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零件用钢必须进行热处理强化以充分发挥钢材的性能潜力,所以机器零件用钢的使用状态通常为,即强化态。机器零件用钢通常以力学性能为,工艺性能为。工程结构钢以工艺性能为,力学性能为.二。名词解释1)合金元素:特别添加到钢中为了保证获得所要求的组织结构从而得到一定的物理、化学或机械性能的化学元素。(常用M来表示)2)微合金元素:有些合金元素如V,Nb,Ti,Zr和B等,当其含量只在0.1%左右(如B0。001%,V0.2%)时,会显著地影响钢的组织与性能,将这种化学元素称为微合金元素。3)奥氏体形成元素:在γ—Fe中有较大的溶解度,且能稳定γ相;如Mn,Ni,Co,C,N,Cu;4)铁素体形成元素:在α—Fe中有较大的溶解度,且能稳定α相.如:V,Nb,Ti等。5)原位析出:元素向渗碳体富集,当其浓度超过在合金渗碳体中的溶解度时,合金渗碳体就在原位转变成特殊碳化物如Cr钢中的Cr:ε-FexC→Fe3C→(Fe,Cr)3C→(Cr,Fe)7C3→(Cr,Fe)23C66)离位析出:在回火[1]过程中直接从α相中析出特殊碳化物,同时伴随着渗碳体的溶解,可使HRC和强度提高(二次硬化效应)。如V,Nb,Ti等都属于此类型。7)液析碳化物:由于碳和合金元素偏析,在局部微小区域内从液态结晶时析出的碳化物。8)网状碳化物:过共析钢在热轧(锻)加工后缓慢冷却过程中由二次碳化物以网状析出于奥氏体晶界所造成的.9)合金渗碳体:Fe3C中的铁原子可以被其他金属原子所置换,形成以间隙化合物为基体的固溶体,一般把它们称为合金渗碳体。10)二次硬化:某些铁碳合金(如高速钢)须经多次回火后,才进一步提高其硬度。这种硬化现象,称为二次硬化,它是由于特殊碳化物析出和(或)由于与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或贝氏体所致。11)变质处理:就是向金属液体中加入一些细小的形核剂(又称为孕育剂或变质剂),使它在金属液中形成大量分散的人工制造的非自发晶核,从而获得细小的铸造晶粒,达到提高材料性能的目的.12)回火稳定性:淬火钢在回火时,抵抗强度、硬度下降的能力称为回火稳定性。13)固溶处理:指将合金加热到高温单相区恒温保持,使过剩相充分溶解到固溶体中后快速冷却,以得到过饱和固溶体的热处理工艺。14)红硬性:又名红性,是指外部受热升温时工具钢仍能维持高硬度(大于60HRC)的功能,现在就温和型的度数.红硬性是指材料在经过一定温度下保持一定时间后所能保持其硬度的能力。15)微合金钢:微合金化的高强度低合金钢.它是在普通软钢和普通高强度低合金钢基体化学成分中添加了微量合金元素(主要是强烈的碳化物形成元素,如Nb、V、Ti、Al等)的钢,合金元素的添加量不多于0.20%.添加微量合金元素后,使钢的一种或几种性能得到明显的变化.16)蠕变:固体材料在保持应力不变的条件下,应变随时间延长而增加的现象.它与塑性变形不同,塑性变形通常在应力超过弹性极限之后才出现,而蠕变只要应力的作用时间相当长,它在应力小于弹性极限时也能出现.17)固溶强化:融入________中的溶质原子造成晶格畸变,晶格畸变增大了位错运动的阻力,使滑移难以进行,从而使合金固溶体的强度与硬度增加。这种通过融入某种溶质元素来形成固溶体而使金属强化的现象称为固溶强化。在溶质原子浓度适当时,可提高材料的强度和硬度,而其韧性和塑性却有所下降。18)细晶强化:通过细化晶粒而使金属材料力学性能提高的方法称为细晶强化,工业上将通过细化晶粒以提高材料强度.19)晶间腐蚀:晶界上析出连续网状富铬的Cr23C6引起晶界周围基体产生贫铬[2]区,贫铬区成为微阳极而发生的腐蚀。20)回火脆性:回火脆性,是指淬火钢回火后出现韧性下降的现象.淬火钢在回火时,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硬度降低,韧性升高,但是在许多钢的回火温度与冲击韧性的关系曲线中出现了两个低谷,一个在200~400℃之间,另一个在450~650℃之间。随回火温度的升高,冲击韧性反而下降的现象,回火脆性可分为第一类回火脆性和第二类回火脆性。21)人工时效:人工时效是人为的方法,一般是加热或是冰冷处理消除或减小淬火后工件内的微观应力、机械加工残余应力,防止变形及开裂。稳定组织以稳定零件形状及尺寸。其方法是:将工件加热到一定温度,长时间保温后(5—20小时)随炉冷却,或在空气中冷却。它比自然时效节省时间,残余应力去除较为彻底,但相比自然时效应力释放不彻底。22)应变时效:应变力作用下,材料的组织性能随时间发生变化.当退火状态的低碳钢试样拉伸到超过屈服点发生少量塑性变形后卸载,然后立即重新加载拉伸,则可见其拉伸曲线不再出现屈服点,此时试样不会发生屈服现象。如果将预变性试样在常温下放置几天或经200℃左右短时加热后再行拉伸,则屈服现象又复出现,且屈服应力进一步提高。此现象通常称为应变时效。23)淬火时效:金属材料在淬火时,由于快速冷却而形成过饱和固溶体,且该固溶体处于不平衡状态,溶质原子有自发析出的倾向,时效时第二相的脱溶符合固态相变的阶次规则,即在平衡脱溶相出现之前会出现一种或多种亚稳定结构.平衡脱溶相出现后弥散分布的第二相质点起强化的作用从而导致材料力学性能强化,塑性韧性下降。24)水韧处理:高锰钢铸态组织中沿晶界析出的网状碳化物显著降低钢的强度、韧性和抗磨性。将高锰钢加热到单相奥氏体温度范围,使碳化物充分溶入奥氏体,然后水冷,获得单一奥氏体组织。25)超高强度钢:一般讲,屈服强度在1370MPa(140kgf/mm2)以上,抗拉强度在1620MPa(165kgf/mm2)以上的合金钢称超高强度钢。26)热强钢:在高温下具有良好抗氧化能力且具有较高的高温强度的钢27)晶间腐蚀:晶界上析出连续网状富铬的Cr23C6引起晶界周围基体产生贫铬区,贫铬区成为微阳极而发生的腐蚀。28)不锈钢的晶间腐蚀:29)应力腐蚀[3]:奥氏体或M不锈钢受张应力时,在某些介质[4]中经过一段不长时间就会发生破坏,且随应力增大,发生破裂的时间也越短;当取消张应力时,腐蚀较小或不发生腐蚀。这种腐蚀现象称为“应力腐蚀(破裂)”.30)n/8规律:加入Cr可提高基体的电极电位,但不是均匀的增加,而是突变式的。当Cr的含量达到1/8,2/8,3/8,……原子比时,Fe的电极电位就跳跃式显著提高,腐蚀也显著下降。这个定律叫做n/8规律。31)碳当量:一般以各元素对共晶点实际含碳量的影响,将这些元素的量折算成C%的增减,这样算得的碳量称为碳当量(C。E)(C.E=C+0。3(Si+P)+0.4S—0。03Mn由于S,P%低,Mn的作用又较小C.E=C+0。3Si)32)共晶度:铸铁含C量与共晶点实际含C量之比,表示铸铁含C量接近共晶点C%的程度。(共晶点实际C量=4.3-0。3Si)33)孕育处理:孕育处理是指在凝固过程中,向液态金属中添加少量其它物质,促进形核、抑制生长,达到细化晶粒的目的。习惯上,向铸铁中加入添加剂[5]称为孕育处理;向有色合金中加入添加剂则称变质处理。从本质上说,孕育处理主要影响形核和促进晶粒游离;而变质处理则是改变晶体的生长机理(抑制长大),从而影响晶体形貌。34)球化处理:球化处理是铸铁在铸造时处理合金液体的一种工艺,用来获得球状石墨,从而提高铸铁的机械性能,这种铸铁成为球墨铸铁。35)蠕化处理:36)铸造铝合金:可用金属铸造成形工艺直接获得零件的铝合金,铝合金铸件.该类合金的合金元素含量一般多于相应的变形铝合金的含量。37)变形铝合金:变形铝合金是通过冲压、弯曲、轧、挤压等工艺使其组织、形状发生变化的铝合金。38)黄铜;铜锌合金称为黄铜,再加入其他合金元素后,形成多元黄铜。39)锌当量系数黄铜中加入M后并不形成新相,只是影响α,β相的相对含量,其效果象增加了锌一样。可以用加入1%的其它合金元素对组织的影响上相当于百分之几的Zn的换算系数来预估加入的合金元素对多元黄铜组织的影响,这种换算关系称为锌当量系数。40)青铜:是Cu和Sn、Al、Be、Si、Mn、Cr、Cd、Zr和Co等元素组成的合金的统称。41)白铜:是以镍为主要合金元素的铜合金.1)蠕变极限:在某温度下,在规定时间达到规定变形时所能承受的最大应力.2)持久强度:在规定温度和规定时间断裂所能承受的应力(στ)。
机器零件用钢必须进行热处理强化以充分发挥钢材的性能潜力,所以机器零件用钢的使用状态通常为,即强化态。机器零件用钢通常以力学性能为,工艺性能为。
工程结构钢以工艺性能为,力学性能为.
二。名词解释
1)合金元素:特别添加到钢中为了保证获得所要求的组织结构从而得到一定的物理、化学或机械性能的化学元素。(常用M来表示)
2)微合金元素:有些合金元素如V,Nb,Ti,Zr和B等,当其含量只在0.1%左右(如B0。001%,V0.2%)时,会显著地影响钢的组织与性能,将这种化学元素称为微合金元素。
3)奥氏体形成元素:在γ—Fe中有较大的溶解度,且能稳定γ相;如Mn,Ni,Co,C,N,Cu;
4)铁素体形成元素:在α—Fe中有较大的溶解度,且能稳定α相.如:V,Nb,Ti等。
5)原位析出:元素向渗碳体富集,当其浓度超过在合金渗碳体中的溶解度时,合金渗碳体就在原位转变成特殊碳化物如Cr钢中的Cr:
ε-FexC→Fe3C→(Fe,Cr)3C→(Cr,Fe)7C3→(Cr,Fe)23C6
6)离位析出:在回火[1]过程中直接从α相中析出特殊碳化物,同时伴随着渗碳体的溶解,可使HRC和强度提高(二次硬化效应)。如V,Nb,Ti等都属于此类型。
7)液析碳化物:由于碳和合金元素偏析,在局部微小区域内从液态结晶时析出的碳化物。
8)网状碳化物:过共析钢在热轧(锻)加工后缓慢冷却过程中由二次碳化物以网状析出于奥氏体晶界所造成的.
9)合金渗碳体:Fe3C中的铁原子可以被其他金属原子所置换,形成以间隙化合物为基体的固溶体,一般把它们称为合金渗碳体。
10)二次硬化:某些铁碳合金(如高速钢)须经多次回火后,才进一步提高其硬度。这种硬化现象,称为二次硬化,它是由于特殊碳化物析出和(或)由于与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或贝氏体所致。
11)变质处理:就是向金属液体中加入一些细小的形核剂(又称为孕育剂或变质剂),使它在金属液中形成大量分散的人工制造的非自发晶核,从而获得细小的铸造晶粒,达到提高材料性能的目的.
12)回火稳定性:淬火钢在回火时,抵抗强度、硬度下降的能力称为回火稳定性。
13)固溶处理:指将合金加热到高温单相区恒温保持,使过剩相充分溶解到固溶体中后快速冷却,以得到过饱和固溶体的热处理工艺。
14)红硬性:又名红性,是指外部受热升温时工具钢仍能维持高硬度(大于60HRC)的功能,现在就温和型的度数.红硬性是指材料在经过一定温度下保持一定时间后所能保持其硬度的能力。
15)微合金钢:微合金化的高强度低合金钢.它是在普通软钢和普通高强度低合金钢基体化学成分中添加了微量合金元素(主要是强烈的碳化物形成元素,如Nb、V、Ti、Al等)的钢,合金元素的添加量不多于0.20%.添加微量合金元素后,使钢的一种或几种性能得到明显的变化.
16)蠕变:固体材料在保持应力不变的条件下,应变随时间延长而增加的现象.它与塑性变形不同,塑性变形通常在应力超过弹性极限之后才出现,而蠕变只要应力的作用时间相当长,它在应力小于弹性极限时也能出现.
17)固溶强化:融入________中的溶质原子造成晶格畸变,晶格畸变增大了位错运动的阻力,使滑移难以进行,从而使合金固溶体的强度与硬度增加。这种通过融入某种溶质元素来形成固溶体而使金属强化的现象称为固溶强化。在溶质原子浓度适当时,可提高材料的强度和硬度,而其韧性和塑性却有所下降。
18)细晶强化:通过细化晶粒而使金属材料力学性能提高的方法称为细晶强化,工业上将通过细化晶粒以提高材料强度.
19)晶间腐蚀:晶界上析出连续网状富铬的Cr23C6引起晶界周围基体产生贫铬[2]区,贫铬区成为微阳极而发生的腐蚀。
20)回火脆性:回火脆性,是指淬火钢回火后出现韧性下降的现象.淬火钢在回火时,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硬度降低,韧性升高,但是在许多钢的回火温度与冲击韧性的关系曲线中出现了两个低谷,一个在200~400℃之间,另一个在450~650℃之间。随回火温度的升高,冲击韧性反而下降的现象,回火脆性可分为第一类回火脆性和第二类回火脆性。
21)人工时效:
人工时效是人为的方法,一般是加热或是冰冷处理消除或减小淬火后工件内的微观应力、机械加工残余应力,防止变形及开裂。稳定组织以稳定零件形状及尺寸。其方法是:将工件加热到一定温度,长时间保温后(5—20小时)随炉冷却,或在空气中冷却。它比自然时效节省时间,残余应力去除较为彻底,但相比自然时效应力释放不彻底。
22)应变时效:应变力作用下,材料的组织性能随时间发生变化.当退火状态的低碳钢试样拉伸到超过屈服点发生少量塑性变形后卸载,然后立即重新加载拉伸,则可见其拉伸曲线不再出现屈服点,此时试样不会发生屈服现象。如果将预变性试样在常温下放置几天或经200℃左右短时加热后再行拉伸,则屈服现象又复出现,且屈服应力进一步提高。此现象通常称为应变时效。
23)淬火时效:金属材料在淬火时,由于快速冷却而形成过饱和固溶体,且该固溶体处于不平衡状态,溶质原子有自发析出的倾向,时效时第二相的脱溶符合固态相变的阶次规则,即在平衡脱溶相出现之前会出现一种或多种亚稳定结构.平衡脱溶相出现后弥散分布的第二相质点起强化的作用从而导致材料力学性能强化,塑性韧性下降。
24)水韧处理:高锰钢铸态组织中沿晶界析出的网状碳化物显著降低钢的强度、韧性和抗磨性。将高锰钢加热到单相奥氏体温度范围,使碳化物充分溶入奥氏体,然后水冷,获得单一奥氏体组织。
25)超高强度钢:一般讲,屈服强度在1370MPa(140kgf/mm2)以上,抗拉强度在1620MPa(165kgf/mm2)以上的合金钢称超高强度钢。
26)热强钢:在高温下具有良好抗氧化能力且具有较高的高温强度的钢
27)晶间腐蚀:晶界上析出连续网状富铬的Cr23C6引起晶界周围基体产生贫铬区,贫铬区成为微阳极而发生的腐蚀。
28)不锈钢的晶间腐蚀:
29)应力腐蚀[3]:奥氏体或M不锈钢受张应力时,在某些介质[4]中经过一段不长时间就会发生破坏,且随应力增大,发生破裂的时间也越短;当取消张应力时,腐蚀较小或不发生腐蚀。这种腐蚀现象称为“应力腐蚀(破裂)”.
30)n/8规律:加入Cr可提高基体的电极电位,但不是均匀的增加,而是突变式的。当Cr的含量达到1/8,2/8,3/8,……原子比时,Fe的电极电位就跳跃式显著提高,腐蚀也显著下降。这个定律叫做n/8规律。
31)碳当量:一般以各元素对共晶点实际含碳量的影响,将这些元素的量折算成C%的增减,这样算得的碳量称为碳当量(C。E)
(C.E=C+0。3(Si+P)+0.4S—0。03Mn由于S,P%低,Mn的作用又较小C.E=C+0。3Si)
32)共晶度:铸铁含C量与共晶点实际含C量之比,表示铸铁含C量接近共晶点C%的程度。
(共晶点实际C量=4.3-0。3Si)
33)孕育处理:孕育处理是指在凝固过程中,向液态金属中添加少量其它物质,促进形核、抑制生长,达到细化晶粒的目的。习惯上,向铸铁中加入添加剂[5]称为孕育处理;向有色合金中加入添加剂则称变质处理。
从本质上说,孕育处理主要影响形核和促进晶粒游离;而变质处理则是改变晶体的生长机理(抑制长大),从而影响晶体形貌。
34)球化处理:球化处理是铸铁在铸造时处理合金液体的一种工艺,用来获得球状石墨,从而提高铸铁的机械性能,这种铸铁成为球墨铸铁。
35)蠕化处理:
36)铸造铝合金:可用金属铸造成形工艺直接获得零件的铝合金,铝合金铸件.该类合金的合金元素含量一般多于相应的变形铝合金的含量。
37)变形铝合金:变形铝合金是通过冲压、弯曲、轧、挤压等工艺使其组织、形状发生变化的铝合金。
38)黄铜;铜锌合金称为黄铜,再加入其他合金元素后,形成多元黄铜。
39)锌当量系数黄铜中加入M后并不形成新相,只是影响α,β相的相对含量,其效果象增加了锌一样。可以用加入1%的其它合金元素对组织的影响上相当于百分之几的Zn的换算系数来预估加入的合金元素对多元黄铜组织的影响,这种换算关系称为锌当量系数。
40)青铜:是Cu和Sn、Al、Be、Si、Mn、Cr、Cd、Zr和Co等元素组成的合金的统称。
41)白铜:是以镍为主要合金元素的铜合金.
1)蠕变极限:在某温度下,在规定时间达到规定变形时所能承受的最大应力.
2)持久强度:在规定温度和规定时间断裂所能承受的应力(στ)。
题目解答
答案
固溶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