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动物生态 填空 1生态因子直接地或间接地影响着动物的 ( )和( )。2降雨量的多寡可以通过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来影响动物的( )和( )条件等,有时导致动物的( )和( )。3生物因子指( )、( )和( )。 4气候因子包括( )、( )、( )、( )、( )和( )等。 5温度直接影响动物的体温,从而影响着( )、( )和( )等。 6动物种群栖息地点的小气候比( )变化剧烈,对陆地动物的活动有更大的影响。 7湿度对于低等陆生动物的( )和( )常具有一定的影响。 8干旱是多种动物进入( )的主要原因。 9光照对于动物有机体的( )、( )、( )和( )等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10根据动物对光的依赖程度不同,可分为( )和( )。11化学因子包括( )、( )和( ) 等。12麻雀在红脚隼的巢缝隙中营巢育雏,这是特殊形式的( )现象 。13同一种群内的成员栖于共同的( )内并分享同一( )来源,它们具有共同的( ),彼此可以进行繁殖并产出具有( )的后代。 14在生态系统中,( )是生物群落的基本组成单位,它也是一种 ( ),借以保持生态系统内的稳定性。 15种群内个体的空间分布类型有( )、( )和( )。 16出生率的大小与( )、( )、( )、及( )等有密切关系。 17在对种群数量进行预测时,除了要对各种( )进行研究和分析 外,还要注意种群的( )、( )和( )。 18动物的存活曲线大致有3种,即( )、( )和( )。 19大多数动物的存活曲线为( ),牡蛎的为( ),人类的为( )。 20种群数量变动主要取决于( )与( )两个基本因子。21所有动物种群的增长曲线均十分相似,开始有一段( ),随后进入( ),最后降低至相对稳定的( ),大致呈现( )。 22当种群数量上升时,各种限制因子起作用,导致生存斗争激烈,( )上升、( )下降、( )增加,起着负反馈的调节。 23生态系统包括( )、( )、( )和( )四个基本组成部分。 24( )是生态系统保持稳定的重要条件。 25如果一生态系统的积存和消耗相当,则处于( )。 26生态系统的污染源可分为( )、( )和 ( )三类。 27群落是一个地区所栖息的( )、( )和 ( )的自然组合。 28大群落具有( )和( )的生物学功能。 29生物多样性包含着( )、( )和( ),其中( )是基础。 30物种多样性可用物种的( )或种群的( )、( )指数来表示。 31优势种的( )、( )、常占据群落中的( )。32褐家鼠和黑家鼠的生活习性很近,但褐家鼠占据( )的生态位 ,而黑家鼠占据( )的生态位。 33竞争的结果,或是导致( ),或是导致处于劣势的物种在( )。 34( )、( )和( )均能在特定条件下导致群落结构发生改变。 第二十四章答案填空 1生命活动;生活周期 2食料;栖息地;休眠;迁徙 3动物;植物;微生物 4温度;湿度;降雨量;光照 风;雪 5新陈代谢强度;生长;发育 6 大气候 7生长发育;生殖力;8夏眠 9热能代谢;行为;生活周期;地理分布 10日出性;夜出性 11气体;盐度;酸碱度(或PH值) 12巢寄生 13生态环境;食物;基因库;生殖力 14种群;自我调节系统 15均匀分布;随机分布;聚群分布 16性成熟的速度;胚胎发育所需的日期;每窝卵或幼仔 的数目;每年繁殖次数 17限制因子;密度;性比;年龄 18凸型;对角线型 ;凹型 19对角线型;凹型;凸型 20出生率;死亡率 21停滞期;对 数期;平衡期;“S型” 22死亡率;出生率;迁出 23非生物物质和能量、 生产者;消费者;还原者 24复杂的食物网 25稳定态 26工业废物污染; 农药污染;放射性污染 27动物;植物;微生物 28自我维持;自我调节 29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物种多样性 30数目;丰富度 ;相对丰富度 31数量多;生产力大;较大空间 32地表;屋顶 33生态位的分化;群落中消亡 34捕食;寄生;疾病A. 淀粉粒 B. 副淀粉粒 C. 食物泡 D. 叶绿体 2眼虫的无性生殖方式是( )。 A纵二分裂 B横二分裂 C外出芽生殖 D内出芽生殖 3 锥虫多生活于脊椎动物的( )。 A消化道内 B肝脏内 C血液中 D淋巴液中 4多鞭毛虫生活于白蚁消化道内,分解宿主的纤维为食,也使宿主能很好地利用纤 维素,这种互为有利的生活关系称作( )。 A寄生 B共栖 C捕食 D互利共生 5 能诱导变形虫发生胞饮作用的最合适物质是( )。 A纯净水 B糖类溶液 C氨基酸溶液 D自来水 6原生动物的伸缩泡最主要的作用是( )。 A调节水分平衡 B排除代谢废物C排除未消化的食物残渣 D进行气体交换 7变形虫最常见的生殖方式是( )。 A孢子生殖 B配子生殖 C二分裂生殖 D出芽生殖 8刺丝泡为下列动物中( )所特有。 A眼虫 B草履虫 C变形虫 D孢子虫 9刺丝泡的生理机能主要是( )。 A生殖 B摄食 C呼吸 D防御 10根据最近研究结果表明 A疟原虫是红血细胞内寄生,行渗透性营养; B疟原虫是寄生于宿主组织的间质内,行渗透性营养; C疟原虫营消化道内寄生,形成包囊度过不良环境;D疟原虫以胞口摄取营养,不是细胞内寄生,而是细胞间寄生。 11草履虫的营养方式是( )。 A渗透型营养 B光合型营养 C吞噬型营养 D混合型营养 12 能行内出芽生殖的原生动物是( )。 A团藻 B夜光虫 C钟形虫 D喇叭虫 13能行光合作用的原生动物是. A变形虫 B草履虫 C绿眼虫 D疟原虫 14不由昆虫传播的寄生原虫是( )。 A痢疾内变形虫 B疟原虫 C杜氏利什曼原虫 D锥虫 15疟原虫红血细胞外期的生殖方式是( )。 A孢子生殖 B裂体生殖 C二分裂生殖 D配子生殖 16疟原虫在蚊体内进行的生殖方式是( )。 A配子生殖和孢子生殖 B孢子生殖和裂体生殖C裂体生殖和配子生殖 D配子生殖和分裂生殖 17杜氏利什曼原虫的传播媒介是( )。 A白蛉子; B中华按蚊 C致乏库蚊 D采采蝇 18生殖方式为横二分裂和接合生殖的动物是( )。 A绿眼虫 B大草履虫 C大变形虫 D间日疟原虫 19弓形虫属原生动物门的( )。 A纤毛纲 B肉足纲 C孢子钢 D鞭毛纲 20能形成赤潮的原生动物是( )。 A草履虫 B绿眼虫 C痢疾内变形虫 D腰鞭毛虫
第二十四章 动物生态
填空 1生态因子直接地或间接地影响着动物的 ( )和( )。2降雨量的多寡可以通过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来影响动物的( )和( )条件等,有时导致动物的( )和( )。3生物因子指( )、( )和( )。 4气候因子包括( )、( )、( )、( )、( )和( )等。 5温度直接影响动物的体温,从而影响着( )、( )和( )等。 6动物种群栖息地点的小气候比( )变化剧烈,对陆地动物的活动有更大的影响。 7湿度对于低等陆生动物的( )和( )常具有一定的影响。 8干旱是多种动物进入( )的主要原因。 9光照对于动物有机体的( )、( )、( )和( )等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10根据动物对光的依赖程度不同,可分为( )和( )。11化学因子包括( )、( )和( ) 等。12麻雀在红脚隼的巢缝隙中营巢育雏,这是特殊形式的( )现象 。13同一种群内的成员栖于共同的( )内并分享同一( )来源,它们具有共同的( ),彼此可以进行繁殖并产出具有( )的后代。 14在生态系统中,( )是生物群落的基本组成单位,它也是一种 ( ),借以保持生态系统内的稳定性。 15种群内个体的空间分布类型有( )、( )和( )。 16出生率的大小与( )、( )、( )、及( )等有密切关系。 17在对种群数量进行预测时,除了要对各种( )进行研究和分析 外,还要注意种群的( )、( )和( )。 18动物的存活曲线大致有3种,即( )、( )和( )。 19大多数动物的存活曲线为( ),牡蛎的为( ),人类的为( )。 20种群数量变动主要取决于( )与( )两个基本因子。21所有动物种群的增长曲线均十分相似,开始有一段( ),随后进入( ),最后降低至相对稳定的( ),大致呈现( )。 22当种群数量上升时,各种限制因子起作用,导致生存斗争激烈,( )上升、( )下降、( )增加,起着负反馈的调节。 23生态系统包括( )、( )、( )和( )四个基本组成部分。 24( )是生态系统保持稳定的重要条件。 25如果一生态系统的积存和消耗相当,则处于( )。 26生态系统的污染源可分为( )、( )和 ( )三类。 27群落是一个地区所栖息的( )、( )和 ( )的自然组合。 28大群落具有( )和( )的生物学功能。 29生物多样性包含着( )、( )和( ),其中( )是基础。 30物种多样性可用物种的( )或种群的( )、( )指数来表示。 31优势种的( )、( )、常占据群落中的( )。32褐家鼠和黑家鼠的生活习性很近,但褐家鼠占据( )的生态位 ,而黑家鼠占据( )的生态位。 33竞争的结果,或是导致( ),或是导致处于劣势的物种在( )。 34( )、( )和( )均能在特定条件下导致群落结构发生改变。
第二十四章答案填空 1生命活动;生活周期 2食料;栖息地;休眠;迁徙 3动物;植物;微生物 4温度;湿度;降雨量;光照 风;雪 5新陈代谢强度;生长;发育 6 大气候 7生长发育;生殖力;8夏眠 9热能代谢;行为;生活周期;地理分布 10日出性;夜出性 11气体;盐度;酸碱度(或PH值) 12巢寄生 13生态环境;食物;基因库;生殖力 14种群;自我调节系统 15均匀分布;随机分布;聚群分布 16性成熟的速度;胚胎发育所需的日期;每窝卵或幼仔 的数目;每年繁殖次数 17限制因子;密度;性比;年龄 18凸型;对角线型 ;凹型 19对角线型;凹型;凸型 20出生率;死亡率 21停滞期;对 数期;平衡期;“S型” 22死亡率;出生率;迁出 23非生物物质和能量、 生产者;消费者;还原者 24复杂的食物网 25稳定态 26工业废物污染; 农药污染;放射性污染 27动物;植物;微生物 28自我维持;自我调节 29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物种多样性 30数目;丰富度 ;相对丰富度 31数量多;生产力大;较大空间 32地表;屋顶 33生态位的分化;群落中消亡 34捕食;寄生;疾病
A. 淀粉粒B. 副淀粉粒
C. 食物泡
D. 叶绿体 2眼虫的无性生殖方式是( )。 A纵二分裂 B横二分裂 C外出芽生殖 D内出芽生殖 3 锥虫多生活于脊椎动物的( )。 A消化道内 B肝脏内 C血液中 D淋巴液中 4多鞭毛虫生活于白蚁消化道内,分解宿主的纤维为食,也使宿主能很好地利用纤 维素,这种互为有利的生活关系称作( )。 A寄生 B共栖 C捕食 D互利共生 5 能诱导变形虫发生胞饮作用的最合适物质是( )。 A纯净水 B糖类溶液 C氨基酸溶液 D自来水 6原生动物的伸缩泡最主要的作用是( )。 A调节水分平衡 B排除代谢废物C排除未消化的食物残渣 D进行气体交换 7变形虫最常见的生殖方式是( )。 A孢子生殖 B配子生殖 C二分裂生殖 D出芽生殖 8刺丝泡为下列动物中( )所特有。 A眼虫 B草履虫 C变形虫 D孢子虫 9刺丝泡的生理机能主要是( )。 A生殖 B摄食 C呼吸 D防御 10根据最近研究结果表明 A疟原虫是红血细胞内寄生,行渗透性营养; B疟原虫是寄生于宿主组织的间质内,行渗透性营养; C疟原虫营消化道内寄生,形成包囊度过不良环境;D疟原虫以胞口摄取营养,不是细胞内寄生,而是细胞间寄生。 11草履虫的营养方式是( )。 A渗透型营养 B光合型营养 C吞噬型营养 D混合型营养 12 能行内出芽生殖的原生动物是( )。 A团藻 B夜光虫 C钟形虫 D喇叭虫 13能行光合作用的原生动物是. A变形虫 B草履虫 C绿眼虫 D疟原虫 14不由昆虫传播的寄生原虫是( )。 A痢疾内变形虫 B疟原虫 C杜氏利什曼原虫 D锥虫 15疟原虫红血细胞外期的生殖方式是( )。 A孢子生殖 B裂体生殖 C二分裂生殖 D配子生殖 16疟原虫在蚊体内进行的生殖方式是( )。 A配子生殖和孢子生殖 B孢子生殖和裂体生殖C裂体生殖和配子生殖 D配子生殖和分裂生殖 17杜氏利什曼原虫的传播媒介是( )。 A白蛉子; B中华按蚊 C致乏库蚊 D采采蝇 18生殖方式为横二分裂和接合生殖的动物是( )。 A绿眼虫 B大草履虫 C大变形虫 D间日疟原虫 19弓形虫属原生动物门的( )。 A纤毛纲 B肉足纲 C孢子钢 D鞭毛纲 20能形成赤潮的原生动物是( )。 A草履虫 B绿眼虫 C痢疾内变形虫 D腰鞭毛虫
题目解答
答案
答案 填空 1鞭毛纲;肉足纲;孢子纲;纤毛纲 2眼点;光感受器3叶绿素;光合作用;光合营养4体表;渗透营养 5 光合作用;体表6 包囊7动鞭亚纲;植鞭亚纲8有色素体;行光合作用或自养9眼虫;盘藻;团藻; 夜光虫或空 球藻;杂球藻;实球藻;合尾滴虫;钟罩虫10杜氏利什曼原虫;锥虫;鳃隐鞭虫 11无色素体;异养12变形鞭毛虫;鞭毛虫;肉足虫13伪足14 排遗15细胞核与细胞质的关系,物质代谢,形态发生与核的关系16根足 亚纲;辐足17痢疾内变形虫18大滋养体;小滋养体;包囊19 大滋养体20包囊21间 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卵形疟原虫;疟疾22人;按蚊23肝细胞 ;红血细胞24红血细胞前期25被吞噬细胞所吞噬;侵入红血细胞;继续侵入 新的肝细胞26红血细胞内期27环状滋养体(小滋养体);变形虫状滋养体( 大滋养体);裂殖体;裂殖子;配子母细胞28配子;孢子29兔肝艾美球虫 ;牛焦虫;碘泡虫或微孢子虫;弓形虫30硝酸银31横二分裂,接合生殖 32全毛目;下毛目;缘毛目33体表34分裂生殖;裂体生殖;出芽生 殖35分裂生殖;接合生殖36鞭毛纲;披发虫37鞭毛,伪足;纤毛 38杜氏利什曼原虫,疟原虫 选择 1B 2A 3C 4D 5C 6A 7C 8B 9D 10D 11C 12B 13C 14A 15B 16A 17A 18B 19C 20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