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国家秘密的保密期限,应当根据事项的性质和特点,按照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的需要,限定在必要的期限内;不能确定期限的,应当确定( )。A. 解密条件或者解密时间B. 知悉的人员C. 公开的时间D. 保管的方式
国家秘密的保密期限,应当根据事项的性质和特点,按照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的需要,限定在必要的期限内;不能确定期限的,应当确定( )。
A. 解密条件或者解密时间
B. 知悉的人员
C. 公开的时间
D. 保管的方式
题目解答
答案
A. 解密条件或者解密时间
解析
本题考查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中关于国家秘密保密期限规定的理解。核心思路在于明确当保密期限无法确定具体时间时,法律要求必须设定的替代条件。需注意区分保密期限与知悉范围、解密程序、保管措施等其他相关概念,避免混淆。
法律依据
根据《保密法》第二十条规定:国家秘密的保密期限,应当根据事项的性质和特点,按照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的需要,限定在必要的期限内;不能确定期限的,应当确定解密条件。此条款明确指出,当保密期限无法具体量化时,必须通过设定解密条件或解密时间来确保信息最终能够依法解密。
选项分析
A. 解密条件或者解密时间
正确。直接对应法律原文要求,当期限无法确定时,需通过明确解密条件(如“任务完成”)或解密时间(如“长期”)来界定保密范围,确保国家秘密在必要时间内受保护,同时避免无限期保密。
B. 知悉的人员
错误。知悉范围属于密级管理中的“最小化原则”,与保密期限的确定无直接关系。本题考查的是期限替代方案,而非信息知悉者。
C. 公开的时间
错误。公开时间属于解密后的信息披露程序,与保密期限的设定逻辑不同。保密期限关注的是“何时自动解密”,而公开时间关注的是“何时对外公布”。
D. 保管的方式
错误。保管方式属于保密管理措施,与保密期限的法律要求无关。本题聚焦于期限无法确定时的法律补救措施,而非物理或技术保管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