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4-37】假定网络中的路由器B的路由表有如下的项目(这三列分别表示“目的网络”“距离”和“下一跳路由器”):N_(1) 7 AN_(2) 2 CN_(6) 8 FN_(8) 4 EN_(9) 4 F现在B收到从C发来的路由信息(这两列分别表示“目的网络”和“距离”):N_(2) 4N_(3) 8N_(6) 4N_(8) 3N_(9) 5试求出路由器B更新后的路由表(详细说明每一个步骤)。
【4-37】假定网络中的路由器B的路由表有如下的项目(这三列分别表示“目的网络”“距离”和“下一跳路由器”):
$N_{1}$ 7 A
$N_{2}$ 2 C
$N_{6}$ 8 F
$N_{8}$ 4 E
$N_{9}$ 4 F
现在B收到从C发来的路由信息(这两列分别表示“目的网络”和“距离”):
$N_{2}$ 4
$N_{3}$ 8
$N_{6}$ 4
$N_{8}$ 3
$N_{9}$ 5
试求出路由器B更新后的路由表(详细说明每一个步骤)。
题目解答
答案
根据RIP更新规则:
1. 初始路由表:
```
N1: 7(A), N2: 2(C), N6: 8(F), N8: 4(E), N9: 4(F)
```
2. C发来信息加1后:
```
N2: 5, N3: 9, N6: 5, N8: 4, N9: 6
```
3. 更新分析:
- N1:无变化。
- N2:保持2(C)。
- N3:新增9(C)。
- N6:8(F) → 5(C),更新。
- N8:4(E) = 4(C),不更新。
- N9:4(F) < 6(C),不更新。
最终路由表:
```
目的网络 | 距离 | 下一跳
N1 | 7 | A
N2 | 2 | C
N3 | 9 | C
N6 | 5 | C
N8 | 4 | E
N9 | 4 | F
```
解析
考查要点:本题主要考查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路由算法的更新规则,涉及以下核心知识点:
- RIP的基本机制:通过跳数度量路径长度,最大有效跳数为15;
- 路由更新规则:收到邻居路由器的路由信息后,将距离加1,与现有路由表比较,选择更小的距离更新;
- 下一跳路由器的判断:若新路径更优,则更新下一跳;若距离相等但下一跳不同,通常保留原路径。
破题关键:
- 逐条处理路由器C发送的路由信息,计算调整后的距离;
- 与原路由表对比,判断是否需要更新;
- 新增目的网络时直接添加,但需注意距离的有效性。
步骤1:整理初始路由表与收到的路由信息
初始路由表(路由器B):
| 目的网络 | 距离 | 下一跳 |
|---|---|---|
| N₁ | 7 | A |
| N₂ | 2 | C |
| N₆ | 8 | F |
| N₈ | 4 | E |
| N₉ | 4 | F |
路由器C发送的路由信息(未调整距离):
| 目的网络 | 距离 |
|---|---|
| N₂ | 4 |
| N₃ | 8 |
| N₆ | 4 |
| N₈ | 3 |
| N₉ | 5 |
步骤2:对路由器C的路由信息加1
根据RIP规则,距离需加1(因需通过C到达):
| 目的网络 | 调整后距离 |
|---|---|
| N₂ | 4 + 1 = 5 |
| N₃ | 8 + 1 = 9 |
| N₆ | 4 + 1 = 5 |
| N₈ | 3 + 1 = 4 |
| N₉ | 5 + 1 = 6 |
步骤3:逐条分析更新
目的网络N₂
- 原距离:2(下一跳C)
- 新距离:5(下一跳C)
- 比较:2 < 5 → 不更新
目的网络N₃
- 原路由表无此条目
- 新距离:9(下一跳C)
- 操作:新增,距离9,下一跳C
目的网络N₆
- 原距离:8(下一跳F)
- 新距离:5(下一跳C)
- 比较:5 < 8 → 更新,距离5,下一跳C
目的网络N₈
- 原距离:4(下一跳E)
- 新距离:4(下一跳C)
- 比较:距离相等,但下一跳不同 → 保留原路径(下一跳E)
目的网络N₉
- 原距离:4(下一跳F)
- 新距离:6(下一跳C)
- 比较:4 < 6 → 不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