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有一正方形位错线,其柏式矢量如图所示,试指出图中各段线的 性能,并指出任性位错额外串排原子面所在的位置。D b A B C AD、BC 段为刃型位错; DC、AB 段为螺型位错 AD 段额外半原子面垂直直面向里 BC 段额外半原子面垂直直面向外 第二章 3.为什么金属结晶时一定要有过冷度[1],影响过冷度的因素是什么,固 态金属融化时是否会出现过热[2],为什么?答:由热力学可知,在某种条件下,结晶能否发生,取决于固相的自 由度是否低于液相的自由度,即 ?G =GS-GL<0;只有当温度低于理 论结晶温度 Tm 时,固态金属的自由能才低于液态金属的自由能, 液态 金属才能自发地转变为固态金属,因此金属结晶时一定要有过 冷度。 影响过冷度的因素: 影响过冷度的因素:1)金属的本性, 金属不同,过冷度大小不同;2)金属的纯度,金属的纯度越高, 过 冷度越大;3)冷却速度,冷却速度越大,过冷度越大。 固态金属熔 化时会出现过热度[3]。原因:由热力学可知,在某种条件下,熔化能否 发生,取决于液相自 固态金属熔化时会出现过热度。原因: 由度是 否低于固相的自由度,即 ?G = GL-GS<0;只有当温度高于理论结晶 温度 Tm 时,液态金属的自 由能才低于固态金属的自由能,固态金 属才能自发转变为液态金属,因此金属熔化时一定要有过热度。4.试比较均匀形核和非均匀形核的异同点。相同点:均匀形核与非均匀形核具有相同的临界晶核半径,非均 匀形核的临界形核功也等于三分之一 . 不同点:非均匀形核要克服的位垒比均匀形核的小得多,在相变 的形核过程通常都是非均匀形核优先进行。 核心总是倾向于以使其总 的表面能和应变能最小的方式形成, 因而析出物的形状是总应变能和 总表面能综合影响的结果。5.说明晶体成长形状与温度梯度的关系(1)在正的温度梯度下生长的界面形态: 光滑界面结晶的晶体,若无其它因素干扰,大多可以成长为以密 排晶面为表面的晶体,具有规则的几何外形。粗糙界面结构的晶体,在正的温度梯度下成长时,其界面为平行于熔点等温面的平直界面, 与散热方向垂直,从而使之具有平面状的长大形态,可将这种长大方 式叫做平面长大方式。 (2) 在负的温度梯度下生长的界面形态粗糙界面的晶体在负的 、 温度梯度下生长成树枝晶体。主干叫一次晶轴或一次晶枝。其它的叫 二次晶或三次晶。对于光滑界面的物质在负的温度梯度下长大时,如 果杰克逊因子α 不太大时可能生长为树枝晶, 如果杰克逊因子α 很大 时,即使在负的温度梯度下,仍有可能形成规则形状的晶体。6.简述三晶区形成的原因及每个晶区的性能特点形成原因:1)表层细晶区:低温模壁强烈地吸热和散热,使靠 近模壁的薄层液体产生极大地过冷[4], 形成原因 形成原 模壁又可作 为非均匀形核的基底,在此一薄层液体中立即产生大量的晶核,并同 时向各个方向生长。 晶核数目多,晶核很快彼此相遇,不能继续生 长,在靠近模壁处形成薄层很细的等轴晶粒区。 2) 柱状晶区: 模壁温度升高导致温度梯度变得平缓; 过冷度小, 不能生成新晶核,但利于细晶区靠近液 相的某些小晶粒长大;远离 界面的液态金属过热,不能形核;垂直于模壁方向散热最快,晶体择 优生 长。 3)中心等轴晶区:柱状晶长到一定程度后,铸锭中部开始形核 长大---中部液体温度大致是均匀的, 每个晶粒的成长在各方向上接近 一致,形成等轴晶。 性能特点:1)表层细晶区:组织致密,力学性能好;2)柱状晶区:组织较致密,存在弱面,力学性 能有方向性; 3)中心等轴晶区:各晶粒枝杈搭接牢固,无弱面,力学性能无 方向性。7.为了得到发达的柱状晶区应采用什么措施,为了得到发达的等轴晶 区应采取什么措施?其基本原理如何?答:为了得到发达的柱状晶区应采取的措施:1)控制铸型的冷 却能力,采用导热性好与热容量大的铸型 为了得到发达的柱状晶区 应采取的措施: 材料,增大铸型的厚度,降低铸型的温度。2)提高 浇注温度或浇注速度。3)提高熔化温度。基本原理:1) 铸型冷却能力越大,越有利于柱状晶的生长。2)提高浇注温度或浇 注速度, 使温度梯 度增大, 有利于柱状晶的生长。 熔化温度越高, 3) 液态金属的过热度越大,非金属夹杂物溶解得越多, 非均匀形核数 目越少,减少了柱状晶前沿液体中的形核的可能,有利于柱状晶的生 长。 为了得到发达的等轴晶区应采取的措施: 为了得到发达的等轴 晶区应采取的措施:1)控制铸型的冷却能力,采用导热性差与热容 量小的铸型材 等轴晶区应采取的措施 料,增大铸型的厚度,提高铸 型的温度。2)降低浇注温度或浇注速度。3)降低熔化温度。 基本原理: 基本原理:1)铸型冷却能力越小,越有利于中心等 轴晶的生长。2)降低浇注温度或浇注速度,使温 度梯度减小,有利 于等轴晶的生长。3)熔化温度越低,液态金属的过热度越小,非金 属夹杂物溶解得 越少,非均匀形核数目越多,增加了柱状晶前沿液 体中的形核的可能,有利于等轴晶的生长。 第三章 1.在正温度梯度下,为什么纯金属凝固时不能呈树枝状生长,而固溶 体合金却能呈树枝状成长?纯金属凝固时,要获得树枝状晶体,必需在负的温度梯度下;在 正的温度梯度下,只能以平面状长大。而固溶体实际凝固时,往往会 产生成分过冷,当成分过冷区足够大时,固溶体就会以树枝状长大。2.何谓合金平衡相图,相图能给出任一条件下的合金显微组织吗?合金平衡相图是研究合金的工具,是研究合金中成分、温度、组 织和性能之间关系的理论基础,也是制定各种热加工工艺的依据。 其中二元合金相图表示二元合金相图表示在平衡状态下, 合金的组成 相或组织状态与温度、成分、压力之间关系的简明图解。平衡状态: 合金的成分、质量份数不再随时间而变化的一种状态。 合金的极缓 慢冷却可近似认为是平衡状态。 三元合金相图是指独立组分数为 3 的体系, 该体系最多可能有四 个自由度,即温度、压力和两个浓度项,用三维空间的立体模型已不 足以表示这种相图。若维持压力不变,则自由度最多等于 3,其相图 可用立体模型表示。若压力、温度同时固定,则自由度最多为 2,可 用平面图来表示。通常在平面图上用等边三角形(有时也有用直角坐 标表示的)来表示各组分的浓度。 不能,相图只能给出合金在平衡条件下存在的合金显微组织 4.何谓成分过冷?成分过冷对固溶体结晶时晶体长大方式和铸锭组 织有何影响?在固溶体合金凝固时,在正的温度梯度下,由于固液界面前 沿液相中的成分有所差别,导致固液界面前沿的熔体的温度低于 实际液相线温度,从而产生的过冷称为成分过冷。 这种过冷完全是由于界面前沿液相中的成分差别所引起的。 温度 梯度增大,成分过冷减小。 成分过冷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是固~液界面前沿溶质的富集而引起成分再分配; 第二是固~液界面前 方液相的实际温度分布,或温度分布梯度必须达到一定的值。 对合金而言,其凝固过程同时伴随着溶质再分配,液体的成分始 终处于变化当中, 液体中的溶质成分的重新分配改变了相应的固液平 衡温度,这种关系有合金的平衡相图所规定。利用“成分过冷”判断 合金微观的生长过程。第四章 1.分析ω c=0.2%,wc=0.6%,wc=1.2%的铁碳合金从液态平衡冷却 到室温的转变过程。 ω c=0.2%: L---L+δ ---δ →γ (1495 度)---γ +L---γ ----α +γ ----γ →α (727 度)---α +Fe3C; (γ =A,α =F;下同) ω c=0.6%: L---γ +L---γ ----α +γ ----γ →α (727 度)---α +Fe3C; ω c=1.2%: L---γ +L---γ ----Fe3C+γ ----γ →α (727 度)---α +Fe3C; 室温下相组成物的相对含量: ω c=0.2%,渗碳体相对含量=(0.2-0.02)/6.67 %,余量铁素体 ω c=0.6%,渗碳体相对含量=(0.6-0.02)/6.67 %,余量铁素体 ω c=1.2% 渗碳体相对含量=(1.2-0.02)/6.67 %,余量铁素体 室温下组织组成物的相对含量: ω c=0.2%,珠光体相对含量=(0.2-0.02)/0.77%,余量铁素体 ω c=0.6%,珠光体相对含量=(0.6-0.02)/0.77 %,余量铁素体 ω c=1.2%,渗碳体相对含量=(1.2-0.77)/6.67 %,余量珠光体 2.分析ω c=3.5%、ω c=4.7%的铁碳合金从液态到室温的平衡结晶过 程, 画出冷却曲线和组织转变示意图, 并计算室温下的组织组成物和 相组成物。 解:下图表示ω c=3.5%%的铁碳合金从液态到室温的平衡结晶过程: 下图表示ω c=4.7%的铁碳合金从液态到室温的平衡结晶过程: 3.计算铁碳合金中二次渗碳体和三次渗碳体最大可能含量。答:铁碳合金中二次渗碳体即 Fe3CⅡ的最大可能含量产生在 2.11%C 的铁碳合金中,因此 (Fe3CⅡ)max=(2.11-0.77)/(6.69-0.77)x100%=22.64% 三次渗碳体即 Fe3CⅢ的可能最大含量在 0.0218%C 的铁碳合金中, 因此 (Fe3CⅢ)max(0.0218-0.006)/(6.69-0.006)x100%=0.24%4.分别计算莱氏体中共晶渗碳体、二次渗碳体、共析渗碳体的含量。 解:在莱氏体中, Fe3C 共晶%=(4.3-2.11)/(6.69-2.11)*100%=47.8% Fe3CⅡ%=[(6.69-4.3)/(6.69-2.11)]*[(2.11-0.77)/ (6.69-0.77)]*100%=11.8% Fe3C 共析%=[(6.69-4.3)/(6.69-2.11)-11.8%]*[(0.77-0.0218)/ (6.69-0.0218)]*100%=4.53%5.为了区分两种弄混的钢,工人分别将 A、B 两块碳素钢试样加热至 850 ℃保温后缓冷, 金相组织分别为: A 试样的先共析铁[5]素体面积 为 41.6%, 珠光体面积为 58.4%;B 试样的二次渗碳体面积为 7.3%, 珠光体面积为 92.7%; 设铁素体和渗碳体的密度相同,铁素体的含碳 量为零, 求 A、B 两种碳素钢的含碳量。
有一正方形位错线,其柏式矢量如图所示,试指出图中各段线的 性能,并指出任性位错额外串排原子面所在的位置。D b A B C AD、BC 段为刃型位错; DC、AB 段为螺型位错 AD 段额外半原子面垂直直面向里 BC 段额外半原子面垂直直面向外 第二章 3.为什么金属结晶时一定要有过冷度[1],影响过冷度的因素是什么,固 态金属融化时是否会出现过热[2],为什么?答:由热力学可知,在某种条件下,结晶能否发生,取决于固相的自 由度是否低于液相的自由度,即 ?G =GS-GL<0;只有当温度低于理 论结晶温度 Tm 时,固态金属的自由能才低于液态金属的自由能, 液态 金属才能自发地转变为固态金属,因此金属结晶时一定要有过 冷度。 影响过冷度的因素: 影响过冷度的因素:1)金属的本性, 金属不同,过冷度大小不同;2)金属的纯度,金属的纯度越高, 过 冷度越大;3)冷却速度,冷却速度越大,过冷度越大。 固态金属熔 化时会出现过热度[3]。原因:由热力学可知,在某种条件下,熔化能否 发生,取决于液相自 固态金属熔化时会出现过热度。原因: 由度是 否低于固相的自由度,即 ?G = GL-GS<0;只有当温度高于理论结晶 温度 Tm 时,液态金属的自 由能才低于固态金属的自由能,固态金 属才能自发转变为液态金属,因此金属熔化时一定要有过热度。4.试比较均匀形核和非均匀形核的异同点。相同点:均匀形核与非均匀形核具有相同的临界晶核半径,非均 匀形核的临界形核功也等于三分之一 . 不同点:非均匀形核要克服的位垒比均匀形核的小得多,在相变 的形核过程通常都是非均匀形核优先进行。 核心总是倾向于以使其总 的表面能和应变能最小的方式形成, 因而析出物的形状是总应变能和 总表面能综合影响的结果。5.说明晶体成长形状与温度梯度的关系(1)在正的温度梯度下生长的界面形态: 光滑界面结晶的晶体,若无其它因素干扰,大多可以成长为以密 排晶面为表面的晶体,具有规则的几何外形。粗糙界面结构的晶体,在正的温度梯度下成长时,其界面为平行于熔点等温面的平直界面, 与散热方向垂直,从而使之具有平面状的长大形态,可将这种长大方 式叫做平面长大方式。 (2) 在负的温度梯度下生长的界面形态粗糙界面的晶体在负的 、 温度梯度下生长成树枝晶体。主干叫一次晶轴或一次晶枝。其它的叫 二次晶或三次晶。对于光滑界面的物质在负的温度梯度下长大时,如 果杰克逊因子α 不太大时可能生长为树枝晶, 如果杰克逊因子α 很大 时,即使在负的温度梯度下,仍有可能形成规则形状的晶体。6.简述三晶区形成的原因及每个晶区的性能特点形成原因:1)表层细晶区:低温模壁强烈地吸热和散热,使靠 近模壁的薄层液体产生极大地过冷[4], 形成原因 形成原 模壁又可作 为非均匀形核的基底,在此一薄层液体中立即产生大量的晶核,并同 时向各个方向生长。 晶核数目多,晶核很快彼此相遇,不能继续生 长,在靠近模壁处形成薄层很细的等轴晶粒区。 2) 柱状晶区: 模壁温度升高导致温度梯度变得平缓; 过冷度小, 不能生成新晶核,但利于细晶区靠近液 相的某些小晶粒长大;远离 界面的液态金属过热,不能形核;垂直于模壁方向散热最快,晶体择 优生 长。 3)中心等轴晶区:柱状晶长到一定程度后,铸锭中部开始形核 长大---中部液体温度大致是均匀的, 每个晶粒的成长在各方向上接近 一致,形成等轴晶。 性能特点:1)表层细晶区:组织致密,力学性能好;2)柱状晶区:组织较致密,存在弱面,力学性 能有方向性; 3)中心等轴晶区:各晶粒枝杈搭接牢固,无弱面,力学性能无 方向性。7.为了得到发达的柱状晶区应采用什么措施,为了得到发达的等轴晶 区应采取什么措施?其基本原理如何?答:为了得到发达的柱状晶区应采取的措施:1)控制铸型的冷 却能力,采用导热性好与热容量大的铸型 为了得到发达的柱状晶区 应采取的措施: 材料,增大铸型的厚度,降低铸型的温度。2)提高 浇注温度或浇注速度。3)提高熔化温度。基本原理:1) 铸型冷却能力越大,越有利于柱状晶的生长。2)提高浇注温度或浇 注速度, 使温度梯 度增大, 有利于柱状晶的生长。 熔化温度越高, 3) 液态金属的过热度越大,非金属夹杂物溶解得越多, 非均匀形核数 目越少,减少了柱状晶前沿液体中的形核的可能,有利于柱状晶的生 长。 为了得到发达的等轴晶区应采取的措施: 为了得到发达的等轴 晶区应采取的措施:1)控制铸型的冷却能力,采用导热性差与热容 量小的铸型材 等轴晶区应采取的措施 料,增大铸型的厚度,提高铸 型的温度。2)降低浇注温度或浇注速度。3)降低熔化温度。 基本原理: 基本原理:1)铸型冷却能力越小,越有利于中心等 轴晶的生长。2)降低浇注温度或浇注速度,使温 度梯度减小,有利 于等轴晶的生长。3)熔化温度越低,液态金属的过热度越小,非金 属夹杂物溶解得 越少,非均匀形核数目越多,增加了柱状晶前沿液 体中的形核的可能,有利于等轴晶的生长。 第三章 1.在正温度梯度下,为什么纯金属凝固时不能呈树枝状生长,而固溶 体合金却能呈树枝状成长?纯金属凝固时,要获得树枝状晶体,必需在负的温度梯度下;在 正的温度梯度下,只能以平面状长大。而固溶体实际凝固时,往往会 产生成分过冷,当成分过冷区足够大时,固溶体就会以树枝状长大。2.何谓合金平衡相图,相图能给出任一条件下的合金显微组织吗?合金平衡相图是研究合金的工具,是研究合金中成分、温度、组 织和性能之间关系的理论基础,也是制定各种热加工工艺的依据。 其中二元合金相图表示二元合金相图表示在平衡状态下, 合金的组成 相或组织状态与温度、成分、压力之间关系的简明图解。平衡状态: 合金的成分、质量份数不再随时间而变化的一种状态。 合金的极缓 慢冷却可近似认为是平衡状态。 三元合金相图是指独立组分数为 3 的体系, 该体系最多可能有四 个自由度,即温度、压力和两个浓度项,用三维空间的立体模型已不 足以表示这种相图。若维持压力不变,则自由度最多等于 3,其相图 可用立体模型表示。若压力、温度同时固定,则自由度最多为 2,可 用平面图来表示。通常在平面图上用等边三角形(有时也有用直角坐 标表示的)来表示各组分的浓度。 不能,相图只能给出合金在平衡条件下存在的合金显微组织 4.何谓成分过冷?成分过冷对固溶体结晶时晶体长大方式和铸锭组 织有何影响?在固溶体合金凝固时,在正的温度梯度下,由于固液界面前 沿液相中的成分有所差别,导致固液界面前沿的熔体的温度低于 实际液相线温度,从而产生的过冷称为成分过冷。 这种过冷完全是由于界面前沿液相中的成分差别所引起的。 温度 梯度增大,成分过冷减小。 成分过冷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是固~液界面前沿溶质的富集而引起成分再分配; 第二是固~液界面前 方液相的实际温度分布,或温度分布梯度必须达到一定的值。 对合金而言,其凝固过程同时伴随着溶质再分配,液体的成分始 终处于变化当中, 液体中的溶质成分的重新分配改变了相应的固液平 衡温度,这种关系有合金的平衡相图所规定。利用“成分过冷”判断 合金微观的生长过程。第四章 1.分析ω c=0.2%,wc=0.6%,wc=1.2%的铁碳合金从液态平衡冷却 到室温的转变过程。 ω c=0.2%: L---L+δ ---δ →γ (1495 度)---γ +L---γ ----α +γ ----γ →α (727 度)---α +Fe3C; (γ =A,α =F;下同) ω c=0.6%: L---γ +L---γ ----α +γ ----γ →α (727 度)---α +Fe3C; ω c=1.2%: L---γ +L---γ ----Fe3C+γ ----γ →α (727 度)---α +Fe3C; 室温下相组成物的相对含量: ω c=0.2%,渗碳体相对含量=(0.2-0.02)/6.67 %,余量铁素体 ω c=0.6%,渗碳体相对含量=(0.6-0.02)/6.67 %,余量铁素体 ω c=1.2% 渗碳体相对含量=(1.2-0.02)/6.67 %,余量铁素体 室温下组织组成物的相对含量: ω c=0.2%,珠光体相对含量=(0.2-0.02)/0.77%,余量铁素体 ω c=0.6%,珠光体相对含量=(0.6-0.02)/0.77 %,余量铁素体 ω c=1.2%,渗碳体相对含量=(1.2-0.77)/6.67 %,余量珠光体 2.分析ω c=3.5%、ω c=4.7%的铁碳合金从液态到室温的平衡结晶过 程, 画出冷却曲线和组织转变示意图, 并计算室温下的组织组成物和 相组成物。 解:下图表示ω c=3.5%%的铁碳合金从液态到室温的平衡结晶过程: 下图表示ω c=4.7%的铁碳合金从液态到室温的平衡结晶过程: 3.计算铁碳合金中二次渗碳体和三次渗碳体最大可能含量。答:铁碳合金中二次渗碳体即 Fe3CⅡ的最大可能含量产生在 2.11%C 的铁碳合金中,因此 (Fe3CⅡ)max=(2.11-0.77)/(6.69-0.77)x100%=22.64% 三次渗碳体即 Fe3CⅢ的可能最大含量在 0.0218%C 的铁碳合金中, 因此 (Fe3CⅢ)max(0.0218-0.006)/(6.69-0.006)x100%=0.24%4.分别计算莱氏体中共晶渗碳体、二次渗碳体、共析渗碳体的含量。 解:在莱氏体中, Fe3C 共晶%=(4.3-2.11)/(6.69-2.11)*100%=47.8% Fe3CⅡ%=[(6.69-4.3)/(6.69-2.11)]*[(2.11-0.77)/ (6.69-0.77)]*100%=11.8% Fe3C 共析%=[(6.69-4.3)/(6.69-2.11)-11.8%]*[(0.77-0.0218)/ (6.69-0.0218)]*100%=4.53%5.为了区分两种弄混的钢,工人分别将 A、B 两块碳素钢试样加热至 850 ℃保温后缓冷, 金相组织分别为: A 试样的先共析铁[5]素体面积 为 41.6%, 珠光体面积为 58.4%;B 试样的二次渗碳体面积为 7.3%, 珠光体面积为 92.7%; 设铁素体和渗碳体的密度相同,铁素体的含碳 量为零, 求 A、B 两种碳素钢的含碳量。
题目解答
答案
解:这两个试样处理后都是得到的平衡态组织,首先判断 A 试 样为亚共析钢,根据相图杠杆原理列出方程如下: (0.77-X)/(0.77-0.0218)=41.6% 成分范围。 这样得到 X=45.0%,大概是 45 钢的 同理 B 试样为过共析钢(6.69-X)/(6.69-0.77)=92.7%;X=1.2%,大 概是 T12 钢的范围,当然相应地还可以利用杠杆的另外一端来求了。6.利用 Fe-FeC3 相图说明铁碳合金的成分、组织和性能的关系。从相组成物的情况来看, 铁碳合金在室温下的平衡组织均由铁素 体和渗碳体组成,当碳质量分数为零时,合金全部由铁素体所组成, 随着碳质量分数的增加,铁素体的量呈直线下降,到 wc 为 6.69%时降 为零,相反渗碳体则由零增至 100%。 碳质量分数的变化不仅引起铁素体和渗碳体相对量的变化, 而且 两相相互组合的形态即合金的组织也将发生变化, 这是由于成分的变 化引起不同性质的结晶过程,从而使相发生变化的结果,由图 3-35 可见,随碳质量分数的增加,铁碳合金的组织变化顺序为: F→F+Fe3CⅢ→F+P→P→P+ Fe3CⅡ→P+ Fe3CⅡ+Le→Le→Le+ Fe3CⅠwc<0.0218%时的合金组织全部为铁素体,wc=0.77%时全部为珠光体,wc=4.3%时全部为莱氏体,wc=6.69%时全部为渗碳体,在上述碳质 量分数之间则为组织组成物的混合物;而且,同一种组成相,由于生 成条件不同,虽然相的本质未变,但其形态会有很大的差异。如渗碳 体,当 wc<0.0218% 时,三次渗碳体从铁素体中析出,沿晶界呈小片 状分布;经共析反应生成的共析渗碳体与铁素体呈交替层片状分布; 从奥氏体中析出的二次渗体则以网状分布于奥氏体的晶界; 共晶渗碳 体与奥氏体相关形成,在莱氏体中为连续的基体,比较粗大,有时呈鱼骨状;从液相中直接析出的一次渗碳体呈规则的长条状。可见,成 分的变化,不仅引起相的相对量的变化,而且引起组织的变化,从而 对铁碳合金的性能产生很大的影响。 1)切削加工性能 钢中碳质量分数对切削加工性能有一定的影响。 低碳钢的平衡结 晶组织中铁素体较多,塑性、韧性很好,切削加工时产生的切削热较 大,容易黏刀,而且切屑不易折断,影响表面粗糙度,因此,切削加 工性能不好;高碳钢中渗碳体较多,硬度较高,严重磨损刀具,切削 性能也不好;中碳钢中铁素体与渗碳体的比例适当,硬度与塑性也比 较适中,切削加工性能较好。一般说来,钢的硬度在 170~250HBW 时 切削加工性能较好。 2)压力加工性能 金属压力加工性能的好坏主要与金属的锻造性有关。 金属的锻造 性是指金属在压力加工时能改变形状而不产生裂纹的性能。 钢的锻造 性主要与碳质量分数及组织有关,低碳钢的锻造性较好,随着碳质量分数的增加,锻造性逐渐变差。由于奥氏体具有良好的塑性,易于塑性变形,钢加热到高温获得单相奥氏体组织时可具有 良好的锻造性。 白口铸铁无论在低温或高温,其组织都是以硬而脆的渗碳体为基体, 锻造性很差,不允许进行压力加工。 3)铸造性能 随着碳质量分数的增加,钢的结晶温度间隔增大,先结晶形成的 树枝晶阻碍未结晶液体的流动, 流动性变差。 铸铁的流动性要好于钢, 随碳质量分数的增加,亚共晶白口铁的结晶温度间隔缩小,流动性随 之提高;过共晶白口铁的流动性则随之降低;共晶白口铁的结晶温度 最低,又是在恒温下结晶,流动性最好。碳质量分数对钢的收缩性也 有影响,一般说来,当浇注温度一定时,随着碳质量分数的增加,钢 液温度与液相线温度差增加, 液态收缩增大; 同时, 碳质量分数增加, 钢的凝固温度范围变宽,凝固收缩增大,出现缩孔等铸造缺陷的倾向 增大。此外,钢在结晶时的成分偏析也随碳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增大。7.Fe-FeC3 相图有哪些应用,又有哪些局限性答:铁—渗碳体相图的应用: 1)在钢铁选材方法的应用; 2)在铸造工艺方法的应用; 3)在热锻、热轧、热锻工艺方法的应用 ; 4)在热处理工艺方法的应用。 渗碳体相图的局限性 : 1)只反映平衡相,而非组织;2)只反映铁 二元合金中相的平衡; 3)不能用来分析非平衡条件下的问题 第五章 1.试在 A、B、C 成分三角形中,标出注下列合金的位置: 1)ω C=10%,ω C=10%,其余为 A; 2)ω C=20%,ω C=15%,其余为 A; 3)ω C=30%,ω C=15%,其余为 A; 4)ω C=20%,ω C=30%,其余为 A; 5)ω C=40%,A 和 B 组元的质量比为 1:4; 6)ω A=30%,A 和 B 组元的质量比为 2:3; 解: 设合金含 B 组元为 WB, C 组元为 WC, WB/WC=2/3 6) 含 则 WB+WC=1?30% 可求 WB=42%,WC=28%。 2.在成分三角形中标注 P (ω A=70%、ω B=20%、ω C=10%) ;Q (ω A=30%、ω B=50%、ω C=20%) ;N(ω A=30%、ω B=10%、 ω C=60%)合金的位置,然后将 5kgP 合金、5kgQ 合金和 10kgN 合 金熔合在一起,试问新合金 的成分如何?解:设新合金的成分为 ω 新 A、ω 新 B、 ω 新 C ,则有 ω 新 A =(5×ω PA +5×ω QA +10×ω NA)/(5+5+10)=(5×70%+5×30%+10 ×30%)/20=40.0% ; ω新B=(5 × ωP A+5 × ωQ A+10 × ωN A )/(5+5+10)=(5 × 20%+5 ×50%+10×10%)/20=22.5% ; ω新C=(5 ω+P A+5 × ωQ A+10 × ωN A)/(5+5+10)=(5 × 10%+5 ×20%+10×60%)/20=37.5%; 所以,新合金的成分为:ω 新 A =40.0%、ω 新 B =22.5%、ω 新 C =37.5%。 第六章 1.屈服载 荷/N υ 角/ (°) λ 角/ (°) τ k cosλcos υ 620 83 25.5 8.688× 105 0.110 252 72.5 26 2.132× 106 0.270 184 62 3 2.922× 106 0.370 148 48.5 46 3.633× 106 0.460 174 30.5 63 3.088× 106 0.391 273 176 74.8 525 5 82.5-0.2620.130 计算方法τ k=σ s·cosλcosυ =F/A cosλcosυ4. 试用多晶体的塑性 变形过程说明金属晶粒越细强度越高、塑性越 好的原因是什么?答:由 Hall-Petch 公式可知,屈服强度 σs 与晶粒直径平方根的 倒数 d v2 呈线性关系。 在多晶体中,滑移能否从先塑性变形的晶粒 转移到相邻晶粒主要取决于在已滑移晶粒晶界附近的位错塞 积群所 产生的应力集中能否激发相邻晶粒滑移系中的位错源,使其开动起 来,从而进行协调性的多滑移。 由 τ=nτ0 知,塞积位错数目 n 越大, 应力集中 τ 越大。 位错数目 n 与引起塞积的晶界到位错源的距离成正比。晶粒越大,应力集中越大,晶粒小,应力集中小,在同样外加应 力下,小晶粒需要在较大的外加应 力下才能使相邻晶粒发生塑性变 形。 在同样变形量下,晶粒细小,变形能分散在更多晶粒内进行, 晶粒内部和晶界附近应变度相差较小,引 起的应力集中减小,材料 在断裂前能承受较大变形量,故具有较大的延伸率和断面收缩率。另 外,晶粒 细小,晶界就曲折,不利于裂纹传播,在断裂过程中可吸 收更多能量,表现出较高的韧性。6.滑移和孪生有何区别,试比较它们在塑性变形过程的作用。 答:区别: 1)滑移:一部分晶体沿滑移面相对于另一部分晶体作切变,切 变时原子移动的距离是滑移方向原 区别: 区别 子间距的整数倍; 孪生:一部分晶体沿孪生面相对于另一部分晶体作切变,切变时原子 移动的距离不是 孪生方向原子间距的整数倍; 2)滑移:滑移面两边晶体的位向不变;孪生:孪生面两边的晶 体的位向不 同,成镜面对称; 3)滑移:滑移所造成的台阶经抛光后,即使再浸蚀也不会重现; 孪生:由于孪生改变 了晶体取向,因此孪生经抛光和浸蚀后仍能重 现; 4)滑移:滑移是一种不均匀的切变,它只集中在某些 晶面上大 量的进行,而各滑移带之间的晶体并未发生滑移;孪生:孪生是一种 均匀的切变,即在切变区 内与孪生面平行的每一层原子面均相对于 其毗邻晶面沿孪生方向位移了一定的距离。 作用:晶体塑性变形过程主要依靠滑移机制来完成的;孪生对 塑性变形的贡献比滑移小得多, 但孪生改 变了部分晶体的空间取向, 使原来处于不利取向的滑移系转变为新的有利取向,激发晶体滑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