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碎部测量8.1试题8.1.1名词解释题(1)碎部测量 (2)等高线 (3)首曲线 (4)等高距 (5)等高线平距(6)地物 (7)地貌 (8)地性线 (9)地物特征点 (10)地貌特征点8.1.2填空题(1)测定碎部点平面位置的基本方法有: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地形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图。(3)地物符号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__________。地貌符号主要是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示的。(4)不依比例尺地物符号在图上的真实点位是:凡是一个几何图形,其点位在______________;具有底线符号,其点位在________________;底部为直角形符号,其点位在____________;由几种几何图形组合成的符号,其点位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测绘地形图时,等高距的大小选择是根据______________与测区_________ ______________来确定。(6)地貌是指地表面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地形图上表示地貌的主要方法是___________。8.1.3是非判断题(1)地形图测绘时,如果要求基本等高距为5m,则内插描绘等高线可以是10m、15m、20m、25m.....等,也可以是17m、22m、27m.....等。 ( )(2)关于平板仪的分类,目前应分为大、中、小三种,它们之间的区别主要在于照准部分的设备不同。 ( )(3)地形测图前的准备工作之一是在图纸上打方格网,对于各种不同的大比例尺测图,其方格边长采用不同的数值。 ( )(4)选择测图的等高距只与比例尺有关。 ( )(5)平面图和地形图的区别在于平面图在图上仅表示地物的平面位置,地形图在图上仅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状态。 ( )(6)地形图比例尺愈大,表示地形愈详细,其精度愈高。 ( )(8)采用经纬仪测绘法进行碎部测图时,一般使用量角器绘图,经纬仪仅用盘左位置观测水平角,因而读数要准确,读至秒。 ( )8.1.4单项选择题(1)辩认等高线是山脊还是山谷,其方法是(a)山脊等高线向外突,山谷等高线向里突;(b)根据示坡线的方向去辩认;(c)山脊等高线突向低处,山谷等高线突向高处;(d)山脊等高线较宽,山谷等高线校窄。(2)在地形测图中,为了测定山顶某一古塔的位置,当不便量距时,可采用:(a)前方交会法; (b)侧方交会法;(c)后方交会法; (d)极坐标法。(3)碎部测量时,对地物应测定其轮廓的转折点,地物凹凸部分在图上小于下列数值可按直线处理: (a)0.4mm (b)0.5mm (c)0.6mm (d)0.7mm8.1.5问答题(2)何谓等高线?等高线可分为几种?试简述之。(3)大比例尺地形测图时,增补测站点常用哪几种方法?试述各种方法适用的条件。(5)地形测量如何选择地物点和地貌点?请抓住要点简述之。(6)(a)测图的准备工作有那几项?(b)简述利用直尺打方格的步骤。(c)如何检查方格?(d)怎样展点并检查展点的正确性?(2)如果A、B两点的高差hAB为正,则说明(a)A点比B点高;(b)B点比A点高;(c) hAB的符号不取决于A、B两点的高程,而取决首次假定。(3)参考椭球面是 (a)就是总地球椭球体面,与大地水准面十分接近; (b)国际大地测量协会为各国处理测量数据而提出的统一的地球椭球面; (c)各国为处理本国测量数据而采用与本国大地水准面十分接近的椭球体面。(4)高斯投影,其平面直角坐标系: (a)X轴是赤道的投影,Y轴是投影带的中央经线; (b)X轴是测区的中央经线,Y轴是垂直于X轴; (c)X轴是投影带中央经线,Y轴是赤道; (d)X轴是投影带中央经线,Y轴是赤道的投影(5)大地体指的是 (a)由水准面所包围的形体;(b)地球椭球体;(c)由大地水准面所包围的形体。(6)所谓大比例尺,即: (a)比例尺分母大,在图上表示地面图形会较大; (b)比例尺分母小,在图上表示地面图形会较小; (c)比例尺分毋小,在图上表示地面图形会较大。(7)测绘地形图常规方法有哪几种?请比较说明这几种方法的异同及其优缺点。(8)地物符号可以分为哪几种?每一种符号举出两个例子。(9)简述经纬仪测绘法进行测图的主要步骤。8.1.6计算题计算下表中各碎部点的水平距离和高差。测站:A 测站高程:HA=94.05m 仪器高:i=1.37m 竖盘指标差:x=0点号尺间隔 (m)中丝读数 (m)竖盘读数(°′) 竖直角(°′)初算高差 (m)改正数(m)改正后高差 (m)水平距离 (m)高程 (m) 10.647 1.5384 17 20.772 1.3781 52 30.396 2.3793 55 40.827 2.0780 17 注:盘左视线水平时竖盘读数为90°视线向上倾斜时竖盘读数减少。8.1.7绘图题按下图(图8-1)所给地形点的高程和地性线的位置(实线为山脊,虚线为山谷)描绘等高线,规定等高距为10m。图8-18.2试题解答8.2.1名词解释题(1)测定碎部点的平面位置和高程。(2)地面上相同高程的各点依次连接的曲线(3)按测图比例尺规定的基本等高距描绘的等高线。(4)地形图上两条相邻等高线之间的高差。(5)地形图上两条相邻等高线之间的水平距离。(6)地面上人工或天然形成的构造物(7)地面上的高低起伏的状态。(8)地貌的骨干线,一般指山脊线与山谷线。(9)地物轮廓的转折点。(10)地面坡度或方向发生变换的点。8.2.2填空题(1)极坐标法 直角坐标法 方向交会法 距离交会法 方向距离交会法(2)既表示地物又表示地貌(3)比例符号 非比例符号 半依比例符号 注记 等高线(4)几何图形的中心 底线的中点 直角处 下部几何图形的中心(5)测图比例尺 地形的复杂程度(6)高低起伏状态 等高线法8.2.3是非判断题(1)× (2)√ (3)× (4)× (5)× (6)√ (8)×8.2.4单项选择题(1)(c) (2)(a) (3)(a)8.2.5问答题(2)水平面与地面相截的截线,此截线处于同一高程,这条线称等高线。等高线可分为首曲线、间曲线、助曲线及计曲线等四种。首曲线是按测图比例尺基本等高距描绘的等高线,间曲线是二分之一基本等高距描绘的等高线,助曲线四分之一基本等高距描绘的等高线,计曲线为每隔4条首曲线加粗的等高线。(3)关于增补测站方法,如果条件许可,可在任意两个控制点连线(内分点)和其延长线(外分点)增补。此外,常采用下述方法:平板仪导线,视距导线、平板仪导线及交会法等。交会法中又分:前方交会法、侧方交会法及后方交会法。平板仪导线及视距导线每个站只与两个方向通视,适应性较广,山区、林区等通视条件不好的地区更适合。前方交会法,两个已知点要安站,待定点不需设站。侧方交会法也需安二个测站,但在未知点需安站,精度不如前方交会法高。后方交会法仅在待定点安站,已知点不需安站,观测方便,但选已知点不得少于三个,最好要有第四点,以便检查。(5)选择地物点要选地物的轮廓的转折点。如果地物轮廓的凸凹部分在图上小于0.4mm,则可用直线连接。选择地形点要求:地性线上要选点,地性线的倾斜变换处或方向变换处必须选点,山坡面上也要适当选点。较宽的沟,除中心选点外,沟边也要选点。总之,地形特征点处必须选点。(6) (a)测图准备工作:①仪器的检校。②图板的准备,如果是用大、中、小平板仪单独测图,则需裱糊图板。③绘制坐标格网线,方格大小为10cm×10cm。④展绘控制点。(b)利用直尺打方格的步骤:①用直尺打对角线,从交点沿对角线量取相等长度,连接得矩形。②用比例尺在X,Y方向以10cm长划分点,相应各分点相连得方格。(c)用比例尺逐格检查各方格长,误差应小于0.2mm。(d)展绘控制点:首先,根据控制点的坐标找到它所在的方格,然后,用直尺或三角板展点。展点后量控制点之间的距离与实测边长之差应小于0.3mm×M(M为测图的比例尺)。(7)方法有:(a)大平板测绘法;(b)小平板与经纬仪配合测绘法;(c)经纬仪测绘法。大平板仪测绘法:大平板仪安置测站,测量碎部点精度较高,但观测、计算、绘图全部由一人完成,作业员劳动强度大。第2法则克服第1法的缺点,司平板的只管绘图,司经纬仪的管测距及测高,还可安排一人记录计算,工作量分摊。第3法与第2法接近,由于绘图是用量角器和直尺,精度不如第1、2两法高, 但它更适合于坡度较大的山岭地区,如遇天气不好,用此法可先测碎部点数据,晚上在室内再画图。(8)(a)比例符号:能按比例缩小描绘的符号,如房屋,运动场等;(b)非比例符号:不能按比例缩小描绘的符号,如三角点,独立树等;(c)半依比例符号:宽度不能按比例缩小描绘,而长度可按比例缩小,如电力线,管道等;(d)地物注记:河流名称,房屋层数等。(9)步骤:(a)经纬仪安置测站,对中、整平;确定测角的起始方向,盘左度盘安置0°00′开始, 此时瞄准一碎部点,读度盘读数即为水平角,仅用盘左观测。(b)用视距法测出碎部点的距离及高差。(c)在图板上根据经纬仪测得的水平角及距离,用量角器和比例尺展出碎部点。边测量、边展点、边绘图。8.2.6计算题
第八章 碎部测量
8.1试题
8.1.1名词解释题
(1)碎部测量 (2)等高线 (3)首曲线 (4)等高距 (5)等高线平距
(6)地物 (7)地貌 (8)地性线 (9)地物特征点 (10)地貌特征点
8.1.2填空题
(1)测定碎部点平面位置的基本方法有: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地形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图。
(3)地物符号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__________。地貌符号主要是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示的。
(4)不依比例尺地物符号在图上的真实点位是:凡是一个几何图形,其点位在______________;具有底线符号,其点位在________________;底部为直角形符号,其点位在____________;由几种几何图形组合成的符号,其点位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测绘地形图时,等高距的大小选择是根据______________与测区_________ ______________来确定。
(6)地貌是指地表面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地形图上表示地貌的主要方法是___________。
8.1.3是非判断题
(1)地形图测绘时,如果要求基本等高距为5m,则内插描绘等高线可以是10m、15m、20m、25m.....等,也可以是17m、22m、27m.....等。 ( )
(2)关于平板仪的分类,目前应分为大、中、小三种,它们之间的区别主要在于照准部分的设备不同。 ( )
(3)地形测图前的准备工作之一是在图纸上打方格网,对于各种不同的大比例尺测图,其方格边长采用不同的数值。 ( )
(4)选择测图的等高距只与比例尺有关。 ( )
(5)平面图和地形图的区别在于平面图在图上仅表示地物的平面位置,地形图在图上仅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状态。 ( )
(6)地形图比例尺愈大,表示地形愈详细,其精度愈高。 ( )
(8)采用经纬仪测绘法进行碎部测图时,一般使用量角器绘图,经纬仪仅用盘左位置观测水平角,因而读数要准确,读至秒。 ( )
8.1.4单项选择题
(1)辩认等高线是山脊还是山谷,其方法是
(a)山脊等高线向外突,山谷等高线向里突;
(b)根据示坡线的方向去辩认;
(c)山脊等高线突向低处,山谷等高线突向高处;
(d)山脊等高线较宽,山谷等高线校窄。
(2)在地形测图中,为了测定山顶某一古塔的位置,当不便量距时,可采用:
(a)前方交会法; (b)侧方交会法;
(c)后方交会法; (d)极坐标法。
(3)碎部测量时,对地物应测定其轮廓的转折点,地物凹凸部分在图上小于下
列数值可按直线处理: (a)0.4mm (b)0.5mm (c)0.6mm (d)0.7mm
8.1.5问答题
(2)何谓等高线?等高线可分为几种?试简述之。
(3)大比例尺地形测图时,增补测站点常用哪几种方法?试述各种方法适用的条件。
(5)地形测量如何选择地物点和地貌点?请抓住要点简述之。
(6)(a)测图的准备工作有那几项?(b)简述利用直尺打方格的步骤。(c)如何检查方格?(d)怎样展点并检查展点的正确性?
(2)如果A、B两点的高差hAB为正,则说明
(a)A点比B点高;
(b)B点比A点高;
(c) hAB的符号不取决于A、B两点的高程,而取决首次假定。
(3)参考椭球面是 (a)就是总地球椭球体面,与大地水准面十分接近; (b)国际大地测量协会为各国处理测量数据而提出的统一的地球椭球面; (c)各国为处理本国测量数据而采用与本国大地水准面十分接近的椭球体面。
(4)高斯投影,其平面直角坐标系: (a)X轴是赤道的投影,Y轴是投影带的中央经线; (b)X轴是测区的中央经线,Y轴是垂直于X轴; (c)X轴是投影带中央经线,Y轴是赤道; (d)X轴是投影带中央经线,Y轴是赤道的投影
(5)大地体指的是 (a)由水准面所包围的形体;
(b)地球椭球体;
(c)由大地水准面所包围的形体。
(6)所谓大比例尺,即: (a)比例尺分母大,在图上表示地面图形会较大; (b)比例尺分母小,在图上表示地面图形会较小; (c)比例尺分毋小,在图上表示地面图形会较大。
(7)测绘地形图常规方法有哪几种?请比较说明这几种方法的异同及其优缺点。
(8)地物符号可以分为哪几种?每一种符号举出两个例子。
(9)简述经纬仪测绘法进行测图的主要步骤。
8.1.6计算题
计算下表中各碎部点的水平距离和高差。
测站:A 测站高程:HA=94.05m 仪器高:i=1.37m 竖盘指标差:x=0
点
号
尺
间
隔
(m)
中丝读数
(m)
竖盘读数
(°′)
竖直角
(°′)
初算高差
(m)
改正数
(m)
改正后
高差 (m)
水平距离
(m)
高程
(m)
1
0.647
1.53
84 17
2
0.772
1.37
81 52
3
0.396
2.37
93 55
4
0.827
2.07
80 17
注:盘左视线水平时竖盘读数为90°视线向上倾斜时竖盘读数减少。
8.1.7绘图题
按下图(图8-1)所给地形点的高程和地性线的位置(实线为山脊,虚线为
山谷)描绘等高线,规定等高距为10m。
图8-1
8.2试题解答
8.2.1名词解释题
(1)测定碎部点的平面位置和高程。
(2)地面上相同高程的各点依次连接的曲线
(3)按测图比例尺规定的基本等高距描绘的等高线。
(4)地形图上两条相邻等高线之间的高差。
(5)地形图上两条相邻等高线之间的水平距离。
(6)地面上人工或天然形成的构造物
(7)地面上的高低起伏的状态。
(8)地貌的骨干线,一般指山脊线与山谷线。
(9)地物轮廓的转折点。
(10)地面坡度或方向发生变换的点。
8.2.2填空题
(1)极坐标法 直角坐标法 方向交会法 距离交会法 方向距离交会法
(2)既表示地物又表示地貌
(3)比例符号 非比例符号 半依比例符号 注记 等高线
(4)几何图形的中心 底线的中点 直角处 下部几何图形的中心
(5)测图比例尺 地形的复杂程度
(6)高低起伏状态 等高线法
8.2.3是非判断题
(1)× (2)√ (3)× (4)× (5)× (6)√ (8)×
8.2.4单项选择题
(1)(c) (2)(a) (3)(a)
8.2.5问答题
(2)水平面与地面相截的截线,此截线处于同一高程,这条线称等高线。等高线可分为首曲线、间曲线、助曲线及计曲线等四种。首曲线是按测图比例尺基本等高距描绘的等高线,间曲线是二分之一基本等高距描绘的等高线,助曲线四分之一基本等高距描绘的等高线,计曲线为每隔4条首曲线加粗的等高线。
(3)关于增补测站方法,如果条件许可,可在任意两个控制点连线(内分点)和其延长线(外分点)增补。此外,常采用下述方法:平板仪导线,视距导线、平板仪导线及交会法等。交会法中又分:前方交会法、侧方交会法及后方交会法。平板仪导线及视距导线每个站只与两个方向通视,适应性较广,山区、林区等通视条件不好的地区更适合。前方交会法,两个已知点要安站,待定点不需设站。侧方交会法也需安二个测站,但在未知点需安站,精度不如前方交会法高。后方交会法仅在待定点安站,已知点不需安站,观测方便,但选已知点不得少于三个,最好要有第四点,以便检查。
(5)选择地物点要选地物的轮廓的转折点。如果地物轮廓的凸凹部分在图上小于0.4mm,则可用直线连接。选择地形点要求:地性线上要选点,地性线的倾斜变换处或方向变换处必须选点,山坡面上也要适当选点。较宽的沟,除中心选点外,沟边也要选点。总之,地形特征点处必须选点。
(6) (a)测图准备工作:
①仪器的检校。
②图板的准备,如果是用大、中、小平板仪单独测图,则需裱糊图板。
③绘制坐标格网线,方格大小为10cm×10cm。
④展绘控制点。
(b)利用直尺打方格的步骤:
①用直尺打对角线,从交点沿对角线量取相等长度,连接得矩形。
②用比例尺在X,Y方向以10cm长划分点,相应各分点相连得方格。
(c)用比例尺逐格检查各方格长,误差应小于0.2mm。
(d)展绘控制点:首先,根据控制点的坐标找到它所在的方格,然后,用直尺或三角板展点。展点后量控制点之间的距离与实测边长之差应小于0.3mm×M(M为测图的比例尺)。
(7)方法有:(a)大平板测绘法;(b)小平板与经纬仪配合测绘法;(c)经纬仪测绘法。大平板仪测绘法:大平板仪安置测站,测量碎部点精度较高,但观测、计算、绘图全部由一人完成,作业员劳动强度大。第2法则克服第1法的缺点,司平板的只管绘图,司经纬仪的管测距及测高,还可安排一人记录计算,工作量分摊。第3法与第2法接近,由于绘图是用量角器和直尺,精度不如第1、2两法高, 但它更适合于坡度较大的山岭地区,如遇天气不好,用此法可先测碎部点数据,晚上在室内再画图。
(8)
(a)比例符号:能按比例缩小描绘的符号,如房屋,运动场等;
(b)非比例符号:不能按比例缩小描绘的符号,如三角点,独立树等;
(c)半依比例符号:宽度不能按比例缩小描绘,而长度可按比例缩小,如电力线,管道等;
(d)地物注记:河流名称,房屋层数等。
(9)步骤:
(a)经纬仪安置测站,对中、整平;确定测角的起始方向,盘左度盘安置0°00′开始, 此时瞄准一碎部点,读度盘读数即为水平角,仅用盘左观测。
(b)用视距法测出碎部点的距离及高差。
(c)在图板上根据经纬仪测得的水平角及距离,用量角器和比例尺展出碎部点。边测量、边展点、边绘图。
8.2.6计算题
题目解答
答案
答案见下表:
测站:A 测站高程: HA=94.05m 仪器高:i=1.37m 竖盘指标差:x=0
点号 | 尺间隔 (m) | 中丝读数 (m) | 竖盘 读数 (°′) | 竖直角 (°′) | 初算 高差 (m) | 改正数 (m) | 改正后 高差 (m) | 水平 距离 (m) | 高程 (m) |
1 | 0.647 | 1.53 | 84 17 | +5 43 | +6.41 | -0.16 | +6.25 | 64.06 | 100.30 |
2 | 0.772 | 1.37 | 81 52 | +8 08 | +10.81 | 0 | +10.81 | 75.65 | 104.86 |
3 | 0.396 | 2.37 | 93 55 | -3 55 | -2.70 | -1.00 | -3.70 | 39.42 | 90.35 |
4 | 0.827 | 2.07 | 80 17 | +9 43 | +13.76 | -0.70 | +13.06 | 80.34 | 107.11 |
注:盘左视线水平时竖盘读数为90°视线向上倾斜时竖盘读数减少。
8.2.7绘图题
内插等高线见图8-2: