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近年来,由于CO2的大量近年来,由于CO2的大量近年来,由于CO2的大量近年来,由于CO2的大量




题目解答
答案






解析
探究1考查不同碱溶液吸收CO₂的效果对比,核心思路是通过实验现象(水量差异)判断吸收能力。氢氧化钠饱和溶液因浓度更高,吸收效果更好。
探究2需确定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成分,关键点在于酚酞变色的局限性(碳酸钠溶液也显碱性)和碳酸盐的检验(加酸产生气体)。
反思评价需理解酚酞不能单独证明NaOH存在,需设计排除碳酸钠干扰的验证方法。
拓展实验通过压强变化曲线分析吸收速率,振荡烧瓶的目的是促进气体与溶液接触,40%NaOH溶液因浓度适中,吸收效果最佳。
探究1
[得出结论]
氢氧化钠饱和溶液
关键:NaOH饱和溶液浓度更高,吸收CO₂更多,导致A中水量更大。
探究2
[进行实验]
步骤①
- 现象:溶液变红
- 结论:溶液显碱性(可能含NaOH或碳酸钠)
步骤②
- 现象:产生气泡
- 结论:溶液含碳酸钠(Na₂CO₃)
[反思评价]
-
步骤①的局限性:
碳酸钠溶液显碱性,即使NaOH反应完全,酚酞仍会变红,无法确定NaOH存在。 -
验证NaOH的方案:
加入过量CaCl₂沉淀碳酸钠,过滤后用酚酞检测滤液是否显碱性。 -
步骤②的化学方程式:
$\text{Na}_2\text{CO}_3 + 2\text{HCl} \rightarrow 2\text{NaCl} + \text{H}_2\text{O} + \text{CO}_2\uparrow$
拓展实验
-
振荡烧瓶的目的:
使CO₂与试剂充分接触,加快反应。 -
最佳吸收剂:
40%NaOH溶液(压强下降最快,吸收CO₂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