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重要的发展理念,也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阐述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揭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道理,指明了实现发展和保护协同共生的新路径。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就是保护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使绿水青山持续发挥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 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必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把经济活动、人的行为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要加快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三条红线。对突破三条红线、仍然沿用粗放增长模式、吃祖宗饭砸子孙碗的事,绝对不能再干,绝对不允许再干。在生态保护红线方面,要建立严格的管控体系,实现一条红线管控重要生态空间,确保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在环境质量底线方面,将生态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作为底线,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改善,对生态破坏严重、环境质量恶化的区域必须严肃问责。在资源利用上限方面,不仅要考虑人类和当代的需要,也要考虑大自然和后人的需要,把握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度,不要突破自然资源承载能力。(节选自习近平《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求是》2019年第3期)材料二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始终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内在统一来把握发展、衡量发展、推动发展。 高质量发展涉及方方面面,从资源环境的角度看,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解决好工业发展带来的资源环境问题,把人类活动限制在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由过去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单目标,向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转变。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平稳运行,发展质量稳步提升,要想保持战略定力,必须强化环境影响评价(以下简称“环评”)制度,警惕“两高一低”项目卷土重来,在服务和保障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守好生态环境底线。 客观来看,我国在持续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仍面临一些压力与挑战:一方面,从资源环境承载力上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和攻坚期,对标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差距明显,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总体上仍将处于高位,局部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依然处于上限;另一方面,经济社会发展对资源的需求和对环境的压力客观存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发展目标和所处的发展阶段,决定了我国的经济总量仍将保持高速增长,到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意味着,在绿色低碳的发展模式尚未完全形成的前提下,对资源能耗的客观需求、对生态环境的新增压力仍不容小觑。同时,还要注意到,一些部门和地方上马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的冲动依然存在。在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的生态环境问题中,仍有个别省区存在违规上马“两高”项目,污染型产业、企业向其他地区转移等问题,值得高度关注。 环评制度作为一种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最紧密的环境管理制度,是在发展中守住绿水青山的第一道防线,它以环境可恢复、资源可支撑为依据,判断某项开发活动是否打破了生态系统平衡,从而寻求最优解决、发展方案,以实现可持续发展,能够从源头上预防对环境的严重破坏。因此,当前强化环评制度,是巩固生态文明建设来之不易的成果、减缓和避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出现新资源环境问题的有力保障;同时,也是采取事前预防,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重要约束,推动发展模式转变的重要手段。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严密防控环境风险,源头控制无疑是成本最低的污染治理措施。唯有进一步强化环评制度,提升源头预防效能,才能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摘编自李海生《强化环评制度提升源头预防效能》2023年3月25日《光明日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阐述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B.突破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和资源利用上线的粗放增长模式,是吃祖宗饭砸子孙碗的事,必须坚决制止。C.高质量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需要我们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内在统一来推动。D.今后我们把人类活动限制在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向降碳、减污、扩绿转变,而不能去追求经济增长目标。(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材料一明确了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材料二主张高质量发展理念是对材料一的响应。B.材料一“必须”“绝对”“严守”等用词,表达了党和国家对于环保的坚定决心。C.两则材料都主张处理好保护生态和发展经济的关系,不能为了经济而牺牲环境。D.材料二认为要约束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应始终把自然的承载能力放在首位。(3)下列选项,不属于“把经济活动、人的行为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举措的一项是 ____ A.对“煤改气”提供补贴政策和价格支持,加大燃煤小锅炉淘汰力度,暂停部分污染重的煤电机组。B.发展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加大科技投入,促进技术创新,推广节能技术,提高能源使用效率。C.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推广垃圾分类,坚决遏制危险废物非法转移、倾倒、利用和处理处置。D.调整农业投入结构,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增加有机肥使用比重,完善废旧地膜回收处理制度。(4)结合材料来看,强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5)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行文思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重要的发展理念,也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阐述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揭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道理,指明了实现发展和保护协同共生的新路径。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就是保护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使绿水青山持续发挥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
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必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把经济活动、人的行为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要加快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三条红线。对突破三条红线、仍然沿用粗放增长模式、吃祖宗饭砸子孙碗的事,绝对不能再干,绝对不允许再干。在生态保护红线方面,要建立严格的管控体系,实现一条红线管控重要生态空间,确保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在环境质量底线方面,将生态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作为底线,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改善,对生态破坏严重、环境质量恶化的区域必须严肃问责。在资源利用上限方面,不仅要考虑人类和当代的需要,也要考虑大自然和后人的需要,把握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度,不要突破自然资源承载能力。
(节选自习近平《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求是》2019年第3期)材料二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始终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内在统一来把握发展、衡量发展、推动发展。
高质量发展涉及方方面面,从资源环境的角度看,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解决好工业发展带来的资源环境问题,把人类活动限制在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由过去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单目标,向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转变。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平稳运行,发展质量稳步提升,要想保持战略定力,必须强化环境影响评价(以下简称“环评”)制度,警惕“两高一低”项目卷土重来,在服务和保障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守好生态环境底线。
客观来看,我国在持续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仍面临一些压力与挑战:一方面,从资源环境承载力上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和攻坚期,对标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差距明显,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总体上仍将处于高位,局部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依然处于上限;另一方面,经济社会发展对资源的需求和对环境的压力客观存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发展目标和所处的发展阶段,决定了我国的经济总量仍将保持高速增长,到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意味着,在绿色低碳的发展模式尚未完全形成的前提下,对资源能耗的客观需求、对生态环境的新增压力仍不容小觑。同时,还要注意到,一些部门和地方上马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的冲动依然存在。在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的生态环境问题中,仍有个别省区存在违规上马“两高”项目,污染型产业、企业向其他地区转移等问题,值得高度关注。
环评制度作为一种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最紧密的环境管理制度,是在发展中守住绿水青山的第一道防线,它以环境可恢复、资源可支撑为依据,判断某项开发活动是否打破了生态系统平衡,从而寻求最优解决、发展方案,以实现可持续发展,能够从源头上预防对环境的严重破坏。因此,当前强化环评制度,是巩固生态文明建设来之不易的成果、减缓和避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出现新资源环境问题的有力保障;同时,也是采取事前预防,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重要约束,推动发展模式转变的重要手段。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严密防控环境风险,源头控制无疑是成本最低的污染治理措施。唯有进一步强化环评制度,提升源头预防效能,才能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
(摘编自李海生《强化环评制度提升源头预防效能》2023年3月25日《光明日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阐述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
B.突破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和资源利用上线的粗放增长模式,是吃祖宗饭砸子孙碗的事,必须坚决制止。
C.高质量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需要我们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内在统一来推动。
D.今后我们把人类活动限制在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向降碳、减污、扩绿转变,而不能去追求经济增长目标。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材料一明确了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材料二主张高质量发展理念是对材料一的响应。
B.材料一“必须”“绝对”“严守”等用词,表达了党和国家对于环保的坚定决心。
C.两则材料都主张处理好保护生态和发展经济的关系,不能为了经济而牺牲环境。
D.材料二认为要约束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应始终把自然的承载能力放在首位。
(3)下列选项,不属于“把经济活动、人的行为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举措的一项是 ____
A.对“煤改气”提供补贴政策和价格支持,加大燃煤小锅炉淘汰力度,暂停部分污染重的煤电机组。
B.发展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加大科技投入,促进技术创新,推广节能技术,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C.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推广垃圾分类,坚决遏制危险废物非法转移、倾倒、利用和处理处置。
D.调整农业投入结构,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增加有机肥使用比重,完善废旧地膜回收处理制度。
(4)结合材料来看,强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5)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行文思路。
材料一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重要的发展理念,也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阐述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揭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道理,指明了实现发展和保护协同共生的新路径。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就是保护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使绿水青山持续发挥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
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必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把经济活动、人的行为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要加快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三条红线。对突破三条红线、仍然沿用粗放增长模式、吃祖宗饭砸子孙碗的事,绝对不能再干,绝对不允许再干。在生态保护红线方面,要建立严格的管控体系,实现一条红线管控重要生态空间,确保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在环境质量底线方面,将生态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作为底线,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改善,对生态破坏严重、环境质量恶化的区域必须严肃问责。在资源利用上限方面,不仅要考虑人类和当代的需要,也要考虑大自然和后人的需要,把握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度,不要突破自然资源承载能力。
(节选自习近平《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求是》2019年第3期)材料二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始终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内在统一来把握发展、衡量发展、推动发展。
高质量发展涉及方方面面,从资源环境的角度看,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解决好工业发展带来的资源环境问题,把人类活动限制在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由过去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单目标,向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转变。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平稳运行,发展质量稳步提升,要想保持战略定力,必须强化环境影响评价(以下简称“环评”)制度,警惕“两高一低”项目卷土重来,在服务和保障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守好生态环境底线。
客观来看,我国在持续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仍面临一些压力与挑战:一方面,从资源环境承载力上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和攻坚期,对标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差距明显,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总体上仍将处于高位,局部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依然处于上限;另一方面,经济社会发展对资源的需求和对环境的压力客观存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发展目标和所处的发展阶段,决定了我国的经济总量仍将保持高速增长,到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意味着,在绿色低碳的发展模式尚未完全形成的前提下,对资源能耗的客观需求、对生态环境的新增压力仍不容小觑。同时,还要注意到,一些部门和地方上马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的冲动依然存在。在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的生态环境问题中,仍有个别省区存在违规上马“两高”项目,污染型产业、企业向其他地区转移等问题,值得高度关注。
环评制度作为一种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最紧密的环境管理制度,是在发展中守住绿水青山的第一道防线,它以环境可恢复、资源可支撑为依据,判断某项开发活动是否打破了生态系统平衡,从而寻求最优解决、发展方案,以实现可持续发展,能够从源头上预防对环境的严重破坏。因此,当前强化环评制度,是巩固生态文明建设来之不易的成果、减缓和避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出现新资源环境问题的有力保障;同时,也是采取事前预防,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重要约束,推动发展模式转变的重要手段。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严密防控环境风险,源头控制无疑是成本最低的污染治理措施。唯有进一步强化环评制度,提升源头预防效能,才能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
(摘编自李海生《强化环评制度提升源头预防效能》2023年3月25日《光明日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阐述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
B.突破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和资源利用上线的粗放增长模式,是吃祖宗饭砸子孙碗的事,必须坚决制止。
C.高质量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需要我们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内在统一来推动。
D.今后我们把人类活动限制在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向降碳、减污、扩绿转变,而不能去追求经济增长目标。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材料一明确了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材料二主张高质量发展理念是对材料一的响应。
B.材料一“必须”“绝对”“严守”等用词,表达了党和国家对于环保的坚定决心。
C.两则材料都主张处理好保护生态和发展经济的关系,不能为了经济而牺牲环境。
D.材料二认为要约束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应始终把自然的承载能力放在首位。
(3)下列选项,不属于“把经济活动、人的行为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举措的一项是 ____
A.对“煤改气”提供补贴政策和价格支持,加大燃煤小锅炉淘汰力度,暂停部分污染重的煤电机组。
B.发展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加大科技投入,促进技术创新,推广节能技术,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C.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推广垃圾分类,坚决遏制危险废物非法转移、倾倒、利用和处理处置。
D.调整农业投入结构,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增加有机肥使用比重,完善废旧地膜回收处理制度。
(4)结合材料来看,强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5)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行文思路。
题目解答
答案
(1)D.“而不能去追求经济增长目标”错误。由原文“高质量发展涉及方方面面,从资源环境的角度看,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解决好工业发展带来的资源环境问题,把人类活动限制在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由过去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单目标,向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转变”可知,应是不能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目标。
故选D。
(2)D.“应始终把自然的承载能力放在首位”错误。由原文“因此,当前强化环评制度,是巩固生态文明建设来之不易的成果、减缓和避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出现新资源环境问题的有力保障;同时,也是采取事前预防,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重要约束,推动发展模式转变的重要手段”可知,原文说的是“当前强化环评制度”,可见并不是“始终把自然的承载能力放在首位”。
故选D。
(3)A.“加大燃煤小锅炉淘汰力度,暂停部分污染重的煤电机组”属于“把经济活动、人的行为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举措;
B.没有“限制”的成分;
C.“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坚决遏制危险废物非法转移、倾倒、利用和处理处置”属于“把经济活动、人的行为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举措;
D.“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完善废旧地膜回收处理制度”属于“把经济活动、人的行为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举措。
故选B。
(4)结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重要的发展理念,也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阐述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揭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道理,指明了实现发展和保护协同共生的新路径”“高质量发展涉及方方面面,从资源环境的角度看,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解决好工业发展带来的资源环境问题,把人类活动限制在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由过去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单目标,向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转变”可知,国家大力倡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要求把人类活动限制在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
结合“一方面,从资源环境承载力上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和攻坚期,对标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差距明显,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总体上仍将处于高位,局部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依然处于上限”可知,我国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足;
结合“另一方面,经济社会发展对资源的需求和对环境的压力客观存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发展目标和所处的发展阶段,决定了我国的经济总量仍将保持高速增长,到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意味着,在绿色低碳的发展模式尚未完全形成的前提下,对资源能耗的客观需求、对生态环境的新增压力仍不容小觑。同时,还要注意到,一些部门和地方上马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的冲动依然存在”可知,国家经济发展对资源能耗的客观需求、对生态环境的新增压力不断增加。
(5)结合材料二第一段关键句“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可知,首先指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及其重要性;
结合第二段关键句“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平稳运行,发展质量稳步提升,要想保持战略定力,必须强化环境影响评价(以下简称‘环评’)制度,警惕‘两高一低’项目卷土重来,在服务和保障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守好生态环境底线”可知,进一步指出保持高质量发展必须强化环评制度;
结合第三段关键句“客观来看,我国在持续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仍面临一些压力与挑战:一方面,从资源环境承载力上看,……”可知,再分析我国目前高质量发展进程中面临的压力与挑战;
结合第四段关键句“环评制度作为一种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最紧密的环境管理制度,是在发展中守住绿水青山的第一道防线,它以环境可恢复、资源可支撑为依据,判断某项开发活动是否打破了生态系统平衡,从而寻求最优解决、发展方案,以实现可持续发展,能够从源头上预防对环境的严重破坏”可知,最后阐明强化环评制度的重要意义。
答案:
(1)D
(2)D
(3)B
(4)①国家大力倡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要求把人类活动限制在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
②我国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足;
③国家经济发展对资源能耗的客观需求、对生态环境的新增压力不断增加。
(5)①首先指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及其重要性;
②进一步指出保持高质量发展必须强化环评制度;
③再分析我国目前高质量发展进程中面临的压力与挑战;
④最后阐明强化环评制度的重要意义。
故选D。
(2)D.“应始终把自然的承载能力放在首位”错误。由原文“因此,当前强化环评制度,是巩固生态文明建设来之不易的成果、减缓和避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出现新资源环境问题的有力保障;同时,也是采取事前预防,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重要约束,推动发展模式转变的重要手段”可知,原文说的是“当前强化环评制度”,可见并不是“始终把自然的承载能力放在首位”。
故选D。
(3)A.“加大燃煤小锅炉淘汰力度,暂停部分污染重的煤电机组”属于“把经济活动、人的行为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举措;
B.没有“限制”的成分;
C.“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坚决遏制危险废物非法转移、倾倒、利用和处理处置”属于“把经济活动、人的行为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举措;
D.“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完善废旧地膜回收处理制度”属于“把经济活动、人的行为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举措。
故选B。
(4)结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重要的发展理念,也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阐述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揭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道理,指明了实现发展和保护协同共生的新路径”“高质量发展涉及方方面面,从资源环境的角度看,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解决好工业发展带来的资源环境问题,把人类活动限制在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由过去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单目标,向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转变”可知,国家大力倡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要求把人类活动限制在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
结合“一方面,从资源环境承载力上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和攻坚期,对标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差距明显,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总体上仍将处于高位,局部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依然处于上限”可知,我国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足;
结合“另一方面,经济社会发展对资源的需求和对环境的压力客观存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发展目标和所处的发展阶段,决定了我国的经济总量仍将保持高速增长,到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意味着,在绿色低碳的发展模式尚未完全形成的前提下,对资源能耗的客观需求、对生态环境的新增压力仍不容小觑。同时,还要注意到,一些部门和地方上马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的冲动依然存在”可知,国家经济发展对资源能耗的客观需求、对生态环境的新增压力不断增加。
(5)结合材料二第一段关键句“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可知,首先指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及其重要性;
结合第二段关键句“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平稳运行,发展质量稳步提升,要想保持战略定力,必须强化环境影响评价(以下简称‘环评’)制度,警惕‘两高一低’项目卷土重来,在服务和保障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守好生态环境底线”可知,进一步指出保持高质量发展必须强化环评制度;
结合第三段关键句“客观来看,我国在持续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仍面临一些压力与挑战:一方面,从资源环境承载力上看,……”可知,再分析我国目前高质量发展进程中面临的压力与挑战;
结合第四段关键句“环评制度作为一种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最紧密的环境管理制度,是在发展中守住绿水青山的第一道防线,它以环境可恢复、资源可支撑为依据,判断某项开发活动是否打破了生态系统平衡,从而寻求最优解决、发展方案,以实现可持续发展,能够从源头上预防对环境的严重破坏”可知,最后阐明强化环评制度的重要意义。
答案:
(1)D
(2)D
(3)B
(4)①国家大力倡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要求把人类活动限制在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
②我国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足;
③国家经济发展对资源能耗的客观需求、对生态环境的新增压力不断增加。
(5)①首先指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及其重要性;
②进一步指出保持高质量发展必须强化环评制度;
③再分析我国目前高质量发展进程中面临的压力与挑战;
④最后阐明强化环评制度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