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坚持新发展理念 走绿色低碳之路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党中央和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着力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出台,意味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都将发生深刻的变化。我国实现“双碳”的愿景,是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标志和核心竞争力的体现。站在新的起点,我们必须用新理念指导,走好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1)碳达峰是指碳排放量达到峰值,达峰以后碳排放量逐步降低。我国承诺2030年前碳达峰,意味着2030年以后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实现这个目标,要坚持的发展动力是 ____ 。A.创新B.协调C.绿色D.共享(2)由于我国未出台应对气候变化的专门法律,支撑“双碳”目标实现的法制体系薄弱、立法层级低且碎片化,远远无法满足我国绿色低碳发展的实际需求。为此我们必须 ____ 。A.科学立法B.严格执法C.公正司法D.全民守法(3)清洁能源汽车是全球交通出行领域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制高点。日前,某省政府出台《清洁能源汽车发展规划》,率先提出2030年“禁售燃油车”措施,其他省市也在加大新能源车生产的扶持力度。这一政策导向 ____ 。①属政府科学宏观调控,引导产业的发展②体现新发展理念要求,推动高质量发展③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影响可持续增长④具有前瞻性,呼应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4)近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国科技界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下,我国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科技创新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____ 。①要树立全局观念,用综合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②要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③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飞跃④要重视整体作用,用局部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5)我国要实现“双碳”愿景,制定国家、部门和地方层面长期低碳发展战略,必须 ____ 。①统筹全局,加强各部门联动,形成治理合力②加大资源开发,致力促进经济发展快速增长③着重促进科技发展,抓住问题的本质和主流④创新思维,调整规划,形成正确的发展战略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6)《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为碳达峰、碳中和这项重大工作进行系统谋划、总体部署,根据《意见》,2025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初步形成;2030年,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取得显著成效;2060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全面建立。这折射出 ____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内容B.先进社会意识能推动社会发展C.上层建筑能推动经济基础发展D.生产关系反作用生产力(7)碳交易是用市场机制促进减排的重要手段,它把二氧化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买方通过向卖方支付一定金额从而获得一定数量的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交易。其作用机制如下:企业超排量 ①-|||-国家建立碳交 碳排放配额 实现碳中和-|||-易排放市场 市场化运作 ③ 愿景-|||-企业减排量 ②请你将以下选项准确地填入图中相应的位置:A.推动企业技术创新、节能减排B.获得收益C.增加支出① ____ ② ____ ③ ____ (8)“力争在2030年前达到碳中和,2060年前达到碳达峰”,是党中央作出的战略决策。实现“双碳”目标,是“多步棋”,更是“一盘棋”,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全国统筹;是“经济账”,更是“政治账”,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求;是“试金石”,更是“磨刀石”,是检验党性纯度和执行力度的一个标尺。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政治大考,我们坚信在党的领导下一定能如期实现目标。结合材料,综合运用所学内容,分析我们具有这种自信的理由(写出一点即可) ____ 。(9)在思考“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途径”时,我们注意到了以下数据:2020年,国家高新区生产总值达到13.6万亿元,以不到3‰的国土面积贡献了13.3%的全国GDP,培育集聚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0万家,占到全国的36.3%。《2021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指出,10年来,中国研发经费保持较快增长态势。2019年突破2万亿元,2021年再创新高,达到2.8万亿元,预计2022年将超过3万亿元。以上数据告诉我们: ____ 。(10)“双碳”背景下,我国新能源汽车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目前,我国新能源车企业数量众多,规模不一,续航、充电、安全等关键技术亟待提升,部分企业过度依赖政府补贴。为此,国务院下属四部委联合公告:对新能源汽车免购置税、购车补贴等扶持政策至2022年12月31日结束,其目的在于倒逼新能源车企业升级发展。结合新发展理念,请你为新能源汽车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提出两条可行性建议。① ____ ;② ____ 。
坚持新发展理念 走绿色低碳之路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党中央和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着力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出台,意味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都将发生深刻的变化。我国实现“双碳”的愿景,是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标志和核心竞争力的体现。站在新的起点,我们必须用新理念指导,走好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1)碳达峰是指碳排放量达到峰值,达峰以后碳排放量逐步降低。我国承诺2030年前碳达峰,意味着2030年以后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实现这个目标,要坚持的发展动力是 ____ 。
A.创新
B.协调
C.绿色
D.共享
(2)由于我国未出台应对气候变化的专门法律,支撑“双碳”目标实现的法制体系薄弱、立法层级低且碎片化,远远无法满足我国绿色低碳发展的实际需求。为此我们必须 ____ 。
A.科学立法
B.严格执法
C.公正司法
D.全民守法
(3)清洁能源汽车是全球交通出行领域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制高点。日前,某省政府出台《清洁能源汽车发展规划》,率先提出2030年“禁售燃油车”措施,其他省市也在加大新能源车生产的扶持力度。这一政策导向 ____ 。
①属政府科学宏观调控,引导产业的发展
②体现新发展理念要求,推动高质量发展
③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影响可持续增长
④具有前瞻性,呼应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4)近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国科技界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下,我国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科技创新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____ 。
①要树立全局观念,用综合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
②要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③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飞跃
④要重视整体作用,用局部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5)我国要实现“双碳”愿景,制定国家、部门和地方层面长期低碳发展战略,必须 ____ 。
①统筹全局,加强各部门联动,形成治理合力
②加大资源开发,致力促进经济发展快速增长
③着重促进科技发展,抓住问题的本质和主流
④创新思维,调整规划,形成正确的发展战略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6)《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为碳达峰、碳中和这项重大工作进行系统谋划、总体部署,根据《意见》,2025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初步形成;2030年,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取得显著成效;2060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全面建立。这折射出 ____ 。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内容
B.先进社会意识能推动社会发展
C.上层建筑能推动经济基础发展
D.生产关系反作用生产力
(7)碳交易是用市场机制促进减排的重要手段,它把二氧化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买方通过向卖方支付一定金额从而获得一定数量的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交易。其作用机制如下:

请你将以下选项准确地填入图中相应的位置:
A.推动企业技术创新、节能减排
B.获得收益
C.增加支出
① ____ ② ____ ③ ____
(8)“力争在2030年前达到碳中和,2060年前达到碳达峰”,是党中央作出的战略决策。实现“双碳”目标,是“多步棋”,更是“一盘棋”,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全国统筹;是“经济账”,更是“政治账”,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求;是“试金石”,更是“磨刀石”,是检验党性纯度和执行力度的一个标尺。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政治大考,我们坚信在党的领导下一定能如期实现目标。结合材料,综合运用所学内容,分析我们具有这种自信的理由(写出一点即可) ____ 。
(9)在思考“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途径”时,我们注意到了以下数据:2020年,国家高新区生产总值达到13.6万亿元,以不到3‰的国土面积贡献了13.3%的全国GDP,培育集聚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0万家,占到全国的36.3%。《2021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指出,10年来,中国研发经费保持较快增长态势。2019年突破2万亿元,2021年再创新高,达到2.8万亿元,预计2022年将超过3万亿元。
以上数据告诉我们: ____ 。
(10)“双碳”背景下,我国新能源汽车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目前,我国新能源车企业数量众多,规模不一,续航、充电、安全等关键技术亟待提升,部分企业过度依赖政府补贴。为此,国务院下属四部委联合公告:对新能源汽车免购置税、购车补贴等扶持政策至2022年12月31日结束,其目的在于倒逼新能源车企业升级发展。
结合新发展理念,请你为新能源汽车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提出两条可行性建议。
① ____ ;
② ____ 。
(1)碳达峰是指碳排放量达到峰值,达峰以后碳排放量逐步降低。我国承诺2030年前碳达峰,意味着2030年以后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实现这个目标,要坚持的发展动力是 ____ 。
A.创新
B.协调
C.绿色
D.共享
(2)由于我国未出台应对气候变化的专门法律,支撑“双碳”目标实现的法制体系薄弱、立法层级低且碎片化,远远无法满足我国绿色低碳发展的实际需求。为此我们必须 ____ 。
A.科学立法
B.严格执法
C.公正司法
D.全民守法
(3)清洁能源汽车是全球交通出行领域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制高点。日前,某省政府出台《清洁能源汽车发展规划》,率先提出2030年“禁售燃油车”措施,其他省市也在加大新能源车生产的扶持力度。这一政策导向 ____ 。
①属政府科学宏观调控,引导产业的发展
②体现新发展理念要求,推动高质量发展
③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影响可持续增长
④具有前瞻性,呼应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4)近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国科技界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下,我国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科技创新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____ 。
①要树立全局观念,用综合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
②要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③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飞跃
④要重视整体作用,用局部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5)我国要实现“双碳”愿景,制定国家、部门和地方层面长期低碳发展战略,必须 ____ 。
①统筹全局,加强各部门联动,形成治理合力
②加大资源开发,致力促进经济发展快速增长
③着重促进科技发展,抓住问题的本质和主流
④创新思维,调整规划,形成正确的发展战略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6)《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为碳达峰、碳中和这项重大工作进行系统谋划、总体部署,根据《意见》,2025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初步形成;2030年,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取得显著成效;2060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全面建立。这折射出 ____ 。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内容
B.先进社会意识能推动社会发展
C.上层建筑能推动经济基础发展
D.生产关系反作用生产力
(7)碳交易是用市场机制促进减排的重要手段,它把二氧化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买方通过向卖方支付一定金额从而获得一定数量的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交易。其作用机制如下:

请你将以下选项准确地填入图中相应的位置:
A.推动企业技术创新、节能减排
B.获得收益
C.增加支出
① ____ ② ____ ③ ____
(8)“力争在2030年前达到碳中和,2060年前达到碳达峰”,是党中央作出的战略决策。实现“双碳”目标,是“多步棋”,更是“一盘棋”,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全国统筹;是“经济账”,更是“政治账”,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求;是“试金石”,更是“磨刀石”,是检验党性纯度和执行力度的一个标尺。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政治大考,我们坚信在党的领导下一定能如期实现目标。结合材料,综合运用所学内容,分析我们具有这种自信的理由(写出一点即可) ____ 。
(9)在思考“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途径”时,我们注意到了以下数据:2020年,国家高新区生产总值达到13.6万亿元,以不到3‰的国土面积贡献了13.3%的全国GDP,培育集聚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0万家,占到全国的36.3%。《2021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指出,10年来,中国研发经费保持较快增长态势。2019年突破2万亿元,2021年再创新高,达到2.8万亿元,预计2022年将超过3万亿元。
以上数据告诉我们: ____ 。
(10)“双碳”背景下,我国新能源汽车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目前,我国新能源车企业数量众多,规模不一,续航、充电、安全等关键技术亟待提升,部分企业过度依赖政府补贴。为此,国务院下属四部委联合公告:对新能源汽车免购置税、购车补贴等扶持政策至2022年12月31日结束,其目的在于倒逼新能源车企业升级发展。
结合新发展理念,请你为新能源汽车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提出两条可行性建议。
① ____ ;
② ____ 。
题目解答
答案
(1)A。
(2)A。
(3)D。
(4)C。
(5)C。
(6)B。
(7)①c。②B。③A。
(8)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9)科技创新对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10)①创新技术,注重研发。
②提高品牌含金量,继续开拓国际市场。
(2)A。
(3)D。
(4)C。
(5)C。
(6)B。
(7)①c。②B。③A。
(8)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9)科技创新对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10)①创新技术,注重研发。
②提高品牌含金量,继续开拓国际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