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鸟类始祖”的光环,始祖鸟整整戴了150年,今天却被摘下了。7月28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刊登了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徐星等人的论文:经最新的系统发育学分析,始祖鸟应属于早期恐爪龙类,而不属于鸟类,它不再被认为是最早的鸟类。 1861年,德国索伦霍芬附近的朗恩艾特罕,在距地表约30米深的奥特曼矿坑中,法兰克福森肯堡自然博物馆的梅耶在晚侏罗世时期沉积的地层中,首次发现了始祖鸟化石:它虽有很多爬行动物的特征,却已有了羽毛,骨骼形态也已在向鸟类过渡。150年间,它的“最原始鸟类”的地位虽时受质疑,却一直稳处于鸟类起源研究的核心位置。 150年间,科学家们孜孜不倦地追寻着恐龙如何演化成鸟类的各种细节。徐星告诉记者,为了探寻到底是哪一类恐龙演化成了鸟类,以及最原始的鸟类是什么样的,古生物学界根据系统发育学理论,构建起了一棵反映生命演化进程的“生命之树”,每发现一种新化石,都会根据几百个特征参数的统计分析,为新物种在“生命之树”上定位。 始祖鸟,就站在恐龙即将进化成鸟类的门槛上:恐龙在这里分化成了两支,一支变成了原始鸟类,另一支则演变成了恐爪龙类。 近十几年来,辽西热河生物群发现了大量带羽毛的恐龙、原始鸟类的化石。徐星和同事们发现,始祖鸟在总体形态上更像郑氏晓廷龙、赫氏近鸟龙等恐爪龙类,与热河鸟、会鸟和孔子鸟等原始鸟类反而差距很大。 “早期鸟类已累积了89个物种,384个形态学参数,每次分析都会对所有物种进行比较,确定它们在生命树上的位置。”徐星说,随着数据的累积,始祖鸟的“鸟类始祖”地位逐渐开始动摇,直到“最后一根稻草”——郑氏晓廷龙的出现,才正式改变了始祖鸟的位置。 “我们把郑氏晓廷龙添加进‘生命之树’后,再重新定位始祖鸟时,发现它的位置从原始鸟类移到了原始恐爪龙类。”徐星说,这个结果令人震惊——它将改变已存在了150年的定论。 始祖鸟如若地下有知,恐怕难免有些失落。尽管恐爪龙类与鸟类“亲缘”甚密,又曾广泛分布于亚洲、南美洲和非洲,但毕竟早已灭绝——怎似鸟类,至今仍千姿百态地翱翔于蓝天。 “电影《侏罗纪公园》里的迅猛龙,还有发现于我国辽宁的小盗龙,都是恐爪龙类中的代表。现在起,它们得改奉始祖鸟为祖先了。”徐星说。 那么,谁将有资格冠上“鸟类始祖”的称号呢?古鸟类专家、古脊椎所研究员周忠和告诉记者,目前还难有定论。他觉得,最近几年来在中国发现的大量带羽毛的恐龙化石,特别是来自侏罗纪的带毛恐龙化石,确实对研究鸟类起源提供了较以往更为重要的证据,也必然对许多传统的观点提出重大的挑战。另外,几年前国外学者研究最新发现的始祖鸟化石时,也提出过类似但不尽相同的观点。 周忠和认为,这篇文章依据现有的资料和解释,提出了一种新的假说,要真正动摇人们对于始祖鸟一百多年来的看法,并成为学界普遍接受的观点,还需要大量后续的工作。 (选自2011年07月28日《文汇报》,有删改) 5.文章第一段属于新闻文体基本构成中的哪个部分?请结合文本谈谈它在表达技巧方面的特点以及在文中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第二段介绍了始祖鸟化石的发现、特征及人们对其“最原始鸟类”的地位的认可,作者写这些的目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我国学者是如何得出始祖鸟不是鸟这个新结论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文末特地引用古鸟类专家、古脊椎所研究员周忠和的两段话的意图是什么?请探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鸟类始祖”的光环,始祖鸟整整戴了150年,今天却被摘下了。7月28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刊登了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徐星等人的论文:经最新的系统发育学分析,始祖鸟应属于早期恐爪龙类,而不属于鸟类,它不再被认为是最早的鸟类。
1861年,德国索伦霍芬附近的朗恩艾特罕,在距地表约30米深的奥特曼矿坑中,法兰克福森肯堡自然博物馆的梅耶在晚侏罗世时期沉积的地层中,首次发现了始祖鸟化石:它虽有很多爬行动物的特征,却已有了羽毛,骨骼形态也已在向鸟类过渡。150年间,它的“最原始鸟类”的地位虽时受质疑,却一直稳处于鸟类起源研究的核心位置。
150年间,科学家们孜孜不倦地追寻着恐龙如何演化成鸟类的各种细节。徐星告诉记者,为了探寻到底是哪一类恐龙演化成了鸟类,以及最原始的鸟类是什么样的,古生物学界根据系统发育学理论,构建起了一棵反映生命演化进程的“生命之树”,每发现一种新化石,都会根据几百个特征参数的统计分析,为新物种在“生命之树”上定位。
始祖鸟,就站在恐龙即将进化成鸟类的门槛上:恐龙在这里分化成了两支,一支变成了原始鸟类,另一支则演变成了恐爪龙类。
近十几年来,辽西热河生物群发现了大量带羽毛的恐龙、原始鸟类的化石。徐星和同事们发现,始祖鸟在总体形态上更像郑氏晓廷龙、赫氏近鸟龙等恐爪龙类,与热河鸟、会鸟和孔子鸟等原始鸟类反而差距很大。
“早期鸟类已累积了89个物种,384个形态学参数,每次分析都会对所有物种进行比较,确定它们在生命树上的位置。”徐星说,随着数据的累积,始祖鸟的“鸟类始祖”地位逐渐开始动摇,直到“最后一根稻草”——郑氏晓廷龙的出现,才正式改变了始祖鸟的位置。
“我们把郑氏晓廷龙添加进‘生命之树’后,再重新定位始祖鸟时,发现它的位置从原始鸟类移到了原始恐爪龙类。”徐星说,这个结果令人震惊——它将改变已存在了150年的定论。
始祖鸟如若地下有知,恐怕难免有些失落。尽管恐爪龙类与鸟类“亲缘”甚密,又曾广泛分布于亚洲、南美洲和非洲,但毕竟早已灭绝——怎似鸟类,至今仍千姿百态地翱翔于蓝天。
“电影《侏罗纪公园》里的迅猛龙,还有发现于我国辽宁的小盗龙,都是恐爪龙类中的代表。现在起,它们得改奉始祖鸟为祖先了。”徐星说。
那么,谁将有资格冠上“鸟类始祖”的称号呢?古鸟类专家、古脊椎所研究员周忠和告诉记者,目前还难有定论。他觉得,最近几年来在中国发现的大量带羽毛的恐龙化石,特别是来自侏罗纪的带毛恐龙化石,确实对研究鸟类起源提供了较以往更为重要的证据,也必然对许多传统的观点提出重大的挑战。另外,几年前国外学者研究最新发现的始祖鸟化石时,也提出过类似但不尽相同的观点。
周忠和认为,这篇文章依据现有的资料和解释,提出了一种新的假说,要真正动摇人们对于始祖鸟一百多年来的看法,并成为学界普遍接受的观点,还需要大量后续的工作。
(选自2011年07月28日《文汇报》,有删改)
5.文章第一段属于新闻文体基本构成中的哪个部分?请结合文本谈谈它在表达技巧方面的特点以及在文中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第二段介绍了始祖鸟化石的发现、特征及人们对其“最原始鸟类”的地位的认可,作者写这些的目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我国学者是如何得出始祖鸟不是鸟这个新结论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文末特地引用古鸟类专家、古脊椎所研究员周忠和的两段话的意图是什么?请探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目解答
答案
12【答案】属于导语部分。采用描写和叙述相结合的表达方式,第一句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述了科学家的结论,增强文章的可读性;第二句直接概述新闻事件,简明扼要地交代科学家的最新研究结论,揭示了全文内容。

【答案】①介绍始祖鸟化石的发现及它的地位,为下文介绍徐星等人的新观点作铺垫;②突出始祖鸟的形态特征及人们的质疑,引出下文150年来科学家们持续不断的研究和徐星等人的新发现。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分析时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入手。从内容上看,先摆出传统结论,为下文介绍科学家新发现作铺垫;从结构上看,主要是引起下文。
【答案】为了研究恐龙是如何演变成鸟类的,科学家们构建了一棵反映生命演化的“生命之树”;辽西热河生物群所发现的化石引起科学家的质疑;郑氏晓廷龙的出现正式改变了始祖鸟在“生命之树”中的位置,将它从原始鸟类移到了原始恐爪龙类。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应找到答题区间,即文章第三段至结尾,然后进行筛选整合即可。
【答案】①对徐星的观点从证据上作进一步补充,②指出“鸟类始祖”还不能确定,③指出徐星的观点要想被学术界普遍接受,还需大量后续工作。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的能力。文末两段文字,既是对前文的补充,也是“另一种声音”,使得新闻更具客观性。作答时对这两段话加以分析,即可得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