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赵某涉嫌报复陷害罪被检察机关立案侦查,在侦查即将终结时,赵某得知负责办理该案的侦查人员蔡某是被害人的胞兄,遂申请其回避。检察长经审查作出了蔡某回避的决定。对于蔡某在侦查阶段收集的证据,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 应当排除,不得用作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B. 由检察机关侦查部门负责人根据情况决定C. 由检察委员会或者检察长根据案件具体情况决定D. 在审判时,由人民法院根据案件具体情况作出裁判
赵某涉嫌报复陷害罪被检察机关立案侦查,在侦查即将终结时,赵某得知负责办理该案的侦查人员蔡某是被害人的胞兄,遂申请其回避。检察长经审查作出了蔡某回避的决定。对于蔡某在侦查阶段收集的证据,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
A. 应当排除,不得用作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
B. 由检察机关侦查部门负责人根据情况决定
C. 由检察委员会或者检察长根据案件具体情况决定
D. 在审判时,由人民法院根据案件具体情况作出裁判
题目解答
答案
C. 由检察委员会或者检察长根据案件具体情况决定
解析
考查要点:本题主要考查刑事诉讼法中回避制度对证据效力的影响,特别是侦查人员被决定回避后,其先前收集的证据如何处理。
解题核心思路:
- 明确回避与证据的关系:侦查人员因应回避而未回避被决定回避的,其收集的证据是否排除,需根据具体情况判断。
- 法律依据:根据《刑事诉讼法》第30条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77条,应回避的侦查人员收集的证据是否排除,由检察机关负责人或检委会根据案件具体情况决定。
- 排除规则例外:若程序违法未影响证据真实性,证据仍可采用,而非一律排除。
破题关键点:
- 区分程序违法与实体违法:仅因应回避未回避,若取证程序合法,证据未必排除。
- 决策主体:排除决定权属于检察机关内部(检察长或检委会),而非侦查部门或法院。
关键知识点:
- 应回避未回避的法律后果:侦查人员因应回避未回避被决定回避的,其收集的证据不属于应当排除的非法证据,但需由检察机关审查是否影响公正性。
- 证据审查主体:根据《刑事诉讼法》第58条,证据的合法性由法庭调查,但侦查阶段的程序问题可由检察机关内部决定。
选项分析:
- A选项错误:证据并非“应当排除”,而是“可能排除”,需具体判断。
- B选项错误:侦查部门负责人无权决定,排除与否属于更高层级的决策。
- C选项正确:根据《刑事诉讼法》第30条,检察长或检委会有权根据案件具体情况决定是否排除。
- D选项错误:法院仅在审判阶段审查证据合法性,但侦查阶段的程序问题已由检察机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