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人口学是研究人口变动和发展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研究中国人口问题、助力人口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中国人口学者肩负的历史使命和时代担当。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人口学必须与时俱进,紧扣国家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深入研究我国人口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进一步揭示我国人口发展规律,着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人口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中国人口学发展始终坚持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将自身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逐步确立了人口学的发展方向和定位,构建起以人口学理论基础类学科、人口学方法类学科及其他人口学应用分支学科为框架的中国特色人口学学科体系。进入新时代,我国人口发展面临新形势,人口红利[1]减弱、人口老龄化[2]加深、生育水平走低等问题逐步显现,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新挑战。这就要求人口学者从战略高度研究人口问题,促进人口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应继续完善中国特色人口学的学科体系,加强人口统计学等基础学科建设,培育人口经济学、人口社会学、人口资源环境等重点优势学科门类,拓展国际人口学、质量人口学、空间人口学、家庭人口学、文化人口学等新兴学科领域,大力发展战略人口学、政策人口学、老年人口学、健康人口学等交叉学科,为解决新时代我国人口问题,助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强大学科体系支撑。(摘编自尹德挺、董亭月《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人口学》,2019年12月23日“人民网”)材料二在人口老年化和养老保障改革研究方面,自2000年以来,我国已开展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3]”,第四次调查是全球有关老年人口最大规模的调查,取得了第一手系统完整的数据资料。学术界根据调查数据,深入研究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特点和应对之策,发表大量论文、报告和专著,提出并阐释建立社会养老、家庭养老、自助养老“三位一体”养老保障体系。倡导积极老龄化,推进养老体制改革,促进国际学术交流,发挥理论前瞻性研究和学术咨询作用。在就业和人口红利研究方面,我国学者较早关注到生育率下降引起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比上升、社会抚养比下降即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的“黄金时代,对这一阶段的就业和人口红利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随着就业和人口红利研究不断深化,我国学者对劳动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中的贡献给出科学测评,为以人力资源开发支持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在全面提升人口素质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方面重点研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人口需求,认识和摆正体能健康素质、智能科教素质、精神文明素质之间的关系,强调体能健康素质是基础,智能科教素质是关键,精神文明素质是保障。适应新时代发展的新要求、新特点,深化全面提升人口素质的研究。(摘编自田雪原《推动中国特色人口学繁荣发展》,2019年12月23日“人民网”)材料三传统人口红利理论通常从物质资本供给的角度解释第一次人口红利源泉,强调人口抚养比[4]下降带来储蓄率提高,因而有利于经济增长。相应地,这种理论认为,在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从而使人口抚养比提高的情况下,如果具备以下两个条件,则可以获得第二次人口红利。第一个条件是未雨绸缪的储蓄动机,即人们对老龄社会的来临做出积极反应,为自身养老增加储蓄。第二个条件是建立能够激励养老储蓄的机制,这就要求发展社会养老保险,同时社会养老保险模式是积累型而不是现收现付型。一旦为养老进行储蓄的动机得到激发,储蓄率得以持续提高,就能够保障经济增长所必需的资本供给,从而创造出第二次人口红利。这种观点虽有道理,但并不全面。我国经历过有利于经济增长的人口转变时期,其间也得益于人口红利,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在经济增长最快的1980~2010年期间,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年均增长率为1.8%,非劳动年龄人口年均增长率约为0.2%。这种人口变化特征,不仅保证了劳动力的充分供给,而且由于新成长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更高,实现了人力资本的不断提升。低抚养比提高了储蓄率,劳动力无限供给延缓了资本报酬递减,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5]则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这些因素,大大促进了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从我国的经验中可以发现,传统人口红利理论至少有两个缺陷。第一,传统人口红利理论只强调抚养比这个单一变量。事实上,有利于经济增长的变量几乎都与人口因素有关,由此形成的更高的潜在增长率就是人口红利。第二,除了传统人口红利理论关注的与人口因素相关的高储蓄率,与人口因素相关的高投资回报率更为重要。我国获得第一次人口红利的经验表明,获得第二次人口红利的关键不仅在于较高的储蓄率即资本供给,还在于较高的投资回报率。总体而言,第一次人口红利往往属于一种后发优势[6],其有利于经济增长的特征只是特定发展阶段的产物。一旦发展水平提升和人口发展阶段变化,经济增长就不能再依靠那些与不可逆的人口过程相关的资源,如人口数量和年龄结构而越来越需要依靠那些可塑造、可培育的资源。经济发展理论和经验表明,这种新增长资源中最重要的是全要素生产率和人力资本,而这两者互为条件、相互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本质上是一种配置效率,即生产要素在投入数量既定条件下优化配置带来的效率。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自然离不开人力资本的提升。体现在劳动者技能和企业家能力中的人力资本,虽然可以依靠“干中学”得到改进,但从根本上讲则要靠教育发展获得整体提高。而且,各阶段和各类教育打下的人力资本基础,也决定了“干中学”的效果。因此,创造第二次人口红利,不仅要提高储蓄率,而且要提高人力资本以促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保持较高的投资回报率。而提高人力资本,归根结底要靠教育。(摘编自蔡《创造第二次人口红利》,2019年12月23日“人民网”)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为一门社会科学,人口学研究的是人口变动和发展规律,研究中国人口问题助力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是人口学者的历史使命和时代担当。B.根据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数据,人口学术界提出并阐释建立社会养老、家庭养老、自助养老“三位一体”的养老保障体系。C.在人口抚养比提高的情况下,如果人们能够为自身养老增加储蓄,积累型社会养老保险模式得以大力发展,就能够保障经济增长所必需的资本供给。D.新增长资源中最重要的是全要素生产率和人力资本创造第二次人口红利重在提高人力资本以促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保持较高的投资回报率。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全面提升人口素质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方面,从根本上讲,人力资本可以依靠“干中学”得到改进。B.生育率下降使劳动年龄人口占比上升,社会抚养比下降,在这种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的“黄金时代”,储蓄率提高,资本供给充足,有利于经济高速增长。C.我国1980~2010年期间经济高速增长,得益于人口红利:低抚养比提高了储蓄率,劳动力的无限供给延缓了资本报酬递减,农转非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D.传统人口红利理论只强调抚养比这个单一变量,对高储蓄率的关注度高于高投资回报率,但我国获得第一次人口红利的经验表明,高投资回报率很关键。3.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阐述了人口学的定义和发展方向、新时代中国人口学者肩负的历史使命和时代担当,指出我国人口发展面临的新形势给经济发展带来新挑战。B.材料二用并列式结构列举了我国在人口学研究各方面的斐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能够发挥理论前瞻性研究和学术咨询作用,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C.人口学的发展应重视人口数据的开发和应用,普查是获取人口数据的经典来源之一,为当代人口学研究提供了巨大数据资源,这三则材料中都有数据论证。D.材料三通过分析传统人口红利理论的缺陷,第一次人口红利获得的经验相比较,层层推进,论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创造第二次人口红利的关键在于发展教育。4.阅读材料一,回答下面两个问题。(4分)(1)“与时俱进”中“时”与“进”在文中的含义。(2分)“时”: “进”: (2)在下文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词句。(2分)构建中国特色人口学学科体系,应当做好四个部分的工作:( )、重点优势学科、( )、交叉学科。5.为发展中国特色人口学,我国人口学者应该做哪些工作?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人口学是研究人口变动和发展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研究中国人口问题、助力人口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中国人口学者肩负的历史使命和时代担当。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人口学必须与时俱进,紧扣国家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深入研究我国人口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进一步揭示我国人口发展规律,着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人口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中国人口学发展始终坚持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将自身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逐步确立了人口学的发展方向和定位,构建起以人口学理论基础类学科、人口学方法类学科及其他人口学应用分支学科为框架的中国特色人口学学科体系。进入新时代,我国人口发展面临新形势,人口红利[1]减弱、人口老龄化[2]加深、生育水平走低等问题逐步显现,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新挑战。这就要求人口学者从战略高度研究人口问题,促进人口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应继续完善中国特色人口学的学科体系,加强人口统计学等基础学科建设,培育人口经济学、人口社会学、人口资源环境等重点优势学科门类,拓展国际人口学、质量人口学、空间人口学、家庭人口学、文化人口学等新兴学科领域,大力发展战略人口学、政策人口学、老年人口学、健康人口学等交叉学科,为解决新时代我国人口问题,助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强大学科体系支撑。
(摘编自尹德挺、董亭月《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人口学》,2019年12月23日“人民网”)
材料二
在人口老年化和养老保障改革研究方面,自2000年以来,我国已开展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3]”,第四次调查是全球有关老年人口最大规模的调查,取得了第一手系统完整的数据资料。学术界根据调查数据,深入研究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特点和应对之策,发表大量论文、报告和专著,提出并阐释建立社会养老、家庭养老、自助养老“三位一体”养老保障体系。倡导积极老龄化,推进养老体制改革,促进国际学术交流,发挥理论前瞻性研究和学术咨询作用。
在就业和人口红利研究方面,我国学者较早关注到生育率下降引起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比上升、社会抚养比下降即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的“黄金时代,对这一阶段的就业和人口红利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随着就业和人口红利研究不断深化,我国学者对劳动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中的贡献给出科学测评,为以人力资源开发支持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在全面提升人口素质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方面重点研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人口需求,认识和摆正体能健康素质、智能科教素质、精神文明素质之间的关系,强调体能健康素质是基础,智能科教素质是关键,精神文明素质是保障。适应新时代发展的新要求、新特点,深化全面
提升人口素质的研究。
(摘编自田雪原《推动中国特色人口学繁荣发展》,2019年12月23日“人民网”)
材料三
传统人口红利理论通常从物质资本供给的角度解释第一次人口红利源泉,强调人口抚养比[4]下降带来储蓄率提高,因而有利于经济增长。相应地,这种理论认为,在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从而使人口抚养比提高的情况下,如果具备以下两个条件,则可以获得第二次人口红利。第一个条件是未雨绸缪的储蓄动机,即人们对老龄社会的来临做出积极反应,为自身养老增加储蓄。第二个条件是建立能够激励养老储蓄的机制,这就要求发展社会养老保险,同时社会养老保险模式是积累型而不是现收现付型。一旦为养老进行储蓄的动机得到激发,储蓄率得以持续提高,就能够保障经济增长所必需的资本供给,从而创造出第二次人口红利。这种观点虽有道理,但并不全面。
我国经历过有利于经济增长的人口转变时期,其间也得益于人口红利,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在经济增长最快的1980~2010年期间,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年均增长率为1.8%,非劳动年龄人口年均增长率约为0.2%。这种人口变化特征,不仅保证了劳动力的充分供给,而且由于新成长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更高,实现了人力资本的不断提升。低抚养比提高了储蓄率,劳动力无限供给延缓了资本报酬递减,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5]则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这些因素,大大促进了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
从我国的经验中可以发现,传统人口红利理论至少有两个缺陷。第一,传统人口红利理论只强调抚养比这个单一变量。事实上,有利于经济增长的变量几乎都与人口因素有关,由此形成的更高的潜在增长率就是人口红利。第二,除了传统人口红利理论关注的与人口因素相关的高储蓄率,与人口因素相关的高投资回报率更为重要。我国获得第一次人口红利的经验表明,获得第二次人口红利的关键不仅在于较高的储蓄率即资本供给,还在于较高的投资回报率。总体而言,第一次人口红利往往属于一种后发优势[6],其有利于经济增长的特征只是特定发展阶段的产物。一旦发展水平提升和人口发展阶段变化,经济增长就不能再依靠那些与不可逆的人口过程相关的资源,如人口数量和年龄结构而越来越需要依靠那些可塑造、可培育的资源。经济发展理论和经验表明,这种新增长资源中最重要的是全要素生产率和人力资本,而这两者互为条件、相互促进。
全要素生产率本质上是一种配置效率,即生产要素在投入数量既定条件下优化配置带来的效率。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自然离不开人力资本的提升。体现在劳动者技能和企业家能力中的人力资本,虽然可以依靠“干中学”得到改进,但从根本上讲则要靠教育发展获得整体提高。而且,各阶段和各类教育打下的人力资本基础,也决定了“干中学”的效果。因此,创造第二次人口红利,不仅要提高储蓄率,而且要提高人力资本以促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保持较高的投资回报率。而提高人力资本,归根结底要靠教育。
(摘编自蔡《创造第二次人口红利》,2019年12月23日“人民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为一门社会科学,人口学研究的是人口变动和发展规律,研究中国人口问题助力人口
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是人口学者的历史使命和时代担当。
B.根据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数据,人口学术界提出并阐释建立社会养老、家庭养老、自助养老“三位一体”的养老保障体系。
C.在人口抚养比提高的情况下,如果人们能够为自身养老增加储蓄,积累型社会养老保险模式得以大力发展,就能够保障经济增长所必需的资本供给。
D.新增长资源中最重要的是全要素生产率和人力资本创造第二次人口红利重在提高人力
资本以促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保持较高的投资回报率。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全面提升人口素质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方面,从根本上讲,人力资本可以依靠“干中学”得到改进。
B.生育率下降使劳动年龄人口占比上升,社会抚养比下降,在这种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的“黄
金时代”,储蓄率提高,资本供给充足,有利于经济高速增长。
C.我国1980~2010年期间经济高速增长,得益于人口红利:低抚养比提高了储蓄率,劳动力的无限供给延缓了资本报酬递减,农转非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
D.传统人口红利理论只强调抚养比这个单一变量,对高储蓄率的关注度高于高投资回报率,
但我国获得第一次人口红利的经验表明,高投资回报率很关键。
3.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阐述了人口学的定义和发展方向、新时代中国人口学者肩负的历史使命和时代担
当,指出我国人口发展面临的新形势给经济发展带来新挑战。
B.材料二用并列式结构列举了我国在人口学研究各方面的斐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能够发
挥理论前瞻性研究和学术咨询作用,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C.人口学的发展应重视人口数据的开发和应用,普查是获取人口数据的经典来源之一,为当代人口学研究提供了巨大数据资源,这三则材料中都有数据论证。
D.材料三通过分析传统人口红利理论的缺陷,第一次人口红利获得的经验相比较,层层推
进,论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创造第二次人口红利的关键在于发展教育。
4.阅读材料一,回答下面两个问题。(4分)
(1)“与时俱进”中“时”与“进”在文中的含义。(2分)
“时”:
“进”:
![]()
(2)在下文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词句。(2分)
构建中国特色人口学学科体系,应当做好四个部分的工作:( )、重点优势学科、( )、交叉学科。
5.为发展中国特色人口学,我国人口学者应该做哪些工作?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题目解答
答案
1.D(A项材料一原文为“研究中国人口问题力人口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中国人口学者肩负的历史使命和时代担当”,此选项的表述范围有错误项,由材料二第一段“自2000年以来,我国已开展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学术界根据调查数据,深入研究…养老保障体系”可知,应是“四次”而非“第四次”。C项,材料三第一段有“一旦为养老进行储蓄的动机得到激发储蓄率得以持续提高就能够保障经济增长所必需的资本供给从而创造出第二次人口红利”,但也说了“这种观点虽有道理,但并不全面”)
2.A(由材料三第五段“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自然离不开人力资本的提升。体现在劳动者技能和企业家能力中的人力资本,虽然可以依靠干中学’得到改进,但从根本上讲则要靠教育发展获得整体提高”可知,从根本上讲,人力资本“要靠教育发展获得整体提高”,非“依靠干中学得到改进”)
3.C(通读三则材料可以发现,只有材料三第二段运用了数据论证)
4.(1)时:我国人口发展面临新形势,人口红利减弱人口老龄化加深、生育水平走低等问题逐步显现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新挑战。(1分)
进:新形势要求人口学者从战略高度研究人口问题,促进人口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1分)
(2)基础学科(1分) 新兴学科(1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