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A是某期刊的评审专家,一次他收到该期编辑部要他评审的论文。他发现,该研究与他即将完成的一项研究类似,为了阻止该论文的发表,A提出让作者无法完成的修改意见。A的行为属于()A. 发表他人未公开发表的学术思想B. 发表论文强制挂名C. 有意拖延评审时间,以抢先发表D. 基于同一组数据的研究分成若干篇论文发表
A是某期刊的评审专家,一次他收到该期编辑部要他评审的论文。他发现,该研究与他即将完成的一项研究类似,为了阻止该论文的发表,A提出让作者无法完成的修改意见。A的行为属于()
A. 发表他人未公开发表的学术思想
B. 发表论文强制挂名
C. 有意拖延评审时间,以抢先发表
D. 基于同一组数据的研究分成若干篇论文发表
题目解答
答案
C. 有意拖延评审时间,以抢先发表
解析
本题考查对学术不端行为类型的识别能力,核心在于理解不同选项中行为的性质。关键点在于:
- 审稿人A的行为动机:阻止竞争性论文发表,以便抢先发表自己的研究。
- 行为手段:通过提出不合理修改意见拖延或阻碍论文评审进程。
- 核心概念区分:需明确“拖延评审”与“窃取学术思想”“强制挂名”“数据分割”等行为的差异。
选项分析
A选项(发表他人未公开发表的学术思想)
- 关键特征:未经允许使用他人未发表的学术内容。
- 不符原因:题目中A未使用作者的学术思想,仅通过修改意见干预评审进程。
B选项(发表论文强制挂名)
- 关键特征:无实际贡献却要求署名。
- 不符原因:A未要求任何形式的署名,行为聚焦于评审环节的拖延。
C选项(有意拖延评审时间,以抢先发表)
- 关键特征:通过拖延审稿进程阻碍论文发表,为己方抢发创造时间窗口。
- 匹配原因:A提出“让作者无法完成的修改意见”,直接导致论文无法及时通过评审,符合“拖延评审”的核心特征。
D选项(基于同一组数据分发多篇论文)
- 关键特征:重复使用同一数据集发表多篇论文。
- 不符原因:题目未提及数据重复利用,行为重点在评审环节的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