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我国粮食损失浪费严重。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估计,中国每年在收割、运输、储备、加工过程中损失的粮食超过6%,粮食消费环节的浪费尤为严重。在资源和环境双重硬约束下,粮食增产空间有限,节粮减损等同于增产。加强粮食科学管理,切实解决粮食损失浪费严重问题,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举措。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粮食流通管理条例(修订草案)》,草案明确了防止和减少粮食损失浪费的措施。构建“产购储加销”全产业链经营模式,是推动节粮减损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有关部门通过实施优质粮食工程,推动粮食全产业链经营,实现产需有效对接,提高粮食供给质量,不仅减少了产需不匹配造成的浪费,而且通过全程机械化作业,实现了粮食从田间到加工“不落地”的目标,有效减少粮食产后损失损耗。不过,从全国范围来看,要打造从产区到销区,从田间到餐桌无缝对接的粮食产业体系,构建更高层次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尚需时日。节粮减损是一项长期任务,既要治标,也要治本。首先,继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及时调整粮食供给结构,提升粮食供给质量,实现产需有效对接。其次,加强粮食产后科学管理,减少粮食产后损失浪费。通过建设农户科学储粮仓减少农户储粮损失;通过粮食产后服务中心为种粮农户提供清理、干燥,收储、加工、销售等服务,减少收购环节推动节粮减损;通过开发推广科学储粮技术降低储运环节损失;通过积极推广适度加工技术和深加工技术,减少加工环节损失,提高粮食资源利用效率。再次,要大力倡导科学文明的消费方式,加强粮食安全宣传教育,持续营造“爱惜粮食光荣、浪费粮食可耻”的浓厚氛围,减少消费环节损失浪费。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要强化法治思维和法治手段,从法律制度层面推进节粮减损工作,反对食品浪费。目前,粮食安全保障法和反食品浪费法已经列入2021年年度立法工作计划。有关部门不断完善法治手段,建立从田间到餐桌全链条监管,鼓励食尽其用,减少丢弃浪费。节粮减损是各级政府、市场经营主体、行业组织、消费者共同的责任和义务,通过立法明晰节粮减损各类主体法律责任与义务,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共同推进节粮减损。(摘编自《向节约减损要粮食安全》)材料二:“‘十三五’时期,我国全链条推进节粮减损取得良好成效。”1月12日,在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举办的新闻通气会上,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办公室主任方进表示。在农户储粮环节,农户科学储粮专项实施,全国标准化储粮装具建设总规模达到近1000万套。正确使用农户科学储粮装具,粮食损失可降低至2%以下。目前,0.5—2吨农户储粮装具和10吨农户仓、10吨至20吨中小型农村烘干整理装备都已推广应用。“在粮食收购环节,建设产后服务体系提档升级。通过粮食产后服务中心为种粮农户提供清理、干燥等服务,帮助农民,合作社,粮食经纪人等解决市场化收购条件下收粮,储粮等问题,引导分等分仓储存和精细化管理。按照产粮大县全覆盖的建设目标,26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计划建设粮食产后服务中心5000余个。”方进说。在粮食储运环节,开发推广科学储粮技术。目前,绿色储粮技术已达世界先进水平。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机械通风、谷物冷却、环流熏蒸、粮情测控等储粮“四合一”技术已成为国有粮库标配。通过气体传感器,高清摄像设备和算法、专用害虫传感器、气体传感器等,推进仓储保管技术数字化。在粮食加工环节,推广适度加工技术减少损失。“布局稻米柔性加工等粮油适度加工技术研发,阶段成果已发挥作用,有效减少粮食加工过程损失浪费,挖掘米糠、豆粕、大豆蛋白,大米蛋白综合利用潜力,开展淀粉糖、氨基酸、柠檬酸、无水葡萄糖生产研究,推进生物基材料等技术开发和应用,为提高粮食利用效率开辟了新的管道。”方进说。(摘编自《科技支撑我国全链条节粮减损工作取得实效》)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联合国粮农组织估计,我国每年在收割、运输、储备﹑加工过程中损失的粮食超过世界粮食产量的6%,粮食消费环节的浪费尤为严重。B.打造从产区到销区﹑从田间到餐桌无缝对接的粮食产业体系,构建更高层次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从全国范围来看,要实现这些目标还需要时间。C.我国绿色储粮技术已达世界先进水平,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储粮“四合一”技术已成为国有粮库标配,这对节粮减损起到重要作用。D.粮油适度加工技术在节粮减损方面也起着重要的作用,这种技术研发已取得阶段性成果,这种技术可以有效减少粮食加工过程损失浪费。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粮食增产并非易事,因为它受资源和环境的双重约束,因此,必须从节粮减损方面加大力度。B.产需有效对接,才能提高粮食产量和供给质量;通过全程机械化作业,才能实现粮食从田间到加工“不落地”的目标。C.节粮减损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在供给结构,科学管理和宣传教育等一些环节下大气力。D.反食品浪费即将纳人法律,这说明国家将从法律层面对浪费食品行为加以约束,以此提醒广大民众培养节俭意识。6.要想真正做到节粮减损,需要从哪几个方面人手?请结合材料进行概括。(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我国粮食损失浪费严重。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估计,中国每年在收割、运输、储备、加工过程中损失的粮食超过6%,粮食消费环节的浪费尤为严重。在资源和环境双重硬约束下,粮食增产空间有限,节粮减损等同于增产。加强粮食科学管理,切实解决粮食损失浪费严重问题,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举措。
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粮食流通管理条例(修订草案)》,草案明确了防止和减少粮食损失浪费的措施。
构建“产购储加销”全产业链经营模式,是推动节粮减损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有关部门通过实施优质粮食工程,推动粮食全产业链经营,实现产需有效对接,提高粮食供给质量,不仅减少了产需不匹配造成的浪费,而且通过全程机械化作业,实现了粮食从田间到加工“不落地”的目标,有效减少粮食产后损失损耗。不过,从全国范围来看,要打造从产区到销区,从田间到餐桌无缝对接的粮食产业体系,构建更高层次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尚需时日。
节粮减损是一项长期任务,既要治标,也要治本。首先,继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及时调整粮食供给结构,提升粮食供给质量,实现产需有效对接。其次,加强粮食产后科学管理,减少粮食产后损失浪费。通过建设农户科学储粮仓减少农户储粮损失;通过粮食产后服务中心为种粮农户提供清理、干燥,收储、加工、销售等服务,减少收购环节推动节粮减损;通过开发推广科学储粮技术降低储运环节损失;通过积极推广适度加工技术和深加工技术,减少加工环节损失,提高粮食资源利用效率。再次,要大力倡导科学文明的消费方式,加强粮食安全宣传教育,持续营造“爱惜粮食光荣、浪费粮食可耻”的浓厚氛围,减少消费环节损失浪费。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要强化法治思维和法治手段,从法律制度层面推进节粮减损工作,反对食品浪费。目前,粮食安全保障法和反食品浪费法已经列入2021年年度立法工作计划。有关部门不断完善法治手段,建立从田间到餐桌全链条监管,鼓励食尽其用,减少丢弃浪费。节粮减损是各级政府、市场经营主体、行业组织、消费者共同的责任和义务,通过立法明晰节粮减损各类主体法律责任与义务,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共同推进节粮减损。
(摘编自《向节约减损要粮食安全》)
材料二:
“‘十三五’时期,我国全链条推进节粮减损取得良好成效。”1月12日,在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举办的新闻通气会上,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办公室主任方进表示。
在农户储粮环节,农户科学储粮专项实施,全国标准化储粮装具建设总规模达到近1000万套。正确使用农户科学储粮装具,粮食损失可降低至2%以下。目前,0.5—2吨农户储粮装具和10吨农户仓、10吨至20吨中小型农村烘干整理装备都已推广应用。
“在粮食收购环节,建设产后服务体系提档升级。通过粮食产后服务中心为种粮农户提供清理、干燥等服务,帮助农民,合作社,粮食经纪人等解决市场化收购条件下收粮,储粮等问题,引导分等分仓储存和精细化管理。按照产粮大县全覆盖的建设目标,26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计划建设粮食产后服务中心5000余个。”方进说。
在粮食储运环节,开发推广科学储粮技术。目前,绿色储粮技术已达世界先进水平。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机械通风、谷物冷却、环流熏蒸、粮情测控等储粮“四合一”技术已成为国有粮库标配。通过气体传感器,高清摄像设备和算法、专用害虫传感器、气体传感器等,推进仓储保管技术数字化。
在粮食加工环节,推广适度加工技术减少损失。“布局稻米柔性加工等粮油适度加工技术研发,阶段成果已发挥作用,有效减少粮食加工过程损失浪费,挖掘米糠、豆粕、大豆蛋白,大米蛋白综合利用潜力,开展淀粉糖、氨基酸、柠檬酸、无水葡萄糖生产研究,推进生物基材料等技术开发和应用,为提高粮食利用效率开辟了新的管道。”方进说。
(摘编自《科技支撑我国全链条节粮减损工作取得实效》)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联合国粮农组织估计,我国每年在收割、运输、储备﹑加工过程中损失的粮食超过世界粮食产量的6%,粮食消费环节的浪费尤为严重。
B.打造从产区到销区﹑从田间到餐桌无缝对接的粮食产业体系,构建更高层次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从全国范围来看,要实现这些目标还需要时间。
C.我国绿色储粮技术已达世界先进水平,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储粮“四合一”技术已成为国有粮库标配,这对节粮减损起到重要作用。
D.粮油适度加工技术在节粮减损方面也起着重要的作用,这种技术研发已取得阶段性成果,这种技术可以有效减少粮食加工过程损失浪费。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粮食增产并非易事,因为它受资源和环境的双重约束,因此,必须从节粮减损方面加大力度。
B.产需有效对接,才能提高粮食产量和供给质量;通过全程机械化作业,才能实现粮食从田间到加工“不落地”的目标。
C.节粮减损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在供给结构,科学管理和宣传教育等一些环节下大气力。
D.反食品浪费即将纳人法律,这说明国家将从法律层面对浪费食品行为加以约束,以此提醒广大民众培养节俭意识。
6.要想真正做到节粮减损,需要从哪几个方面人手?请结合材料进行概括。(6分)
题目解答
答案
4.A【解析】“世界粮食产量的6%”不当,原文说“中国每年在收割运输﹑储备,加工过程中损失的粮食超过6%”。
5.B【解析】产需有效对接,不能提高粮食产量。
6.①构建“产购储加销”全产业链经营模式,推动节粮减损。
②从多个环节入手,对节粮减操做到标本兼治。
③从法律制度层面推进节核减损工作。
④用科技支撑我国全链条节粮孩损工作。
(每点2分,答出其中三点,意思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