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作苯的分子图11·在加热条件下,丁二烯容易发生( )(A) 对旋环合反应 (B) 顺旋环合反应 (C) 顺旋和对旋环合反应 (D)自由基反应12·径向分布函数( )(A) 表示核外某处单位体积内电子出现的几率 (B) 无明确物理意义(C) 表示核外r处单位厚度球壳内电子出现的几率 (D) 表示电子云13·有关晶体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 晶体具有确定的熔点 (B) 固态物质都是晶体(C) 晶体具有点阵结构 (D) 晶体能自发形成规则多面体外形14·型分子属于群,则该分子的几何构型为( )(A) 三角锥形 (B) 直线 (C) 平面正三角形 (D) 正四边形15·型分子属于群,则该分子的几何构型为( )(A) 直线B-A-B (B) 直线A-B-B (C) 三角形B-A-B (D) 三角形A-B-B1·主量子数n=4时,氢原子简并态的个数为( )(A) 1 (B) 16 (C) 6 (D) 92·粒子处于定态意味着( )(A) 粒子处于静止状态; (B) 粒子处于势能为0的状态.;(C) 粒子的力学量平均值及几率密度分布与时间无关; (D) 以上三者都不是.3·一维势箱两相邻能级差为( )(A) 不确定 (B) (C) 1 (D) 4·的一个电子所处的轨道,能量等于氢原子1s轨道能,该轨道可能是( )(A) 4d (B) 1s (C) 3p (D) 2s5·离子的6s,5d,4f轨道能级次序为( )(A) 6s>5d>4f (B) 6s<5d<4f (C) 6s<5d>4f (D) 6s>5d<4f6·变分法处理中得到三个积分,正确的描述是( )(A) 不代表氢原子的能量 (B) 表示体系的库仑相互作用(C) 是正值 (D) S表示原子轨道间的重叠程度7·杂化轨道单位轨道贡献可表示为( )(A) (B) (C) (D) 8·自由基反应容易发生在( )(A) 电荷密度最小处 (B) 自由价最大处 (C)自由价最小处 (D) 电荷密度最大处9·在光照条件下,丁二烯容易发生( )(A) 对旋环合反应 (B) 顺旋环合反应 (C) 顺旋和对旋环合反应 (D)取代反应10·( )(A) 表示核外某处单位体积内电子出现的几率 (B) 无明确物理意义(C) 表示核外r处单位厚度球壳内电子出现的几率 (D) 表示电子云11·有关晶体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 晶体具有确定的熔点 (B) 外形为多面体的物质(C) 晶体具有点阵结构 (D) 晶体能自发形成规则多面体外形12·在LCAO—MO方法中,表示( )(A) 组合系数 (B) 原子轨道在分子轨道中的组合系数(C) 归一化条件 (D) 原子轨道在分子轨道中的贡献13·当分裂能Δ大于成对能P时,容易形成( )(A) 高自旋态 (B) 四面体络合物 (C) 八面体络合物 (D) 低自旋态14·型分子属于群,则该分子的几何构型为( )(A) 三角锥形 (B) 直线 (C) 平面正三角形 (D) 平面正四边形15·型分子属于群,则该分子的几何构型为( )(A) 直线B-A-B (B) 直线A-B-B (C) 三角形B-A-B (D) 三角形A-B-B1·主量子数n=3时,氢原子简并态的个数为( )(A) 1 (B) 25 (C) 6 (D) 92·粒子处于非能量本征态意味着( )(A) 粒子处于静止状态; (B) 粒子处于势能为0的状态.;(C) 粒子的能量平均值具有确定值; (D) 以上三者都不是.3·两相邻能级差为( )(A) 不确定 (B) (C) 1 (D) 4·的一个电子所处的轨道,能量等于氢原子2s轨道能,该轨道可能是( )(A) 4d (B) 1s (C) 6p (D) 2s5·离子的4s,3d,2P轨道能级次序为( )(A) 4s>3d>2P (B) 4s<3d<2P (C) 4s<3d>2P (D) 4s>3d<2P6·变分法处理过程中得到三个积分,正确的描述是( )(A) 近似代表氢原子的能量 (B) 表示原子轨道间的重叠程度(C) 是正值 (D) S体系的库仑相互作用7·杂化轨道理论中,单位轨道贡献可表示为( )(A) (B) (C) (D) 8·亲电取代反应容易发生在( )(A) 电荷密度最小处 (B) 自由价最大处 (C)自由价最小处 (D) 电荷密度最大处9·在光照条件下,1,4——二氯丁二烯容易发生( )(A) 对旋环合反应 (B) 顺旋环合反应 (C) 顺旋和对旋环合反应 (D)取代反应10·几率密度( )(A) 表示核外某处单位体积内电子出现的几率 (B) 无明确物理意义(C) 表示核外r处单位厚度球壳内电子出现的几率 (D) 就是波函数11·有关晶体特性的描述,正确的是( )(A) 晶体不具有确定的熔点 (B) 有32个空间群和230个点群(C) 晶体不具有点阵结构 (D) 有32个点群和230个空间群12·在分子轨道理论中,表示( )(A) 单位轨道贡献 (B) 原子轨道在分子轨道中的组合系数(C) 归一化条件 (D) 原子轨道在分子轨道中的贡献13·四面体络合物容易形成( )(A) 高自旋态 (B) 拉伸四面体 (C) 压缩四面体 (D) 低自旋态14·型分子属于群,则该分子的几何构型为( )(A) 三角锥形 (B) 直线 (C) 平面正三角形 (D) 正四面体15·型分子属于群,则该分子的几何构型为( )(A) 直线B-A-B (B) 直线A-B-B (C) 三角形B-A-B (D) 三角形A-B-B1·主量子数n=5时,氢原子简并态的个数为( )(A) 1 (B) 25 (C) 6 (D) 92·粒子处于能量本征态意味着( )(A) 粒子处于静止状态; (B) 粒子处于势能为0的状态.;(C) 粒子的能量具有确定值; (D) 以上三者都不是.3·氢原子两相邻能级差为( )(A) 不确定 (B) (C) 1 (D) 4·的一个电子所处的轨道,能量等于氢原子2s轨道能,该轨道可能是( )(A) 4d (B) 1s (C) 6p (D) 2s5·离子的6s,5d,4f轨道能级次序为( )(A) 6s>5d>4f (B) 6s<5d<4f (C) 6s<5d>4f (D) 6s>5d<4f6·变分法处理过程中得到三个积分,不正确的描述是( )(A) 代表氢原子的能量 (B) 表示体系的库仑相互作用(C) 是负值 (D) S表示原子轨道间的重叠程度7·杂化轨道正交归一化条件可表示为( )(A) (B) (C) (D) 8·亲核取代反应容易发生在( )(A) 电荷密度最小处 (B) 自由价最大处 (C)自由价最小处 (D) 电荷密度最大处9·在加热条件下,1,4——二溴丁二烯容易发生( )(A) 对旋环合反应 (B) 顺旋环合反应 (C) 顺旋和对旋环合反应 (D)取代反应10·电子云( )(A) 表示核外某处单位体积内电子出现的几率 (B) 无明确物理意义(C) 表示核外r处单位厚度球壳内电子出现的几率 (D) 就是波函数11·有关晶体特性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 晶体具有确定的熔点 (B) 有32个空间群和230个点群(C) 晶体具有点阵结构 (D) 有32个点群和230个空间群12·在分子轨道理论中,表示( )(A) 组合系数 (B) 原子轨道在分子轨道中的组合系数(C) 归一化条件 (D) 原子轨道在分子轨道中的贡献13·当分裂能Δ小于成对能P时,容易形成( )(A) 高自旋态 (B) 四面体络合物 (C) 八面体络合物 (D) 低自旋态14·型分子属于群,则该分子的几何构型为( )(A) 三角锥形 (B) 直线 (C) 平面正三角形 (D) 四方锥形15·型分子属于群,则该分子的几何构型为( )(A) 直线B-A-B (B) 直线A-B-B (C) 三角形B-A-B (D) 三角形A-B-B1·提出光子学说的科学家是(A) 牛顿 (B) Plank (C) 爱因斯坦 (D) 玻尔2·已知一维势箱的长度为L,当离子处于基态时,( )处几率密度最大(A) x = 0; (B) x = L(C) x = L/2 (D) x = L/33·类氢离子的能量为( )(A) (B) (C) 0 (D) 4·已知氢原子1S轨道的径向分布函数为,则D(r)在( )处达到最大。(A) (B) 2 (C) 3 (D) 5·原子的4s,3d,2p轨道能级次序为( )(A) 4s>3d>2p (B) 2p<4s<3d (C) 4s<3d>2p (D) 4s>3d<2p6·已知,各函数皆已归一化,则( )(A) (B) (C) (D) 7·两个原子的轨道以x轴为键轴时,形成的分子轨道为( )(A)σ轨道 (B) π轨道 (C) δ轨道 (D) σ-π轨道8·丁二炔分子形成了( )离域键(A) (B) 两 个 (C) (D) 9·有关前线轨道理论,不正确的描述是( )(A) 反应物的HOMO与LUMO对称性匹配就一定能发生化学反应;(B) 反应物的HOMO与LUMO对称性匹配不一定能发生化学反应;(C) 反应物的HOMO与LUMO对称性不匹配就一定不能发生化学反应;10·已知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为ψ(已归一化),则该电子在核外某体积V内出现的几率为( )(A) (B) (C) (D) 11·(211)晶面表示了晶面在晶轴上的截距为( )(A) 2a,b,c (B) a,2b,2c (C) a,b,c (D) 2a,b,2c12·在分子轨道理论中,分子轨道具有( )(A) 包含键轴方向柱对称性 (B) 对包含键轴的面呈反对称性(C) 键轴方向柱对称性和包含键轴的面对称性 (D) 像转轴对称性13·已知水的键角为104.5°,O原子为不等性杂化,其中两个与氢原子成键的杂化轨道中,P成份为( )(A) 0.21 (B) 0.80 (C) 0.5 (D) 0.2514·型分子属于群,则该分子的几何构型为( )(A) 三角锥形 (B) 直线 (C) 平面正三角形 (D) 平面正四边形15·群的群元素有( )个(A) 24 (B) 42 (C) 48 (D) 361·提出测不准原理的科学家是(A) 牛顿 (B) 海森堡 (C) 爱因斯坦 (D) 玻尔2·一维势箱波函数节点数为( )(A) n (B) x = n+1 (C) n - 1 (D) x = 03·类氢离子的能量为( )(A) (B) (C) 0 (D) 4·已知某类氢离子1S轨道的径向分布函数为,则D(r)在( )处达到最大。(A) (B) 2 (C) 3 (D) /Z5·离子的4s,3d,2p轨道能级次序为( )(A) 4s>3d>2p (B) 2p<4s<3d (C) 4s<3d>2p (D) 4s>3d<2p6·已知,各函数皆已归一化,则( )(A) (B)(C) (D) 7·两个原子的轨道以y轴为键轴时,形成的分子轨道为( )(A)σ轨道 (B) π轨道 (C) δ轨道 (D) σ-π轨道8·丁二烯分子形成了( )离域键(A) (B) 两 个 (C) 一 个 (D) 9·有关前线轨道理论,正确的描述是( )(D) 反应物的HOMO与LUMO对称性匹配就一定能发生化学反应;(E) 反应物的HOMO与LUMO对称性匹配不一定能发生化学反应; 反应物的HOMO与LUMO对称性不匹配就能发生化学反应;( )
作苯的分子图11·在加热条件下,丁二烯容易发生( )(A) 对旋环合反应 (B) 顺旋环合反应 (C) 顺旋和对旋环合反应 (D)自由基反应12·径向分布函数( )(A) 表示核外某处单位体积内电子出现的几率 (B) 无明确物理意义(C) 表示核外r处单位厚度球壳内电子出现的几率 (D) 表示电子云13·有关晶体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 晶体具有确定的熔点 (B) 固态物质都是晶体(C) 晶体具有点阵结构 (D) 晶体能自发形成规则多面体外形14·型分子属于群,则该分子的几何构型为( )(A) 三角锥形 (B) 直线 (C) 平面正三角形 (D) 正四边形15·型分子属于群,则该分子的几何构型为( )(A) 直线B-A-B (B) 直线A-B-B (C) 三角形B-A-B (D) 三角形A-B-B1·主量子数n=4时,氢原子简并态的个数为( )(A) 1 (B) 16 (C) 6 (D) 92·粒子处于定态意味着( )(A) 粒子处于静止状态; (B) 粒子处于势能为0的状态.;(C) 粒子的力学量平均值及几率密度分布与时间无关; (D) 以上三者都不是.3·一维势箱两相邻能级差为( )(A) 不确定 (B) (C) 1 (D) 4·的一个电子所处的轨道,能量等于氢原子1s轨道能,该轨道可能是( )(A) 4d (B) 1s (C) 3p (D) 2s5·离子的6s,5d,4f轨道能级次序为( )(A) 6s>5d>4f (B) 6s<5d<4f (C) 6s<5d>4f (D) 6s>5d<4f6·变分法处理中得到三个积分,正确的描述是( )(A) 不代表氢原子的能量 (B) 表示体系的库仑相互作用(C) 是正值 (D) S表示原子轨道间的重叠程度7·杂化轨道单位轨道贡献可表示为( )(A) (B) (C) (D) 8·自由基反应容易发生在( )(A) 电荷密度最小处 (B) 自由价最大处 (C)自由价最小处 (D) 电荷密度最大处9·在光照条件下,丁二烯容易发生( )(A) 对旋环合反应 (B) 顺旋环合反应 (C) 顺旋和对旋环合反应 (D)取代反应10·( )(A) 表示核外某处单位体积内电子出现的几率 (B) 无明确物理意义(C) 表示核外r处单位厚度球壳内电子出现的几率 (D) 表示电子云11·有关晶体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 晶体具有确定的熔点 (B) 外形为多面体的物质(C) 晶体具有点阵结构 (D) 晶体能自发形成规则多面体外形12·在LCAO—MO方法中,表示( )(A) 组合系数 (B) 原子轨道在分子轨道中的组合系数(C) 归一化条件 (D) 原子轨道在分子轨道中的贡献13·当分裂能Δ大于成对能P时,容易形成( )(A) 高自旋态 (B) 四面体络合物 (C) 八面体络合物 (D) 低自旋态14·型分子属于群,则该分子的几何构型为( )(A) 三角锥形 (B) 直线 (C) 平面正三角形 (D) 平面正四边形15·型分子属于群,则该分子的几何构型为( )(A) 直线B-A-B (B) 直线A-B-B (C) 三角形B-A-B (D) 三角形A-B-B1·主量子数n=3时,氢原子简并态的个数为( )(A) 1 (B) 25 (C) 6 (D) 92·粒子处于非能量本征态意味着( )(A) 粒子处于静止状态; (B) 粒子处于势能为0的状态.;(C) 粒子的能量平均值具有确定值; (D) 以上三者都不是.3·两相邻能级差为( )(A) 不确定 (B) (C) 1 (D) 4·的一个电子所处的轨道,能量等于氢原子2s轨道能,该轨道可能是( )(A) 4d (B) 1s (C) 6p (D) 2s5·离子的4s,3d,2P轨道能级次序为( )(A) 4s>3d>2P (B) 4s<3d<2P (C) 4s<3d>2P (D) 4s>3d<2P6·变分法处理过程中得到三个积分,正确的描述是( )(A) 近似代表氢原子的能量 (B) 表示原子轨道间的重叠程度(C) 是正值 (D) S体系的库仑相互作用7·杂化轨道理论中,单位轨道贡献可表示为( )(A) (B) (C) (D) 8·亲电取代反应容易发生在( )(A) 电荷密度最小处 (B) 自由价最大处 (C)自由价最小处 (D) 电荷密度最大处9·在光照条件下,1,4——二氯丁二烯容易发生( )(A) 对旋环合反应 (B) 顺旋环合反应 (C) 顺旋和对旋环合反应 (D)取代反应10·几率密度( )(A) 表示核外某处单位体积内电子出现的几率 (B) 无明确物理意义(C) 表示核外r处单位厚度球壳内电子出现的几率 (D) 就是波函数11·有关晶体特性的描述,正确的是( )(A) 晶体不具有确定的熔点 (B) 有32个空间群和230个点群(C) 晶体不具有点阵结构 (D) 有32个点群和230个空间群12·在分子轨道理论中,表示( )(A) 单位轨道贡献 (B) 原子轨道在分子轨道中的组合系数(C) 归一化条件 (D) 原子轨道在分子轨道中的贡献13·四面体络合物容易形成( )(A) 高自旋态 (B) 拉伸四面体 (C) 压缩四面体 (D) 低自旋态14·型分子属于群,则该分子的几何构型为( )(A) 三角锥形 (B) 直线 (C) 平面正三角形 (D) 正四面体15·型分子属于群,则该分子的几何构型为( )(A) 直线B-A-B (B) 直线A-B-B (C) 三角形B-A-B (D) 三角形A-B-B1·主量子数n=5时,氢原子简并态的个数为( )(A) 1 (B) 25 (C) 6 (D) 92·粒子处于能量本征态意味着( )(A) 粒子处于静止状态; (B) 粒子处于势能为0的状态.;(C) 粒子的能量具有确定值; (D) 以上三者都不是.3·氢原子两相邻能级差为( )(A) 不确定 (B) (C) 1 (D) 4·的一个电子所处的轨道,能量等于氢原子2s轨道能,该轨道可能是( )(A) 4d (B) 1s (C) 6p (D) 2s5·离子的6s,5d,4f轨道能级次序为( )(A) 6s>5d>4f (B) 6s<5d<4f (C) 6s<5d>4f (D) 6s>5d<4f6·变分法处理过程中得到三个积分,不正确的描述是( )(A) 代表氢原子的能量 (B) 表示体系的库仑相互作用(C) 是负值 (D) S表示原子轨道间的重叠程度7·杂化轨道正交归一化条件可表示为( )(A) (B) (C) (D) 8·亲核取代反应容易发生在( )(A) 电荷密度最小处 (B) 自由价最大处 (C)自由价最小处 (D) 电荷密度最大处9·在加热条件下,1,4——二溴丁二烯容易发生( )(A) 对旋环合反应 (B) 顺旋环合反应 (C) 顺旋和对旋环合反应 (D)取代反应10·电子云( )(A) 表示核外某处单位体积内电子出现的几率 (B) 无明确物理意义(C) 表示核外r处单位厚度球壳内电子出现的几率 (D) 就是波函数11·有关晶体特性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 晶体具有确定的熔点 (B) 有32个空间群和230个点群(C) 晶体具有点阵结构 (D) 有32个点群和230个空间群12·在分子轨道理论中,表示( )(A) 组合系数 (B) 原子轨道在分子轨道中的组合系数(C) 归一化条件 (D) 原子轨道在分子轨道中的贡献13·当分裂能Δ小于成对能P时,容易形成( )(A) 高自旋态 (B) 四面体络合物 (C) 八面体络合物 (D) 低自旋态14·型分子属于群,则该分子的几何构型为( )(A) 三角锥形 (B) 直线 (C) 平面正三角形 (D) 四方锥形15·型分子属于群,则该分子的几何构型为( )(A) 直线B-A-B (B) 直线A-B-B (C) 三角形B-A-B (D) 三角形A-B-B1·提出光子学说的科学家是(A) 牛顿 (B) Plank (C) 爱因斯坦 (D) 玻尔2·已知一维势箱的长度为L,当离子处于基态时,( )处几率密度最大(A) x = 0; (B) x = L(C) x = L/2 (D) x = L/33·类氢离子的能量为( )(A) (B) (C) 0 (D) 4·已知氢原子1S轨道的径向分布函数为,则D(r)在( )处达到最大。(A) (B) 2 (C) 3 (D) 5·原子的4s,3d,2p轨道能级次序为( )(A) 4s>3d>2p (B) 2p<4s<3d (C) 4s<3d>2p (D) 4s>3d<2p6·已知,各函数皆已归一化,则( )(A) (B) (C) (D) 7·两个原子的轨道以x轴为键轴时,形成的分子轨道为( )(A)σ轨道 (B) π轨道 (C) δ轨道 (D) σ-π轨道8·丁二炔分子形成了( )离域键(A) (B) 两 个 (C) (D) 9·有关前线轨道理论,不正确的描述是( )(A) 反应物的HOMO与LUMO对称性匹配就一定能发生化学反应;(B) 反应物的HOMO与LUMO对称性匹配不一定能发生化学反应;(C) 反应物的HOMO与LUMO对称性不匹配就一定不能发生化学反应;10·已知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为ψ(已归一化),则该电子在核外某体积V内出现的几率为( )(A) (B) (C) (D) 11·(211)晶面表示了晶面在晶轴上的截距为( )(A) 2a,b,c (B) a,2b,2c (C) a,b,c (D) 2a,b,2c12·在分子轨道理论中,分子轨道具有( )(A) 包含键轴方向柱对称性 (B) 对包含键轴的面呈反对称性(C) 键轴方向柱对称性和包含键轴的面对称性 (D) 像转轴对称性13·已知水的键角为10
4.5°,O原子为不等性杂化,其中两个与氢原子成键的杂化轨道中,P成份为( )(A)
0.21 (B) 0.80 (C) 0.5 (D) 0.2514·型分子属于群,则该分子的几何构型为( )(A) 三角锥形 (B) 直线 (C) 平面正三角形 (D) 平面正四边形15·群的群元素有( )个(A) 24 (B) 42 (C) 48 (D) 361·提出测不准原理的科学家是(A) 牛顿 (B) 海森堡 (C) 爱因斯坦 (D) 玻尔2·一维势箱波函数节点数为( )(A) n (B) x = n+1 (C) n - 1 (D) x = 03·类氢离子的能量为( )(A) (B) (C) 0 (D) 4·已知某类氢离子1S轨道的径向分布函数为,则D(r)在( )处达到最大。(A) (B) 2 (C) 3 (D) /Z5·离子的4s,3d,2p轨道能级次序为( )(A) 4s>3d>2p (B) 2p<4s<3d (C) 4s<3d>2p (D) 4s>3d<2p6·已知,各函数皆已归一化,则( )(A) (B)(C) (D) 7·两个原子的轨道以y轴为键轴时,形成的分子轨道为( )(A)σ轨道 (B) π轨道 (C) δ轨道 (D) σ-π轨道8·丁二烯分子形成了( )离域键(A) (B) 两 个 (C) 一 个 (D) 9·有关前线轨道理论,正确的描述是( )(D) 反应物的HOMO与LUMO对称性匹配就一定能发生化学反应;(E) 反应物的HOMO与LUMO对称性匹配不一定能发生化学反应; 反应物的HOMO与LUMO对称性不匹配就能发生化学反应;( )
4.5°,O原子为不等性杂化,其中两个与氢原子成键的杂化轨道中,P成份为( )(A)
0.21 (B) 0.80 (C) 0.5 (D) 0.2514·型分子属于群,则该分子的几何构型为( )(A) 三角锥形 (B) 直线 (C) 平面正三角形 (D) 平面正四边形15·群的群元素有( )个(A) 24 (B) 42 (C) 48 (D) 361·提出测不准原理的科学家是(A) 牛顿 (B) 海森堡 (C) 爱因斯坦 (D) 玻尔2·一维势箱波函数节点数为( )(A) n (B) x = n+1 (C) n - 1 (D) x = 03·类氢离子的能量为( )(A) (B) (C) 0 (D) 4·已知某类氢离子1S轨道的径向分布函数为,则D(r)在( )处达到最大。(A) (B) 2 (C) 3 (D) /Z5·离子的4s,3d,2p轨道能级次序为( )(A) 4s>3d>2p (B) 2p<4s<3d (C) 4s<3d>2p (D) 4s>3d<2p6·已知,各函数皆已归一化,则( )(A) (B)(C) (D) 7·两个原子的轨道以y轴为键轴时,形成的分子轨道为( )(A)σ轨道 (B) π轨道 (C) δ轨道 (D) σ-π轨道8·丁二烯分子形成了( )离域键(A) (B) 两 个 (C) 一 个 (D) 9·有关前线轨道理论,正确的描述是( )(D) 反应物的HOMO与LUMO对称性匹配就一定能发生化学反应;(E) 反应物的HOMO与LUMO对称性匹配不一定能发生化学反应; 反应物的HOMO与LUMO对称性不匹配就能发生化学反应;( )
题目解答
答案
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