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当你收到一条短信“朋友捡到一个准考证,有认识的通知一下:姓名:XXX,考点:一中,考场:013,座号:11,准考证号:204XXX311,联系电话159XXXX8941,扩散,扩散,别耽误孩子高考。帮助他人手留余香!”你认为选择以下哪种方式,最安全?() (1分)A. 迅速转发给亲朋好友B. 一眼看出是诈骗短信,直接删除C. 将号码加入手机号码黑名单D. 回电联系电话
当你收到一条短信“朋友捡到一个准考证,有认识的通知一下:姓名:XXX,考点:一中,考场:013,座号:11,准考证号:204XXX311,联系电话159XXXX8941,扩散,扩散,别耽误孩子高考。帮助他人手留余香!”你认为选择以下哪种方式,最安全?() (1分)
A. 迅速转发给亲朋好友
B. 一眼看出是诈骗短信,直接删除
C. 将号码加入手机号码黑名单
D. 回电联系电话
题目解答
答案
C. 将号码加入手机号码黑名单
解析
考查要点: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网络诈骗信息的识别与应对能力,以及在日常生活中保护个人信息的意识。
解题核心思路:
- 识别诈骗信息特征:如“扩散”“别耽误孩子高考”等催促性语言,以及来源不明的联系电话。
- 评估应对方式的安全性:需选择既能避免自身受骗,又能减少诈骗信息传播的最优解。
破题关键点:
- 不转发、不信谣是应对诈骗信息的基本原则。
- 主动屏蔽诈骗来源(如加入黑名单)是更主动的防范措施,既能保护自己,也能减少诈骗信息对其他人的影响。
选项分析:
- A. 迅速转发给亲朋好友
转发会扩大诈骗信息的传播范围,可能让更多人受骗,不可取。 - B. 一眼看出是诈骗短信,直接删除
直接删除能避免自身受骗,但未对诈骗来源采取进一步措施,不够彻底。 - C. 将号码加入手机号码黑名单
最优选择:通过运营商功能屏蔽该号码,既避免再次接收诈骗信息,又能协助封堵诈骗源头,保护更多人。 - D. 回电联系电话
回电可能暴露个人信息,或被诈骗分子进一步利用,存在风险。
关键结论:
直接删除是初步应对,但加入黑名单更安全,能从源头切断诈骗信息的传播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