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历时14载,转战18省,建立了与清王朝对峙的政权。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它制定了《天朝田亩制度》,提出了《资政新篇》,反映了太平天国某些领导人试图通过向外国学习来寻求出路的一种努力。具有了不同于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在反封建的同时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4分)洋务运动通过创办近代机器工业,建立新是还陆军,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等活动,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中国近代化开启了道路。客观上对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也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新的知识,打开了人们的眼界。有利于社会风气的改变。(4分)戊戌维新运动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救亡图存通过变法,发展资本主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不仅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突破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的局限,主张改革君主专制制度。在政治、经济等领域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维新派大力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宣传自由平等、社会进化观念,批判封建君权和封建纲常伦理,有利于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有利于人们的思想解放。京师大学堂的创设,更成为中国近代国立高等教育的发端。维新派在改革社会风习方面也提出了许多新的主张。其移风易俗、开启社会新风的效用不可低估。(6分)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它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给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封建势力以沉重的打击,为中国人民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王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并在中国形成了“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民主主义观念。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觉醒,打开了思想进步的闸门。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以振兴实业为目标,设立实业部,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以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随后的几年成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代”。革命政府还提倡社会新风,扫除旧俗不仅改变了社会风气,也有助于人们的精神解放。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成为20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历史性巨变。(6分)材料题材料题1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自从一八四0年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洪秀全、康有为、严复和孙中山,代表了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那时,求进步的中国人,只要是西方的新道理,什么书也看。向日本、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派遣留学生之多,达到了惊人的程度。国内废科举,兴学校,好像雨后春笋,努力学习西方。我自己在青年时期,学的也是这些东西。这些是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文化,即所谓新学,包括那时的社会学说和自然科学,和中国封建主义的文化即所谓旧学是对立的。学了这些新学的人们,在很长的时期内产生了一种信心,认为这些很可以救中国,除了旧学派,新学派自己表示怀疑的很少。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那时的外国只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是进步的,它们成功地建设了资产阶级的现代国家。日本人向西方学习有成效,中国人也想向日本人学。在那时的中国人看来,俄国是落后的,很少人想学俄国。这就是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至二十世纪初期中国人学习外国的情形。——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6月30日)材料二:在救亡图存运动中,一些先进的中国人曾经把目光转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在中国发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911年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终结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但是,辛亥革命后试图模仿西方民主制度模式建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包括议会制、多党制等。并没有实现中国人民要求独立、民主的迫切愿望,很快就在中外各种反动势力的冲击下归于失败。时人悲愤地感叹道:“无量头颅无量血,可怜购得假共和。”中国人民仍然处于被压迫、被奴役、被剥削的悲惨境地。中国的出路在哪里?中国人民在黑暗中思考着、摸索着、奋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2005年l0月19日)请回答:(1)试比较康有为、孙中山“向西方寻找真理”的路径和选择有何不同。(2)“日本人向西方学习有成效,中国人也想向日本人学”反映的是哪一派政治人物的主张?他们的主张是怎样实践的?结局如何?(3)为什么辛亥革命“没有实现中国人民要求独立、民主的迫切愿望”?
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历时14载,转战18省,建立了与清王朝对峙的政权。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它制定了《天朝田亩制度》,提出了《资政新篇》,反映了太平天国某些领导人试图通过向外国学习来寻求出路的一种努力。具有了不同于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在反封建的同时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4分)
洋务运动通过创办近代机器工业,建立新是还陆军,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等活动,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中国近代化开启了道路。客观上对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也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新的知识,打开了人们的眼界。有利于社会风气的改变。(4分)
戊戌维新运动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救亡图存通过变法,发展资本主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不仅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突破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的局限,主张改革君主专制制度。在政治、经济等领域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
维新派大力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宣传自由平等、社会进化观念,批判封建君权和封建纲常伦理,有利于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有利于人们的思想解放。京师大学堂的创设,更成为中国近代国立高等教育的发端。维新派在改革社会风习方面也提出了许多新的主张。其移风易俗、开启社会新风的效用不可低估。(6分)
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它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给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封建势力以沉重的打击,为中国人民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王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并在中国形成了“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民主主义观念。
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觉醒,打开了思想进步的闸门。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以振兴实业为目标,设立实业部,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以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随后的几年成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代”。革命政府还提倡社会新风,扫除旧俗不仅改变了社会风气,也有助于人们的精神解放。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成为20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历史性巨变。(6分)
材料题
材料题1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从一八四0年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洪秀全、康有为、严复和孙中山,代表了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那时,求进步的中国人,只要是西方的新道理,什么书也看。向日本、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派遣留学生之多,达到了惊人的程度。国内废科举,兴学校,好像雨后春笋,努力学习西方。我自己在青年时期,学的也是这些东西。这些是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文化,即所谓新学,包括那时的社会学说和自然科学,和中国封建主义的文化即所谓旧学是对立的。学了这些新学的人们,在很长的时期内产生了一种信心,认为这些很可以救中国,除了旧学派,新学派自己表示怀疑的很少。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那时的外国只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是进步的,它们成功地建设了资产阶级的现代国家。日本人向西方学习有成效,中国人也想向日本人学。在那时的中国人看来,俄国是落后的,很少人想学俄国。这就是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至二十世纪初期中国人学习外国的情形。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6月30日)
材料二:在救亡图存运动中,一些先进的中国人曾经把目光转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在中国发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911年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终结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但是,辛亥革命后试图模仿西方民主制度模式建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包括议会制、多党制等。并没有实现中国人民要求独立、民主的迫切愿望,很快就在中外各种反动势力的冲击下归于失败。时人悲愤地感叹道:“无量头颅无量血,可怜购得假共和。”中国人民仍然处于被压迫、被奴役、被剥削的悲惨境地。中国的出路在哪里?中国人民在黑暗中思考着、摸索着、奋斗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2005年l0月19日)
请回答:
(1)试比较康有为、孙中山“向西方寻找真理”的路径和选择有何不同。
(2)“日本人向西方学习有成效,中国人也想向日本人学”反映的是哪一派政治人物的主张?他们的主张是怎样实践的?结局如何?
(3)为什么辛亥革命“没有实现中国人民要求独立、民主的迫切愿望”?
题目解答
答案
参考答案
(1)康有为“向西方寻找真理”主要是主张向日本学习,采用君主立宪的政治制度,发展资本主义,走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孙中山“向西方寻找真理”主要是主张学习英美的政治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国家,走自下而上的革命道路。
(2)反映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政治主张。资产阶级维新派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采取了下列行动:向皇帝上书、著书立说、介绍外国变法的经验教训、办学会、设学堂、办报纸等。维新派以各种方式宣传变法主张,制造维新舆论,培养变法骨干,组织革新力量,而重点则放在争取光绪皇帝及其周围的帝党官员的支持上,希望通过他们,自上而下地实行变法主张。最终在皇帝的支持下发动了百日维新,但最后以失败而告终。
(3)辛亥革命“没有实现中国人民要求独立、民主的迫切愿望”有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原因:主观原因是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客观原因是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其中,主观方面的原因是最主要的。
材料题2
材料l: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
——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94年6月)
材料2:“革命为唯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1903年12月13日)
材料3: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俄国虽迟我六年革命,而已成功;我虽早六年革命,而仍失败。
——孙中山:《中国之观状反国民党改组问题》(1924年1月)
材料4:我已嘱咐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俾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缚。为达到此目的起见,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
——孙中山:《致苏俄遗书》(1925年3月)
(1)据材料1分析孙中山上书李鸿章的目的是什么?日本“维新之政”、“大有可观”的成就主要有哪些? (3分)
(2)材料2与材料l相比,就改造中国的方法与目的而言,1903年孙中山的思想有了哪两个显著的变化?
(3)据材料3说明造成辛亥革命后13年中国政治、社会黑暗腐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俄国革命和当时的中国革命有什么本质区别?
(4)为了材料4中的这场“民族革命”,孙中山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中,在思想、政治和方针政策上有何重大发展,促成孙中山这些重大发展的客观原因是什么? (3分)
(5)综合下述材料,对孙中山先生一直追求真理的历程作一简要的评价。
参考答案:
(1)上书李鸿章的目的:希望通过李鸿章,促进清政府变法维新,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或达到国家富强的目的)。日本“维新之政”“大有可观”的成就有: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挽救了民族危机。
(2)孙中山思想的两个显著变化是:
方法:以前采用温和的改革(或用“改良”的办法),以后主张革命;
目的:以前没有建立新的政治制度的主张,以后主张建立共和国。
(3)主要原因:封建军阀统治,帝国主义压榨。
本质区别:前者是无产阶级革命;后者是资产阶级革命。
(4)重大发展:提出了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
客观原因:依靠军阀屡遭失败(或国民党涣散无力);苏联的帮助(或十月革命的影响);中共的支持和影响。
(5)对孙中山的评价: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人物,一生坚持民主革命(或民主革命的先驱);顺应时代潮流,不断进步;最终走上与共产党合作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