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将45钢和T12钢分别加热到700℃、770℃、840℃淬火,试问这些淬火温度是否正确?为什么45钢在770℃淬火后的硬度远低于T12钢在770℃淬火后的硬度?
将45钢和T12钢分别加热到700℃、770℃、840℃淬火,试问这些淬火温度是否正确?为什么45钢在770℃淬火后的硬度远低于T12钢在770℃淬火后的硬度?
题目解答
答案
答:45钢加热到840℃淬火正确,T12钢加热到770℃淬火正确,其他的都不正确。45钢加热到770℃是在F+A两相区,只有A才可能转变为马氏体,因此,淬火后留有大量的质软的铁素体,因此,硬度较低,而T12钢加热到770℃是在A+渗碳体两相区,这样淬火后得到马氏体+渗碳体,因此,硬度很高。,远远关于45钢。
解析
考查要点:本题主要考查钢的临界点温度(A₁、A₃)与淬火工艺的关系,以及钢中碳含量对淬火后组织和硬度的影响。
解题核心思路:
- 确定两种钢的临界点温度:含碳量越高,临界点温度越低。45钢(中碳钢)的A₃约为780-790℃,T12钢(高碳钢)的A₃约为720-750℃。
- 判断淬火温度是否合理:淬火温度需高于A₃,使钢完全奥氏体化。
- 分析组织差异:若加热温度低于A₃,钢中可能残留铁素体(F),导致硬度降低;若温度足够,奥氏体(A)完全转变,淬火后形成马氏体(M)和渗碳体(Fe₃C),硬度升高。
破题关键点:
- 45钢在770℃时未完全奥氏体化,残留铁素体导致硬度低。
- T12钢在770℃时完全奥氏体化,且高碳含量保留更多渗碳体,硬度高。
45钢的淬火温度分析
- 临界点:45钢的A₃约为780-790℃。
- 温度判断:
- 840℃:高于A₃,完全奥氏体化,淬火后形成马氏体,正确。
- 770℃:低于A₃,处于F+A两相区,残留铁素体,硬度低,错误。
- 700℃:远低于A₃,无法奥氏体化,错误。
T12钢的淬火温度分析
- 临界点:T12钢的A₃约为720-750℃。
- 温度判断:
- 770℃:高于A₃,完全奥氏体化,淬火后形成马氏体+渗碳体,正确。
- 840℃:过高导致奥氏体晶粒粗大(虽可淬火,但非最佳工艺),错误。
- 700℃:低于A₃,无法完全奥氏体化,错误。
硬度差异原因
- 45钢在770℃:残留铁素体(软)+少量马氏体(硬),整体硬度低。
- T12钢在770℃:完全奥氏体化→马氏体+未溶解渗碳体(高硬度),且高碳含量使渗碳体更多,硬度显著高于45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