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在原核细胞中,1分子葡萄糖通过EMP途径分解成丙酮酸,在无氧条件下可产生()分子ATP,在有氧条件下可产生()分子ATP;若在有氧条件下彻底氧化成CO2,可产生()分子ATP。
在原核细胞中,1分子葡萄糖通过EMP途径分解成丙酮酸,在无氧条件下可产生()分子ATP,在有氧条件下可产生()分子ATP;若在有氧条件下彻底氧化成CO2,可产生()分子ATP。
题目解答
答案
2;8;38
解析
本题主要考察原核细胞中葡萄糖葡萄糖通过不同代谢途径产生ATP的数量,涉及EMP途径(糖酵解)、有氧氧化及相关能量计算。
1. 无氧条件下EMP途径产生的ATP
EMP途径(糖酵解)是葡萄糖分解的第一步,无论以来总反应:葡萄糖→2丙酮酸,过程中:
- 耗能阶段:消耗2分子ATP(葡萄糖磷酸化→6-磷酸葡萄糖,果糖-1ATP;果糖-6-磷酸→1,6-二磷酸果糖,-1ATP);
- 产能阶段:产生4分子ATP(1,3-二磷酸甘油酸→3-磷酸甘油酸,+2ATP;磷酸烯醇式丙酮酸→丙酮酸,+2ATP),共+4ATP;
- 净产量:4ATP-2ATP=2ATP。
无氧条件下,丙酮酸不进入三羧酸循环,仅通过EMP途径,故产生2分子ATP。
2. 有氧条件下EMP途径产生的ATP
有氧条件下,EMP途径仍产生2分子ATP,但关键区别在于:
- 糖酵解中产生的2分子NADH(甘油醛-3-磷酸→1,3-二磷酸甘油酸),在原核细胞中可通过底物水平磷酸化或**氧化磷酸化产生更多ATP;
- 原核细胞无线粒体,NADH直接进入细胞膜上的呼吸链,每分子NADH产生2.5个ATP(或传统计算中按3个ATP),但根据经典教材(如《生物化学》),原核细胞中EMP途径的总ATP数(含NADH氧化)为8分子ATP(2净ATP+2NADH×3=8ATP)。
3. 有氧条件下彻底氧化成CO₂产生的ATP
葡萄糖彻底氧化包括:
- EMP途径(糖酵解):产生2分子丙酮酸、2分子ATP、2分子NADH;
- 丙酮酸氧化脱羧:2丙酮酸→2乙酰CoA,产生2分子NADH;
- 三羧酸循环2乙酰CoA→4CO₂,产生6分子NADH、2分子FADH₂、2分子GTP(ATP);
- 氧化磷酸化:NADH产生2.5ATP,FADH₂产生1.5ATP。
总计算: - EMP:2ATP+2NADH×2.5=7ATP;
- 丙酮酸氧化:2NADH×2.5=5ATP;
- 三羧酸循环:2GTP+6NADH×2.5+2FADH₂×1.5=2+15+3=20ATP;
- 传统教材中按NADH产3ATP、FADH₂产2ATP计算:EMP(2+2×3=8)+丙酮酸氧化(2×3=6)+三羧酸循环(2+6×3+2×2=2+18+4=24),总和8+6+24=38ATP。
故彻底氧化产生38分子A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