成为精神享受的需要。高等教育多样化的表现:培养目标多样化、培养对象多样化、培养方式多样化、高等教育机构多样化、高等教育评价标准的多样化、经费来源多样化、社会职能的多样化。高等教育多样化的成因:①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是高等教育多样化的一个重要因素;②高等教育社会职能的多样化是另一个重要因素;③高等教育成本补偿[3]制度的广泛实施也促进了高等教育形式的多样化。________大学素质教育________美国有学者预测,20世纪90年代以后毕业的大学生,一辈子平均要转换五次职业,这意味着“大学学四年,管用一辈子”的传统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对此请谈谈你的看法。从经济的发展趋势和教育的发展潮流等情形来看,推行素质教育势在必行。经济发展的社会化和全球化,使得职业的变动与岗位的转换成为常态,对人们可迁移性和可培训性的要求更加突出。在大学实施全面素质教育,可以增强人们的可迁移性和适应性,是“固本以强枝”、“以不变应万变”的根本措施,也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在当代社会的运用与实践探索。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实施途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⑴素质教育的概念:所谓素质教育,是指着眼于一个人的全面、和谐、长远、健康的发展,而不是片面的、急功近利的,甚至是畸形的发展。强调知识的内化、人的潜能的发展,以及人的素养和品质的全面提高,是与单纯的应试教育[4]相对立的。⑵素质教育的定位:它是一种指导思想,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⑶素质教育的目的: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①提高所有学生的素质、②提高学生的各种素质两层涵义)。⑷素质教育的任务: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然素质(身体、生理素质),心理素质(非智力因素,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意识与技能,社会适应能力,自我心理修养能力),社会素质(政治、思想、道德、业务、审美)。⑸素质教育的核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⑹素质教育的重点:科学和人文(素质教育的两翼)。⑺素质教育的难点:发展情感。补充:素质教育兴起的背景:1)经济发展的社会化、全球化使职业的变动、岗位的转化成为常态,对人的可迁移性要求更突出;2)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的素质内涵提出新的要求——对责任感,道德伦理提出新的要求;3)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前提和标志;4)人的发展要求:身心、知识、能力,素质的和谐发展,这是人的发展的基本要求。________[简]高等学校师生关系及其特征是什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途径是什么?高等学校的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为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而进行交往和联系而结成的关系。师生关系的特征表现为:1)社会学意义上的师生关系:工作关系和组织关系。2)心理学意义上的师生关系:认知关系和情感关系。3)伦理学意义上师生关系:道德义务关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途径:1)认识和理学生2)树立威信。应做到业务素质不断提高,严格要求学生,以身作则、完善自己的人格3)学生的积极参与4)利用多种渠道________五部法律的分布年份:________1980年5届人大常委会第13次会议通过《中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________1993年8届人大常委会第4次会议通过《教师法[5]》________1995年8届人大常委会第13次会议通过《教育法》________1996年8届人大常委会第19次会议通过《职业教育法》________1998年9届人大第4次会议通过《高等教育法》——基本法《教育心理学》2011版第一章绪论&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主要内容包括________等。&心理动力决定个体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态度和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方向,主要包括,动机、需要、兴趣、世界观。&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情感)、意志过程。&认知过程是个体认识世界、获取并运用知识的过程,包括________情绪(情感)过程:在认识客观世界的同时,人还对事物产生一定的态度,引起满意、喜爱、厌恶、憎恨等主观体验,就是情绪(情感)。这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心理学把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克服困难、有意识地支配和调节自己行为的心理过程,叫做意志过程。&认知、情感、意志三者在现实生活中总是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的。一方面,认知决定人的情绪和意志,“知之深,爱之切”,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才会付出意志努力;另一方面,情绪和意志有影响人的认知,如“情人眼里出西施”,坚强的意志能促进人认知的积极性,并取得良好的认知成效。情绪可以加强或减弱意志,而意志也可以控制情绪。&心理状态是人的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里出现的相对稳定的状态,人反映客观现实的心理活动,总是由注意状态相伴随。&个性心理特征是人们在长期的认知、情绪和意志活动中形成的________而________出现的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心理学除了研究人的意识外,还研究人的无意识。&德国心理学家冯特于1879年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精神分学派创始人是奥地利维也纳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重视对异常心理和异常行为进行分,并且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采用自由联想和分梦境等手段。&行为主义[6]学派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生,后期的主要代表是斯金纳。认为心理学研究对象不应该是意识,而应该是可以观察到的行为;在研究方法论上,反对内省法,主张采用客观的实验方法研究可观测得行为,研究外在刺激与个体行为间的联系(S-R)。行为主义对教育影响很大,开发了________、提出了________,对今天的教学改革、计算机辅助教学等仍有一定影响。&认知心理学派特别强调刺激与行为间内在的认知过程以及学习者内在的特征对学习的影响,将行为主义学派的S-R改成了S-O-R。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赛尔发表了《认知心理学》标志认知心理学正式诞生。方法上,运用计算机模拟的方法研究人的心理过程,尤其是认知过程。&人本主义学派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第三势力”,主要发起人是马斯洛,后来的是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心理学首要任务是了人,提示人性的本质;必须从人的存在出发,“以人为本”。以整体分和经验描述来代替元素分和实验说明。&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学与心理学相结合的一门学科。&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界定为:学校教育情境中学生学习与教师教育的基本心理学规[7]律。&教师威信对教育效果的影响★★★教师威信包含两个:一是教师的职业威信,二是教师的人格威信。(如果论述,可以举例:如教师次同身份上课效果不同说明之)教师威信对教育效果的影响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⑴威信效应:威信效应即教育者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对教育效果的影响。⑵名片效应:所谓“名片”,即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双方一致的观点(“话不投机半句多”)。⑶“自己人”效应: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间有若干相似点,则会使受教育者把教育者当作“自己人”,由“自己人”所论述的观点,较易接受,这就是“自己人”效应。⑷好感效应:如果受教育者对教育者有好感,他们会更易接受教育者的观点;相反,若受教育者对教育者有反感,他们就会拒绝教育者的观点。以上几种情况启示我们,要使学生更顺利接受教师的教育,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修养和道德修养,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威信,形成好感,同时注意与学生交心,与学生打成一片,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教师威信的维护与提高⑴教师要有坦荡的胸怀,实事求是的态度;⑵教师要正确认识和合理运用自己的威信;⑶不断进取的敬业精神;⑷言行一致,做学生的楷模。&教师的智力⑴敏锐的观察力;⑵准确的记忆力;⑶丰富的想象力;⑷优良的思维品质;⑸注意分配力。&教师的教育能力⑴教学设计能力;(美国布鲁纳“轻而易举地掌握教材,甚至胜过教材,这是对优秀教师的起码要求”)⑵言语表达能力;⑶组织管理能力;⑷因材施教[8]能力;⑸教学监控能力;⑹自我教育能力;⑺教育科研能力;⑻教育机智。&三种教学水平⑴尝试式教学(知道应该“教什么”,不知如何教);⑵因循式教学(知道“如何教”,但针对性、灵活性和创造性不够);⑶策略式教学(不仅关注“教什么”、“如何教”,更关注“如何有效地教”)。&教师的教学水平是制约教育事业发展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⑴教学观摩;⑵微型教学;⑶教学反思。
第十三章当代国际高等教育发展趋势
&1973年美国学[1]者马丁.特罗认为,一个国家高等学校在校学生人数占这个国家适龄人口的比例在15%以下,属于精英教育阶段;在15%—50%之间,属于大众化教育;超过50%,属于普及高等教育阶段。
________高等教育大众化是指一国适龄青年(18~22岁)中接受高等教育人数比例在15~50%之间。________当代国际高等教育发展趋势:①高等教育大众化②高等教育国际化[2]③高等教育多样化④高等教育综合化⑤高等教育私营化。
________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成因:________经济发展为高等教育大众化提供了物质基础;②社会民主化浪潮进一步加强了人们对高等教育机会的要求;③人力资本理论进一步推动了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④随着以高科技、信息化为代表的知识经济的发展,知识正在取代资本和劳动力成为经济增长中最重要的因素;⑤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接受高等教育不仅成为谋生的手段,而且成为精神享受的需要。
高等教育多样化的表现:培养目标多样化、培养对象多样化、培养方式多样化、高等教育机构多样化、高等教育评价标准的多样化、经费来源多样化、社会职能的多样化。
高等教育多样化的成因:①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是高等教育多样化的一个重要因素;②高等教育社会职能的多样化是另一个重要因素;③高等教育成本补偿[3]制度的广泛实施也促进了高等教育形式的多样化。
________大学素质教育________
美国有学者预测,20世纪90年代以后毕业的大学生,一辈子平均要转换五次职业,这意味着“大学学四年,管用一辈子”的传统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对此请谈谈你的看法。
从经济的发展趋势和教育的发展潮流等情形来看,推行素质教育势在必行。经济发展的社会化和全球化,使得职业的变动与岗位的转换成为常态,对人们可迁移性和可培训性的要求更加突出。在大学实施全面素质教育,可以增强人们的可迁移性和适应性,是“固本以强枝”、“以不变应万变”的根本措施,也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在当代社会的运用与实践探索。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实施途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⑴素质教育的概念:所谓素质教育,是指着眼于一个人的全面、和谐、长远、健康的发展,而不是片面的、急功近利的,甚至是畸形的发展。强调知识的内化、人的潜能的发展,以及人的素养和品质的全面提高,是与单纯的应试教育[4]相对立的。
⑵素质教育的定位:它是一种指导思想,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
⑶素质教育的目的: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①提高所有学生的素质、②提高学生的各种素质两层涵义)。
⑷素质教育的任务: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然素质(身体、生理素质),心理素质(非智力因素,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意识与技能,社会适应能力,自我心理修养能力),社会素质(政治、思想、道德、业务、审美)。
⑸素质教育的核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⑹素质教育的重点:科学和人文(素质教育的两翼)。
⑺素质教育的难点:发展情感。
补充:素质教育兴起的背景:1)经济发展的社会化、全球化使职业的变动、岗位的转化成为常态,对人的可迁移性要求更突出;2)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的素质内涵提出新的要求——对责任感,道德伦理提出新的要求;3)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前提和标志;4)人的发展要求:身心、知识、能力,素质的和谐发展,这是人的发展的基本要求。
________[简]高等学校师生关系及其特征是什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途径是什么?
高等学校的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为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而进行交往和联系而结成的关系。
师生关系的特征表现为:
1)社会学意义上的师生关系:工作关系和组织关系。
2)心理学意义上的师生关系:认知关系和情感关系。
3)伦理学意义上师生关系:道德义务关系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途径:
1)认识和理学生
2)树立威信。应做到业务素质不断提高,严格要求学生,以身作则、完善自己的人格
3)学生的积极参与
4)利用多种渠道
________五部法律的分布年份:
________1980年5届人大常委会第13次会议通过《中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
________1993年8届人大常委会第4次会议通过《教师法[5]》
________1995年8届人大常委会第13次会议通过《教育法》
________1996年8届人大常委会第19次会议通过《职业教育法》
________1998年9届人大第4次会议通过《高等教育法》——基本法
《教育心理学》2011版第一章绪论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主要内容包括________等。
&心理动力决定个体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态度和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方向,主要包括,动机、需要、兴趣、世界观。
&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情感)、意志过程。
&认知过程是个体认识世界、获取并运用知识的过程,包括________情绪(情感)过程:在认识客观世界的同时,人还对事物产生一定的态度,引起满意、喜爱、厌恶、憎恨等主观体验,就是情绪(情感)。这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心理学把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克服困难、有意识地支配和调节自己行为的心理过程,叫做意志过程。
&认知、情感、意志三者在现实生活中总是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的。一方面,认知决定人的情绪和意志,“知之深,爱之切”,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才会付出意志努力;另一方面,情绪和意志有影响人的认知,如“情人眼里出西施”,坚强的意志能促进人认知的积极性,并取得良好的认知成效。情绪可以加强或减弱意志,而意志也可以控制情绪。
&心理状态是人的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里出现的相对稳定的状态,人反映客观现实的心理活动,总是由注意状态相伴随。
&个性心理特征是人们在长期的认知、情绪和意志活动中形成的________而________出现的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心理学除了研究人的意识外,还研究人的无意识。
&德国心理学家冯特于1879年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精神分学派创始人是奥地利维也纳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重视对异常心理和异常行为进行分,并且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采用自由联想和分梦境等手段。
&行为主义[6]学派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生,后期的主要代表是斯金纳。认为心理学研究对象不应该是意识,而应该是可以观察到的行为;在研究方法论上,反对内省法,主张采用客观的实验方法研究可观测得行为,研究外在刺激与个体行为间的联系(S-R)。行为主义对教育影响很大,开发了________、提出了________,对今天的教学改革、计算机辅助教学等仍有一定影响。
&认知心理学派特别强调刺激与行为间内在的认知过程以及学习者内在的特征对学习的影响,将行为主义学派的S-R改成了S-O-R。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赛尔发表了《认知心理学》标志认知心理学正式诞生。方法上,运用计算机模拟的方法研究人的心理过程,尤其是认知过程。
&人本主义学派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第三势力”,主要发起人是马斯洛,后来的是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心理学首要任务是了人,提示人性的本质;必须从人的存在出发,“以人为本”。以整体分和经验描述来代替元素分和实验说明。
&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学与心理学相结合的一门学科。&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界定为:学校教育情境中学生学习与教师教育的基本心理学规[7]律。
&教师威信对教育效果的影响★★★教师威信包含两个:一是教师的职业威信,二是教师的人格威信。(如果论述,可以举例:如教师次同身份上课效果不同说明之)教师威信对教育效果的影响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⑴威信效应:威信效应即教育者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对教育效果的影响。⑵名片效应:所谓“名片”,即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双方一致的观点(“话不投机半句多”)。⑶“自己人”效应: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间有若干相似点,则会使受教育者把教育者当作“自己人”,由“自己人”所论述的观点,较易接受,这就是“自己人”效应。⑷好感效应:如果受教育者对教育者有好感,他们会更易接受教育者的观点;相反,若受教育者对教育者有反感,他们就会拒绝教育者的观点。以上几种情况启示我们,要使学生更顺利接受教师的教育,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修养和道德修养,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威信,形成好感,同时注意与学生交心,与学生打成一片,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教师威信的维护与提高⑴教师要有坦荡的胸怀,实事求是的态度;⑵教师要正确认识和合理运用自己的威信;⑶不断进取的敬业精神;⑷言行一致,做学生的楷模。
&教师的智力⑴敏锐的观察力;⑵准确的记忆力;⑶丰富的想象力;⑷优良的思维品质;⑸注意分配力。
&教师的教育能力⑴教学设计能力;(美国布鲁纳“轻而易举地掌握教材,甚至胜过教材,这是对优秀教师的起码要求”)⑵言语表达能力;⑶组织管理能力;⑷因材施教[8]能力;⑸教学监控能力;⑹自我教育能力;⑺教育科研能力;⑻教育机智。
&三种教学水平⑴尝试式教学(知道应该“教什么”,不知如何教);⑵因循式教学(知道“如何教”,但针对性、灵活性和创造性不够);⑶策略式教学(不仅关注“教什么”、“如何教”,更关注“如何有效地教”)。
&教师的教学水平是制约教育事业发展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
&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⑴教学观摩;⑵微型教学;⑶教学反思。
题目解答
答案
& & & ① & (论述)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容? &&&& & & & & & & 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个性心理特征 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 稳固 经常 行为矫正技术 程序教学[9]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