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过冷[1]奥氏体转变时所形成的珠光体类、贝氏体类、马氏体类组织有哪几种 ? 它们在形成条件、组织形态和性能方面有何特点 ?
过冷[1]奥氏体转变时所形成的珠光体类、贝氏体类、马氏体类组织有哪几种 ? 它们在形成条件、组织形态和性能方面有何特点 ?
题目解答
答案
答:过冷奥氏体在 A1~ 550℃间将转变为珠光体类组织,为铁素体与渗碳体片层相间的机械混合物。根据片层厚薄不同,又细分为珠光体、索氏体和屈氏体。⑴ 珠光体:形成温度为A1-650℃,片层较厚,500倍光镜下可辨,用符号P表示。⑵ 索氏体:形成温度为650-600℃,片层较薄,800-1000倍光镜下可辨,用符号S 表示。⑶屈氏体:形成温度为600-550℃,片层极薄,电镜下可辨,用符号T 表示。珠光体、索氏体、屈氏体三种组织无本质区别,只是形态上的粗细之分,因此其界限也是相对的。片间距越小,钢的强度、硬度越高,而塑性和韧性略有改善。过冷奥氏体在550℃- 230℃ (Ms)间将转变为贝氏体类型组织,贝氏体用符号B表示。根据其组织形态不同,贝氏体又分为上贝氏体(B上)和下贝氏体(B下)。⑴ 上贝氏体形成温度为550-350℃。在光镜下呈羽毛状.在电镜下为不连续棒状的渗碳体分布于自奥氏体晶界向晶内平行生长的铁素体条之间。⑵下贝氏体形成温度为350℃-Ms。在光镜下呈竹叶状。在电镜下为细片状碳化物分布于铁素体针内,并与铁素体针长轴方向呈55-60º角。上贝氏体强度与塑性都较低,无实用价值。下贝氏体除了强度、硬度较高外,塑性、韧性也较好,即具有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是生产上常用的强化组织之一。当奥氏体过冷到Ms以下将转变为马氏体类型组织。马氏体的形态分板条和针状两类。⑴ 板条马氏体:立体形态为细长的扁棒状在光镜下板条马氏体为一束束的细条组织。每束内条与条之间尺寸大致相同并呈平行排列,一个奥氏体晶粒内可形成几个取向不同的马氏体束。在电镜下,板条内的亚结构主要是高密度的位错,=1012/cm2,又称位错马氏体。⑵ 针状马氏体立体形态为双凸透镜形的片状。显微组织为针状。在电镜下,亚结构主要是孪晶,又称孪晶马氏体。高硬度是马氏体性能的主要特点。马氏体的硬度主要取决于其含碳量。含碳量增加,其硬度增加。
解析
步骤 1:珠光体类组织
过冷奥氏体在 A1~ 550℃间将转变为珠光体类组织,为铁素体与渗碳体片层相间的机械混合物。根据片层厚薄不同,又细分为珠光体、索氏体和屈氏体。
步骤 2:珠光体
形成温度为A1-650℃,片层较厚,500倍光镜下可辨,用符号P表示。
步骤 3:索氏体
形成温度为650-600℃,片层较薄,800-1000倍光镜下可辨,用符号S 表示。
步骤 4:屈氏体
形成温度为600-550℃,片层极薄,电镜下可辨,用符号T 表示。
步骤 5:贝氏体类组织
过冷奥氏体在550℃- 230℃ (Ms)间将转变为贝氏体类型组织,贝氏体用符号B表示。根据其组织形态不同,贝氏体又分为上贝氏体(B上)和下贝氏体(B下)。
步骤 6:上贝氏体
形成温度为550-350℃。在光镜下呈羽毛状.在电镜下为不连续棒状的渗碳体分布于自奥氏体晶界向晶内平行生长的铁素体条之间。
步骤 7:下贝氏体
形成温度为350℃-Ms。在光镜下呈竹叶状。在电镜下为细片状碳化物分布于铁素体针内,并与铁素体针长轴方向呈55-60º角。
步骤 8:马氏体类组织
当奥氏体过冷到Ms以下将转变为马氏体类型组织。马氏体的形态分板条和针状两类。
步骤 9:板条马氏体
立体形态为细长的扁棒状在光镜下板条马氏体为一束束的细条组织。每束内条与条之间尺寸大致相同并呈平行排列,一个奥氏体晶粒内可形成几个取向不同的马氏体束。在电镜下,板条内的亚结构主要是高密度的位错,=1012/cm2,又称位错马氏体。
步骤 10:针状马氏体
立体形态为双凸透镜形的片状。显微组织为针状。在电镜下,亚结构主要是孪晶,又称孪晶马氏体。
过冷奥氏体在 A1~ 550℃间将转变为珠光体类组织,为铁素体与渗碳体片层相间的机械混合物。根据片层厚薄不同,又细分为珠光体、索氏体和屈氏体。
步骤 2:珠光体
形成温度为A1-650℃,片层较厚,500倍光镜下可辨,用符号P表示。
步骤 3:索氏体
形成温度为650-600℃,片层较薄,800-1000倍光镜下可辨,用符号S 表示。
步骤 4:屈氏体
形成温度为600-550℃,片层极薄,电镜下可辨,用符号T 表示。
步骤 5:贝氏体类组织
过冷奥氏体在550℃- 230℃ (Ms)间将转变为贝氏体类型组织,贝氏体用符号B表示。根据其组织形态不同,贝氏体又分为上贝氏体(B上)和下贝氏体(B下)。
步骤 6:上贝氏体
形成温度为550-350℃。在光镜下呈羽毛状.在电镜下为不连续棒状的渗碳体分布于自奥氏体晶界向晶内平行生长的铁素体条之间。
步骤 7:下贝氏体
形成温度为350℃-Ms。在光镜下呈竹叶状。在电镜下为细片状碳化物分布于铁素体针内,并与铁素体针长轴方向呈55-60º角。
步骤 8:马氏体类组织
当奥氏体过冷到Ms以下将转变为马氏体类型组织。马氏体的形态分板条和针状两类。
步骤 9:板条马氏体
立体形态为细长的扁棒状在光镜下板条马氏体为一束束的细条组织。每束内条与条之间尺寸大致相同并呈平行排列,一个奥氏体晶粒内可形成几个取向不同的马氏体束。在电镜下,板条内的亚结构主要是高密度的位错,=1012/cm2,又称位错马氏体。
步骤 10:针状马氏体
立体形态为双凸透镜形的片状。显微组织为针状。在电镜下,亚结构主要是孪晶,又称孪晶马氏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