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的发展趋势(1)汽车检测设备向综合化与检测线向浓缩化发展汽车检测设备的综合化, 有利于检测线的浓缩化。为了节省汽车检测的费用、场地、人员和提高汽车的检测效率, 汽车检测设备已开始从单机单功能向一机多功能的综合检测台发展。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出现的平板式检测台就是集制动、侧滑、称重和悬架特性检测功能于一体, 一个检测台代替了原来的4 个检测台, 不仅节约了费用, 而且大大减少了设备安装的占地面积; 同时先进的传感器和计算机控制系统可以在一次操作后, 显示、打印和储存各种测试数据。汽车检测设备的综合化为汽车检测线的浓缩化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技术基础和前提条件。(2) 适应新标准或法规提出新的检测参数和检测方法1) 汽车检测制度化国外汽车排放的控制主要是通过检测/维护( I/M) 制度来实现的。I/M制度是通过对在用车的检测确定其尾气排放污染严重的原因, 然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维护措施, 使在用车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尾气排放净化潜力。诸如车辆管理机构的例行年检以及车辆使用者的定期检查和维护等。我国的汽车维修制度, 是20 世纪50 年代初从苏联“引进”的。后来,随着我国汽车制造和公路运输业的发展和需要, 开始有了许多的改进和变更。1990 年, 经过前后6 年之久酝酿、研讨、验证、修改而定稿的《汽车运输业车辆技术管理规定》, 由交通部1990 年第13 号部令发布实施。《汽车运输业车辆技术管理规定》对原汽车保修制度的指导原则进行了重大改革, 把“定期保养、计划修理”改为“定期检测、强制维护、视情修理”。汽车维护按照规定的维护周期和作业项目实行两级制强制维护, 并强调执行行业监督下车辆的定期检测、车辆技术等级评定和二级维护。由各级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根据汽车运输管理部门的管理制度对车辆进行登录和性能检测。截至2006 年我国已建成的汽车检测站( 包括综合性能检测站、单项性能检测站) 近3 000 家。我国已经具备生产较高水平的全套汽车检测设备的能力。目前我国汽车的检测已经纳入到制度化的轨道, 新的国家标准GB/T 17993—2005《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能力的通用要求》的颁布, 加强了对检测站的能力要求。该标准对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的服务功能、管理要求、技术能力、场地和设施等提出新的要求, 借鉴国外对检测站的管理、人员资格、检测设备和汽车排放检测方法以及信息化建设等方面也作了相应的规定, 具有国际先进水平。标准的颁布实施对提高我国在用汽车检测技术水平和为社会服务的能力, 引导检测行业科学管理与技术进步、规范服务和健康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2)汽车检测标准化发达国家的汽车检测已经纳入到标准化的轨道, 每一项检测的标准是用数字来显示。有了严格的量化标准, 就可以杜绝由于人的主观随意性而带来误差。国外不仅对汽车的检测结果有严格的标准限值要求, 而且对检测的设备也有限值要求。如检测设备的结构、检测性能和检测精度等都有严格的标准化要求。同时还对检测设备使用周期和技术更新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以此来确保对被检汽车的运行质量。随着我国汽车检测技术和设备的发展, 我国已经发布和实施了有关汽车检测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计量检测规程等100 多项, 其中国家制定的强制性标准GB 7258—2004《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就是我国车辆管理和机动车安全性能检测最基本的标准。GB/T 17993—2005《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能力的通用要求》, 以及2001 年颁布的GB 18565—2001《营运车辆综合性能要求和检测方法》, 可以说, 我国已经实现了从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的建立到汽车检测的具体项目的测定, 都达到了符合汽车产业现代化要求的汽车检测制度化、标准化的较高水准[2]。随着我国的汽车社会拥有量的快速增长, 必将成为汽车检测技术快速进入国际先进行列的强大动力。(3)汽车检测管理网络化目前我国大部分汽车检测站已实现了计算机管理系统检测, 汽车检测站采用了计算机测控, 不仅仅使一个站内部实现了网络化, 而且汽车检测也已实现真正的网络化( 局域网) , 从而做到信息资源共享、硬件资源共享和软件资源共享。在不久的将来, 在此基础上, 利用信息高速公路将全国的汽车检测站联成一个广域网, 使任何一个交通管理部门可以及时了解各地区车辆的状况。随着我国自主研发技术、资金步伐的加快, 大大缩短我国在汽车检测等方面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同时也必将为保障我国道路运输安全和汽车维修质量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技术的发展趋势
(1)汽车检测设备向综合化与检测线向浓缩化发展
汽车检测设备的综合化, 有利于检测线的浓缩化。为了节省汽车检测的费用、场地、人员和提高汽车的检测效率, 汽车检测设备已开始从单机单功能向一机多功能的综合检测台发展。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出现的平板式检测台就是集制动、侧滑、称重和悬架特性检测功能于一体, 一个检测台代替了原来的4 个检测台, 不仅节约了费用, 而且大大减少了设备安装的占地面积; 同时先进的传感器和计算机控制系统可以在一次操作后, 显示、打印和储存各种测试数据。汽车检测设备的综合化为汽车检测线的浓缩化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技术基础和前提条件。
(2) 适应新标准或法规提出新的检测参数和检测方法
1) 汽车检测制度化
国外汽车排放的控制主要是通过检测/维护( I/M) 制度来实现的。I/M制度是通过对在用车的检测确定其尾气排放污染严重的原因, 然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维护措施, 使在用车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尾气排放净化潜力。诸如车辆管理机构的例行年检以及车辆使用者的定期检查和维护等。我国的汽车维修制度, 是20 世纪50 年代初从苏联“引进”的。后来,随着我国汽车制造和公路运输业的发展和需要, 开始有了许多的改进和变更。1990 年, 经过前后6 年之久酝酿、研讨、验证、修改而定稿的《汽车运输业车辆技术管理规定》, 由交通部1990 年第13 号部令发布实施。《汽车运输业车辆技术管理规定》对原汽车保修制度的指导原则进行了重大改革, 把“定期保养、计划修理”改为“定期检测、强制维护、视情修理”。汽车维护按照规定的维护周期和作业项目实行两级制强制维护, 并强调执行行业监督下车辆的定期检测、车辆技术等级评定和二级维护。由各级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根据汽车运输管理部门的管理制度对车辆进行登录和性能检测。
截至2006 年我国已建成的汽车检测站( 包括综合性能检测站、单项性能检测站) 近3 000 家。我国已经具备生产较高水平的全套汽车检测设备的能力。目前我国汽车的检测已经纳入到制度化的轨道, 新的国家标准GB/T 17993—2005《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能力的通用要求》的颁布, 加强了对检测站的能力要求。该标准对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的服务功能、管理要求、技术能力、场地和设施等提出新的要求, 借鉴国外对检测站的管理、人员资格、检测设备和汽车排放检测方法以及信息化建设等方面也作了相应的规定, 具有国际先进水平。标准的颁布实施对提高我国在用汽车检测技术水平和为社会服务的能力, 引导检测行业科学管理与技术进步、规范服务和健康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汽车检测标准化
发达国家的汽车检测已经纳入到标准化的轨道, 每一项检测的标准是用数字来显示。有了严格的量化标准, 就可以杜绝由于人的主观随意性而带来误差。国外不仅对汽车的检测结果有严格的标准限值要求, 而且对检测的设备也有限值要求。如检测设备的结构、检测性能和检测精度等都有严格的标准化要求。同时还对检测设备使用周期和技术更新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以此来确保对被检汽车的运行质量。随着我国汽车检测技术和设备的发展, 我国已经发布和实施了有关汽车检测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计量检测规程等100 多项, 其中国家制定的强制性标准GB 7258—2004《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就是我国车辆管理和机动车安全性能检测最基本的标准。GB/T 17993—2005《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能力的通用要求》, 以及2001 年颁布的GB 18565—2001《营运车辆综合性能要求和检测方法》, 可以说, 我国已经实现了从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的建立到汽车检测的具体项目的测定, 都达到了符合汽车产业现代化要求的汽车检测制度化、标准化的较高水准[2]。随着我国的汽车社会拥有量的快速增长, 必将成为汽车检测技术快速进入国际先进行列的强大动力。
(3)汽车检测管理网络化
目前我国大部分汽车检测站已实现了计算机管理系统检测, 汽车检测站采用了计算机测控, 不仅仅使一个站内部实现了网络化, 而且汽车检测也已实现真正的网络化( 局域网) , 从而做到信息资源共享、硬件资源共享和软件资源共享。在不久的将来, 在此基础上, 利用信息高速公路将全国的汽车检测站联成一个广域网, 使任何一个交通管理部门可以及时了解各地区车辆的状况。随着我国自主研发技术、资金步伐的加快, 大大缩短我国在汽车检测等方面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同时也必将为保障我国道路运输安全和汽车维修质量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题目解答
答案
参考文献
[1] 肖永清. 国内外汽车检测技术发展状况[J]. 中国机电工业, 2003(18).
[2] 顾国瑞. 汽车检测诊断技术的应用与发展[J]. 云南交通科技, 2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