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中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历史来路中,中华文明形成了“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 所谓精神特质,是意识、思维与一般心理状态中,区别于他者的独特性质与内容。或许有人说,强调“爱”与“百姓”“诚信”与“正义”等并不鲜见。但实际上,中华文明中的诸精神特质,具有的并不是抽象、孤立或暂时的价值,而是深刻的历史沉淀与现实影响。 精神特质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与上层建筑,必然由一定的物质基础产生。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农业起源和文明起源相互联系。据考古研究,中国的农作物驯化和农业起源至少可追溯到一万年前,以农业生产为主导经济的农业社会在距今五千五百年前后正式建立。可以说,中国在东亚独特的地理环境下孕育的生产方式,构成了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发展的基础,塑造了传统中国对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与处理,而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正是孕于其中的。 同时,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不是孤立地生发于物质生产,而是作为集中体现与突出标识,反映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立足世俗、追求“天道”、重视包容等特征,在关于中华文化传统的众多讨论中屡被提及。中华文明体系并非以宗教为核心,其对此岸世界和世俗性的重视包含着“仁者爱人”“民为邦本”的要求。中华文明独特的“天道”观,其本质是对社会公德和集体伦理体系的追求,诚信、正义等正是其中的重要价值。“和而不同”“有教无类”,见证了中华文明自古形成的包容性,大同与和合寓于其中,成为民族传承千余年的认同与追求。 可以说,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这些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是一种典型的社会意识,在以千年计的文明发展历程中发展、完善着自身。它们在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形塑中国传统社会发展形态的同时,也形成了巨大的相对稳定性,融入了民族的文化基因与血脉。它们作用于历史中国,也影响着当代中国,英国学者马丁•雅克就曾指出中国是“文明型国家”的成功样板。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蕴含着民族精神特质,也根源于此。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迁,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造了一系列伟大成就,但并没有割断中国的文化血脉,而是提出,“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从决胜脱贫攻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疫情防控中的生命至上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到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正以“其命维新的方式彰显于当代中国实践中。(摘编自徐皇冠《何为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材料二: 在中华民族不断走向繁荣复兴的今天,对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进行科学系统地提炼、总结和概括,具有必要性和重大的现实意义。在五千多年没长的历史文化积淀中,中华文明培育了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这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气质的鲜明体现,也是我们对于自身精神特质的体系化阐释,它不仅铸就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而且成为中华民族应对一系列国际、国内复杂问题的价值支撑,更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执政理念的具体写照。 几千年来,这些精神元素已经在各族人民心中深深扎根,激励着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激励着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征程中赓续初心,砥砺前行。无论国际局势如何纷繁复杂,世界格局如何调整变化,中国人民始终秉承着仁爱、民本、诚信、正义、和合、大同等价值理念来处理国际事务,发展国际关系,通过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大战略,彰显了中国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大国责任和担当。 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漫长文明发展史来看,对中华文明精神特质的探源和阐释是一个较为艰深且复杂的问题,既要观照传统文化与现代观念的融合,又要考量历史传统与现实实践的对接,更要审视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冲突与碰撞。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一直孕育在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先贤“仁者爱人”“君舟民水”“小信诚则大信立”“君子和而不同”等宝贵精神财富的基础上,又将这些精神财富融入我们党的执政理念中,实现了传统文化和现代观念的有机结合。 几千年的文化发展、文明复兴本身就是一个包含着历史自觉和文化进步的过程,在这一进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统一而又坚定的族群认同和共同体意识。其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又历经历史的沉淀,最终内化为中华民族鲜明的性格特质和意志品质,推动传统文化与现实实践的衔接。 要深刻理解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还要建立在中西方文化对比的视角上。大力推进中西方文化交流与互动,在不断的互动交流中展现中华民族独特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处事态度,凸显中华文化的精神特质及价值内涵,特别是要彰显中华文明中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以及我们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做出贡献的决心和意志。 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是我们开展历史实践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展现中华民族凝聚力、生命力、战斗力、影响力的特殊价值元素。中华文明有着深厚文化底蕴,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转化和创新中,自觉弘扬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要在交流互鉴中,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各国人民真正了解中国的过去、现在、未来,切身体味中华文明的精神魅力。要在躬身实践中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以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为引领,汇聚14亿人的磅礴力量,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摘编自常明杰《坚定文化自信弘扬好中华文明精神特质》)(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精神特质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中华文明中的诸精神特质虽具有抽象的价值,但也有着深刻的历史沉淀与现实影响。B.中华文明体系并非以宗教为核心,中华文明“天道”观的本质是对社会公德和集体伦理体系的追求,其重要价值包括诚信等。C.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是中华民族气质的鲜明体现,所以其探源和阐释艰深且复杂。D.要在互动交流中凸显中华文化的精神特质及价值内涵,缺少中西方文化对比的视角,我们就无法理解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材料一概括了中华文明精神特质的内涵,分析了其产生的物质基础,还指出了其对中国过去和当代的影响。B.材料二谈到了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的具体内容,也阐述了其对当今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的重大意义。C.材料一引用马丁•雅克的话,论证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作用于历史中国,也影响着当代中国”的观点。D.材料二列举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先贤精神财富又将其融入执政理念中的例子,是为了论证传统精神的宝贵。(3)下列各项,不属于“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范畴的一项是 ____ A.大天(以天为大)而思之,孰与物畜(蓄养)而制之!(《荀子•天论》)B.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C.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礼运》)D.孟子曰:“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孟子•离娄上》)(4)中国共产党始终与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命运紧密相连,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请结合材料一对此加以分析。(5)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中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历史来路中,中华文明形成了“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
所谓精神特质,是意识、思维与一般心理状态中,区别于他者的独特性质与内容。或许有人说,强调“爱”与“百姓”“诚信”与“正义”等并不鲜见。但实际上,中华文明中的诸精神特质,具有的并不是抽象、孤立或暂时的价值,而是深刻的历史沉淀与现实影响。
精神特质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与上层建筑,必然由一定的物质基础产生。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农业起源和文明起源相互联系。据考古研究,中国的农作物驯化和农业起源至少可追溯到一万年前,以农业生产为主导经济的农业社会在距今五千五百年前后正式建立。可以说,中国在东亚独特的地理环境下孕育的生产方式,构成了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发展的基础,塑造了传统中国对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与处理,而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正是孕于其中的。
同时,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不是孤立地生发于物质生产,而是作为集中体现与突出标识,反映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立足世俗、追求“天道”、重视包容等特征,在关于中华文化传统的众多讨论中屡被提及。中华文明体系并非以宗教为核心,其对此岸世界和世俗性的重视包含着“仁者爱人”“民为邦本”的要求。中华文明独特的“天道”观,其本质是对社会公德和集体伦理体系的追求,诚信、正义等正是其中的重要价值。“和而不同”“有教无类”,见证了中华文明自古形成的包容性,大同与和合寓于其中,成为民族传承千余年的认同与追求。
可以说,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这些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是一种典型的社会意识,在以千年计的文明发展历程中发展、完善着自身。它们在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形塑中国传统社会发展形态的同时,也形成了巨大的相对稳定性,融入了民族的文化基因与血脉。它们作用于历史中国,也影响着当代中国,英国学者马丁•雅克就曾指出中国是“文明型国家”的成功样板。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蕴含着民族精神特质,也根源于此。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迁,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造了一系列伟大成就,但并没有割断中国的文化血脉,而是提出,“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从决胜脱贫攻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疫情防控中的生命至上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到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正以“其命维新的方式彰显于当代中国实践中。
(摘编自徐皇冠《何为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材料二:
在中华民族不断走向繁荣复兴的今天,对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进行科学系统地提炼、总结和概括,具有必要性和重大的现实意义。在五千多年没长的历史文化积淀中,中华文明培育了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这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气质的鲜明体现,也是我们对于自身精神特质的体系化阐释,它不仅铸就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而且成为中华民族应对一系列国际、国内复杂问题的价值支撑,更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执政理念的具体写照。
几千年来,这些精神元素已经在各族人民心中深深扎根,激励着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激励着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征程中赓续初心,砥砺前行。无论国际局势如何纷繁复杂,世界格局如何调整变化,中国人民始终秉承着仁爱、民本、诚信、正义、和合、大同等价值理念来处理国际事务,发展国际关系,通过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大战略,彰显了中国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大国责任和担当。
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漫长文明发展史来看,对中华文明精神特质的探源和阐释是一个较为艰深且复杂的问题,既要观照传统文化与现代观念的融合,又要考量历史传统与现实实践的对接,更要审视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冲突与碰撞。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一直孕育在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先贤“仁者爱人”“君舟民水”“小信诚则大信立”“君子和而不同”等宝贵精神财富的基础上,又将这些精神财富融入我们党的执政理念中,实现了传统文化和现代观念的有机结合。
几千年的文化发展、文明复兴本身就是一个包含着历史自觉和文化进步的过程,在这一进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统一而又坚定的族群认同和共同体意识。其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又历经历史的沉淀,最终内化为中华民族鲜明的性格特质和意志品质,推动传统文化与现实实践的衔接。
要深刻理解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还要建立在中西方文化对比的视角上。大力推进中西方文化交流与互动,在不断的互动交流中展现中华民族独特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处事态度,凸显中华文化的精神特质及价值内涵,特别是要彰显中华文明中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以及我们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做出贡献的决心和意志。
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是我们开展历史实践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展现中华民族凝聚力、生命力、战斗力、影响力的特殊价值元素。中华文明有着深厚文化底蕴,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转化和创新中,自觉弘扬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要在交流互鉴中,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各国人民真正了解中国的过去、现在、未来,切身体味中华文明的精神魅力。要在躬身实践中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以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为引领,汇聚14亿人的磅礴力量,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摘编自常明杰《坚定文化自信弘扬好中华文明精神特质》)(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精神特质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中华文明中的诸精神特质虽具有抽象的价值,但也有着深刻的历史沉淀与现实影响。
B.中华文明体系并非以宗教为核心,中华文明“天道”观的本质是对社会公德和集体伦理体系的追求,其重要价值包括诚信等。
C.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是中华民族气质的鲜明体现,所以其探源和阐释艰深且复杂。
D.要在互动交流中凸显中华文化的精神特质及价值内涵,缺少中西方文化对比的视角,我们就无法理解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材料一概括了中华文明精神特质的内涵,分析了其产生的物质基础,还指出了其对中国过去和当代的影响。
B.材料二谈到了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的具体内容,也阐述了其对当今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的重大意义。
C.材料一引用马丁•雅克的话,论证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作用于历史中国,也影响着当代中国”的观点。
D.材料二列举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先贤精神财富又将其融入执政理念中的例子,是为了论证传统精神的宝贵。
(3)下列各项,不属于“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范畴的一项是 ____
A.大天(以天为大)而思之,孰与物畜(蓄养)而制之!(《荀子•天论》)
B.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C.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礼运》)
D.孟子曰:“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孟子•离娄上》)
(4)中国共产党始终与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命运紧密相连,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请结合材料一对此加以分析。
(5)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材料一: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中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历史来路中,中华文明形成了“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
所谓精神特质,是意识、思维与一般心理状态中,区别于他者的独特性质与内容。或许有人说,强调“爱”与“百姓”“诚信”与“正义”等并不鲜见。但实际上,中华文明中的诸精神特质,具有的并不是抽象、孤立或暂时的价值,而是深刻的历史沉淀与现实影响。
精神特质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与上层建筑,必然由一定的物质基础产生。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农业起源和文明起源相互联系。据考古研究,中国的农作物驯化和农业起源至少可追溯到一万年前,以农业生产为主导经济的农业社会在距今五千五百年前后正式建立。可以说,中国在东亚独特的地理环境下孕育的生产方式,构成了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发展的基础,塑造了传统中国对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与处理,而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正是孕于其中的。
同时,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不是孤立地生发于物质生产,而是作为集中体现与突出标识,反映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立足世俗、追求“天道”、重视包容等特征,在关于中华文化传统的众多讨论中屡被提及。中华文明体系并非以宗教为核心,其对此岸世界和世俗性的重视包含着“仁者爱人”“民为邦本”的要求。中华文明独特的“天道”观,其本质是对社会公德和集体伦理体系的追求,诚信、正义等正是其中的重要价值。“和而不同”“有教无类”,见证了中华文明自古形成的包容性,大同与和合寓于其中,成为民族传承千余年的认同与追求。
可以说,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这些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是一种典型的社会意识,在以千年计的文明发展历程中发展、完善着自身。它们在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形塑中国传统社会发展形态的同时,也形成了巨大的相对稳定性,融入了民族的文化基因与血脉。它们作用于历史中国,也影响着当代中国,英国学者马丁•雅克就曾指出中国是“文明型国家”的成功样板。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蕴含着民族精神特质,也根源于此。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迁,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造了一系列伟大成就,但并没有割断中国的文化血脉,而是提出,“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从决胜脱贫攻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疫情防控中的生命至上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到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正以“其命维新的方式彰显于当代中国实践中。
(摘编自徐皇冠《何为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材料二:
在中华民族不断走向繁荣复兴的今天,对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进行科学系统地提炼、总结和概括,具有必要性和重大的现实意义。在五千多年没长的历史文化积淀中,中华文明培育了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这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气质的鲜明体现,也是我们对于自身精神特质的体系化阐释,它不仅铸就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而且成为中华民族应对一系列国际、国内复杂问题的价值支撑,更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执政理念的具体写照。
几千年来,这些精神元素已经在各族人民心中深深扎根,激励着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激励着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征程中赓续初心,砥砺前行。无论国际局势如何纷繁复杂,世界格局如何调整变化,中国人民始终秉承着仁爱、民本、诚信、正义、和合、大同等价值理念来处理国际事务,发展国际关系,通过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大战略,彰显了中国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大国责任和担当。
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漫长文明发展史来看,对中华文明精神特质的探源和阐释是一个较为艰深且复杂的问题,既要观照传统文化与现代观念的融合,又要考量历史传统与现实实践的对接,更要审视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冲突与碰撞。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一直孕育在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先贤“仁者爱人”“君舟民水”“小信诚则大信立”“君子和而不同”等宝贵精神财富的基础上,又将这些精神财富融入我们党的执政理念中,实现了传统文化和现代观念的有机结合。
几千年的文化发展、文明复兴本身就是一个包含着历史自觉和文化进步的过程,在这一进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统一而又坚定的族群认同和共同体意识。其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又历经历史的沉淀,最终内化为中华民族鲜明的性格特质和意志品质,推动传统文化与现实实践的衔接。
要深刻理解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还要建立在中西方文化对比的视角上。大力推进中西方文化交流与互动,在不断的互动交流中展现中华民族独特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处事态度,凸显中华文化的精神特质及价值内涵,特别是要彰显中华文明中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以及我们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做出贡献的决心和意志。
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是我们开展历史实践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展现中华民族凝聚力、生命力、战斗力、影响力的特殊价值元素。中华文明有着深厚文化底蕴,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转化和创新中,自觉弘扬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要在交流互鉴中,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各国人民真正了解中国的过去、现在、未来,切身体味中华文明的精神魅力。要在躬身实践中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以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为引领,汇聚14亿人的磅礴力量,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摘编自常明杰《坚定文化自信弘扬好中华文明精神特质》)(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精神特质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中华文明中的诸精神特质虽具有抽象的价值,但也有着深刻的历史沉淀与现实影响。
B.中华文明体系并非以宗教为核心,中华文明“天道”观的本质是对社会公德和集体伦理体系的追求,其重要价值包括诚信等。
C.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是中华民族气质的鲜明体现,所以其探源和阐释艰深且复杂。
D.要在互动交流中凸显中华文化的精神特质及价值内涵,缺少中西方文化对比的视角,我们就无法理解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材料一概括了中华文明精神特质的内涵,分析了其产生的物质基础,还指出了其对中国过去和当代的影响。
B.材料二谈到了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的具体内容,也阐述了其对当今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的重大意义。
C.材料一引用马丁•雅克的话,论证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作用于历史中国,也影响着当代中国”的观点。
D.材料二列举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先贤精神财富又将其融入执政理念中的例子,是为了论证传统精神的宝贵。
(3)下列各项,不属于“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范畴的一项是 ____
A.大天(以天为大)而思之,孰与物畜(蓄养)而制之!(《荀子•天论》)
B.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C.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礼运》)
D.孟子曰:“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孟子•离娄上》)
(4)中国共产党始终与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命运紧密相连,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请结合材料一对此加以分析。
(5)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题目解答
答案
(1)A.“中华文明中的诸精神特质虽具有抽象的价值”不合文意,材料一原文为“中华文明中的诸精神特质,具有的并不是抽象、孤立或暂时的价值,而是深刻的历史沉淀与现实影响”。
C.“所以其探源和阐释艰深且复杂”强加因果,材料二原文为“在五千多年没长的历史文化积淀中,中华文明培育了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这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气质的鲜明体现,也是我们对于自身精神特质的体系化阐释”“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漫长文明发展史来看,对中华文明精神特质的探源和阐释是一个较为艰深且复杂的问题”,“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是中华民族气质的鲜明体现”与“其探源和阐释艰深且复杂”不存在因果关系。
D.“缺少中西方文化对比的视角,我们就无法理解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说法绝对,材料二原文是“要深刻理解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还要建立在中西方文化对比的视角上”。
故选:B。
(2)D.“是为了论证传统精神的宝贵”错误,材料二列举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先贤精神财富又将其融入执政理念中的例子,是为了论证“对中华文明精神特质的探源和阐释是一个较为艰深且复杂的问题,既要观照传统文化与现代观念的融合,又要考量历史传统与现实实践的对接”。
故选:D。
(3)A.体现了荀子的自然观,不属于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范畴。
B.体现了守诚信思想,属于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范畴。
C.体现了尚和合、求大同思想,属于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范畴。
D.体现了崇正义思想,属于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范畴。
故选:A。
(4)根据材料一“可以说,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这些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是一种典型的社会意识,在以千年计的文明发展历程中发展、完善着自身。……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蕴含着民族精神特质,也根源于此”可知,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根源于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蕴含着“讲仁爱”“重民本”的精神特质。
根据材料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从决胜脱贫攻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疫情防控中的生命至上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到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正以“其命维新的方式彰显于当代中国实践中”可知,中国共产党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从决胜脱贫攻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疫情防控中的生命至上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中国共产党始终与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命运紧密相连。
(5)材料二共六段。
第一、二段提出观点——在中华民族不断走向繁荣复兴的今天,对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进行科学系统地提炼、总结和概括,具有必要性和重大的现实意义,并对其进行了说明。
第三至五段从传统文化与现代观念的融合、历史传统与现实实践的对接和中西方文化对比三个角度论述如何对中华文明精神特质进行探源和阐释——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漫长文明发展史来看,对中华文明精神特质的探源和阐释是一个较为艰深且复杂的问题,既要观照传统文化与现代观念的融合,又要考量历史传统与现实实践的对接,更要审视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冲突与碰撞。
第六段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弘扬好中华文明精神特质——要在躬身实践中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以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为引领,汇聚14亿人的磅礴力量,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答案:
(1)B
(2)D
(3)A
(4)①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根源于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蕴含着“讲仁爱”“重民本”的精神特质。②中国共产党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从决胜脱贫攻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疫情防控中的生命至上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中国共产党始终与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命运紧密相连。
(5)①首先阐述提炼、总结和概括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的必要性和重大现实意义,②然后从传统文化与现代观念的融合、历史传统与现实实践的对接和中西方文化对比三个角度论述如何对中华文明精神特质进行探源和阐释,③最后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弘扬好中华文明精神特质。
C.“所以其探源和阐释艰深且复杂”强加因果,材料二原文为“在五千多年没长的历史文化积淀中,中华文明培育了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这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气质的鲜明体现,也是我们对于自身精神特质的体系化阐释”“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漫长文明发展史来看,对中华文明精神特质的探源和阐释是一个较为艰深且复杂的问题”,“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是中华民族气质的鲜明体现”与“其探源和阐释艰深且复杂”不存在因果关系。
D.“缺少中西方文化对比的视角,我们就无法理解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说法绝对,材料二原文是“要深刻理解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还要建立在中西方文化对比的视角上”。
故选:B。
(2)D.“是为了论证传统精神的宝贵”错误,材料二列举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先贤精神财富又将其融入执政理念中的例子,是为了论证“对中华文明精神特质的探源和阐释是一个较为艰深且复杂的问题,既要观照传统文化与现代观念的融合,又要考量历史传统与现实实践的对接”。
故选:D。
(3)A.体现了荀子的自然观,不属于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范畴。
B.体现了守诚信思想,属于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范畴。
C.体现了尚和合、求大同思想,属于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范畴。
D.体现了崇正义思想,属于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范畴。
故选:A。
(4)根据材料一“可以说,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这些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是一种典型的社会意识,在以千年计的文明发展历程中发展、完善着自身。……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蕴含着民族精神特质,也根源于此”可知,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根源于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蕴含着“讲仁爱”“重民本”的精神特质。
根据材料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从决胜脱贫攻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疫情防控中的生命至上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到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正以“其命维新的方式彰显于当代中国实践中”可知,中国共产党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从决胜脱贫攻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疫情防控中的生命至上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中国共产党始终与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命运紧密相连。
(5)材料二共六段。
第一、二段提出观点——在中华民族不断走向繁荣复兴的今天,对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进行科学系统地提炼、总结和概括,具有必要性和重大的现实意义,并对其进行了说明。
第三至五段从传统文化与现代观念的融合、历史传统与现实实践的对接和中西方文化对比三个角度论述如何对中华文明精神特质进行探源和阐释——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漫长文明发展史来看,对中华文明精神特质的探源和阐释是一个较为艰深且复杂的问题,既要观照传统文化与现代观念的融合,又要考量历史传统与现实实践的对接,更要审视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冲突与碰撞。
第六段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弘扬好中华文明精神特质——要在躬身实践中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以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为引领,汇聚14亿人的磅礴力量,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答案:
(1)B
(2)D
(3)A
(4)①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根源于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蕴含着“讲仁爱”“重民本”的精神特质。②中国共产党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从决胜脱贫攻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疫情防控中的生命至上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中国共产党始终与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命运紧密相连。
(5)①首先阐述提炼、总结和概括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的必要性和重大现实意义,②然后从传统文化与现代观念的融合、历史传统与现实实践的对接和中西方文化对比三个角度论述如何对中华文明精神特质进行探源和阐释,③最后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弘扬好中华文明精神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