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 近年来,绘画界对中国画的造型问题进行了探索,提出了诸多方案,但都没有从本质上解决中国画的造型问题,很少对造型观念进行创新。要想解决中国画的造型问题,除了要采用一定的造型手段、方法,还要更新造型观念。中国画不论山水画、花鸟画还是人物画,在造型方面的探索都不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接近自然、模拟自然,而是建立一个有趣味的形式,来构造一个画外之境。 中国画的造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写实阶段,对物象的形态进行客观描绘,解决物象“形”的问题,发现自然物象之美。第二阶段是造境阶段,即认识“情”与“境”的阶段。在第二个阶段,画家不再局限于物质存在的真实世界,而是超越“形”本身的束缚,通过描绘物象形态构造意境,传达情感,构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西方写实性造型观念与中国写意性造型观念是不同的,西方绘画注重对客观物象“形”的描绘,中国画更注重画面意境的营造。初学绘画的学生在学习了写实性素描之后,再学习中国画会产生一些困惑,在创作中国画时仍采用严谨的素描造型方法,创作的作品不伦不类,缺乏中国特色。 要想改革中国画一定要先改变绘画观念,一定要了解中国画造型规律,深入挖掘中国画造型手法的优势。第一阶段求“广”“博”,第二阶段求“深”“专”,这样才有可能实现第三阶段的“新”,也就是说,要经历前两个阶段,才能创造出新的不同于西方亦不同于文人传统的有自身民族特征的中国画。实际上,中国画一直以来追求的不是对“有”的探索,而是对“无”的追求。中国画不是在描画客观的物象,而是通过有“人格精神”的物象来展现自身的品格修养,通过笔墨创造一个超越自然的艺术意境。 造境注重的不是形似,而是对“无形”与“白”的认识与琢磨。“白”即“空”,空白在中国画中不仅指画面中的无画处,还指“参加万象之动的虚灵之‘道’”,霍去病墓石雕没有对石头进行过多的打磨与雕琢,而是让石头呈现出本身的色彩,利用石头本身的形状、起伏、肌理等自然形态的模糊处、未雕凿处展现材料质地本身的美,通过空白处彰显雕塑的艺术价值。 我们也可从中国古文字的空白处感受到汉字的结构美、形体美、意境美。古人在创造汉字时,每个汉字的笔画或部件就是一个意象,而整个汉字表现的是由这些意象组成的一种意境。例如“马”的古文字,线以外的空白处与线所形成的“象”是对“意”的追求,呈现出一种意境,而不是对客观物象的模仿。 中国画的艺术意境体现了画家的艺术思维,这种艺术思维既是理性的,又是感性的。画家在创作中关注“空”与“实”之间关系的同时,更重视“空”的价值,一般通过留白艺术手法营造画面意境。 中国艺术的造境,体现为给画注重留白,雕型注重在材料的模糊处、未雕凿处(即“空”处)展现材料质地本身的美。无用乃大用,无形乃大形,中国艺术追求的是“大象无形”的境界,在“空”与“无形”中给观者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创造出象外之境。(摘编自寇馨月《谈中国面的造型与造境》)材料二: 自古以来诗与画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苏轼对王维的评述:“观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借助于文字的表述,而画利用构图来表达。诗与画在材神上是相通的,在意境上也是相互默契的。富丽的语言可以为我们描摹一个“画境”,清丽的语词可以为我们营造一片“诗境”。中国的山水诗历来就注重画意的营造,如大小谢(南朝宋诗人谢灵运与其弟谢惠连)的描摹自然,以形似取胜,以及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 唐朝诗人齐己的咏物诗《早梅》:“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诗人以清丽的语言,含蕴的笔触,刻画了梅花傲寒的品性,素雅的风韵,并以此寄托自己的意志与情愫。诗中将早梅描写得清润素稚,抒情含蓄隽永,作者早年曾热心于仕禄,有着雄心抱负,然科举失利,才华不为赏识,故常有怀才不遇之感,诗中语言清润平淡,无雕琢之痕;突出早梅不畏严寒、傲然独立的个性,营造了一种高远的境界,蕴意十分丰富。“意”与“象”应。“情”与“景”合,营造了美的艺术境界, 诗的意境美同样在柳宗元的山水诗中呈“诗画相通”之势,其早期《渔翁》《江雪》等诗歌,是历来西家所表现的主题,而柳州时期的山水诗,更是凭视觉语言凸现柳州山水所特有的质感,唤起我们丰富的想象,组成一幅幅生动图画,突破语言局限,显示语言的画意色彩,柳宗元的“诗境”亦如“画境”,他的山水诗很少色彩鲜明和精心构图的画面,而是透过一个个鲜明意象,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氛围,传达特有思想,其重点不在画面构图,而是诗境的营造。(摘编自王仁秀《浅谈诗与画的审美意境》)(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要想从本质上解决中国画的造型问题,应该更多地从营造画面意境入手,而不能只局限于手段方法的创新。B.中国画的造型和造境不是并行的两个概念,造境是造型的发展阶段,它是超越客观描绘物象形态的更高境界。C.每个古汉字由众多表意的笔画组成,其中空白处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从而形成一种特定的意境,耐人寻味。D.诗与画在精神上是相通的,即诗可以借助文字来描摹画境,而画则用笔墨和色彩来表达诗境,二者联系密切。(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由于中西方在造型上现念不同,这也就解释了很多绘画初学者在学习了写实性素描之后,就无法创造出中国画的原因。B.霍去病墓石雕没有过多的雕琢,留下了很多空白之处,以此凸显其本身的艺术价值,可谓深得造境中留白艺术的精髓。C.“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其中“一枝开”,既写出早梅耐寒的特性,也寄寓了诗人傲然不屈之志,画境鲜明可感。D.柳宗元早期的山水诗画境十足,这是因他不重色彩和构图,而是通过对意象的刻画来营造意境,使诗画达到和谐统一,(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诗句中最能体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____ A.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杜甫《绝句二首》B.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C.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D.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4)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述角度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5)材料一中提到“中国艺术追求的是‘大象无形’的境界”,作何理解?请从中国画和诗歌创作的角度,结合实例。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年来,绘画界对中国画的造型问题进行了探索,提出了诸多方案,但都没有从本质上解决中国画的造型问题,很少对造型观念进行创新。要想解决中国画的造型问题,除了要采用一定的造型手段、方法,还要更新造型观念。中国画不论山水画、花鸟画还是人物画,在造型方面的探索都不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接近自然、模拟自然,而是建立一个有趣味的形式,来构造一个画外之境。
中国画的造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写实阶段,对物象的形态进行客观描绘,解决物象“形”的问题,发现自然物象之美。第二阶段是造境阶段,即认识“情”与“境”的阶段。在第二个阶段,画家不再局限于物质存在的真实世界,而是超越“形”本身的束缚,通过描绘物象形态构造意境,传达情感,构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西方写实性造型观念与中国写意性造型观念是不同的,西方绘画注重对客观物象“形”的描绘,中国画更注重画面意境的营造。初学绘画的学生在学习了写实性素描之后,再学习中国画会产生一些困惑,在创作中国画时仍采用严谨的素描造型方法,创作的作品不伦不类,缺乏中国特色。
要想改革中国画一定要先改变绘画观念,一定要了解中国画造型规律,深入挖掘中国画造型手法的优势。第一阶段求“广”“博”,第二阶段求“深”“专”,这样才有可能实现第三阶段的“新”,也就是说,要经历前两个阶段,才能创造出新的不同于西方亦不同于文人传统的有自身民族特征的中国画。实际上,中国画一直以来追求的不是对“有”的探索,而是对“无”的追求。中国画不是在描画客观的物象,而是通过有“人格精神”的物象来展现自身的品格修养,通过笔墨创造一个超越自然的艺术意境。
造境注重的不是形似,而是对“无形”与“白”的认识与琢磨。“白”即“空”,空白在中国画中不仅指画面中的无画处,还指“参加万象之动的虚灵之‘道’”,霍去病墓石雕没有对石头进行过多的打磨与雕琢,而是让石头呈现出本身的色彩,利用石头本身的形状、起伏、肌理等自然形态的模糊处、未雕凿处展现材料质地本身的美,通过空白处彰显雕塑的艺术价值。
我们也可从中国古文字的空白处感受到汉字的结构美、形体美、意境美。古人在创造汉字时,每个汉字的笔画或部件就是一个意象,而整个汉字表现的是由这些意象组成的一种意境。例如“马”的古文字,线以外的空白处与线所形成的“象”是对“意”的追求,呈现出一种意境,而不是对客观物象的模仿。
中国画的艺术意境体现了画家的艺术思维,这种艺术思维既是理性的,又是感性的。画家在创作中关注“空”与“实”之间关系的同时,更重视“空”的价值,一般通过留白艺术手法营造画面意境。
中国艺术的造境,体现为给画注重留白,雕型注重在材料的模糊处、未雕凿处(即“空”处)展现材料质地本身的美。无用乃大用,无形乃大形,中国艺术追求的是“大象无形”的境界,在“空”与“无形”中给观者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创造出象外之境。
(摘编自寇馨月《谈中国面的造型与造境》)材料二:
自古以来诗与画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苏轼对王维的评述:“观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借助于文字的表述,而画利用构图来表达。诗与画在材神上是相通的,在意境上也是相互默契的。富丽的语言可以为我们描摹一个“画境”,清丽的语词可以为我们营造一片“诗境”。中国的山水诗历来就注重画意的营造,如大小谢(南朝宋诗人谢灵运与其弟谢惠连)的描摹自然,以形似取胜,以及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
唐朝诗人齐己的咏物诗《早梅》:“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诗人以清丽的语言,含蕴的笔触,刻画了梅花傲寒的品性,素雅的风韵,并以此寄托自己的意志与情愫。诗中将早梅描写得清润素稚,抒情含蓄隽永,作者早年曾热心于仕禄,有着雄心抱负,然科举失利,才华不为赏识,故常有怀才不遇之感,诗中语言清润平淡,无雕琢之痕;突出早梅不畏严寒、傲然独立的个性,营造了一种高远的境界,蕴意十分丰富。“意”与“象”应。“情”与“景”合,营造了美的艺术境界,
诗的意境美同样在柳宗元的山水诗中呈“诗画相通”之势,其早期《渔翁》《江雪》等诗歌,是历来西家所表现的主题,而柳州时期的山水诗,更是凭视觉语言凸现柳州山水所特有的质感,唤起我们丰富的想象,组成一幅幅生动图画,突破语言局限,显示语言的画意色彩,柳宗元的“诗境”亦如“画境”,他的山水诗很少色彩鲜明和精心构图的画面,而是透过一个个鲜明意象,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氛围,传达特有思想,其重点不在画面构图,而是诗境的营造。
(摘编自王仁秀《浅谈诗与画的审美意境》)(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要想从本质上解决中国画的造型问题,应该更多地从营造画面意境入手,而不能只局限于手段方法的创新。
B.中国画的造型和造境不是并行的两个概念,造境是造型的发展阶段,它是超越客观描绘物象形态的更高境界。
C.每个古汉字由众多表意的笔画组成,其中空白处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从而形成一种特定的意境,耐人寻味。
D.诗与画在精神上是相通的,即诗可以借助文字来描摹画境,而画则用笔墨和色彩来表达诗境,二者联系密切。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由于中西方在造型上现念不同,这也就解释了很多绘画初学者在学习了写实性素描之后,就无法创造出中国画的原因。
B.霍去病墓石雕没有过多的雕琢,留下了很多空白之处,以此凸显其本身的艺术价值,可谓深得造境中留白艺术的精髓。
C.“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其中“一枝开”,既写出早梅耐寒的特性,也寄寓了诗人傲然不屈之志,画境鲜明可感。
D.柳宗元早期的山水诗画境十足,这是因他不重色彩和构图,而是通过对意象的刻画来营造意境,使诗画达到和谐统一,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诗句中最能体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____
A.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杜甫《绝句二首》
B.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C.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D.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4)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述角度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5)材料一中提到“中国艺术追求的是‘大象无形’的境界”,作何理解?请从中国画和诗歌创作的角度,结合实例。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材料一:
近年来,绘画界对中国画的造型问题进行了探索,提出了诸多方案,但都没有从本质上解决中国画的造型问题,很少对造型观念进行创新。要想解决中国画的造型问题,除了要采用一定的造型手段、方法,还要更新造型观念。中国画不论山水画、花鸟画还是人物画,在造型方面的探索都不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接近自然、模拟自然,而是建立一个有趣味的形式,来构造一个画外之境。
中国画的造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写实阶段,对物象的形态进行客观描绘,解决物象“形”的问题,发现自然物象之美。第二阶段是造境阶段,即认识“情”与“境”的阶段。在第二个阶段,画家不再局限于物质存在的真实世界,而是超越“形”本身的束缚,通过描绘物象形态构造意境,传达情感,构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西方写实性造型观念与中国写意性造型观念是不同的,西方绘画注重对客观物象“形”的描绘,中国画更注重画面意境的营造。初学绘画的学生在学习了写实性素描之后,再学习中国画会产生一些困惑,在创作中国画时仍采用严谨的素描造型方法,创作的作品不伦不类,缺乏中国特色。
要想改革中国画一定要先改变绘画观念,一定要了解中国画造型规律,深入挖掘中国画造型手法的优势。第一阶段求“广”“博”,第二阶段求“深”“专”,这样才有可能实现第三阶段的“新”,也就是说,要经历前两个阶段,才能创造出新的不同于西方亦不同于文人传统的有自身民族特征的中国画。实际上,中国画一直以来追求的不是对“有”的探索,而是对“无”的追求。中国画不是在描画客观的物象,而是通过有“人格精神”的物象来展现自身的品格修养,通过笔墨创造一个超越自然的艺术意境。
造境注重的不是形似,而是对“无形”与“白”的认识与琢磨。“白”即“空”,空白在中国画中不仅指画面中的无画处,还指“参加万象之动的虚灵之‘道’”,霍去病墓石雕没有对石头进行过多的打磨与雕琢,而是让石头呈现出本身的色彩,利用石头本身的形状、起伏、肌理等自然形态的模糊处、未雕凿处展现材料质地本身的美,通过空白处彰显雕塑的艺术价值。
我们也可从中国古文字的空白处感受到汉字的结构美、形体美、意境美。古人在创造汉字时,每个汉字的笔画或部件就是一个意象,而整个汉字表现的是由这些意象组成的一种意境。例如“马”的古文字,线以外的空白处与线所形成的“象”是对“意”的追求,呈现出一种意境,而不是对客观物象的模仿。
中国画的艺术意境体现了画家的艺术思维,这种艺术思维既是理性的,又是感性的。画家在创作中关注“空”与“实”之间关系的同时,更重视“空”的价值,一般通过留白艺术手法营造画面意境。
中国艺术的造境,体现为给画注重留白,雕型注重在材料的模糊处、未雕凿处(即“空”处)展现材料质地本身的美。无用乃大用,无形乃大形,中国艺术追求的是“大象无形”的境界,在“空”与“无形”中给观者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创造出象外之境。
(摘编自寇馨月《谈中国面的造型与造境》)材料二:
自古以来诗与画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苏轼对王维的评述:“观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借助于文字的表述,而画利用构图来表达。诗与画在材神上是相通的,在意境上也是相互默契的。富丽的语言可以为我们描摹一个“画境”,清丽的语词可以为我们营造一片“诗境”。中国的山水诗历来就注重画意的营造,如大小谢(南朝宋诗人谢灵运与其弟谢惠连)的描摹自然,以形似取胜,以及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
唐朝诗人齐己的咏物诗《早梅》:“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诗人以清丽的语言,含蕴的笔触,刻画了梅花傲寒的品性,素雅的风韵,并以此寄托自己的意志与情愫。诗中将早梅描写得清润素稚,抒情含蓄隽永,作者早年曾热心于仕禄,有着雄心抱负,然科举失利,才华不为赏识,故常有怀才不遇之感,诗中语言清润平淡,无雕琢之痕;突出早梅不畏严寒、傲然独立的个性,营造了一种高远的境界,蕴意十分丰富。“意”与“象”应。“情”与“景”合,营造了美的艺术境界,
诗的意境美同样在柳宗元的山水诗中呈“诗画相通”之势,其早期《渔翁》《江雪》等诗歌,是历来西家所表现的主题,而柳州时期的山水诗,更是凭视觉语言凸现柳州山水所特有的质感,唤起我们丰富的想象,组成一幅幅生动图画,突破语言局限,显示语言的画意色彩,柳宗元的“诗境”亦如“画境”,他的山水诗很少色彩鲜明和精心构图的画面,而是透过一个个鲜明意象,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氛围,传达特有思想,其重点不在画面构图,而是诗境的营造。
(摘编自王仁秀《浅谈诗与画的审美意境》)(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要想从本质上解决中国画的造型问题,应该更多地从营造画面意境入手,而不能只局限于手段方法的创新。
B.中国画的造型和造境不是并行的两个概念,造境是造型的发展阶段,它是超越客观描绘物象形态的更高境界。
C.每个古汉字由众多表意的笔画组成,其中空白处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从而形成一种特定的意境,耐人寻味。
D.诗与画在精神上是相通的,即诗可以借助文字来描摹画境,而画则用笔墨和色彩来表达诗境,二者联系密切。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由于中西方在造型上现念不同,这也就解释了很多绘画初学者在学习了写实性素描之后,就无法创造出中国画的原因。
B.霍去病墓石雕没有过多的雕琢,留下了很多空白之处,以此凸显其本身的艺术价值,可谓深得造境中留白艺术的精髓。
C.“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其中“一枝开”,既写出早梅耐寒的特性,也寄寓了诗人傲然不屈之志,画境鲜明可感。
D.柳宗元早期的山水诗画境十足,这是因他不重色彩和构图,而是通过对意象的刻画来营造意境,使诗画达到和谐统一,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诗句中最能体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____
A.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杜甫《绝句二首》
B.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C.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D.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4)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述角度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5)材料一中提到“中国艺术追求的是‘大象无形’的境界”,作何理解?请从中国画和诗歌创作的角度,结合实例。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题目解答
答案
(1)C.“其中空白处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从而形成一种特定的意境”错误。原文“线以外的空白处与线所形成的‘象’是对‘意’的追求,呈现出一种意境”,形成意境的不只是“空白处”。
故选:C。
(2)A.“由于中西方在造型上现念不同,这也就解释了很多绘画初学者在学习了写实性素描之后,就无法创造出中国画的原因”错误。原文“初学绘画的学生在学习了写实性素描之后,再学习中国画会产生一些困感,在创作中国画时仍采用严谨的素描造型方法,创作的作品不伦不类,缺乏中国特色”可知,因果不当,且“无法创造出中国画”表述绝对。
故选:A。
(3)A.“江兽鸟逾白,山青花欲燃”句意:江水碧波浩荡,衬托水鸟雪白羽毛,山峦郁郁苍苍,红花相映,便要燃烧。“江水”“山峦”“红花”构成一幅和谐生动的画面。B.“乡书何处达?旧雁洛阳边”句意:家书既已寄出,会被送往何处?希望北归大雁,送到洛阳之边。此句传达出思人怀乡之情。C.“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句意: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此句蕴含着丰富的哲理: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D.“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句意:好像抽出宝刀去砍流水一样,水不但没有被斩断,反而流得更湍急了。我举起酒杯痛饮,本想借酒消去烦忧,结果反倒愁上加愁。此句传达出愁思之深之浓。综上所述,只有的诗句A画面感最为强烈,诗与画结合得最为充分。
故选:A。
(4)原文“要想解决中国画的造型问题,除了要采用一定的造型手段、方法,还要更新造型观念。中国画不论山水画、花鸟画还是人物画,在造型方面的探索都不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接近自然、模拟自然,而是建立一个有趣味的形式,来构造一个画外之境”可知,材料一侧重从中国画的造型来谈造境的规律。原文“诗与画在材神上是相通的,在意境上也是相互默契的。富丽的语言可以为我们描摹一个‘画境’,清丽的语词可以为我们营造一片‘诗境’。中国的山水诗历来就注重画意的营造,如大小谢(南朝宋诗人谢灵运与其弟谢惠连)的描摹自然,以形似取胜,以及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可知,材料二侧重从诗画关系来谈意境的营造。从两则材料的出处也可以看出两则材料同时谈意境营造的问题。
(5)原文“画家在创作中关注‘空’与‘实’之间关系的同时,更重视‘空’的价值,一般通过留白艺术手法营造画面意境”“中国艺术的造境,体现为给画注重留白,雕型注重在材料的模糊处、未雕凿处展现材料质地本身的美。无用乃大用,无形乃大形,中国艺术追求的是‘大象无形’的境界,在‘空’与‘无形’中给观者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创造出象外之境”可知,在中国艺术作品中,追求的不是对客观物象的写实,而是通过留白等手段,注重对“无形”意境的营造。原文“唐朝诗人齐己的咏物诗《早梅》:‘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诗人以清丽的语言,含蕴的笔触,刻画了梅花傲寒的品性,素雅的风韵.并以此寄托自己的意志与情愫”是针对诗句列举出来的事例,学生可从学过的诗歌中比如:《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表面写环境寂静无声,只见一轮明月,但实际上这是曲终的留白,突出了琵琶女的演奏效果。
答案:
(1)C
(2)A
(3)A
(4)①材料一侧重从中国画的造型来谈造境的规律;材料二侧重从诗画关系来谈意境的营造。
②两则材料,都强调了意境营造的重要性(中国艺术意境美的特点)。
(5)①“大象无形”在文中是指,在中国艺术作品中,追求的不是对客观物象的写实,而是通过留白等手段,注重对“无形”意境的营造。
②例如:在中国画中要表现“水”时,可以在白纸上通过画虾,以此营造“水”的意境。
③例如:《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表面写环境寂静无声,只见一轮明月,但实际上这是曲终的留白,突出了琵琶女的演奏效果。
故选:C。
(2)A.“由于中西方在造型上现念不同,这也就解释了很多绘画初学者在学习了写实性素描之后,就无法创造出中国画的原因”错误。原文“初学绘画的学生在学习了写实性素描之后,再学习中国画会产生一些困感,在创作中国画时仍采用严谨的素描造型方法,创作的作品不伦不类,缺乏中国特色”可知,因果不当,且“无法创造出中国画”表述绝对。
故选:A。
(3)A.“江兽鸟逾白,山青花欲燃”句意:江水碧波浩荡,衬托水鸟雪白羽毛,山峦郁郁苍苍,红花相映,便要燃烧。“江水”“山峦”“红花”构成一幅和谐生动的画面。B.“乡书何处达?旧雁洛阳边”句意:家书既已寄出,会被送往何处?希望北归大雁,送到洛阳之边。此句传达出思人怀乡之情。C.“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句意: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此句蕴含着丰富的哲理: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D.“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句意:好像抽出宝刀去砍流水一样,水不但没有被斩断,反而流得更湍急了。我举起酒杯痛饮,本想借酒消去烦忧,结果反倒愁上加愁。此句传达出愁思之深之浓。综上所述,只有的诗句A画面感最为强烈,诗与画结合得最为充分。
故选:A。
(4)原文“要想解决中国画的造型问题,除了要采用一定的造型手段、方法,还要更新造型观念。中国画不论山水画、花鸟画还是人物画,在造型方面的探索都不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接近自然、模拟自然,而是建立一个有趣味的形式,来构造一个画外之境”可知,材料一侧重从中国画的造型来谈造境的规律。原文“诗与画在材神上是相通的,在意境上也是相互默契的。富丽的语言可以为我们描摹一个‘画境’,清丽的语词可以为我们营造一片‘诗境’。中国的山水诗历来就注重画意的营造,如大小谢(南朝宋诗人谢灵运与其弟谢惠连)的描摹自然,以形似取胜,以及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可知,材料二侧重从诗画关系来谈意境的营造。从两则材料的出处也可以看出两则材料同时谈意境营造的问题。
(5)原文“画家在创作中关注‘空’与‘实’之间关系的同时,更重视‘空’的价值,一般通过留白艺术手法营造画面意境”“中国艺术的造境,体现为给画注重留白,雕型注重在材料的模糊处、未雕凿处展现材料质地本身的美。无用乃大用,无形乃大形,中国艺术追求的是‘大象无形’的境界,在‘空’与‘无形’中给观者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创造出象外之境”可知,在中国艺术作品中,追求的不是对客观物象的写实,而是通过留白等手段,注重对“无形”意境的营造。原文“唐朝诗人齐己的咏物诗《早梅》:‘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诗人以清丽的语言,含蕴的笔触,刻画了梅花傲寒的品性,素雅的风韵.并以此寄托自己的意志与情愫”是针对诗句列举出来的事例,学生可从学过的诗歌中比如:《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表面写环境寂静无声,只见一轮明月,但实际上这是曲终的留白,突出了琵琶女的演奏效果。
答案:
(1)C
(2)A
(3)A
(4)①材料一侧重从中国画的造型来谈造境的规律;材料二侧重从诗画关系来谈意境的营造。
②两则材料,都强调了意境营造的重要性(中国艺术意境美的特点)。
(5)①“大象无形”在文中是指,在中国艺术作品中,追求的不是对客观物象的写实,而是通过留白等手段,注重对“无形”意境的营造。
②例如:在中国画中要表现“水”时,可以在白纸上通过画虾,以此营造“水”的意境。
③例如:《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表面写环境寂静无声,只见一轮明月,但实际上这是曲终的留白,突出了琵琶女的演奏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