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在一个3.0 m的色谱柱上,分离一个样品的结果如下图: 17min-|||-14min 11 2-|||-1.0min 计算:(1)两组分的调整保留时间tR(1)及tR(2); (2)用组分2计算色谱柱的有效塔板数n有效及有效塔板高度H有效有效; (3)两组分的容量因子K1及K2; (4)它们的分配系数比α及分离度; (5)若使两组分的分离度为1.5所需要的最短柱长。(已知死时间和两组分色谱峰的峰宽均为1.0 min)
在一个3.0 m的色谱柱上,分离一个样品的结果如下图:
计算:(1)两组分的调整保留时间tR(1)及tR(2); (2)用组分2计算色谱柱的有效塔板数n有效及有效塔板高度H有效有效; (3)两组分的容量因子K1及K2; (4)它们的分配系数比α及分离度; (5)若使两组分的分离度为1.5所需要的最短柱长。(已知死时间和两组分色谱峰的峰宽均为1.0 min)

题目解答
答案


解析
步骤 1:计算调整保留时间
调整保留时间是指组分从进样到检测器检测到组分信号的时间减去死时间。死时间是流动相通过色谱柱的时间,不包含任何组分的保留时间。
步骤 2:计算有效塔板数和有效塔板高度
有效塔板数是色谱柱的理论塔板数,它反映了色谱柱的分离效率。有效塔板高度是色谱柱的长度除以有效塔板数,它反映了色谱柱的分离能力。
步骤 3:计算容量因子
容量因子是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分配系数,它反映了组分在色谱柱中的保留能力。
步骤 4:计算分配系数比和分离度
分配系数比是两个组分的容量因子之比,它反映了两个组分在色谱柱中的分离能力。分离度是两个组分的峰之间的距离与峰宽之比,它反映了两个组分在色谱柱中的分离效果。
步骤 5:计算最短柱长
最短柱长是指使两个组分的分离度达到1.5所需要的最短色谱柱长度,它反映了色谱柱的分离能力。
调整保留时间是指组分从进样到检测器检测到组分信号的时间减去死时间。死时间是流动相通过色谱柱的时间,不包含任何组分的保留时间。
步骤 2:计算有效塔板数和有效塔板高度
有效塔板数是色谱柱的理论塔板数,它反映了色谱柱的分离效率。有效塔板高度是色谱柱的长度除以有效塔板数,它反映了色谱柱的分离能力。
步骤 3:计算容量因子
容量因子是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分配系数,它反映了组分在色谱柱中的保留能力。
步骤 4:计算分配系数比和分离度
分配系数比是两个组分的容量因子之比,它反映了两个组分在色谱柱中的分离能力。分离度是两个组分的峰之间的距离与峰宽之比,它反映了两个组分在色谱柱中的分离效果。
步骤 5:计算最短柱长
最短柱长是指使两个组分的分离度达到1.5所需要的最短色谱柱长度,它反映了色谱柱的分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