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常见金属晶格类型。(体心立方晶格、面心立方晶格、密排六方晶格)。#2.三种晶体缺陷。(点缺陷、线缺陷、面缺陷)。#3.相的概念。(是指合金中具有相同的物理、化学性能,并与该系统[1]的其余部分以界面分开的物质部分)。#4.固态合金有哪些相。(固溶体、化合物)。#5.过冷度[2]的概念。(理论结晶温度T0与实际结晶温度Tn之差称为过冷度)。#6.过冷度与晶粒度的关系。(晶粒度取决于形核率与长大速度的比值,而形核率和长大速度以及它们的比值又决定于过冷度,所以晶粒大小实际上可以通过过冷度来控制。过冷度愈大【达到一定值以上】,形核率和长大速度愈大,但形核率的增加速度更大,因而比值N/G也愈大,晶粒就愈细)。#7.结晶过程的普遍规律。(在液态金属中,存在着大量尺寸不同的短程有序的原子集团,它们是不稳定的。当液态金属过冷[3]到一定温度时,一些尺寸较大的原子集团开始变得稳定,而成为结晶核心,又称为晶核。形成的晶核按各自方向吸附周围原子自由长大,在长大的同时又有新晶核出现、长大。当相邻晶体彼此接触时,被迫停止长大,而只能向尚未凝固的液体部分伸展,直至全部结晶完毕)。#8.控制晶粒度的方法。(增大过冷度、变质处理)。#9.同素异构转变的概念。(同种晶体材料中,不同类型晶体结构之间的转变称为同素异构转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共晶反应式和共析反应式。(共晶反应式:Lc→αd+βe或L4.3%→γ2.11%+Fe3C;共析反应式:γc→αd+βe或A0.77%→F0.0218%+Fe3C)。#13.金属塑性变形的两种方式。(滑移、孪生)。#14.加工硬化的概念。(金属经过冷态下的塑性变形后其性能发生很大的变化,最明显的特点是强度随变形程度的增加而大为提高,其塑性却随之有较大的降低,这种现象称为形变强化,也称为加工硬化或冷作硬化)。#15.再结晶温度的计算。(T再=0.4T熔)。#16.热加工与冷加工的区别。(加工温度在再结晶温度以下的称为冷加工,能使金属获得较高的硬度和精度;加工温度在再结晶温度以上的称为热加工,能使金属以较小的功完成较大的变形,同时能获得具有较高力学性能的再结晶组织)。#17.钢的热处理概念。(是指钢在固态下,通过适当的方式进行加热、保温和冷却,改变材料内部组织结构,从而改善材料性能的一种工艺方法)。#18.热处理工艺分类。(普通热处理:退火、正火、淬火、回火[4];表面热处理:表面淬火-感应加热淬火、火焰加热淬火,化学热处理-渗碳、渗氮、渗金属;其他热处理:形变热处理、超细化热处理、真空热处理[5]等)。#19.过冷奥氏体转变的产物。(珠光体类型组织、马氏体类型组织、贝氏体类型组织)。#20.决定奥氏体转变产物的因素。(含碳量的影响、合金元素的影响、奥氏体化温度和保温时间的影响)。#21.马氏体的概念。(奥氏体向马氏体的转变过程是以无扩散的方式通过晶格改组来实现的,过冷奥氏体由面心立方晶格向体心立方晶格转变,但由于溶解在原奥氏体中的碳原子无法析出,从而造成了晶格严重畸变,实际得到的转变产物为体心立方晶格,称为马氏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3.退火和正火的目的。(退火:①降低硬度,改善切削加工性②消除残余应力,稳定尺寸,减少变形与开裂倾向③细化晶粒,调整组织,消除组织缺陷;正火:①对普通碳素钢,低合金钢和力学性能要求不高的结构件,可作为最终热处理②对低碳素钢用来调整硬度,避免切削加工中“粘刀”现象,改善切削加工性③对共析钢、过共析刚用来消除网状二次渗碳体,为球化退火作好组织上的准备)。#24.淬火的概念。(是将钢加热到Ac3或Ac1以上30~50℃,经过保温后在冷却介质[6]中迅速冷却的热处理工艺)。#25.一般怎样确定________的淬火温度?(亚共析钢的淬火加热温度为Ac3+(30~50)℃,过共析钢为Ac1+(30~50)℃。)#26.影响淬透性的因素。(主要是钢的临界冷却速度,临界冷却速度越小,钢的淬透性越大。影响临界冷却速度的原因主要是:①钢的含碳量②合金元素③钢中未溶物质)。#27.回火的目的。(回火:①消除或降低内应力,降低脆性,防止变形和开裂②稳定组织,稳定尺寸和形状,保证零件使用精度和性能③通过不同回火方法,来调整零件的强度、硬度,获得所需要的韧性和塑性)。#28.何为回火脆性?(淬火钢在某些温度区间回火或从回火温度缓慢冷却通过该温度区见的脆化现象,即在此温度区间产生的组织,其冲击韧性反而显著降低,这种现象称为回火脆性)。#29.回火的种类。(第一回火脆性、第二回火脆性)。#30.一般表面淬火的预备热处理方法和表面淬火后的组织。(感应加热淬火法、火焰加热淬火法;结构件表面为马氏体)。#31.渗碳的主要目的。(为了增加钢件表层的含碳量和一定的碳浓度梯度)。#32.钢按化学成分分类。(碳素钢、合金钢)。#33.钢按冶金质量分类。(普通钢、优质钢、高级优质钢、特级优质钢)。#34.钢按用途分类。(结构钢、工具钢、特殊钢)。#35.机器结构钢的分类。(调质钢、渗碳钢、弹簧钢、轴承钢)。#36.钢中S、P杂质的影响。(在固态下,硫不溶于铁,而以FeS的形式存在,FeS与Fe能形成低熔点的共晶体【Fe+FeS】,熔点为985℃,且分布在晶界上,当钢材在1000~1200℃进行加工时,共晶体熔化,使钢材变脆;磷在钢中通常都能全部熔于铁素体,提高铁素体的强度、硬度,但使室温下钢的塑性和韧性急剧下降而变脆)。#37.合金元素在钢中的作用。(可以改善碳钢的力学性能或获得某些特殊物理化学性能)。#38.结构钢牌号表示的含义。(表示该结构钢的屈服强度)。#39.能区别渗碳钢、调质钢、弹簧钢、轴承钢的牌号和一般采用的热处理方法。(预备热处理:弹簧钢、调质钢-完全退火,渗碳钢、合金元素含量较少的部分调质钢-正火,轴承钢-球化退火;最终热处理:【调质钢,淬火+高温回火(调制处理)】,【弹簧钢,淬火+中温回火】,【滚动轴承钢,淬火+低温回火】,【渗碳钢,渗碳+淬火+低温回火】)。#40.按刃具钢的工作条件,提出哪些性能要求?(①高硬度和高耐磨性②高的热硬性【红硬性】③足够的韧性和塑性)。#41.碳在铸铁中的主要存在形式及石墨形态,铸铁的分类。(主要以石墨的形式存在;片状、球状、蠕虫状、团絮状;灰铸铁、球墨铸铁、蠕墨铸铁、可锻铸铁)。#
▼1.常见金属晶格类型。(体心立方晶格、面心立方晶格、密排六方晶格)。#2.三种晶体缺陷。(点缺陷、线缺陷、面缺陷)。#3.相的概念。(是指合金中具有相同的物理、化学性能,并与该系统[1]的其余部分以界面分开的物质部分)。#4.固态合金有哪些相。(固溶体、化合物)。#5.过冷度[2]的概念。(理论结晶温度T0与实际结晶温度Tn之差称为过冷度)。#6.过冷度与晶粒度的关系。(晶粒度取决于形核率与长大速度的比值,而形核率和长大速度以及它们的比值又决定于过冷度,所以晶粒大小实际上可以通过过冷度来控制。过冷度愈大【达到一定值以上】,形核率和长大速度愈大,但形核率的增加速度更大,因而比值N/G也愈大,晶粒就愈细)。#7.结晶过程的普遍规律。(在液态金属中,存在着大量尺寸不同的短程有序的原子集团,它们是不稳定的。当液态金属过冷[3]到一定温度时,一些尺寸较大的原子集团开始变得稳定,而成为结晶核心,又称为晶核。形成的晶核按各自方向吸附周围原子自由长大,在长大的同时又有新晶核出现、长大。当相邻晶体彼此接触时,被迫停止长大,而只能向尚未凝固的液体部分伸展,直至全部结晶完毕)。#8.控制晶粒度的方法。(增大过冷度、变质处理)。#9.同素异构转变的概念。(同种晶体材料中,不同类型晶体结构之间的转变称为同素异构转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共晶反应式和共析反应式。(共晶反应式:Lc→αd+βe或L4.3%→γ2.11%+Fe3C;共析反应式:γc→αd+βe或A0.77%→F0.0218%+Fe3C)。#13.金属塑性变形的两种方式。(滑移、孪生)。#14.加工硬化的概念。(金属经过冷态下的塑性变形后其性能发生很大的变化,最明显的特点是强度随变形程度的增加而大为提高,其塑性却随之有较大的降低,这种现象称为形变强化,也称为加工硬化或冷作硬化)。#15.再结晶温度的计算。(T再=0.4T熔)。#16.热加工与冷加工的区别。(加工温度在再结晶温度以下的称为冷加工,能使金属获得较高的硬度和精度;加工温度在再结晶温度以上的称为热加工,能使金属以较小的功完成较大的变形,同时能获得具有较高力学性能的再结晶组织)。#17.钢的热处理概念。(是指钢在固态下,通过适当的方式进行加热、保温和冷却,改变材料内部组织结构,从而改善材料性能的一种工艺方法)。#18.热处理工艺分类。(普通热处理:退火、正火、淬火、回火[4];表面热处理:表面淬火-感应加热淬火、火焰加热淬火,化学热处理-渗碳、渗氮、渗金属;其他热处理:形变热处理、超细化热处理、真空热处理[5]等)。#19.过冷奥氏体转变的产物。(珠光体类型组织、马氏体类型组织、贝氏体类型组织)。#20.决定奥氏体转变产物的因素。(含碳量的影响、合金元素的影响、奥氏体化温度和保温时间的影响)。#21.马氏体的概念。(奥氏体向马氏体的转变过程是以无扩散的方式通过晶格改组来实现的,过冷奥氏体由面心立方晶格向体心立方晶格转变,但由于溶解在原奥氏体中的碳原子无法析出,从而造成了晶格严重畸变,实际得到的转变产物为体心立方晶格,称为马氏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3.退火和正火的目的。(退火:①降低硬度,改善切削加工性②消除残余应力,稳定尺寸,减少变形与开裂倾向③细化晶粒,调整组织,消除组织缺陷;正火:①对普通碳素钢,低合金钢和力学性能要求不高的结构件,可作为最终热处理②对低碳素钢用来调整硬度,避免切削加工中“粘刀”现象,改善切削加工性③对共析钢、过共析刚用来消除网状二次渗碳体,为球化退火作好组织上的准备)。#24.淬火的概念。(是将钢加热到Ac3或Ac1以上30~50℃,经过保温后在冷却介质[6]中迅速冷却的热处理工艺)。#25.一般怎样确定________的淬火温度?(亚共析钢的淬火加热温度为Ac3+(30~50)℃,过共析钢为Ac1+(30~50)℃。)#26.影响淬透性的因素。(主要是钢的临界冷却速度,临界冷却速度越小,钢的淬透性越大。影响临界冷却速度的原因主要是:①钢的含碳量②合金元素③钢中未溶物质)。#27.回火的目的。(回火:①消除或降低内应力,降低脆性,防止变形和开裂②稳定组织,稳定尺寸和形状,保证零件使用精度和性能③通过不同回火方法,来调整零件的强度、硬度,获得所需要的韧性和塑性)。#28.何为回火脆性?(淬火钢在某些温度区间回火或从回火温度缓慢冷却通过该温度区见的脆化现象,即在此温度区间产生的组织,其冲击韧性反而显著降低,这种现象称为回火脆性)。#29.回火的种类。(第一回火脆性、第二回火脆性)。#30.一般表面淬火的预备热处理方法和表面淬火后的组织。(感应加热淬火法、火焰加热淬火法;结构件表面为马氏体)。#31.渗碳的主要目的。(为了增加钢件表层的含碳量和一定的碳浓度梯度)。#32.钢按化学成分分类。(碳素钢、合金钢)。#33.钢按冶金质量分类。(普通钢、优质钢、高级优质钢、特级优质钢)。#34.钢按用途分类。(结构钢、工具钢、特殊钢)。#35.机器结构钢的分类。(调质钢、渗碳钢、弹簧钢、轴承钢)。#36.钢中S、P杂质的影响。(在固态下,硫不溶于铁,而以FeS的形式存在,FeS与Fe能形成低熔点的共晶体【Fe+FeS】,熔点为985℃,且分布在晶界上,当钢材在1000~1200℃进行加工时,共晶体熔化,使钢材变脆;磷在钢中通常都能全部熔于铁素体,提高铁素体的强度、硬度,但使室温下钢的塑性和韧性急剧下降而变脆)。#37.合金元素在钢中的作用。(可以改善碳钢的力学性能或获得某些特殊物理化学性能)。#38.结构钢牌号表示的含义。(表示该结构钢的屈服强度)。#39.能区别渗碳钢、调质钢、弹簧钢、轴承钢的牌号和一般采用的热处理方法。(预备热处理:弹簧钢、调质钢-完全退火,渗碳钢、合金元素含量较少的部分调质钢-正火,轴承钢-球化退火;最终热处理:【调质钢,淬火+高温回火(调制处理)】,【弹簧钢,淬火+中温回火】,【滚动轴承钢,淬火+低温回火】,【渗碳钢,渗碳+淬火+低温回火】)。#40.按刃具钢的工作条件,提出哪些性能要求?(①高硬度和高耐磨性②高的热硬性【红硬性】③足够的韧性和塑性)。#41.碳在铸铁中的主要存在形式及石墨形态,铸铁的分类。(主要以石墨的形式存在;片状、球状、蠕虫状、团絮状;灰铸铁、球墨铸铁、蠕墨铸铁、可锻铸铁)。#
题目解答
答案
10. 绘制铁碳合金相图(各线、特殊点、成份、温度、组织、相)。 P46 11. 分析钢从奥氏体缓冷至室温时的结晶过程,画出典型铁碳合金(钢)显微组织示意图。() P48 22. 会分析过冷奥氏体转变曲线。() P55-57 知道淬透性与 C 曲线的关系。() P88 碳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