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下腹压痛(+),反跳痛(-)。辅助检查:白细胞 18.9times 109/L, 中性粒细胞88%,淋巴细胞12%; 脓血样粪便,镜检白细胞50个/HP,红细胞8 个/HP,粪便痢疾杆菌培养阳性。诊断为急性细 菌性痢疾。 关于急性细菌性痢疾的隔离,正确的做法是 A按血液、体液隔离 B.按虫媒隔离 C按消化道隔离 D隔离至临床症状消失 E隔离至粪便培养连续2次阴性
$$ 下腹压痛(+),反跳痛(-)。辅助检查:白细胞 18.9\\times 109/L, 中性粒细胞88\%,淋巴细胞12\%; 脓血样粪便,镜检白细胞50个/HP,红细胞8\ \ 个/HP,粪便痢疾杆菌培养阳性。诊断为急性细 菌性痢疾。 关于急性细菌性痢疾的隔离,正确的做法是 A按血液、体液隔离 B.按虫媒隔离 C按消化道隔离 D隔离至临床症状消失 E隔离至粪便培养连续2次阴性 $$
题目解答
答案
CDE
解析
考查要点:本题主要考查急性细菌性痢疾的隔离原则,需结合疾病传播途径及临床管理规范进行判断。
解题核心:
- 传播途径:急性细菌性痢疾由痢疾杆菌引起,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因此隔离方式应为消化道隔离。
- 隔离期限:需隔离至临床症状消失,并结合粪便培养结果(连续2次阴性)确保无传染性。
关键点:
- 明确疾病传播途径是选择隔离方式的基础。
- 隔离期限需兼顾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测结果。
选项分析
选项C:按消化道隔离
- 正确。细菌性痢疾通过被污染的饮食传播,属于消化道传染病,需采取消化道隔离措施(如患者单独餐具、便后严格洗手等)。
选项D:隔离至临床症状消失
- 正确。患者在发病期间粪便中可能持续排出痢疾杆菌,需隔离至腹泻、脓血便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避免间接传播。
选项E:隔离至粪便培养连续2次阴性
- 正确。为确保患者不再排出病菌,需在症状消失后进行粪便培养,连续2次(间隔至少2天)阴性方可解除隔离。
选项A:按血液、体液隔离
- 错误。血液、体液隔离适用于经血液或体液传播的疾病(如乙肝、艾滋病),与本病无关。
选项B:按虫媒隔离
- 错误。虫媒隔离用于蚊虫叮咬传播的疾病(如疟疾、登革热),与粪-口传播的痢疾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