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李某为给病危的父亲治病急需用款10万元,王某表示愿意借给,但1年后须加倍偿还,否则须以其三居室住房代偿,李某表示同意。此行为属于( )。A. 无效的民事行为B. 可撤销的民事行为C. 乘人之危的民事行为D. 有效的民事行为
李某为给病危的父亲治病急需用款10万元,王某表示愿意借给,但1年后须加倍偿还,否则须以其三居室住房代偿,李某表示同意。此行为属于( )。
A. 无效的民事行为
B. 可撤销的民事行为
C. 乘人之危的民事行为
D. 有效的民事行为
题目解答
答案
BC
B. 可撤销的民事行为
C. 乘人之危的民事行为
B. 可撤销的民事行为
C. 乘人之危的民事行为
解析
考查要点:本题主要考查对民事行为效力的判断,特别是乘人之危与可撤销民事行为的理解。
解题核心思路:
- 识别关键事实:李某因父亲病危急需资金,王某利用此情况提出不利条件(加倍偿还或以房代偿)。
- 法律判断标准:根据《民法典》,若一方利用对方危难或急迫需求,迫使对方违背真实意思,则构成乘人之危,此类行为属于可撤销的民事行为。
- 排除干扰项:需区分“无效”与“可撤销”的界限,以及判断是否符合“有效”条件。
关键分析步骤:
-
判断是否构成乘人之危:
- 李某因父亲病危急需用款,处于危难境地。
- 王某主动提出加倍偿还和以房代偿的条件,属于利用李某的急迫需求,使其在非自愿情况下接受不利条款。
- 符合乘人之危的构成要件。
-
确定行为性质:
- 乘人之危的民事行为属于可撤销的民事行为,而非无效。
- 李某可通过法律途径请求撤销该行为,但未撤销前行为仍有效。
-
排除其他选项:
- 无效民事行为需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或公序良俗(如欺诈、胁迫致损害国家利益),本题未涉及。
- 有效民事行为需双方真实意思表示一致,但本题中李某的同意系受胁迫,非真实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