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21日开始的这个周末,很多年轻人走进考场,参加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20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显示:2015年来,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屡创新高,2019年为290万人,2020年达到341万人。考研热连年升温,弃考率也居高不下,研究生学历含金量饱受争议。 根据近几年20%到30%的弃考率,虽然今年报考人数为341万,但最终完成全部考试的可能只有七八成。之所以这样,是不少人当初报名时没有想清楚自己是否真的需要考研,而只将其视为“出路千万条”中的一条,先报名再说。甚至,在录取阶段也存在这种现象。近期湖南大学发布公告拟取消郑某等69名研究生入学资格,就曾引起舆论关注。 概而言之,当前的考研热有着诸多不理性成分。它是大学生对就业不满意,地方本科院校以考研为导向办学,学历社会存在的“学历情结”等综合作用的结果。一些学生把考研作为“就业避风港”,“随大流”盲目报考,导致考研报考人数井喷。调查显示,我国约八成考研学生希望通过提高学历增添就业竞争力,出于学术研究兴趣报考研究生的不足二成。这种单纯以“学历证书”为导向的考研,实际上并不利于提高学生本人的竞争力,还会导致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无法满足社会需要。 如今一些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成为考研主力军,其考研率超过60%,部分院校甚至高达70%、80%。而这些院校的办学定位本应以就业为导向,进行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职业技术人才和应用型人才。为了将更高的考研率作为招生的“金字招牌”,以及提高就业率(考上研究生人数也作为已经就业人数),在这些学校考研也演变为应试教育。学校如同“高四”一样,围绕考研组织教学,非考研科目课程教学被边缘化。学生接受的本科教育并不完整,即便能考上研究生,他们的学术素养也令研究生招生单位担忧。 针对火爆的考研场面,有专业人士建议,可进一步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因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千人注册研究生数还比较低。2018年我国的每千人注册研究生人数只有1.96人,而美国近年来一直保持在9人以上,英国为8人以上,加拿大为7人左右,韩国是介于6人到7人之间。尽管我国研究生扩招还有很大空间,但如果扩招是迎合“应试考研”和“学历情结”,那无益于保障研究生教育质量,反而会导致研究生进一步贬值,白白浪费了教育资源。 我国要进一步改革研究生制度,完善研究生推免制度,建立具有公信力的研究生申请—审核录取制度,以破除“应试考研”。同时,在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后,需要改革人才评价体系,推进我国社会从学历社会走向能力社会,不再“唯学历”评价人才而要重视人才的能力。在这样的人才评价体系下,学生考研才能以提升能力为主线进行规划,而学校办学也才能摆脱学历导向,形成我国高等教育与社会人才需求的良性互动。(摘编自《环球时报》熊丙奇《“考研热”的冷思考》)(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随着考研热的连年升温,考研规模的持续扩大,研究生学历含金量饱受争议。B.根据近几年20%到30%的弃考率,今年考生最终完成全部考试的将只有七八成。C.把考研作为“就业避风港”,“随大流”意识,是考研报考人数井喷的重要原因。D.这种单纯以“学历证书”为导向的考研,实际上并不能提高学生本人的竞争力。(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文章在论证中,从揭示现象、分析原因、到指出危害、解决方法逐层展开,逻辑严密,立论深入,说服力强。B.文章主要通过列数字、作比较的论证方法,论证了我国当前考研热的盲目与诸多不理性表现,从而应当适当“降温”。C.文章在分析考研主力军构成时,对相关院校不恰当的办学定位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表达了自己的关切与担忧。D.文章在论证问题解决时,主要从“外”“内”两方面展开,指出既要参考借鉴国外经验,又要改革完善内部制度。(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弃考率高,是因为不少人当初报考时没有想清楚自己是否真的需要考研,而只将其视为“出路千万条”中的一条,先报名再说。B.大学生对就业不满意、地方本科院校以考研为导向办学、学历社会存在的“学历情结”等综合因素导致了当前考研热中诸多不理性。C.由于相比欧美发达国家,我国的千人注册研究生数还比较低,因而我国可进一步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以应对火爆的考研现状。D.要形成我国高等教育与社会人才需求的良性互动局面,需要建立不再“唯学历”评价人才而要重视人才能力的评价体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21日开始的这个周末,很多年轻人走进考场,参加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20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显示:2015年来,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屡创新高,2019年为290万人,2020年达到341万人。考研热连年升温,弃考率也居高不下,研究生学历含金量饱受争议。
根据近几年20%到30%的弃考率,虽然今年报考人数为341万,但最终完成全部考试的可能只有七八成。之所以这样,是不少人当初报名时没有想清楚自己是否真的需要考研,而只将其视为“出路千万条”中的一条,先报名再说。甚至,在录取阶段也存在这种现象。近期湖南大学发布公告拟取消郑某等69名研究生入学资格,就曾引起舆论关注。
概而言之,当前的考研热有着诸多不理性成分。它是大学生对就业不满意,地方本科院校以考研为导向办学,学历社会存在的“学历情结”等综合作用的结果。一些学生把考研作为“就业避风港”,“随大流”盲目报考,导致考研报考人数井喷。调查显示,我国约八成考研学生希望通过提高学历增添就业竞争力,出于学术研究兴趣报考研究生的不足二成。这种单纯以“学历证书”为导向的考研,实际上并不利于提高学生本人的竞争力,还会导致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无法满足社会需要。
如今一些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成为考研主力军,其考研率超过60%,部分院校甚至高达70%、80%。而这些院校的办学定位本应以就业为导向,进行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职业技术人才和应用型人才。为了将更高的考研率作为招生的“金字招牌”,以及提高就业率(考上研究生人数也作为已经就业人数),在这些学校考研也演变为应试教育。学校如同“高四”一样,围绕考研组织教学,非考研科目课程教学被边缘化。学生接受的本科教育并不完整,即便能考上研究生,他们的学术素养也令研究生招生单位担忧。
针对火爆的考研场面,有专业人士建议,可进一步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因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千人注册研究生数还比较低。2018年我国的每千人注册研究生人数只有1.96人,而美国近年来一直保持在9人以上,英国为8人以上,加拿大为7人左右,韩国是介于6人到7人之间。尽管我国研究生扩招还有很大空间,但如果扩招是迎合“应试考研”和“学历情结”,那无益于保障研究生教育质量,反而会导致研究生进一步贬值,白白浪费了教育资源。
我国要进一步改革研究生制度,完善研究生推免制度,建立具有公信力的研究生申请—审核录取制度,以破除“应试考研”。同时,在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后,需要改革人才评价体系,推进我国社会从学历社会走向能力社会,不再“唯学历”评价人才而要重视人才的能力。在这样的人才评价体系下,学生考研才能以提升能力为主线进行规划,而学校办学也才能摆脱学历导向,形成我国高等教育与社会人才需求的良性互动。
(摘编自《环球时报》熊丙奇《“考研热”的冷思考》)(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随着考研热的连年升温,考研规模的持续扩大,研究生学历含金量饱受争议。
B.根据近几年20%到30%的弃考率,今年考生最终完成全部考试的将只有七八成。
C.把考研作为“就业避风港”,“随大流”意识,是考研报考人数井喷的重要原因。
D.这种单纯以“学历证书”为导向的考研,实际上并不能提高学生本人的竞争力。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文章在论证中,从揭示现象、分析原因、到指出危害、解决方法逐层展开,逻辑严密,立论深入,说服力强。
B.文章主要通过列数字、作比较的论证方法,论证了我国当前考研热的盲目与诸多不理性表现,从而应当适当“降温”。
C.文章在分析考研主力军构成时,对相关院校不恰当的办学定位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表达了自己的关切与担忧。
D.文章在论证问题解决时,主要从“外”“内”两方面展开,指出既要参考借鉴国外经验,又要改革完善内部制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弃考率高,是因为不少人当初报考时没有想清楚自己是否真的需要考研,而只将其视为“出路千万条”中的一条,先报名再说。
B.大学生对就业不满意、地方本科院校以考研为导向办学、学历社会存在的“学历情结”等综合因素导致了当前考研热中诸多不理性。
C.由于相比欧美发达国家,我国的千人注册研究生数还比较低,因而我国可进一步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以应对火爆的考研现状。
D.要形成我国高等教育与社会人才需求的良性互动局面,需要建立不再“唯学历”评价人才而要重视人才能力的评价体系。
21日开始的这个周末,很多年轻人走进考场,参加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20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显示:2015年来,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屡创新高,2019年为290万人,2020年达到341万人。考研热连年升温,弃考率也居高不下,研究生学历含金量饱受争议。
根据近几年20%到30%的弃考率,虽然今年报考人数为341万,但最终完成全部考试的可能只有七八成。之所以这样,是不少人当初报名时没有想清楚自己是否真的需要考研,而只将其视为“出路千万条”中的一条,先报名再说。甚至,在录取阶段也存在这种现象。近期湖南大学发布公告拟取消郑某等69名研究生入学资格,就曾引起舆论关注。
概而言之,当前的考研热有着诸多不理性成分。它是大学生对就业不满意,地方本科院校以考研为导向办学,学历社会存在的“学历情结”等综合作用的结果。一些学生把考研作为“就业避风港”,“随大流”盲目报考,导致考研报考人数井喷。调查显示,我国约八成考研学生希望通过提高学历增添就业竞争力,出于学术研究兴趣报考研究生的不足二成。这种单纯以“学历证书”为导向的考研,实际上并不利于提高学生本人的竞争力,还会导致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无法满足社会需要。
如今一些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成为考研主力军,其考研率超过60%,部分院校甚至高达70%、80%。而这些院校的办学定位本应以就业为导向,进行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职业技术人才和应用型人才。为了将更高的考研率作为招生的“金字招牌”,以及提高就业率(考上研究生人数也作为已经就业人数),在这些学校考研也演变为应试教育。学校如同“高四”一样,围绕考研组织教学,非考研科目课程教学被边缘化。学生接受的本科教育并不完整,即便能考上研究生,他们的学术素养也令研究生招生单位担忧。
针对火爆的考研场面,有专业人士建议,可进一步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因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千人注册研究生数还比较低。2018年我国的每千人注册研究生人数只有1.96人,而美国近年来一直保持在9人以上,英国为8人以上,加拿大为7人左右,韩国是介于6人到7人之间。尽管我国研究生扩招还有很大空间,但如果扩招是迎合“应试考研”和“学历情结”,那无益于保障研究生教育质量,反而会导致研究生进一步贬值,白白浪费了教育资源。
我国要进一步改革研究生制度,完善研究生推免制度,建立具有公信力的研究生申请—审核录取制度,以破除“应试考研”。同时,在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后,需要改革人才评价体系,推进我国社会从学历社会走向能力社会,不再“唯学历”评价人才而要重视人才的能力。在这样的人才评价体系下,学生考研才能以提升能力为主线进行规划,而学校办学也才能摆脱学历导向,形成我国高等教育与社会人才需求的良性互动。
(摘编自《环球时报》熊丙奇《“考研热”的冷思考》)(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随着考研热的连年升温,考研规模的持续扩大,研究生学历含金量饱受争议。
B.根据近几年20%到30%的弃考率,今年考生最终完成全部考试的将只有七八成。
C.把考研作为“就业避风港”,“随大流”意识,是考研报考人数井喷的重要原因。
D.这种单纯以“学历证书”为导向的考研,实际上并不能提高学生本人的竞争力。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文章在论证中,从揭示现象、分析原因、到指出危害、解决方法逐层展开,逻辑严密,立论深入,说服力强。
B.文章主要通过列数字、作比较的论证方法,论证了我国当前考研热的盲目与诸多不理性表现,从而应当适当“降温”。
C.文章在分析考研主力军构成时,对相关院校不恰当的办学定位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表达了自己的关切与担忧。
D.文章在论证问题解决时,主要从“外”“内”两方面展开,指出既要参考借鉴国外经验,又要改革完善内部制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弃考率高,是因为不少人当初报考时没有想清楚自己是否真的需要考研,而只将其视为“出路千万条”中的一条,先报名再说。
B.大学生对就业不满意、地方本科院校以考研为导向办学、学历社会存在的“学历情结”等综合因素导致了当前考研热中诸多不理性。
C.由于相比欧美发达国家,我国的千人注册研究生数还比较低,因而我国可进一步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以应对火爆的考研现状。
D.要形成我国高等教育与社会人才需求的良性互动局面,需要建立不再“唯学历”评价人才而要重视人才能力的评价体系。
题目解答
答案
(1)A.“随着考研热的连年升温,考研规模的持续扩大”错误。原文的表述是“考研热连年升温,弃考率也居高不下,研究生学历含金星饱受争议”,“考研热的连年升温,考研规模的持续扩大”与“研究生学历含金量饱受争议”之间并无因果关系。
B.“今年考生最终完戌全部考试的将只有七八成”错误。原文的表述是“但最终完成全部考试的可能只有七八成”,选项漏掉了“可能”一词。
D.“实际上并不能提高学生本人的竞争力”错误,原文的表述是“实际上并不利于提高学生本入的竞争力”,“不利于”不等于“不能”。
故选C。
(2)B.“从而应当适当‘降温’”错误。原文的表述是“针对火爆的考研场面,有专业人士建议,可进一步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我国要进一步改革研究生制度,完善研究生推免制度,建立具有公信力的研究生申请、审核录取制度,以破除‘应试考研’”,针对考研热应该思考解决办法,而并不是“降温”。
故选B。
(3)C.“由于相比欧美发达国家,我国的千人注册研究生数还比较低”错误。进一步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是应对火爆的考研现状的措施,是为了解决问题,而并不是因为“相比欧美发达国家,我国的千人注册研究生数还比较低”。
故选C。
答案:
(1)C
(2)B
(3)C
B.“今年考生最终完戌全部考试的将只有七八成”错误。原文的表述是“但最终完成全部考试的可能只有七八成”,选项漏掉了“可能”一词。
D.“实际上并不能提高学生本人的竞争力”错误,原文的表述是“实际上并不利于提高学生本入的竞争力”,“不利于”不等于“不能”。
故选C。
(2)B.“从而应当适当‘降温’”错误。原文的表述是“针对火爆的考研场面,有专业人士建议,可进一步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我国要进一步改革研究生制度,完善研究生推免制度,建立具有公信力的研究生申请、审核录取制度,以破除‘应试考研’”,针对考研热应该思考解决办法,而并不是“降温”。
故选B。
(3)C.“由于相比欧美发达国家,我国的千人注册研究生数还比较低”错误。进一步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是应对火爆的考研现状的措施,是为了解决问题,而并不是因为“相比欧美发达国家,我国的千人注册研究生数还比较低”。
故选C。
答案:
(1)C
(2)B
(3)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