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明代大名府城始建于建文三年(1401)九月,因漳河、卫河同时泛溢,大名府故城“湮于水”,都指挥使吴成在卫河北岸艾家口镇徙筑今城。城初为土方城,城墙周长。A 九里B 十五里C 十八里
明代大名府城始建于建文三年(1401)九月,因漳河、卫河同时泛溢,大名府故城“湮于水”,都指挥使吴成在卫河北岸艾家口镇徙筑今城。城初为土方城,城墙周长。 A 九里 B 十五里 C 十八里
题目解答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对明代大名府城城墙周长这一历史知识点的掌握。解题关键在于明确历史文献中关于大名府城始建规模的记载。大名府城在明初重建时,因水患后选址新建,其城墙周长需结合明代地方城池的建筑规格及具体历史文献判断。正确选项需符合明初地方府城的实际规模。
历史背景与文献依据
- 明初城池规格:明代地方府城的城墙周长通常根据行政级别和战略重要性确定。大名府作为畿辅重镇,但始建时为土方城,规模相对紧凑。
- 《大名府志》记载:地方志明确记载大名府城始建于建文三年(1401年),城墙周长为九里,符合明初地方城池的普遍标准。
- 排除干扰项:十五里、十八里通常对应更高规格的城池(如州级或更大城市),与大名府始建时的定位不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