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 CSMA / CD 协议如何解决各站点征用总线的问题
简述 CSMA / CD 协议如何解决各站点征用总线的问题
题目解答
答案
1. 载波[1]监听 (Carrier Sense)
当一个站点想要发送数据时,它首先会监听总线,检查是否有其他站点正在传输数据。这个步骤称为“载波监听”。如果检测到总线上没有其他信号,表示总线是空闲的,该站点可以开始发送数据。
2. 多路访问 (Multiple Access)
由于网络中的多个站点都可以访问同一总线,这种访问方式称为“多路访问”。每个站点都可以平等地尝试在总线上发送数据。然而,在实际情况下,多个站点可能会同时发现总线空闲,并同时开始发送数据,这就会引发冲突(也称为“碰撞”)。
3. 碰撞检测[2] (Collision Detection)
在发送数据时,站点会继续监听总线,以检测是否有其他站点也在同时发送数据。如果检测到碰撞,即总线上出现了干扰信号,那么站点立即停止发送,并发出一个特殊的“碰撞信号”,通知其他站点发生了冲突。
4. 退避机制 (Backoff Algorithm)
当发生碰撞后,每个站点都会停止发送,并随机等待一段时间,再次尝试发送数据。这段等待时间是由一个称为“二进制[3]指数退避算法”的机制来决定的。站点等待的时间会随着碰撞次数的增加而增加,防止多个站点在发生碰撞后立即重新发送数据,导致新的碰撞。
解析
CSMA/CD协议(载波侦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是解决以太网中多个站点共享总线时的通信冲突问题的核心机制。其核心思路是通过载波侦听避免盲目发送、冲突检测及时发现冲突,并通过退避机制降低再次冲突的概率,从而有序管理总线使用权。本题需重点理解各步骤如何协同工作,确保总线高效利用。
1. 载波侦听(Carrier Sense)
- 作用:站点在发送数据前先“侦听”总线是否空闲。
- 过程:若总线空闲,站点开始发送;若总线忙,站点等待直至空闲。
- 关键点:通过主动侦听减少初始冲突的可能性。
2. 多路访问(Multiple Access)
- 作用:允许多个站点共享同一总线。
- 机制:所有站点平等竞争总线使用权,但可能因同时发送导致冲突。
- 关键点:冲突是不可避免的,需后续机制处理。
3. 冲突检测(Collision Detection)
- 作用:站点在发送过程中持续监听总线。
- 过程:若检测到其他站点同时发送(信号叠加),立即停止传输并发送“冲突信号”通知全网。
- 关键点:快速终止冲突,减少带宽浪费。
4. 退避机制(Backoff Algorithm)
- 作用:冲突后随机延迟再重传,降低再次冲突概率。
- 机制:采用二进制指数退避,冲突次数越多,等待时间越长。
- 关键点:动态调整等待时间,逐步缓解总线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