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指出:“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必须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必须下决心把民族种业搞上去,抓紧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用中国种子保障中国粮食安全。 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必须树立大种业观,不断推进种业创新。菌草技术实现了光、热、水三大农业资源综合高效利用,有利于生态、粮食、能源安全。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大力发展菌物种业是一个重要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着眼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我国高度重视菌物种业振兴,推动菌物种业蓬勃发展,这对于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食用菌资源丰富,有几千年的采摘、食用和生产历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食用菌产量由1978年的5.8万吨增加到2020年的4000万吨,增长近700倍,产量、出口均占全球70%以上。食用菌产业符合减量化、再利用、可循环的循环经济理念,发展食用菌产业是实现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途径。今天,食用菌不仅是餐桌上的一道菜,而且已发展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省商洛市柞水县小岭镇金米村考察时,点赞当地特产柞水木耳——“小木耳,大产业”,这也是对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充分肯定。 同时也应看到,我国虽是菌物资源大国、生产大国、消费大国和出口大国,但还不是食用菌强国。目前,我国食用菌产业领域多项技术仍有待突破,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菌种培育技术。解决菌种培育“卡脖子”问题,保障食用菌种源自主可控,重在加强食用菌种业源头创新,切实做好菌物种质资源普查,强化珍稀和濒危菌物资源的保藏保护、良种繁育及其生物转化研究,抓紧建立国家级食用菌种质资源库,着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菌物保藏保护、基础研究,菌种创制创新高地。重点疏通生物育种应用的“卡点”,加强学科统筹和资源配置,实行“揭榜挂帅”机制,有效调动科研机构、食用菌企业科技人员育种的积极性,着力创制一批遗传背景丰富、关键性状优异的核心菌物种质资源,构建系统化、流程化、规模化、信息化的分子技术育种体系,育成一批在产量、品质、抗病性、抗逆性、加工特性等方面具有重大突破的新品种。不断提高我国食用菌产业竞争力。 种业产业要上去,龙头企业得上去。当前,我国菌物种业龙头企业还不够多,育种创新能力还不够强。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需要进一步加大菌物种业投入,推动科企合作,加强菌种知识产权保护,营造良好创新环境,推动生物育种成果及时高效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促进农业产业兴旺提供有力支撑。(摘编自李玉《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材料二: 2022年2月14日,《经济日报》头版头条刊发长篇调研《耕地问题调查》,对如何守住耕地数量和质量红线进行了深入报道,引发了相关部门和专家学者的关注。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副局长卢景波说,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国家粮食安全和百姓“米袋子”的基础。《耕地问题调查》揭示耕地问题现状,以及耕地保护的痛点难点,提出了开展耕地保护的思路、措施和建议,对推动下一步耕地保护工作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卢景波表示,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系统要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切实端牢14亿多中国人的饭碗,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强力保障。要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进一步加大对耕地保护,面积产量、收储调控、应急保障的考核力度。同时,加快推动粮食安全保障法立法进程,持续抓好《粮食流通管理条例》贯彻执行,提升粮食依法治理水平。强化“产购储加销”协同保障,做好粮食保供稳价。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加快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树立优粮优价导向,提高农民种粮和地方党政抓粮“两个积极性”。创新完善粮食流通监管,守住管好“天下粮仓”。 自然资源部国土勘测规划院地政研究中心高级经济师卢曦认为,报道对现行耕地保护政策体系梳理清晰、脉络顺畅,观点极有针对性。特别是围绕为何保、怎么保,保在哪等关键问题给出了明确答案。保护耕地最终的落脚点还是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目前,全球谷物跨境贸易量每年8000多亿斤,只占我国粮食需求量的一半多,大米跨境贸易量约900亿斤,只有我国大米消费量的三分之一。 18亿亩耕地红线是经科学测算和反复论证得出的,是14亿多中国人的生命线,这就是必须坚守耕地红线的道理。在粮食供需紧平衡状态下,中央出台措施不断保护耕地,才能确保人民衣食无忧。(摘编自乔金亮、黄晓芳、刘慧《保护耕地就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树立大种业观,振兴菌物种业,推动其蓬勃发展,是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的重要举措,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最关键一环。B.我国虽然是菌物资源大国、生产大国,但菌物种业龙头企业不多,在菌种培育方面还有“卡脖子”的问题,加强育种创新势在必行。C.卢景波认为,要切实端牢14亿多中国人的饭碗,须加大对耕地保护、面积产量、收储调控等的考核力度,须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D.我国目前必须保障18亿亩耕地,中央已出台了保护耕地的相关措施,《耕地问题调查》对“怎么保”的问题也给出了明确答案。(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总书记为金米村的木耳产业点赞,是对当地通过发展食用菌产业实现乡村振兴的肯定。B.实行“揭榜挂帅”机制,有利于育种的科技创新,有利于提高我国食用菌产业竞争力。C.18亿亩耕地红线永远不能被突破,它是中国人的生命线,是我国粮食安全的最好保障。D.两则材料都在谈粮食安全,但角度不同:前者主要谈菌物种业,后者主要谈保护耕地。(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____ A.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全球粮食产量下滑,一些国家限制粮食出口,我国遭遇粮食危机的挑战。B.合肥市政府与吉林农业大学签署了菌物科研合作框架协议,积极推进现代种业产业链的发展。C.我国种业发展成效显著,水稻、小麦、大豆都是自主选育品种,水稻亩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D.湖南安化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开工,湖南省自然资源厅通过优化设计和选址,避让耕地116亩。(4)材料二主要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5)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实落地”。请结合材料对此加以解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指出:“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必须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必须下决心把民族种业搞上去,抓紧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用中国种子保障中国粮食安全。
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必须树立大种业观,不断推进种业创新。菌草技术实现了光、热、水三大农业资源综合高效利用,有利于生态、粮食、能源安全。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大力发展菌物种业是一个重要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着眼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我国高度重视菌物种业振兴,推动菌物种业蓬勃发展,这对于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食用菌资源丰富,有几千年的采摘、食用和生产历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食用菌产量由1978年的5.8万吨增加到2020年的4000万吨,增长近700倍,产量、出口均占全球70%以上。食用菌产业符合减量化、再利用、可循环的循环经济理念,发展食用菌产业是实现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途径。今天,食用菌不仅是餐桌上的一道菜,而且已发展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省商洛市柞水县小岭镇金米村考察时,点赞当地特产柞水木耳——“小木耳,大产业”,这也是对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充分肯定。
同时也应看到,我国虽是菌物资源大国、生产大国、消费大国和出口大国,但还不是食用菌强国。目前,我国食用菌产业领域多项技术仍有待突破,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菌种培育技术。解决菌种培育“卡脖子”问题,保障食用菌种源自主可控,重在加强食用菌种业源头创新,切实做好菌物种质资源普查,强化珍稀和濒危菌物资源的保藏保护、良种繁育及其生物转化研究,抓紧建立国家级食用菌种质资源库,着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菌物保藏保护、基础研究,菌种创制创新高地。重点疏通生物育种应用的“卡点”,加强学科统筹和资源配置,实行“揭榜挂帅”机制,有效调动科研机构、食用菌企业科技人员育种的积极性,着力创制一批遗传背景丰富、关键性状优异的核心菌物种质资源,构建系统化、流程化、规模化、信息化的分子技术育种体系,育成一批在产量、品质、抗病性、抗逆性、加工特性等方面具有重大突破的新品种。不断提高我国食用菌产业竞争力。
种业产业要上去,龙头企业得上去。当前,我国菌物种业龙头企业还不够多,育种创新能力还不够强。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需要进一步加大菌物种业投入,推动科企合作,加强菌种知识产权保护,营造良好创新环境,推动生物育种成果及时高效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促进农业产业兴旺提供有力支撑。
(摘编自李玉《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
材料二:
2022年2月14日,《经济日报》头版头条刊发长篇调研《耕地问题调查》,对如何守住耕地数量和质量红线进行了深入报道,引发了相关部门和专家学者的关注。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副局长卢景波说,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国家粮食安全和百姓“米袋子”的基础。《耕地问题调查》揭示耕地问题现状,以及耕地保护的痛点难点,提出了开展耕地保护的思路、措施和建议,对推动下一步耕地保护工作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卢景波表示,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系统要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切实端牢14亿多中国人的饭碗,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强力保障。要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进一步加大对耕地保护,面积产量、收储调控、应急保障的考核力度。同时,加快推动粮食安全保障法立法进程,持续抓好《粮食流通管理条例》贯彻执行,提升粮食依法治理水平。强化“产购储加销”协同保障,做好粮食保供稳价。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加快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树立优粮优价导向,提高农民种粮和地方党政抓粮“两个积极性”。创新完善粮食流通监管,守住管好“天下粮仓”。
自然资源部国土勘测规划院地政研究中心高级经济师卢曦认为,报道对现行耕地保护政策体系梳理清晰、脉络顺畅,观点极有针对性。特别是围绕为何保、怎么保,保在哪等关键问题给出了明确答案。保护耕地最终的落脚点还是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目前,全球谷物跨境贸易量每年8000多亿斤,只占我国粮食需求量的一半多,大米跨境贸易量约900亿斤,只有我国大米消费量的三分之一。
18亿亩耕地红线是经科学测算和反复论证得出的,是14亿多中国人的生命线,这就是必须坚守耕地红线的道理。在粮食供需紧平衡状态下,中央出台措施不断保护耕地,才能确保人民衣食无忧。
(摘编自乔金亮、黄晓芳、刘慧《保护耕地就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树立大种业观,振兴菌物种业,推动其蓬勃发展,是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的重要举措,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最关键一环。
B.我国虽然是菌物资源大国、生产大国,但菌物种业龙头企业不多,在菌种培育方面还有“卡脖子”的问题,加强育种创新势在必行。
C.卢景波认为,要切实端牢14亿多中国人的饭碗,须加大对耕地保护、面积产量、收储调控等的考核力度,须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D.我国目前必须保障18亿亩耕地,中央已出台了保护耕地的相关措施,《耕地问题调查》对“怎么保”的问题也给出了明确答案。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总书记为金米村的木耳产业点赞,是对当地通过发展食用菌产业实现乡村振兴的肯定。
B.实行“揭榜挂帅”机制,有利于育种的科技创新,有利于提高我国食用菌产业竞争力。
C.18亿亩耕地红线永远不能被突破,它是中国人的生命线,是我国粮食安全的最好保障。
D.两则材料都在谈粮食安全,但角度不同:前者主要谈菌物种业,后者主要谈保护耕地。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____
A.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全球粮食产量下滑,一些国家限制粮食出口,我国遭遇粮食危机的挑战。
B.合肥市政府与吉林农业大学签署了菌物科研合作框架协议,积极推进现代种业产业链的发展。
C.我国种业发展成效显著,水稻、小麦、大豆都是自主选育品种,水稻亩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D.湖南安化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开工,湖南省自然资源厅通过优化设计和选址,避让耕地116亩。
(4)材料二主要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5)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实落地”。请结合材料对此加以解说。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指出:“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必须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必须下决心把民族种业搞上去,抓紧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用中国种子保障中国粮食安全。
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必须树立大种业观,不断推进种业创新。菌草技术实现了光、热、水三大农业资源综合高效利用,有利于生态、粮食、能源安全。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大力发展菌物种业是一个重要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着眼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我国高度重视菌物种业振兴,推动菌物种业蓬勃发展,这对于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食用菌资源丰富,有几千年的采摘、食用和生产历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食用菌产量由1978年的5.8万吨增加到2020年的4000万吨,增长近700倍,产量、出口均占全球70%以上。食用菌产业符合减量化、再利用、可循环的循环经济理念,发展食用菌产业是实现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途径。今天,食用菌不仅是餐桌上的一道菜,而且已发展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省商洛市柞水县小岭镇金米村考察时,点赞当地特产柞水木耳——“小木耳,大产业”,这也是对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充分肯定。
同时也应看到,我国虽是菌物资源大国、生产大国、消费大国和出口大国,但还不是食用菌强国。目前,我国食用菌产业领域多项技术仍有待突破,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菌种培育技术。解决菌种培育“卡脖子”问题,保障食用菌种源自主可控,重在加强食用菌种业源头创新,切实做好菌物种质资源普查,强化珍稀和濒危菌物资源的保藏保护、良种繁育及其生物转化研究,抓紧建立国家级食用菌种质资源库,着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菌物保藏保护、基础研究,菌种创制创新高地。重点疏通生物育种应用的“卡点”,加强学科统筹和资源配置,实行“揭榜挂帅”机制,有效调动科研机构、食用菌企业科技人员育种的积极性,着力创制一批遗传背景丰富、关键性状优异的核心菌物种质资源,构建系统化、流程化、规模化、信息化的分子技术育种体系,育成一批在产量、品质、抗病性、抗逆性、加工特性等方面具有重大突破的新品种。不断提高我国食用菌产业竞争力。
种业产业要上去,龙头企业得上去。当前,我国菌物种业龙头企业还不够多,育种创新能力还不够强。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需要进一步加大菌物种业投入,推动科企合作,加强菌种知识产权保护,营造良好创新环境,推动生物育种成果及时高效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促进农业产业兴旺提供有力支撑。
(摘编自李玉《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
材料二:
2022年2月14日,《经济日报》头版头条刊发长篇调研《耕地问题调查》,对如何守住耕地数量和质量红线进行了深入报道,引发了相关部门和专家学者的关注。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副局长卢景波说,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国家粮食安全和百姓“米袋子”的基础。《耕地问题调查》揭示耕地问题现状,以及耕地保护的痛点难点,提出了开展耕地保护的思路、措施和建议,对推动下一步耕地保护工作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卢景波表示,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系统要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切实端牢14亿多中国人的饭碗,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强力保障。要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进一步加大对耕地保护,面积产量、收储调控、应急保障的考核力度。同时,加快推动粮食安全保障法立法进程,持续抓好《粮食流通管理条例》贯彻执行,提升粮食依法治理水平。强化“产购储加销”协同保障,做好粮食保供稳价。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加快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树立优粮优价导向,提高农民种粮和地方党政抓粮“两个积极性”。创新完善粮食流通监管,守住管好“天下粮仓”。
自然资源部国土勘测规划院地政研究中心高级经济师卢曦认为,报道对现行耕地保护政策体系梳理清晰、脉络顺畅,观点极有针对性。特别是围绕为何保、怎么保,保在哪等关键问题给出了明确答案。保护耕地最终的落脚点还是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目前,全球谷物跨境贸易量每年8000多亿斤,只占我国粮食需求量的一半多,大米跨境贸易量约900亿斤,只有我国大米消费量的三分之一。
18亿亩耕地红线是经科学测算和反复论证得出的,是14亿多中国人的生命线,这就是必须坚守耕地红线的道理。在粮食供需紧平衡状态下,中央出台措施不断保护耕地,才能确保人民衣食无忧。
(摘编自乔金亮、黄晓芳、刘慧《保护耕地就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树立大种业观,振兴菌物种业,推动其蓬勃发展,是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的重要举措,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最关键一环。
B.我国虽然是菌物资源大国、生产大国,但菌物种业龙头企业不多,在菌种培育方面还有“卡脖子”的问题,加强育种创新势在必行。
C.卢景波认为,要切实端牢14亿多中国人的饭碗,须加大对耕地保护、面积产量、收储调控等的考核力度,须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D.我国目前必须保障18亿亩耕地,中央已出台了保护耕地的相关措施,《耕地问题调查》对“怎么保”的问题也给出了明确答案。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总书记为金米村的木耳产业点赞,是对当地通过发展食用菌产业实现乡村振兴的肯定。
B.实行“揭榜挂帅”机制,有利于育种的科技创新,有利于提高我国食用菌产业竞争力。
C.18亿亩耕地红线永远不能被突破,它是中国人的生命线,是我国粮食安全的最好保障。
D.两则材料都在谈粮食安全,但角度不同:前者主要谈菌物种业,后者主要谈保护耕地。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____
A.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全球粮食产量下滑,一些国家限制粮食出口,我国遭遇粮食危机的挑战。
B.合肥市政府与吉林农业大学签署了菌物科研合作框架协议,积极推进现代种业产业链的发展。
C.我国种业发展成效显著,水稻、小麦、大豆都是自主选育品种,水稻亩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D.湖南安化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开工,湖南省自然资源厅通过优化设计和选址,避让耕地116亩。
(4)材料二主要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5)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实落地”。请结合材料对此加以解说。
题目解答
答案
(1)A.“最关键一环”错误。原文材料一是“这对于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具有重要意义”,“具有重要意义”不等于“最关键”。
故选A。
(2)C.“是我国粮食安全的最好保障”错误。原文材料二是“18亿亩耕地红线是经科学测算和反复论证得出的,是14亿多中国人的生命线,这就是必须坚守耕地红线的道理”,是必须坚守的红线,而不是“最好保障”。
故选C。
(3)材料一的观点是“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必须树立大种业观,不断推进种业创新。
A.谈的是我们面临的粮食危机,不能支撑材料一的观点;
B.推进现代种业产业链发展是“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的重要方法,能支撑材料一的观点;
C.水稻、小麦、大豆都是粮食、经济作物,不符合“大种业观”观点,不能支撑材料一的观点;
D.“避让耕地116亩”是保护耕地的举措,属于材料二的内容。
故选B。
(4)引用论证,如“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副局长卢景波说……《耕地问题调查》揭示耕地问题现状,以及耕地保护的痛点难点,提出了开展耕地保护的思路、措施和建议,对推动下一步耕地保护工作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自然资源部国土勘测规划院地政研究中心高级经济师卢曦认为,报道对现行耕地保护政策体系梳理清晰、脉络顺畅,观点极有针对性”,通过引用两位专家的评价,论证了《耕地问题调查》对于保护耕地、保障粮食安全的指导意义。
对比论证,如“全球谷物跨境贸易量每年8000多亿斤,只占我国粮食需求量的一半多,大米跨境贸易量约900亿斤,只有我国大米消费量的三分之一”,通过数字的对比论证了我国粮食需求量大,保护耕地,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性。
(5)结合材料一“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必须下决心把民族种业搞上去,抓紧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用中国种子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可概括出:要搞好民族种业,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
结合材料一“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必须树立大种业观,不断推进种业创新”“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大力发展菌物种业是一个重要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着眼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我国高度重视菌物种业振兴,推动菌物种业蓬勃发展,这对于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具有重要意义”“我国食用菌产业领域多项技术仍有待突破,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菌种培育技术”,可概括出:要树立大种业观,高度重视菌物种业振兴,解决菌种培育的技术问题,大力发展菌物种业;
结合材料一“种业产业要上去,龙头企业得上去。当前,我国菌物种业龙头企业还不够多,育种创新能力还不够强。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需要进一步加大菌物种业投入,推动科企合作,加强菌种知识产权保护,营造良好创新环境,推动生物育种成果及时高效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可概括出:要培养菌物种业龙头企业,加大菌物种业投入,推动科企合作,加强菌种知识产权保护,营造良好创新环境;
结合材料二“2022年2月14日,《经济日报》头版头条刊发长篇调研《耕地问题调查》,对如何守住耕地数量和质量红线进行了深入报道”“卢景波表示……要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进一步加大对耕地保护,面积产量、收储调控、应急保障的考核力度。同时,加快推动粮食安全保障法立法进程,持续抓好《粮食流通管理条例》贯彻执行,提升粮食依法治理水平……树立优粮优价导向,提高农民种粮和地方党政抓粮“两个积极性”。创新完善粮食流通监管,守住管好‘天下粮仓’”“18亿亩耕地红线是经科学测算和反复论证得出的,是14亿多中国人的生命线,这就是必须坚守耕地红线的道理。在粮食供需紧平衡状态下,中央出台措施不断保护耕地,才能确保人民衣食无忧”可概括出:中央要出台保护耕地的措施,通过立法保障粮食安全,做好优粮优价导向,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创新完善粮食流通监管等,切实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
答案:
(1)A
(2)C
(3)B
(4)引用论证,如引用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副局长卢景波和自然资源部国土勘测规划院地政研究中心高级经济师卢曦的评价论证了《耕地问题调查》对于保护耕地、保障粮食安全的指导意义。
对比论证,将全球谷物跨境贸易量、大米跨境贸易量和我国的需求量对比,论证了我国粮食需求量大,保护耕地,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性。
(5)①要搞好民族种业,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②要树立大种业观,高度重视菌物种业振兴,解决菌种培育的技术问题,大力发展菌物种业;③要培养菌物种业龙头企业,加大菌物种业投入,推动科企合作,加强菌种知识产权保护,营造良好创新环境;④中央要出台保护耕地的措施,通过立法保障粮食安全,做好优粮优价导向,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创新完善粮食流通监管等,切实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
故选A。
(2)C.“是我国粮食安全的最好保障”错误。原文材料二是“18亿亩耕地红线是经科学测算和反复论证得出的,是14亿多中国人的生命线,这就是必须坚守耕地红线的道理”,是必须坚守的红线,而不是“最好保障”。
故选C。
(3)材料一的观点是“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必须树立大种业观,不断推进种业创新。
A.谈的是我们面临的粮食危机,不能支撑材料一的观点;
B.推进现代种业产业链发展是“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的重要方法,能支撑材料一的观点;
C.水稻、小麦、大豆都是粮食、经济作物,不符合“大种业观”观点,不能支撑材料一的观点;
D.“避让耕地116亩”是保护耕地的举措,属于材料二的内容。
故选B。
(4)引用论证,如“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副局长卢景波说……《耕地问题调查》揭示耕地问题现状,以及耕地保护的痛点难点,提出了开展耕地保护的思路、措施和建议,对推动下一步耕地保护工作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自然资源部国土勘测规划院地政研究中心高级经济师卢曦认为,报道对现行耕地保护政策体系梳理清晰、脉络顺畅,观点极有针对性”,通过引用两位专家的评价,论证了《耕地问题调查》对于保护耕地、保障粮食安全的指导意义。
对比论证,如“全球谷物跨境贸易量每年8000多亿斤,只占我国粮食需求量的一半多,大米跨境贸易量约900亿斤,只有我国大米消费量的三分之一”,通过数字的对比论证了我国粮食需求量大,保护耕地,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性。
(5)结合材料一“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必须下决心把民族种业搞上去,抓紧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用中国种子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可概括出:要搞好民族种业,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
结合材料一“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必须树立大种业观,不断推进种业创新”“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大力发展菌物种业是一个重要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着眼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我国高度重视菌物种业振兴,推动菌物种业蓬勃发展,这对于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具有重要意义”“我国食用菌产业领域多项技术仍有待突破,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菌种培育技术”,可概括出:要树立大种业观,高度重视菌物种业振兴,解决菌种培育的技术问题,大力发展菌物种业;
结合材料一“种业产业要上去,龙头企业得上去。当前,我国菌物种业龙头企业还不够多,育种创新能力还不够强。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需要进一步加大菌物种业投入,推动科企合作,加强菌种知识产权保护,营造良好创新环境,推动生物育种成果及时高效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可概括出:要培养菌物种业龙头企业,加大菌物种业投入,推动科企合作,加强菌种知识产权保护,营造良好创新环境;
结合材料二“2022年2月14日,《经济日报》头版头条刊发长篇调研《耕地问题调查》,对如何守住耕地数量和质量红线进行了深入报道”“卢景波表示……要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进一步加大对耕地保护,面积产量、收储调控、应急保障的考核力度。同时,加快推动粮食安全保障法立法进程,持续抓好《粮食流通管理条例》贯彻执行,提升粮食依法治理水平……树立优粮优价导向,提高农民种粮和地方党政抓粮“两个积极性”。创新完善粮食流通监管,守住管好‘天下粮仓’”“18亿亩耕地红线是经科学测算和反复论证得出的,是14亿多中国人的生命线,这就是必须坚守耕地红线的道理。在粮食供需紧平衡状态下,中央出台措施不断保护耕地,才能确保人民衣食无忧”可概括出:中央要出台保护耕地的措施,通过立法保障粮食安全,做好优粮优价导向,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创新完善粮食流通监管等,切实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
答案:
(1)A
(2)C
(3)B
(4)引用论证,如引用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副局长卢景波和自然资源部国土勘测规划院地政研究中心高级经济师卢曦的评价论证了《耕地问题调查》对于保护耕地、保障粮食安全的指导意义。
对比论证,将全球谷物跨境贸易量、大米跨境贸易量和我国的需求量对比,论证了我国粮食需求量大,保护耕地,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性。
(5)①要搞好民族种业,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②要树立大种业观,高度重视菌物种业振兴,解决菌种培育的技术问题,大力发展菌物种业;③要培养菌物种业龙头企业,加大菌物种业投入,推动科企合作,加强菌种知识产权保护,营造良好创新环境;④中央要出台保护耕地的措施,通过立法保障粮食安全,做好优粮优价导向,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创新完善粮食流通监管等,切实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