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1页面与页表[1]页面(用户程序划分[2])页内地址是相对于0编址[3]内存空间按页的大小划分为大小相等的区域,称为块或内存块(物理页面,页框)在为进程分配内存时,以块为单位将进程中的若干个页分别装入到多个可以不相邻 接的物理块[4]屮。由于进程的最后一页经常不满一块而形成了不可利用的碎片称Z为“页 内碎片[5]”逻辑上相邻的页,物理上不一定相邻地址结构用户程序的划分是由系统自动完成的,对用户是透明的。一般,一页的大小为2的整数次幕,因此,地址的高位部分为页号,低位部分为页内地址— n 丄 厂页号 页内地址31 页号P 12 11页内位移量W。编号0-1048575 相对地址0-4095页表将页号和页内地址转换成内存地址,必须要有一个数据结构,用来登 记页号和块的对应关系和有关信息。这样的数据结构称为页表。页表的作用就是实现从页号到物理块号的地址映射。页表内容页表包含以下几个表项:页号:登记程序地址空间的页号。块号:登记相应的页所对应的内存块号其它:登记与存储信息保护有关的信息。地址变换机构地址变换机构的任务是实现从逻辑地址到物理地址的转换。即把程序地址转换成内存地 址,这个转换过程是在程序执行过程中完成的,是动态地址映射。在现代计算机系统中,由系统提供的地址映射硬件机构来完成地址映射工作。计算时要注意:若给出的地址字为16进制,则将其转换为二进制,然后,根据页长及程序地址字的长 度,分别取出程序地址字的高几位和低几位就得到页号及页内地址。如页长为2K,程序 地址字为16位,则高5位为页号,低11位为页内地址。(如09C4)若给出的地址字为10进制,则用公式:程序地址字/页长商为页号,余数为页内地址。如程序地址为8457,页长为4KB,则8457/4096可得:商为2,余数为256。快表和联想存储器在前述的页地址变换过程中有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每一次对内存的访问都要访问页 表,页表是放在内存中的,也就是说每一次访问内存的指令至少要访问两次内存,运行 速度要下降一半。第一次访问内存中的页表,从中找到指定页的物理块号,再将块号与页内偏移量W拼接, 形成物理地址第二次访问内存时,才是从第一次所得地址中获得所需数据(获向此地址中写入数据) 解决这个问题的一种方法是把页表放在一组快速存储器中(Cache),从而加快访问内存 的速度。我们把这种快速存储器组成的页表称为快表,把存放在内存屮的页表称为慢表。快表又叫联想存储器(associative memory)或 TLB (Translation 1 ookaside buffers) 用以存放当前访问的那些页表项□ □ □31 页号P 12 11页内位移量W。两级页表和多级页表当页表项很多时,仅采用一级页表需要大片连续空间,可将页表也分页,并对页表所占 的空间进行索引形成外层页表。由此构成二级页表。更进一步可形成多级页表。页式存储管理方案小结优点:解决了碎片问题便于管理可以使程序和数据存放在不连续的主存空间缺点:不易实现共享不便于动态连接页表都有可能占用较大的存储空间。要求有相应的硬件支持,从而增加了系统成本,也增加了系统开销(2)分段管理方式引入段式管理方式主要是为了满足用户和程序员的需要方便用户:用户希望逻辑分段信息共享、信息保护、动态增长、动态连接分段系统基本原理分段用户程序划分按程序自身的逻辑关系划分为若干个程序段,每个程序段都有一个段名,且有一个 段号。段号从0开始,每一段段内也从0开始编址,段内地址是连续的。段的长度由相 应的逻辑信息组的长度决定,因而各段长度不等。逻辑地址:由段号和段内地址组成内存划分内存空间被动态的划分为若干个长度不相同的区域,称为物理段,每个物理段由起 始地址和长度确定内存分配以段为单位分配内存,每一个段在内存中占据连续空间(内存随机分割,需要多少 分配多少),但各段Z间可以不连续存放段表段映射表。每个程序有一个段表程序的每个段在表中占有一个表项,其中记录了该段在内存中的起始地址和段的长 度。可放在内存中,也可放在寄存器中。段表是用于实现从逻辑段到物理内存区的映射。段号 段首址 段长度0 58K 20K1 100K 110Ko 260K 140K3、地址变换机构段地址映射过程为:系统中设置了段表寄存器,用于存放段表始址和段表长度TL。取出段号S和段内位移Wo若S>TL,段号太大一越界。根据段表始址找到段表,查找段号为S的表目,得到该段在内存的起始地址。检查段内地址d是否起过该段的段长SL。若超过越界。把段首地址与段内位移相加,形成内存物理地址。8K82928692主存同页地址变换一样,在段地址变换过程屮,也有两次访问内存的问题。为了加快访问内存的速度也 可采用快速存储器组成快表。段式存储管理方案小结优点:便于动态申请内存管理和使用统一化便于共享便于动态链接缺点:产生外部碎片(3)段页式存储管理方式产生背景:结合页式段式优点,克服二者的缺点基本原理地址变换过程基本原理用户程序划分31 页号P 12 11页内位移量W。按段式划分(对用户来讲,按段的逻辑关系进行划分;对系统讲,按页划分每一段)
1页面与页表[1]
页面(用户程序划分[2])
页内地址是相对于0编址[3]
内存空间
按页的大小划分为大小相等的区域,称为块或内存块(物理页面,页框)
在为进程分配内存时,以块为单位将进程中的若干个页分别装入到多个可以不相邻 接的物理块[4]屮。由于进程的最后一页经常不满一块而形成了不可利用的碎片称Z为“页 内碎片[5]”
逻辑上相邻的页,物理上不一定相邻
地址结构
用户程序的划分是由系统自动完成的,对用户是透明的。一般,一页的大小为2的整数
次幕,因此,地址的高位部分为页号,低位部分为页内地址
— n 丄 厂
页号 页内地址

编号0-1048575 相对地址0-4095
页表
将页号和页内地址转换成内存地址,必须要有一个数据结构,用来登 记页号和块的对应关系和有关信息。
这样的数据结构称为页表。
页表的作用就是实现从页号到物理块号的地址映射。
页表内容
页表包含以下几个表项:
页号:登记程序地址空间的页号。
块号:登记相应的页所对应的内存块号
其它:登记与存储信息保护有关的信息。
地址变换机构
地址变换机构的任务是实现从逻辑地址到物理地址的转换。即把程序地址转换成内存地 址,这个转换过程是在程序执行过程中完成的,是动态地址映射。
在现代计算机系统中,由系统提供的地址映射硬件机构来完成地址映射工作。
计算时要注意:
若给出的地址字为16进制,则将其转换为二进制,然后,根据页长及程序地址字的长 度,分别取出程序地址字的高几位和低几位就得到页号及页内地址。如页长为2K,程序 地址字为16位,则高5位为页号,低11位为页内地址。(如09C4)
若给出的地址字为10进制,则用公式:
程序地址字/页长
商为页号,余数为页内地址。
如程序地址为8457,页长为4KB,则8457/4096可得:商为2,余数为256。
快表和联想存储器
在前述的页地址变换过程中有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每一次对内存的访问都要访问页 表,页表是放在内存中的,也就是说每一次访问内存的指令至少要访问两次内存,运行 速度要下降一半。
第一次访问内存中的页表,从中找到指定页的物理块号,再将块号与页内偏移量W拼接, 形成物理地址
第二次访问内存时,才是从第一次所得地址中获得所需数据(获向此地址中写入数据) 解决这个问题的一种方法是把页表放在一组快速存储器中(Cache),从而加快访问内存 的速度。我们把这种快速存储器组成的页表称为快表,把存放在内存屮的页表称为慢表。
快表又叫联想存储器(associative memory)或 TLB (Translation 1 ookaside buffers) 用以存放当前访问的那些页表项
□ □ □

两级页表和多级页表
当页表项很多时,仅采用一级页表需要大片连续空间,可将页表也分页,并对页表所占 的空间进行索引形成外层页表。由此构成二级页表。
更进一步可形成多级页表。
页式存储管理方案小结
优点:解决了碎片问题
便于管理
可以使程序和数据存放在不连续的主存空间
缺点:不易实现共享
不便于动态连接
页表都有可能占用较大的存储空间。
要求有相应的硬件支持,从而增加了系统成本,也增加了系统开销
(2)分段管理方式
引入段式管理方式主要是为了满足用户和程序员的需要
方便用户:用户希望逻辑分段
信息共享、信息保护、动态增长、动态连接
分段系统基本原理
分段
用户程序划分
按程序自身的逻辑关系划分为若干个程序段,每个程序段都有一个段名,且有一个 段号。段号从0开始,每一段段内也从0开始编址,段内地址是连续的。段的长度由相 应的逻辑信息组的长度决定,因而各段长度不等。
逻辑地址:由段号和段内地址组成
内存划分
内存空间被动态的划分为若干个长度不相同的区域,称为物理段,每个物理段由起 始地址和长度确定
内存分配
以段为单位分配内存,每一个段在内存中占据连续空间(内存随机分割,需要多少 分配多少),但各段Z间可以不连续存放
段表
段映射表。每个程序有一个段表
程序的每个段在表中占有一个表项,其中记录了该段在内存中的起始地址和段的长 度。可放在内存中,也可放在寄存器中。
段表是用于实现从逻辑段到物理内存区的映射。
段号 段首址 段长度
0 58K 20K
1 100K 110K
o 260K 140K
3、地址变换机构
段地址映射过程为:
系统中设置了段表寄存器,用于存放段表始址和段表长度TL。
取出段号S和段内位移Wo
若S>TL,段号太大一越界。
根据段表始址找到段表,查找段号为S的表目,得到该段在内存的起始地址。
检查段内地址d是否起过该段的段长SL。若超过越界。
把段首地址与段内位移相加,形成内存物理地址。
8K
8292
8692
主存
同页地址变换一样,在段地址变换过程屮,也有两次访问内存的问题。为了加快访问内存的速度也 可采用快速存储器组成快表。
段式存储管理方案小结
优点:
便于动态申请内存
管理和使用统一化
便于共享
便于动态链接
缺点:产生外部碎片
(3)段页式存储管理方式
产生背景:
结合页式段式优点,克服二者的缺点
基本原理
地址变换过程
基本原理
用户程序划分
按段式划分(对用户来讲,按段的逻辑关系进行划分;对系统讲,按页划分每一段)题目解答
答案
[答案]D
一般计算机系统中,存储层次分为寄存器[6],主存,辅存三级。下列不属于 主存一级的是()
A.高速缓存[7]B.主存C.磁盘缓存D.磁盘
[答案]D
2、磁盘缓存实际上占用了 ()空间。(云南大学2008)
A. 高速缓存 B.主存 C.磁盘D.可移动存储介质
[答案]C
3把逻辑地址[8]转变为内存的物理地址的过程称做()。(武汉科技学院2008)
A. 编译B.连接C.运行D.重定位
[答案]D
4、 在目标程序[9]装主内存时,一次性完成地址修改的方式是()。
A.静态重定位[10] B.动态重定位[11] C.静态链接 D.动态链接
[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