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年来,汽车企业持续推进整车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自动化与电动化一起成为改变全球汽车产业格局的重要力量。但自动驾驶汽车的发展也面临多方面的制约和挑战,需要积极采取措施加以应对。 第一,技术成熟度的制约。自动驾驶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各种硬件、软件、计算能力等方面的技术进步及其整合效果。尽管自动驾驶的软硬件取得很大进展,但现有技术仍存在不足,对自动驾驶向高阶发展形成制约。例如,激光雷达穿透雨雾的能力有限,易受强光干扰;摄像头视觉感知的灵敏度在夜间和恶劣天气中会显著下降。近年来,不乏知名品牌自动驾驶车辆或头部自动驾驶公司的测试车型发生事故,不少是因为自动驾驶系统没有对障碍物准确识别造成的,暴露出自动驾驶技术不成熟的问题。 第二,软硬件成本的制约。自动驾驶功能虽然会将车辆驾驶员解放出来,给用户带来更好的用车体验,但是新功能的实现需要付出额外的成本,用户会在新增功能与额外成本之间进行权衡。如果实现自动驾驶的成本过高,只会有少数“领先用户”采用。销量不够大,企业利润不够多,企业就会缺乏资金进行技术创新投入,迟滞技术的迭代升级进程。自动驾驶高昂的软硬件成本成为其普及和功能升级的重要阻碍。一方面,虽然摄像头、激光雷达、V2V/V2I、处理器等软硬件单位成本有了显著下降,但无人驾驶功能仍然会显著增加车辆成本;另一方面,自动驾驶功能升级将会进一步增加车辆的硬件数量和代码量,L3级及以上对增加硬件冗余备份的要求更高,会进一步增加成本。 第三,基础设施的制约。自动驾驶的技术路线包括单车智能和车路协同两个方向。自动驾驶向更高水平发展甚至进入到完全无人驾驶阶段,不仅需要单车智能方面的硬件和软件进一步的技术发展和性能提升,还需要通信端、路端、云端等基础设施与车辆形成协同。目前,单车智能路线受到车端传感器安装位置、探测距离、视场角、时间同步等限制,在繁忙路口、恶劣天气、逆光等复杂环境下难以解决精准感知识别和高精度定位问题。总体上看,适应自动驾驶发展的信息基础设施在我国尚处于探索、试点的早期阶段,离大规模商用要求还存在不小差距。 第四,数据丰富度的制约。自动驾驶是数据驱动的技术,无论是摄像头方案还是激光雷达方案,都需要收集大量且场景丰富的数据,用于自动驾驶算法的训练和迭代升级。自动驾驶场景中的数据呈现出典型的长尾分布特征,即大多数场景会频繁出现,而边缘场景出现的概率很低。特别是在当前无人驾驶被限定在相对固定、有限的区域,更是限制了多元化场景数据特别是边缘数据的获取。虽然高阶辅助驾驶功能在相对简单的路况下能够较好地实现,但是面对城市道路等复杂的场景却难以做到完全让人放心,在一些长尾路况中可能会由于对环境的误判而发生事故。自动驾驶向更高等级发展特别是高等级自动驾驶从测试场地到有限区域再到全天候路况扩张,场景的复杂度不断提高,对数据的规模和质量也提出更高的要求。 第五,法律法规不足的制约。当自动驾驶进入到L3级之后,车载系统就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代驾驶员实施对车辆的控制,也正因如此,国际汽车工程学会2021年更新的标准将L0-L2级称为“驾驶员辅助系统”,L3-L5级称为“自动驾驶系统”。目前,对于L3及以上自动驾驶在权责认定、道德伦理等方面存在较大争议和法律缺失的情况。在系统操控车辆的情况下,当车辆发生事故造成损害时,对人类无法诉诸过错侵权,适用于自动驾驶汽车的注意义务标准也不同于人类驾驶者。(摘编自李晓华《自动驾驶的发展现状、挑战与应对》) 材料二: “脱手驾驶”“AI代驾”“高阶智驾”——一段时期以来,部分车企的营销话术正在将“智能驾驶”的技术边界变得模糊。一些天花乱坠的说辞,夺目华丽,让一些消费者误以为“算法是万能的”。技术的局限性和风险性有意无意地被淡化,“智能驾驶”的“本来面目”正在被扭曲。 当技术被赋予“完美”的光环,人们往往会忽略技术的本质仍然只是操作工具。目前,全球主流车企的智能驾驶系统能停留在L2-L3级辅助阶段,尽管“智能驾驶”可以降低事故发生率,但在一些复杂场景下,算法缺陷仍然难以避免。例如,采用纯视觉方案的车型在雨雪天气失效率达37%,依赖高精地图的车型在偏远路段“迷路”率超20%。 至少,在现阶段,“智能驾驶”还不能和自动驾驶画上等号,目前的“智能”依然是建立在特定条件下。方向盘后,仍需要清醒的人类驾驶者守住安全的底线和最后的防线。 但驾驶员的“放任”心态在“智能驾驶”用户中并不少见。一些消费者过于相信“智能驾驶”,开启辅助驾驶后玩手机甚至睡觉,将自身安全置于危险之中。车企“解放双手”的营销承诺和消费者的惰性一拍即合,形成了“危险的共振”。 每当智能驾驶引发事故,舆论几乎都会分为两派:一方指责车企技术缺陷,另一方则归咎于驾驶员操作失误。尖锐的对立,同样暴露出“智能驾驶”在责任认定、技术监管、法律适用层面的困境。如何建立“政策—商业—服务”三位一体的责任体系,需要更细致的技术标准和事故认定规则,更公开的技术设计和数据共享,以及用户对自身驾驶责任的明确认知。 “智能驾驶”的发展趋势是不可逆转的。据预测,到2030年,全球智能网联汽车市场规模将突破5万亿美元,中国将成为重要的创新中心。 在奔向创新的路上,无论是车企还是用户,都应保持对“智能驾驶”的冷静审视和思考,对“智能驾驶”有正确和清晰的认知。特别是企业,不仅要以敬畏之心对待技术,以坦诚负责之态面对用户,以“时时放心不下”聚焦安全冗余的设计和用户的每一个反馈,才能真正推动行业进步。(摘编自于天昊《“智能驾驶”,也请握紧方向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目前自动驾驶技术尚未完全或熟,激光雷达和摄像头在恶劣天气或复杂环境下感知能力有限,可能导致系统误判障碍物,引发安全事故。B.自动驾驶进入到完全无人驾驶阶段,不仅需要单车智能方面的硬件和软件进一步的技术发展和性能提升,还需要通信者、路端、云端等基础设施与车辆形成协同。C.部分车企过度宣传“智能驾驶”功能,使消费者对智能驾驶功能产生过度信任,容易带来安全隐患。D.智能驾驶事故的责任认定存在争议,部分舆论认为车企应承担全部责任,而另一部分则归咎于驾驶员操作失误,反映出监管体系的完善。(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自动驾驶技术的普及主要受限于高昂的软硬件成本,若能大幅降低成本,即可迅速实现大规模商用。B.采用纯视觉方案的车型在雨雪天气下的失效率远高于依赖高精地图方案的车型。C.两则材料都认为自动驾驶技术发展不仅需要技术进步,还需要完善法律法规,明确责任认定。D.材料一认为自动驾驶发展主要依靠硬件升级,材料二则强调软件算法的重要性,二者观点存在分歧。(3)下列选项最符合“智能驾驶”操作的一项是( ____ )A.某车主在开启智能驾驶系统后,将座椅调至半躺状态观看视频,但保持脚靠近刹车踏板。B.一位驾驶员在使用智能驾驶功能时,双手虚握方向盘,眼睛始终注视前方道路,随时准备接管车辆。C.某车企在新车交付时,为每位车主提供2小时的智能驾驶系统培训,并强调系统仅为辅助功能。D.消费者在选购车辆时,重点比较各品牌智能驾驶系统的最高时速和自动变道灵敏度等性能参数。(4)在奔向创新的路上,车企应如何从宣传、技术两方面推动行业进步?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5)结合两则材料,请简要分析当前自动驾驶发展需要重点处理好哪些矛盾关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年来,汽车企业持续推进整车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自动化与电动化一起成为改变全球汽车产业格局的重要力量。但自动驾驶汽车的发展也面临多方面的制约和挑战,需要积极采取措施加以应对。
第一,技术成熟度的制约。自动驾驶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各种硬件、软件、计算能力等方面的技术进步及其整合效果。尽管自动驾驶的软硬件取得很大进展,但现有技术仍存在不足,对自动驾驶向高阶发展形成制约。例如,激光雷达穿透雨雾的能力有限,易受强光干扰;摄像头视觉感知的灵敏度在夜间和恶劣天气中会显著下降。近年来,不乏知名品牌自动驾驶车辆或头部自动驾驶公司的测试车型发生事故,不少是因为自动驾驶系统没有对障碍物准确识别造成的,暴露出自动驾驶技术不成熟的问题。
第二,软硬件成本的制约。自动驾驶功能虽然会将车辆驾驶员解放出来,给用户带来更好的用车体验,但是新功能的实现需要付出额外的成本,用户会在新增功能与额外成本之间进行权衡。如果实现自动驾驶的成本过高,只会有少数“领先用户”采用。销量不够大,企业利润不够多,企业就会缺乏资金进行技术创新投入,迟滞技术的迭代升级进程。自动驾驶高昂的软硬件成本成为其普及和功能升级的重要阻碍。一方面,虽然摄像头、激光雷达、V2V/V2I、处理器等软硬件单位成本有了显著下降,但无人驾驶功能仍然会显著增加车辆成本;另一方面,自动驾驶功能升级将会进一步增加车辆的硬件数量和代码量,L3级及以上对增加硬件冗余备份的要求更高,会进一步增加成本。
第三,基础设施的制约。自动驾驶的技术路线包括单车智能和车路协同两个方向。自动驾驶向更高水平发展甚至进入到完全无人驾驶阶段,不仅需要单车智能方面的硬件和软件进一步的技术发展和性能提升,还需要通信端、路端、云端等基础设施与车辆形成协同。目前,单车智能路线受到车端传感器安装位置、探测距离、视场角、时间同步等限制,在繁忙路口、恶劣天气、逆光等复杂环境下难以解决精准感知识别和高精度定位问题。总体上看,适应自动驾驶发展的信息基础设施在我国尚处于探索、试点的早期阶段,离大规模商用要求还存在不小差距。
第四,数据丰富度的制约。自动驾驶是数据驱动的技术,无论是摄像头方案还是激光雷达方案,都需要收集大量且场景丰富的数据,用于自动驾驶算法的训练和迭代升级。自动驾驶场景中的数据呈现出典型的长尾分布特征,即大多数场景会频繁出现,而边缘场景出现的概率很低。特别是在当前无人驾驶被限定在相对固定、有限的区域,更是限制了多元化场景数据特别是边缘数据的获取。虽然高阶辅助驾驶功能在相对简单的路况下能够较好地实现,但是面对城市道路等复杂的场景却难以做到完全让人放心,在一些长尾路况中可能会由于对环境的误判而发生事故。自动驾驶向更高等级发展特别是高等级自动驾驶从测试场地到有限区域再到全天候路况扩张,场景的复杂度不断提高,对数据的规模和质量也提出更高的要求。
第五,法律法规不足的制约。当自动驾驶进入到L3级之后,车载系统就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代驾驶员实施对车辆的控制,也正因如此,国际汽车工程学会2021年更新的标准将L0-L2级称为“驾驶员辅助系统”,L3-L5级称为“自动驾驶系统”。目前,对于L3及以上自动驾驶在权责认定、道德伦理等方面存在较大争议和法律缺失的情况。在系统操控车辆的情况下,当车辆发生事故造成损害时,对人类无法诉诸过错侵权,适用于自动驾驶汽车的注意义务标准也不同于人类驾驶者。
(摘编自李晓华《自动驾驶的发展现状、挑战与应对》) 材料二:
“脱手驾驶”“AI代驾”“高阶智驾”——一段时期以来,部分车企的营销话术正在将“智能驾驶”的技术边界变得模糊。一些天花乱坠的说辞,夺目华丽,让一些消费者误以为“算法是万能的”。技术的局限性和风险性有意无意地被淡化,“智能驾驶”的“本来面目”正在被扭曲。
当技术被赋予“完美”的光环,人们往往会忽略技术的本质仍然只是操作工具。目前,全球主流车企的智能驾驶系统能停留在L2-L3级辅助阶段,尽管“智能驾驶”可以降低事故发生率,但在一些复杂场景下,算法缺陷仍然难以避免。例如,采用纯视觉方案的车型在雨雪天气失效率达37%,依赖高精地图的车型在偏远路段“迷路”率超20%。
至少,在现阶段,“智能驾驶”还不能和自动驾驶画上等号,目前的“智能”依然是建立在特定条件下。方向盘后,仍需要清醒的人类驾驶者守住安全的底线和最后的防线。
但驾驶员的“放任”心态在“智能驾驶”用户中并不少见。一些消费者过于相信“智能驾驶”,开启辅助驾驶后玩手机甚至睡觉,将自身安全置于危险之中。车企“解放双手”的营销承诺和消费者的惰性一拍即合,形成了“危险的共振”。
每当智能驾驶引发事故,舆论几乎都会分为两派:一方指责车企技术缺陷,另一方则归咎于驾驶员操作失误。尖锐的对立,同样暴露出“智能驾驶”在责任认定、技术监管、法律适用层面的困境。如何建立“政策—商业—服务”三位一体的责任体系,需要更细致的技术标准和事故认定规则,更公开的技术设计和数据共享,以及用户对自身驾驶责任的明确认知。
“智能驾驶”的发展趋势是不可逆转的。据预测,到2030年,全球智能网联汽车市场规模将突破5万亿美元,中国将成为重要的创新中心。
在奔向创新的路上,无论是车企还是用户,都应保持对“智能驾驶”的冷静审视和思考,对“智能驾驶”有正确和清晰的认知。特别是企业,不仅要以敬畏之心对待技术,以坦诚负责之态面对用户,以“时时放心不下”聚焦安全冗余的设计和用户的每一个反馈,才能真正推动行业进步。
(摘编自于天昊《“智能驾驶”,也请握紧方向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 )
A.目前自动驾驶技术尚未完全或熟,激光雷达和摄像头在恶劣天气或复杂环境下感知能力有限,可能导致系统误判障碍物,引发安全事故。
B.自动驾驶进入到完全无人驾驶阶段,不仅需要单车智能方面的硬件和软件进一步的技术发展和性能提升,还需要通信者、路端、云端等基础设施与车辆形成协同。
C.部分车企过度宣传“智能驾驶”功能,使消费者对智能驾驶功能产生过度信任,容易带来安全隐患。
D.智能驾驶事故的责任认定存在争议,部分舆论认为车企应承担全部责任,而另一部分则归咎于驾驶员操作失误,反映出监管体系的完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____ )
A.自动驾驶技术的普及主要受限于高昂的软硬件成本,若能大幅降低成本,即可迅速实现大规模商用。
B.采用纯视觉方案的车型在雨雪天气下的失效率远高于依赖高精地图方案的车型。
C.两则材料都认为自动驾驶技术发展不仅需要技术进步,还需要完善法律法规,明确责任认定。
D.材料一认为自动驾驶发展主要依靠硬件升级,材料二则强调软件算法的重要性,二者观点存在分歧。
(3)下列选项最符合“智能驾驶”操作的一项是( ____ )
A.某车主在开启智能驾驶系统后,将座椅调至半躺状态观看视频,但保持脚靠近刹车踏板。
B.一位驾驶员在使用智能驾驶功能时,双手虚握方向盘,眼睛始终注视前方道路,随时准备接管车辆。
C.某车企在新车交付时,为每位车主提供2小时的智能驾驶系统培训,并强调系统仅为辅助功能。
D.消费者在选购车辆时,重点比较各品牌智能驾驶系统的最高时速和自动变道灵敏度等性能参数。
(4)在奔向创新的路上,车企应如何从宣传、技术两方面推动行业进步?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
(5)结合两则材料,请简要分析当前自动驾驶发展需要重点处理好哪些矛盾关系。
材料一:
近年来,汽车企业持续推进整车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自动化与电动化一起成为改变全球汽车产业格局的重要力量。但自动驾驶汽车的发展也面临多方面的制约和挑战,需要积极采取措施加以应对。
第一,技术成熟度的制约。自动驾驶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各种硬件、软件、计算能力等方面的技术进步及其整合效果。尽管自动驾驶的软硬件取得很大进展,但现有技术仍存在不足,对自动驾驶向高阶发展形成制约。例如,激光雷达穿透雨雾的能力有限,易受强光干扰;摄像头视觉感知的灵敏度在夜间和恶劣天气中会显著下降。近年来,不乏知名品牌自动驾驶车辆或头部自动驾驶公司的测试车型发生事故,不少是因为自动驾驶系统没有对障碍物准确识别造成的,暴露出自动驾驶技术不成熟的问题。
第二,软硬件成本的制约。自动驾驶功能虽然会将车辆驾驶员解放出来,给用户带来更好的用车体验,但是新功能的实现需要付出额外的成本,用户会在新增功能与额外成本之间进行权衡。如果实现自动驾驶的成本过高,只会有少数“领先用户”采用。销量不够大,企业利润不够多,企业就会缺乏资金进行技术创新投入,迟滞技术的迭代升级进程。自动驾驶高昂的软硬件成本成为其普及和功能升级的重要阻碍。一方面,虽然摄像头、激光雷达、V2V/V2I、处理器等软硬件单位成本有了显著下降,但无人驾驶功能仍然会显著增加车辆成本;另一方面,自动驾驶功能升级将会进一步增加车辆的硬件数量和代码量,L3级及以上对增加硬件冗余备份的要求更高,会进一步增加成本。
第三,基础设施的制约。自动驾驶的技术路线包括单车智能和车路协同两个方向。自动驾驶向更高水平发展甚至进入到完全无人驾驶阶段,不仅需要单车智能方面的硬件和软件进一步的技术发展和性能提升,还需要通信端、路端、云端等基础设施与车辆形成协同。目前,单车智能路线受到车端传感器安装位置、探测距离、视场角、时间同步等限制,在繁忙路口、恶劣天气、逆光等复杂环境下难以解决精准感知识别和高精度定位问题。总体上看,适应自动驾驶发展的信息基础设施在我国尚处于探索、试点的早期阶段,离大规模商用要求还存在不小差距。
第四,数据丰富度的制约。自动驾驶是数据驱动的技术,无论是摄像头方案还是激光雷达方案,都需要收集大量且场景丰富的数据,用于自动驾驶算法的训练和迭代升级。自动驾驶场景中的数据呈现出典型的长尾分布特征,即大多数场景会频繁出现,而边缘场景出现的概率很低。特别是在当前无人驾驶被限定在相对固定、有限的区域,更是限制了多元化场景数据特别是边缘数据的获取。虽然高阶辅助驾驶功能在相对简单的路况下能够较好地实现,但是面对城市道路等复杂的场景却难以做到完全让人放心,在一些长尾路况中可能会由于对环境的误判而发生事故。自动驾驶向更高等级发展特别是高等级自动驾驶从测试场地到有限区域再到全天候路况扩张,场景的复杂度不断提高,对数据的规模和质量也提出更高的要求。
第五,法律法规不足的制约。当自动驾驶进入到L3级之后,车载系统就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代驾驶员实施对车辆的控制,也正因如此,国际汽车工程学会2021年更新的标准将L0-L2级称为“驾驶员辅助系统”,L3-L5级称为“自动驾驶系统”。目前,对于L3及以上自动驾驶在权责认定、道德伦理等方面存在较大争议和法律缺失的情况。在系统操控车辆的情况下,当车辆发生事故造成损害时,对人类无法诉诸过错侵权,适用于自动驾驶汽车的注意义务标准也不同于人类驾驶者。
(摘编自李晓华《自动驾驶的发展现状、挑战与应对》) 材料二:
“脱手驾驶”“AI代驾”“高阶智驾”——一段时期以来,部分车企的营销话术正在将“智能驾驶”的技术边界变得模糊。一些天花乱坠的说辞,夺目华丽,让一些消费者误以为“算法是万能的”。技术的局限性和风险性有意无意地被淡化,“智能驾驶”的“本来面目”正在被扭曲。
当技术被赋予“完美”的光环,人们往往会忽略技术的本质仍然只是操作工具。目前,全球主流车企的智能驾驶系统能停留在L2-L3级辅助阶段,尽管“智能驾驶”可以降低事故发生率,但在一些复杂场景下,算法缺陷仍然难以避免。例如,采用纯视觉方案的车型在雨雪天气失效率达37%,依赖高精地图的车型在偏远路段“迷路”率超20%。
至少,在现阶段,“智能驾驶”还不能和自动驾驶画上等号,目前的“智能”依然是建立在特定条件下。方向盘后,仍需要清醒的人类驾驶者守住安全的底线和最后的防线。
但驾驶员的“放任”心态在“智能驾驶”用户中并不少见。一些消费者过于相信“智能驾驶”,开启辅助驾驶后玩手机甚至睡觉,将自身安全置于危险之中。车企“解放双手”的营销承诺和消费者的惰性一拍即合,形成了“危险的共振”。
每当智能驾驶引发事故,舆论几乎都会分为两派:一方指责车企技术缺陷,另一方则归咎于驾驶员操作失误。尖锐的对立,同样暴露出“智能驾驶”在责任认定、技术监管、法律适用层面的困境。如何建立“政策—商业—服务”三位一体的责任体系,需要更细致的技术标准和事故认定规则,更公开的技术设计和数据共享,以及用户对自身驾驶责任的明确认知。
“智能驾驶”的发展趋势是不可逆转的。据预测,到2030年,全球智能网联汽车市场规模将突破5万亿美元,中国将成为重要的创新中心。
在奔向创新的路上,无论是车企还是用户,都应保持对“智能驾驶”的冷静审视和思考,对“智能驾驶”有正确和清晰的认知。特别是企业,不仅要以敬畏之心对待技术,以坦诚负责之态面对用户,以“时时放心不下”聚焦安全冗余的设计和用户的每一个反馈,才能真正推动行业进步。
(摘编自于天昊《“智能驾驶”,也请握紧方向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 )
A.目前自动驾驶技术尚未完全或熟,激光雷达和摄像头在恶劣天气或复杂环境下感知能力有限,可能导致系统误判障碍物,引发安全事故。
B.自动驾驶进入到完全无人驾驶阶段,不仅需要单车智能方面的硬件和软件进一步的技术发展和性能提升,还需要通信者、路端、云端等基础设施与车辆形成协同。
C.部分车企过度宣传“智能驾驶”功能,使消费者对智能驾驶功能产生过度信任,容易带来安全隐患。
D.智能驾驶事故的责任认定存在争议,部分舆论认为车企应承担全部责任,而另一部分则归咎于驾驶员操作失误,反映出监管体系的完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____ )
A.自动驾驶技术的普及主要受限于高昂的软硬件成本,若能大幅降低成本,即可迅速实现大规模商用。
B.采用纯视觉方案的车型在雨雪天气下的失效率远高于依赖高精地图方案的车型。
C.两则材料都认为自动驾驶技术发展不仅需要技术进步,还需要完善法律法规,明确责任认定。
D.材料一认为自动驾驶发展主要依靠硬件升级,材料二则强调软件算法的重要性,二者观点存在分歧。
(3)下列选项最符合“智能驾驶”操作的一项是( ____ )
A.某车主在开启智能驾驶系统后,将座椅调至半躺状态观看视频,但保持脚靠近刹车踏板。
B.一位驾驶员在使用智能驾驶功能时,双手虚握方向盘,眼睛始终注视前方道路,随时准备接管车辆。
C.某车企在新车交付时,为每位车主提供2小时的智能驾驶系统培训,并强调系统仅为辅助功能。
D.消费者在选购车辆时,重点比较各品牌智能驾驶系统的最高时速和自动变道灵敏度等性能参数。
(4)在奔向创新的路上,车企应如何从宣传、技术两方面推动行业进步?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
(5)结合两则材料,请简要分析当前自动驾驶发展需要重点处理好哪些矛盾关系。
题目解答
答案
(1)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D.“反映出监管体系的完善”错误。材料提到目前责任认定存在争议,但并未表明监管体系已完善,原文为“暴露出‘智能驾驶’在责任认定、技术监管、法律适用层面的困境”,并且指出需要“更细致的技术标准和事故认定规则”,说明当前体系仍有不足。
故选D。
(2)C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自动驾驶技术的普及主要受限于高昂的软硬件成本,若能大幅降低成本,即可……”错,材料一提及成本是重要制约因素,但还涉及技术成熟度、基础设施、数据、法律等多方面问题,仅降低成本无法确保迅速普及。
B.“远高于依赖高精地图方案的车型”错,材料二指出“采用纯视觉方案的车型在雨雪天气失效率达37%”,但未与其他方案直接比较。
D.“材料一认为自动驾驶发展主要依靠硬件升级,材料二则强调软件算法的重要性,二者观点存在分歧”错误。材料一未“主要依靠硬件升级”,而是强调技术整合(含软硬件)、基础设施等;材料二也未“强调软件算法”,而是指出技术局限性和责任划分问题,两者无观点分歧。
故选C。
(3)B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原文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
“智能驾驶”强调驾驶员必须保持清醒并随时准备接管车辆。
A.“半躺状态观看视频”属于危险驾驶行为。
B.驾驶员“双手虚握方向盘,眼睛始终注视前方道路”的行为完全符合“智能驾驶”要求,体现了对智能驾驶系统局限性的正确认知。
C.虽是正确做法,但描述的是车企行为而非驾驶行为。
D.反映的是消费者对性能的片面追求。
故选B。
(4)①宣传客观真实:避免过度营销导致消费者对技术能力产生误解。②提升安全技术:需以敬畏之心对待技术,重视安全冗余设计,及时回应用户反馈。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宣传客观真实:材料二第一段“‘脱手驾驶’‘AI代驾’‘高阶智驾’——一段时期以来,部分车企的营销话术正在将‘智能驾驶’的技术边界变得模糊”可知,要避免使用“脱手驾驶”“AI代驾”等模糊技术边界的营销话术,需明确告知用户智能驾驶的辅助性质及技术局限性(如纯视觉方案雨雪天气失效率37%等风险),防止消费者产生“算法万能”的误解。
②提升安全技术:以敬畏之心对待技术,聚焦安全冗余设计,如材料一第三段“自动驾驶功能升级将会进一步增加车辆的硬件数量和代码量,L3级及以上对增加硬件冗余备份的要求更高”,增加硬件冗余备份应对复杂场景,材料二最后一段“以‘时时放心不下’聚焦安全冗余的设计和用户的每一个反馈,才能真正推动行业进步”,及时收集并回应用户反馈,通过技术迭代降低算法缺陷,如材料二第二段“采用纯视觉方案的车型在雨雪天气失效率达37%,依赖高精地图的车型在偏远路段‘迷路‘率超20%”,优化高精地图解决偏远路段迷路问题。
(5)①车企营销诉求与技术成熟度之间的矛盾。材料二中部分车企为推销车辆,使用的话术模糊了“智能驾驶”的技术边界,使得部分消费者认为“算法是万能的”,但实际情况是,现有技术仍存在不足。②车辆成本与安全配置之间的矛盾。材料一中“软硬件成本的制约”提到,L3级及以上的“自动驾驶”对增加冗余备份的要求更高,会增加车辆成本。③“智驾”事故责任划分与监管制度之间的矛盾。当前“智驾”事故责任划分不明晰,易引发舆论争议,需完善当前监管制度及相关法律法规。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车企营销与技术现实的矛盾:根据材料二“部分车企的营销话术正在将‘智能驾驶’的技术边界变得模糊”“让一些消费者误以为‘算法是万能的’”,可见车企为推销产品过度宣传,而材料一指出“激光雷达穿透雨雾的能力有限,易受强光干扰;摄像头视觉感知的灵敏度在夜间和恶劣天气中会显著下降”,现有技术尚未成熟,导致消费者过度依赖,引发安全隐患。
②成本控制与安全升级的矛盾:依据材料一“自动驾驶功能升级将会进一步增加车辆的硬件数量和代码量,L3级及以上对增加硬件冗余备份的要求更高,会进一步增加成本”,可知功能升级推高成本,而“如果实现自动驾驶的成本过高,只会有少数‘领先用户’采用……迟滞技术的迭代升级进程”,成本过高限制普及,形成“高成本—低销量—技术停滞”的恶性循环。
③责任认定需求与法规滞后的矛盾:由材料一“对于L3及以上自动驾驶在权责认定、道德伦理等方面存在较大争议和法律缺失的情况”及材料二“舆论几乎都会分为两派:一方指责车企技术缺陷,另一方则归咎于驾驶员操作失误”,可见L3级以上自动驾驶事故责任难以界定,而现有法律缺乏明确标准,暴露出“责任认定、技术监管、法律适用层面的困境”。
D.“反映出监管体系的完善”错误。材料提到目前责任认定存在争议,但并未表明监管体系已完善,原文为“暴露出‘智能驾驶’在责任认定、技术监管、法律适用层面的困境”,并且指出需要“更细致的技术标准和事故认定规则”,说明当前体系仍有不足。
故选D。
(2)C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自动驾驶技术的普及主要受限于高昂的软硬件成本,若能大幅降低成本,即可……”错,材料一提及成本是重要制约因素,但还涉及技术成熟度、基础设施、数据、法律等多方面问题,仅降低成本无法确保迅速普及。
B.“远高于依赖高精地图方案的车型”错,材料二指出“采用纯视觉方案的车型在雨雪天气失效率达37%”,但未与其他方案直接比较。
D.“材料一认为自动驾驶发展主要依靠硬件升级,材料二则强调软件算法的重要性,二者观点存在分歧”错误。材料一未“主要依靠硬件升级”,而是强调技术整合(含软硬件)、基础设施等;材料二也未“强调软件算法”,而是指出技术局限性和责任划分问题,两者无观点分歧。
故选C。
(3)B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原文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
“智能驾驶”强调驾驶员必须保持清醒并随时准备接管车辆。
A.“半躺状态观看视频”属于危险驾驶行为。
B.驾驶员“双手虚握方向盘,眼睛始终注视前方道路”的行为完全符合“智能驾驶”要求,体现了对智能驾驶系统局限性的正确认知。
C.虽是正确做法,但描述的是车企行为而非驾驶行为。
D.反映的是消费者对性能的片面追求。
故选B。
(4)①宣传客观真实:避免过度营销导致消费者对技术能力产生误解。②提升安全技术:需以敬畏之心对待技术,重视安全冗余设计,及时回应用户反馈。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宣传客观真实:材料二第一段“‘脱手驾驶’‘AI代驾’‘高阶智驾’——一段时期以来,部分车企的营销话术正在将‘智能驾驶’的技术边界变得模糊”可知,要避免使用“脱手驾驶”“AI代驾”等模糊技术边界的营销话术,需明确告知用户智能驾驶的辅助性质及技术局限性(如纯视觉方案雨雪天气失效率37%等风险),防止消费者产生“算法万能”的误解。
②提升安全技术:以敬畏之心对待技术,聚焦安全冗余设计,如材料一第三段“自动驾驶功能升级将会进一步增加车辆的硬件数量和代码量,L3级及以上对增加硬件冗余备份的要求更高”,增加硬件冗余备份应对复杂场景,材料二最后一段“以‘时时放心不下’聚焦安全冗余的设计和用户的每一个反馈,才能真正推动行业进步”,及时收集并回应用户反馈,通过技术迭代降低算法缺陷,如材料二第二段“采用纯视觉方案的车型在雨雪天气失效率达37%,依赖高精地图的车型在偏远路段‘迷路‘率超20%”,优化高精地图解决偏远路段迷路问题。
(5)①车企营销诉求与技术成熟度之间的矛盾。材料二中部分车企为推销车辆,使用的话术模糊了“智能驾驶”的技术边界,使得部分消费者认为“算法是万能的”,但实际情况是,现有技术仍存在不足。②车辆成本与安全配置之间的矛盾。材料一中“软硬件成本的制约”提到,L3级及以上的“自动驾驶”对增加冗余备份的要求更高,会增加车辆成本。③“智驾”事故责任划分与监管制度之间的矛盾。当前“智驾”事故责任划分不明晰,易引发舆论争议,需完善当前监管制度及相关法律法规。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车企营销与技术现实的矛盾:根据材料二“部分车企的营销话术正在将‘智能驾驶’的技术边界变得模糊”“让一些消费者误以为‘算法是万能的’”,可见车企为推销产品过度宣传,而材料一指出“激光雷达穿透雨雾的能力有限,易受强光干扰;摄像头视觉感知的灵敏度在夜间和恶劣天气中会显著下降”,现有技术尚未成熟,导致消费者过度依赖,引发安全隐患。
②成本控制与安全升级的矛盾:依据材料一“自动驾驶功能升级将会进一步增加车辆的硬件数量和代码量,L3级及以上对增加硬件冗余备份的要求更高,会进一步增加成本”,可知功能升级推高成本,而“如果实现自动驾驶的成本过高,只会有少数‘领先用户’采用……迟滞技术的迭代升级进程”,成本过高限制普及,形成“高成本—低销量—技术停滞”的恶性循环。
③责任认定需求与法规滞后的矛盾:由材料一“对于L3及以上自动驾驶在权责认定、道德伦理等方面存在较大争议和法律缺失的情况”及材料二“舆论几乎都会分为两派:一方指责车企技术缺陷,另一方则归咎于驾驶员操作失误”,可见L3级以上自动驾驶事故责任难以界定,而现有法律缺乏明确标准,暴露出“责任认定、技术监管、法律适用层面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