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表示:“这些年来,我们一直在努力给学生减负,今天我要强调,教师也需要减负。”这一消息传出后,引起各方积极响应,纷纷点赞。 如果教师的精力时间被非教育事务“占据”,被非教育教学给“耽误”,那么,我们对教育的一切期待就只能停留在设想层面。只有教师强,才有学生的快乐成长。只有教师能静下心来做教育的事,教育才可能健康持续发展,孩子才能健康成长。 给教师减负,首先要明确教师有哪些负担,哪些是本无须承担的负担。当下教师的不合理负担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 协助协调之负。也就是要把教师从“表叔”“表哥”中解脱出来。当下,各级各部门的“小手牵大手”工作,还有地方各种各样“重点工作”都让狭小校园难以装下。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工作进学校呢?这是因为各地都在“假设”一种工作情景,认为让学校、教师参与能更好地完成这些工作。这些工作名义上说需要教育部门一起参加,或者说只要学校部分参加这项工作,就能提高工作效果;但实质上却是教育部门在分担其他部门的工作。出现这种情况,根源在于地方党委、政府没有厘清教育责任和职责,没有尊重教育的专业属性。 检查评比之负。一是现在学校和老师面对各种检查评比名目繁多;二是频繁出现“一事多查”而不是“一查多事”;三是检查评比过于重视“留痕”;四是将检查评比作为评价工作绩效重要的方式;五是检查评比“多头”管理,导致学校教师不仅疲于应付,让学生和教师分不清责任与工作的主次。这样的检查评比给教师带来了过重负担,而且对教育教学没有任何帮助,让教师“沉沦”在文山之中,无暇顾及教育教学。这样的检查评比还可能导致教师对工作方向不明、目的不清,长此以往将让教师养成“务虚”和“不务正业”的意识与作风。 晋升晋职之负。大家都认同和认可教师是专业人士,体现教师专业属性最明显的就是教师职称。给教师评定职称并无过错,如果应用得好,对教师专业成长有积极引导和推动作用,但现在一些地方的教师晋升晋职却在走向“务虚”式比拼、“衙门”式配置、“非实践”式评价。因为职称评定信息采用的并非来自教育教学实践成效,如此可能引导教师偏离主业,引导教师脱离教学实践和教学一线,去做一些连自己都不相信的“成果”。这也是教师负担过重的主要来源。 职责岗位不匹配之负。由于编制管理,学校工作职能职责在有意无意扩大,但学校在人员编制不到位和不增加的条件下,要完成更多的工作,其结果只是“小牛拉大车”--车慢牛累,其工作现状和工作效果可想而知。学校缺编已经是现实,一方面是教育教学岗位缺编,另一方面是教育教学辅助工作没有岗位。一些经济发达地区会出台一些“土政策”支持帮助学校,但更多的地方由于各种因素没有出台相关政策,或者政策支持力度不到位。材料节选自《让教师减负成为教育发展新动力》《中国教育报》2019年01月22日第2版,作者方华,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材料二:负-|||-荷-|||-教学工作-|||-图1(图片来自网络)材料三: 前不久,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从统筹规范督查检查评比考核事项、社会事务进校园、精简相关报表填写工作、抽调借用中小学教师事宜等方面提出20项务实举措,旨在把宁静还给学校、把时间还给教师。相关意见的发布,既体现了遵循教育规律的内在要求,也契合了教育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 一段时间以来,与教育教学无关的事项,不仅干扰了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也给教师增加了额外负担。教育部负责人曾呼吁:各种填表、各种考评、各种比赛、各种评估,压得有些老师喘不过气来,要把时间还给老师。减轻老师负担,亟待深化教育领域的“放管服”改革,大幅减少各类检查、评估、评价,切实为学校潜心治校办学创造良好环境。 减负,先要摸清负担来自何处。教师负担重,既有教育系统自身原因,也有治理体系不完善和治理能力不足等深层次原因,问题的根子还是出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上。例如,有的地方工作刚安排就开展督查检查评比考核,要求老师在微信群中上传工作照片、视频,重留痕轻实绩;有的地方培训走过场、搞“摊派”,人数不够教师来凑,培训内容脱离教育教学,让教师疲于应付;有的地方搞庆典、招商、拆迁等与教育教学无关的事项,也要找教师、进校园,等等。消除这些不合理现象,需要从思想根源上破除形式主义顽瘴痼疾,确保减负真正取得实效。 教师不合理负担是多年积累造成的,有一定的复杂性。给中小学教师减负,切忌平均用力、“眉毛胡子一把抓”,应坚持分类治理,大幅精简文件和会议。“治标”之策,是突出重点,严格清理规范与中小学教育教学无关的事项,严格控制涉及学校的检查评估项目、实行社会事务进校园审批制、精简规范各类填报工作、严格控制借调教师、规范各类教师培训等;“治本”之策,则是协调好学校管理与教育教学的关系,提高专业水平,以钉钉子精神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突出问题,实实在在为教师松绑减负。同时,各级各部门、社会各界要形成合力,充分考虑区域、城乡、学段等不同特点,因地制宜,避免“一刀切”。 需要看到,减负不等于没有负担,教师法等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的、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必须承担的职责,是正常、合理和必要的负担。需要“减掉”的,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中小学教师不应承担、与教育教学无关的事项。在浙江,经过规范和整治,全省各地各类进校园活动从年初的平均每所学校18.1项减少到4.8项,减少73.5%;在陕西,对未经同意的非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培训不予认定学分,减少了30%的培训项目。这些做法让当地教师能够把更多时间、更多精力投入教育教学工作。实践告诉我们,切实解决教育系统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突出问题,对于执行不力、落实不到位的严肃问责,才能扎扎实实将减负工作一抓到底、求得实效,让广大教师潜心教书、静心育人。(选自《人民日报》时评《教师减负要一抓到底》,2019年12月20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教育部陈宝生部长表示“教师也需要减负”的消息,引起各方积极响应和纷纷点赞,说明了当前的确存在教师负担过重的问题。B.前不久,中办、国办印发的教师减负20项务实举措,在遵循了教育规律的内在要求的同时,也契合了教育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C.当下教师要想在工作中没有负担,需减掉四方面的负担:协助协调之负、检查评比之负、晋升晋职之负、职责岗位不匹配之负。D.一段时间以来,与教育教学无关的填表、考评、比赛、评估等事项,干扰了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给教师增加了额外负担。(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材料一比较详尽地总结了陈宝生部长在会议上提出的教师的四方面负担,条理清晰,事实确凿,符合新闻的真实性原则。B.材料二两幅漫画,针砭时弊:图一强调了超负荷的教学工作令教师无法承受;图二则揭示了非教学任务影响了正常教学。C.材料三既举出了具体的事例,也使用了具体数据,还从多层次进行分析,相比于材料一、二的“一家之言”更有说服力。D.三则材料,材料一来自专业媒体是专家观点,材料三来自权威媒体是国家意志,它们比来自网络的材料二新闻价值更高。(3)材料一、材料三都报道了“给教师减负”的相关问题,二者报道的侧重点和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表示:“这些年来,我们一直在努力给学生减负,今天我要强调,教师也需要减负。”这一消息传出后,引起各方积极响应,纷纷点赞。
如果教师的精力时间被非教育事务“占据”,被非教育教学给“耽误”,那么,我们对教育的一切期待就只能停留在设想层面。只有教师强,才有学生的快乐成长。只有教师能静下心来做教育的事,教育才可能健康持续发展,孩子才能健康成长。
给教师减负,首先要明确教师有哪些负担,哪些是本无须承担的负担。当下教师的不合理负担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
协助协调之负。也就是要把教师从“表叔”“表哥”中解脱出来。当下,各级各部门的“小手牵大手”工作,还有地方各种各样“重点工作”都让狭小校园难以装下。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工作进学校呢?这是因为各地都在“假设”一种工作情景,认为让学校、教师参与能更好地完成这些工作。这些工作名义上说需要教育部门一起参加,或者说只要学校部分参加这项工作,就能提高工作效果;但实质上却是教育部门在分担其他部门的工作。出现这种情况,根源在于地方党委、政府没有厘清教育责任和职责,没有尊重教育的专业属性。
检查评比之负。一是现在学校和老师面对各种检查评比名目繁多;二是频繁出现“一事多查”而不是“一查多事”;三是检查评比过于重视“留痕”;四是将检查评比作为评价工作绩效重要的方式;五是检查评比“多头”管理,导致学校教师不仅疲于应付,让学生和教师分不清责任与工作的主次。这样的检查评比给教师带来了过重负担,而且对教育教学没有任何帮助,让教师“沉沦”在文山之中,无暇顾及教育教学。这样的检查评比还可能导致教师对工作方向不明、目的不清,长此以往将让教师养成“务虚”和“不务正业”的意识与作风。
晋升晋职之负。大家都认同和认可教师是专业人士,体现教师专业属性最明显的就是教师职称。给教师评定职称并无过错,如果应用得好,对教师专业成长有积极引导和推动作用,但现在一些地方的教师晋升晋职却在走向“务虚”式比拼、“衙门”式配置、“非实践”式评价。因为职称评定信息采用的并非来自教育教学实践成效,如此可能引导教师偏离主业,引导教师脱离教学实践和教学一线,去做一些连自己都不相信的“成果”。这也是教师负担过重的主要来源。
职责岗位不匹配之负。由于编制管理,学校工作职能职责在有意无意扩大,但学校在人员编制不到位和不增加的条件下,要完成更多的工作,其结果只是“小牛拉大车”--车慢牛累,其工作现状和工作效果可想而知。学校缺编已经是现实,一方面是教育教学岗位缺编,另一方面是教育教学辅助工作没有岗位。一些经济发达地区会出台一些“土政策”支持帮助学校,但更多的地方由于各种因素没有出台相关政策,或者政策支持力度不到位。
材料节选自《让教师减负成为教育发展新动力》《中国教育报》2019年01月22日第2版,作者方华,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材料二:

(图片来自网络)材料三:
前不久,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从统筹规范督查检查评比考核事项、社会事务进校园、精简相关报表填写工作、抽调借用中小学教师事宜等方面提出20项务实举措,旨在把宁静还给学校、把时间还给教师。相关意见的发布,既体现了遵循教育规律的内在要求,也契合了教育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
一段时间以来,与教育教学无关的事项,不仅干扰了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也给教师增加了额外负担。教育部负责人曾呼吁:各种填表、各种考评、各种比赛、各种评估,压得有些老师喘不过气来,要把时间还给老师。减轻老师负担,亟待深化教育领域的“放管服”改革,大幅减少各类检查、评估、评价,切实为学校潜心治校办学创造良好环境。
减负,先要摸清负担来自何处。教师负担重,既有教育系统自身原因,也有治理体系不完善和治理能力不足等深层次原因,问题的根子还是出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上。例如,有的地方工作刚安排就开展督查检查评比考核,要求老师在微信群中上传工作照片、视频,重留痕轻实绩;有的地方培训走过场、搞“摊派”,人数不够教师来凑,培训内容脱离教育教学,让教师疲于应付;有的地方搞庆典、招商、拆迁等与教育教学无关的事项,也要找教师、进校园,等等。消除这些不合理现象,需要从思想根源上破除形式主义顽瘴痼疾,确保减负真正取得实效。
教师不合理负担是多年积累造成的,有一定的复杂性。给中小学教师减负,切忌平均用力、“眉毛胡子一把抓”,应坚持分类治理,大幅精简文件和会议。“治标”之策,是突出重点,严格清理规范与中小学教育教学无关的事项,严格控制涉及学校的检查评估项目、实行社会事务进校园审批制、精简规范各类填报工作、严格控制借调教师、规范各类教师培训等;“治本”之策,则是协调好学校管理与教育教学的关系,提高专业水平,以钉钉子精神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突出问题,实实在在为教师松绑减负。同时,各级各部门、社会各界要形成合力,充分考虑区域、城乡、学段等不同特点,因地制宜,避免“一刀切”。
需要看到,减负不等于没有负担,教师法等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的、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必须承担的职责,是正常、合理和必要的负担。需要“减掉”的,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中小学教师不应承担、与教育教学无关的事项。在浙江,经过规范和整治,全省各地各类进校园活动从年初的平均每所学校18.1项减少到4.8项,减少73.5%;在陕西,对未经同意的非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培训不予认定学分,减少了30%的培训项目。这些做法让当地教师能够把更多时间、更多精力投入教育教学工作。实践告诉我们,切实解决教育系统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突出问题,对于执行不力、落实不到位的严肃问责,才能扎扎实实将减负工作一抓到底、求得实效,让广大教师潜心教书、静心育人。
(选自《人民日报》时评《教师减负要一抓到底》,2019年12月20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教育部陈宝生部长表示“教师也需要减负”的消息,引起各方积极响应和纷纷点赞,说明了当前的确存在教师负担过重的问题。
B.前不久,中办、国办印发的教师减负20项务实举措,在遵循了教育规律的内在要求的同时,也契合了教育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
C.当下教师要想在工作中没有负担,需减掉四方面的负担:协助协调之负、检查评比之负、晋升晋职之负、职责岗位不匹配之负。
D.一段时间以来,与教育教学无关的填表、考评、比赛、评估等事项,干扰了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给教师增加了额外负担。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材料一比较详尽地总结了陈宝生部长在会议上提出的教师的四方面负担,条理清晰,事实确凿,符合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B.材料二两幅漫画,针砭时弊:图一强调了超负荷的教学工作令教师无法承受;图二则揭示了非教学任务影响了正常教学。
C.材料三既举出了具体的事例,也使用了具体数据,还从多层次进行分析,相比于材料一、二的“一家之言”更有说服力。
D.三则材料,材料一来自专业媒体是专家观点,材料三来自权威媒体是国家意志,它们比来自网络的材料二新闻价值更高。
(3)材料一、材料三都报道了“给教师减负”的相关问题,二者报道的侧重点和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材料一: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表示:“这些年来,我们一直在努力给学生减负,今天我要强调,教师也需要减负。”这一消息传出后,引起各方积极响应,纷纷点赞。
如果教师的精力时间被非教育事务“占据”,被非教育教学给“耽误”,那么,我们对教育的一切期待就只能停留在设想层面。只有教师强,才有学生的快乐成长。只有教师能静下心来做教育的事,教育才可能健康持续发展,孩子才能健康成长。
给教师减负,首先要明确教师有哪些负担,哪些是本无须承担的负担。当下教师的不合理负担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
协助协调之负。也就是要把教师从“表叔”“表哥”中解脱出来。当下,各级各部门的“小手牵大手”工作,还有地方各种各样“重点工作”都让狭小校园难以装下。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工作进学校呢?这是因为各地都在“假设”一种工作情景,认为让学校、教师参与能更好地完成这些工作。这些工作名义上说需要教育部门一起参加,或者说只要学校部分参加这项工作,就能提高工作效果;但实质上却是教育部门在分担其他部门的工作。出现这种情况,根源在于地方党委、政府没有厘清教育责任和职责,没有尊重教育的专业属性。
检查评比之负。一是现在学校和老师面对各种检查评比名目繁多;二是频繁出现“一事多查”而不是“一查多事”;三是检查评比过于重视“留痕”;四是将检查评比作为评价工作绩效重要的方式;五是检查评比“多头”管理,导致学校教师不仅疲于应付,让学生和教师分不清责任与工作的主次。这样的检查评比给教师带来了过重负担,而且对教育教学没有任何帮助,让教师“沉沦”在文山之中,无暇顾及教育教学。这样的检查评比还可能导致教师对工作方向不明、目的不清,长此以往将让教师养成“务虚”和“不务正业”的意识与作风。
晋升晋职之负。大家都认同和认可教师是专业人士,体现教师专业属性最明显的就是教师职称。给教师评定职称并无过错,如果应用得好,对教师专业成长有积极引导和推动作用,但现在一些地方的教师晋升晋职却在走向“务虚”式比拼、“衙门”式配置、“非实践”式评价。因为职称评定信息采用的并非来自教育教学实践成效,如此可能引导教师偏离主业,引导教师脱离教学实践和教学一线,去做一些连自己都不相信的“成果”。这也是教师负担过重的主要来源。
职责岗位不匹配之负。由于编制管理,学校工作职能职责在有意无意扩大,但学校在人员编制不到位和不增加的条件下,要完成更多的工作,其结果只是“小牛拉大车”--车慢牛累,其工作现状和工作效果可想而知。学校缺编已经是现实,一方面是教育教学岗位缺编,另一方面是教育教学辅助工作没有岗位。一些经济发达地区会出台一些“土政策”支持帮助学校,但更多的地方由于各种因素没有出台相关政策,或者政策支持力度不到位。
材料节选自《让教师减负成为教育发展新动力》《中国教育报》2019年01月22日第2版,作者方华,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材料二:

(图片来自网络)材料三:
前不久,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从统筹规范督查检查评比考核事项、社会事务进校园、精简相关报表填写工作、抽调借用中小学教师事宜等方面提出20项务实举措,旨在把宁静还给学校、把时间还给教师。相关意见的发布,既体现了遵循教育规律的内在要求,也契合了教育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
一段时间以来,与教育教学无关的事项,不仅干扰了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也给教师增加了额外负担。教育部负责人曾呼吁:各种填表、各种考评、各种比赛、各种评估,压得有些老师喘不过气来,要把时间还给老师。减轻老师负担,亟待深化教育领域的“放管服”改革,大幅减少各类检查、评估、评价,切实为学校潜心治校办学创造良好环境。
减负,先要摸清负担来自何处。教师负担重,既有教育系统自身原因,也有治理体系不完善和治理能力不足等深层次原因,问题的根子还是出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上。例如,有的地方工作刚安排就开展督查检查评比考核,要求老师在微信群中上传工作照片、视频,重留痕轻实绩;有的地方培训走过场、搞“摊派”,人数不够教师来凑,培训内容脱离教育教学,让教师疲于应付;有的地方搞庆典、招商、拆迁等与教育教学无关的事项,也要找教师、进校园,等等。消除这些不合理现象,需要从思想根源上破除形式主义顽瘴痼疾,确保减负真正取得实效。
教师不合理负担是多年积累造成的,有一定的复杂性。给中小学教师减负,切忌平均用力、“眉毛胡子一把抓”,应坚持分类治理,大幅精简文件和会议。“治标”之策,是突出重点,严格清理规范与中小学教育教学无关的事项,严格控制涉及学校的检查评估项目、实行社会事务进校园审批制、精简规范各类填报工作、严格控制借调教师、规范各类教师培训等;“治本”之策,则是协调好学校管理与教育教学的关系,提高专业水平,以钉钉子精神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突出问题,实实在在为教师松绑减负。同时,各级各部门、社会各界要形成合力,充分考虑区域、城乡、学段等不同特点,因地制宜,避免“一刀切”。
需要看到,减负不等于没有负担,教师法等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的、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必须承担的职责,是正常、合理和必要的负担。需要“减掉”的,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中小学教师不应承担、与教育教学无关的事项。在浙江,经过规范和整治,全省各地各类进校园活动从年初的平均每所学校18.1项减少到4.8项,减少73.5%;在陕西,对未经同意的非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培训不予认定学分,减少了30%的培训项目。这些做法让当地教师能够把更多时间、更多精力投入教育教学工作。实践告诉我们,切实解决教育系统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突出问题,对于执行不力、落实不到位的严肃问责,才能扎扎实实将减负工作一抓到底、求得实效,让广大教师潜心教书、静心育人。
(选自《人民日报》时评《教师减负要一抓到底》,2019年12月20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教育部陈宝生部长表示“教师也需要减负”的消息,引起各方积极响应和纷纷点赞,说明了当前的确存在教师负担过重的问题。
B.前不久,中办、国办印发的教师减负20项务实举措,在遵循了教育规律的内在要求的同时,也契合了教育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
C.当下教师要想在工作中没有负担,需减掉四方面的负担:协助协调之负、检查评比之负、晋升晋职之负、职责岗位不匹配之负。
D.一段时间以来,与教育教学无关的填表、考评、比赛、评估等事项,干扰了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给教师增加了额外负担。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材料一比较详尽地总结了陈宝生部长在会议上提出的教师的四方面负担,条理清晰,事实确凿,符合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B.材料二两幅漫画,针砭时弊:图一强调了超负荷的教学工作令教师无法承受;图二则揭示了非教学任务影响了正常教学。
C.材料三既举出了具体的事例,也使用了具体数据,还从多层次进行分析,相比于材料一、二的“一家之言”更有说服力。
D.三则材料,材料一来自专业媒体是专家观点,材料三来自权威媒体是国家意志,它们比来自网络的材料二新闻价值更高。
(3)材料一、材料三都报道了“给教师减负”的相关问题,二者报道的侧重点和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题目解答
答案
(1)C.“当下教师要在工作时想没有负担”否定失当,根据材料三最后一段“减负不等于没有负担,教师法等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的、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必须承担的职责,是正常、合理和必要的”。
(2)A.张冠李戴,材料一提出教师的四方面负担的是作者方华。C.“相比于材料一、二的‘一家之言’更有说服力”没有依据、不合事理。D.材料的来源并不完全决定材料的新闻价值,它只影响材料的真实性,而这一点只是衡量新闻价值的一个标准。
(3)材料一抓住关键信息:
“这一消息传出后,引起各方积极响应,纷纷点赞”;
“只有教师强,才有学生的快乐成长。只有教师能静下心来做教育的事,教育才可能健康持续发展,孩子才能健康成长”;
“当下教师的不合理负担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
材料三抓住以下信息:
“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从统筹规范督查检查评比考核事项、社会事务进校园、精简相关报表填写工作、抽调借用中小学教师事宜等方面提出20项务实举措,旨在把宁静还给学校、把时间还给教师。相关意见的发布,既体现了遵循教育规律的内在要求,也契合了教育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
“减轻老师负担,亟待深化教育领域的‘放管服’改革,大幅减少各类检查、评估、评价,切实为学校潜心治校办学创造良好环境”;
“消除这些不合理现象,需要从思想根源上破除形式主义顽瘴痼疾,确保减负真正取得实效”;
“各级各部门、社会各界要形成合力,充分考虑区域、城乡、学段等不同特点,因地制宜,避免‘一刀切’”;
“切实解决教育系统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突出问题,对于执行不力、落实不到位的严肃问责,才能扎扎实实将减负工作一抓到底、求得实效,让广大教师潜心教书、静心育人”。
根据上述信息分点概括。
答案:
(1)C
(2)B
(3)①材料一侧重报道给教师减负顺应民意、利于教育发展;主要内容是教师最主要的四方面负担。
②材料三侧重报道中办、国办印发“减负意见”及其主要内容、发布目的和意义;主要内容是给教师减负的主要举措。
(2)A.张冠李戴,材料一提出教师的四方面负担的是作者方华。C.“相比于材料一、二的‘一家之言’更有说服力”没有依据、不合事理。D.材料的来源并不完全决定材料的新闻价值,它只影响材料的真实性,而这一点只是衡量新闻价值的一个标准。
(3)材料一抓住关键信息:
“这一消息传出后,引起各方积极响应,纷纷点赞”;
“只有教师强,才有学生的快乐成长。只有教师能静下心来做教育的事,教育才可能健康持续发展,孩子才能健康成长”;
“当下教师的不合理负担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
材料三抓住以下信息:
“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从统筹规范督查检查评比考核事项、社会事务进校园、精简相关报表填写工作、抽调借用中小学教师事宜等方面提出20项务实举措,旨在把宁静还给学校、把时间还给教师。相关意见的发布,既体现了遵循教育规律的内在要求,也契合了教育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
“减轻老师负担,亟待深化教育领域的‘放管服’改革,大幅减少各类检查、评估、评价,切实为学校潜心治校办学创造良好环境”;
“消除这些不合理现象,需要从思想根源上破除形式主义顽瘴痼疾,确保减负真正取得实效”;
“各级各部门、社会各界要形成合力,充分考虑区域、城乡、学段等不同特点,因地制宜,避免‘一刀切’”;
“切实解决教育系统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突出问题,对于执行不力、落实不到位的严肃问责,才能扎扎实实将减负工作一抓到底、求得实效,让广大教师潜心教书、静心育人”。
根据上述信息分点概括。
答案:
(1)C
(2)B
(3)①材料一侧重报道给教师减负顺应民意、利于教育发展;主要内容是教师最主要的四方面负担。
②材料三侧重报道中办、国办印发“减负意见”及其主要内容、发布目的和意义;主要内容是给教师减负的主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